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鲍照【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诗的结尾“,”两句吐出真情:面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跟随老师朗诵
吟咏诗韵,加深体会。
(活动一)
质疑1: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那么诗歌当中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愁。诗人为何“愁”呢?(知人论世)
生成1:(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微,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乡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ຫໍສະໝຸດ 时(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朗诵)
体验
(朗诵)同学们,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想想这首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语速、语调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集体朗诵,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吟咏诗韵,初步体味情感。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好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这少数同学内心感受到温暖。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诗歌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教案
第10页/共26页
第十一页,共26页。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 样(zěnyàng)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gōng píng),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 诉。
第11页/共26页
第十二页,共26页。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 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 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
中断.
第6页/共26页
第七页,共26页。
知人论世,理解(lǐjiě)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dàolù)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第7页/共26页
第八页,共26页。
第3页/共26页
第四页,共26页。
写作(xiězuò)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
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
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
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
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
寒士自然心怀(xīn huái)不平,寒士的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
会计学
1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页,共26页。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
想感情
的变化(biànhuà)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
用。
4、比较《拟行路难》与《咏史》
的区别;
第1页/共26页
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
第二页,共26页。
第2页/共26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

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编者王耀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一、背景
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二、解题
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三、译文
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四、赏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作品开篇便巧妙地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对自己心态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

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
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从“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而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看,诗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又蕴藏着不甘寂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表现出来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不平衡,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可奈。

面对不平又无可奈何才借酒消愁,聊以自慰。

然而,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诗句写得含蓄蕴藉,寓意深厚,这一处理方式比起直接诉说心中的悲哀和苦闷的正面描写手法来,表达程度和艺术效果都要好得多。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吞声”,话到舌前又咽回去了;“踯躅”,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样子。

前句说“岂无感”?此处却“不敢言”,可见当时的现实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品味前文的“人生自有命”的深刻内涵了。

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五、写作特色
句式的交错: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

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含蓄蕴藉:从表现手法上看,作品最值得回味的一点应该是含蓄蕴藉,用清代沈德潜前辈的话来说就叫做“妙在不曾说破”,这一巧妙的艺术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

如诗中的比喻、比兴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