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

《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

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

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

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爱情诗选早期的作品及其意向和内容梗概

爱情诗选早期的作品及其意向和内容梗概

爱情诗选早期的作品及其意向和内容梗概在阅读艾青早期诗歌中,我发现,艾青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再现,所摄取的物象品种多,表现的范围广,象征的东西丰富。

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阳》一诗有这样几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就是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它暗示着光明时代的到来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

作为《太阳》起点的《春》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

”大家知道,龙华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革命者的刑场,那里淤积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诗,激起了诗情,展开他的艺术构思,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启示:龙华的桃花是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点点”的,那些也里“没有星光”、“刮着风”,人们“听着寡妇的咽泣”。

烈士的殷红的鲜血爆开了龙华桃树上的蓓蕾,孕育了江南的春天。

这一从“墓窟”中走来的春,是诗人透过暗夜与血迹对象征自由、胜利的春天的呼唤,是诗人生活信念的结晶。

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这就是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全诗多处运用意象表现某些感觉的事物景色,给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觉境界。

在诗中,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后,引入了对大堰河的回忆,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

我们知道,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被寄养在一位贫苦的农妇家中,直到5岁才回到自己家中,这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农民联系在一起。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Abstract:Zang Kejia is a poet with strong senses of delicate beauty, who regards love, friendship and poem as three main arches elevating people’s lives, yet he himself is unwilling to labor his inspired mind into writing love poems. Going thro ugh Zang Kejia’s collections of poems, love poems are seldom to be found, and most of them are listed in supplement collections, which means love poems are not mainstream in Zang Kejia’s writing.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studying Zang Kejia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ose poems depicting rural lives, revealing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satirizing politicians (this is why he is called “poet of the peasants” or “evolutionary poet”) , but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his love poems which are full of refreshing,delicate and gentle beauty. This neglecting in the study of Zang Kejia’s love poems is a pity.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ecodes Zang Kejia’s love poems under three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of his reluctance in writing love poem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ology.Key words: Zang Kejia; love poems; Life experience; poem selection criteria摘要:臧克家是一个充满灵秀之气的诗人,一个把爱情、友情和诗当作“生命的三个抓手”的诗人,然而他却不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写爱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及对策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读《说文解字》×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论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呐喊》与《彷徨》之比较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繁星》、《春水》简论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论《子夜》的人物刻划论《子夜》的艺术结构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论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与京味小说老舍《茶馆》浅析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论曹禺的悲剧艺术曹禺创作的前后期比较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艾青诗歌的意象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论陈奂生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析李瑛诗作艺术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读舒婷的诗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中国古代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关汉卿的历史剧《西厢记》的语言特色《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三国演义》和三国戏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西游记》与道教"三言"中所反映的明代商业活动论杜丽娘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薜宝钗论试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神话与中国文学《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雅颂新论《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左传》作者及成书年代考辨《左传》的思想和艺术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左传》、《国语》之比较《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论语》(或《老子》)的文学价值试论《孟子》的论辨艺术庄子思想的新评价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先秦寓言概论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论屈原作品的悲剧精神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屈原创作心理之探索《离骚》"求女"再探宋玉及其辞赋简论先秦两汉小说考论赋体溯源汉赋新论《七发》读札张衡赋简论司马迁生年新考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司马迁《报任安书》评价《史》、《汉》比较论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古诗十九首》综论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曹植的诗歌创作"三曹"诗风异同论蔡琰诗简论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论左思及其《咏史》诗论陶渊明的归隐诗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谢"山水诗之比较论鲍照论瘐信的创作道路及成就王勃简论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试论王维的边塞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谈李白诗歌的夸张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论杜甫的绝句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韦应物诗简论论李益的七绝《长恨歌》主题新探论《长恨歌》的艺术美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评韩、柳的古文理论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谈柳宗元的寓言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诗歌简论论杜牧的咏史诗论李商隐的政治诗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七律的突出贡献谈韦庄的《秦妇吟》论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温庭筠词简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重评"西崑派"王禹偁简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论婉约派词论柳永词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论苏轼的婉约词评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和黄庭坚的创作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南宋文学中爱国思想的评价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表现形式和特点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评南宋格律派词人的创作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元好问的诗论和诗作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倩女离魂》的成就和地位评高明的《琵琶记》论马致远的散曲评张可久(或乔吉)的散曲创作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诸葛亮(或其人物)形象简论《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论孙悟空谈喜剧人物猪八戒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