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原文、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
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诗人鲍照以水为喻,说明像水一样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
这既是对当时门阀制度下,人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的倾诉。
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试图以酒自宽,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这种挣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鲍照以木石无情来反衬自己是有情感的,内心是激荡不平的。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诗人却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轻易言说。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鲍照以泻水为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篇杰作。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歌,它通过对泻水现象的描绘和诗人自身境遇的抒发,深刻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鲍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角。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
原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如下: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逢事忧愁叹息呢?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幺。
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作品注释(1)“泻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1]作品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司马迁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 壮志难酬。
诗歌特点
• 1、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 2、此诗以真情动人。
• 3、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 别押韵,错落有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 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 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
“愁”是为何?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4、开头两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 的人生哲理?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了水是 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 决定的。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 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 致。
本诗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 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 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 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 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言。
问题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 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吗?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 的情感?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 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妙在不曾说 破,读之自然生愁”.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