试论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于诗文创作的影响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影响评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唐宋派和桐城派的文艺思想谈《聊斋·促织》(或其它篇章)的思想和艺术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论贾宝玉(或其他人物)形象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评"文革"中的"评红热"(或"旧红学"、"新红学")试论《长生殿》的主题《桃花扇》简论论李香君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论李玉的《清忠谱》论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论纳兰性德的词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秋谨诗词简论试论《孽海花》的思想倾向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二、文学理论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说"艨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论文学的本质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风格论艺术规律初探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试谈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论文学语言谈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论典型化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谈谈文学的艺术性艺术真实与作家的理想论文学的人民性谈谈艺术直觉在创作中的作用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问题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形象思维论文学的创作主体谈谈自由创造和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规律问题试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问题谈谈美的本质悲剧漫谈刘勰世界观初探刘勰创作理论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风格论、批评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家修养等)汉魏风骨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司空图的审判观初探试论美、美感与艺术论通感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再分析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论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论"新边塞"诗论高行健的戏剧创作论苏叔阳的欢剧创作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主潮谈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试谈文学的民族化问题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刘白羽、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巴金《随想录》漫评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试谈闻捷的爱情诗试论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李瑛诗作艺术片论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试谈舒婷的爱情诗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试谈朦胧诗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阿城小说论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试谈《李自成》的得失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试论"知青文学"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试谈陆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谌容《人到中年》漫评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贾平凹小说创作论张贤亮创作论试谈新潮小说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沙叶新《陈毅市长》的开拓意义试谈当前儿童文学创作论邓拓杂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试谈田汉的《关汉卿》港台文学浅论试谈顾城的诗池莉的小说创作大墙文学初探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女性文学试论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小小说漫评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张承志小说散论试论通俗文学创作浙江当代文学创作综论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试析《茶人三部曲》的审美追求简析白嘉轩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试论金庸的小说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论"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学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李大钊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论文艺大众化运动论"新月派"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重评"论语派""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论鲁迅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呐喊》《彷徨》比较谈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朝花夕拾》简论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论《故事新篇》的艺术风格试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形象浅析论《伤逝》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倪焕之》论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郁达夫小说观初探蒋光慈诗歌创作的思想特点和意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周作人散文艺术论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叶紫小说怕悲壮色彩萧红创作魅力探源《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家》简论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塞风情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论瞿秋白杂文的战斗特色"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论柔石的《二月》论莎菲形象的塑造"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李吉力人小说创作论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寒夜》简论《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说《围城》的讽刺特色《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论《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荷花淀》的诗意美论田汉剧作的抒情风格论《雷雨》的艺术成就论《日出》的结构艺术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现代文学史上的浙籍作家比较研究四、欧美文学荷马史诗研究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巴尔扎克小说中暴发户形象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普希金短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别林斯基论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列宁论托尔斯泰契诃夫小说论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马雅克夫斯基的戏剧创作法捷耶夫小说中的革命者东方文学《万叶集》研究《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圣经》文学研究《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泰戈尔《吉檀迦利》地思想和艺术"川端文学"研究五、古代汉语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形声字声符说略形声字义符说略古注说略"右文说"说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说会意说假借通假字的成因初探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古无轻唇音例证古无舌上音例证说宾语前置论古汉语的词序说"孰与""所"和"所"字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意动和使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古今汉语比较研究六、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与浙江方言的对应规律(某县某地区也可)浙江方言词调查(某县某地区也可)论形声字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组的区别多义词研究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关系同音词产生的原因同义词的类型及其辨析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直接成分析法的析句原则多附加成分的析句原则宾语与补语的区分论兼语句谈连动句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原则单句与复句中较难区分的几组关系复句关系的穷尽性考察言语交际的结构与框架谈谈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词语的锤炼与修辞效果比喻的基本类型与其变式试谈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社会用语规范状况调查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七、写作试谈散文笔法"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论散文的诗意古代文论与当代写作论"对比"论"渲染"论"铺垫"论"蓄势"论"线索"论写作角度短篇小说人称论中篇小说结构论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试论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分野论文学鉴赏论文学语言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论"含蓄"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论"白描"写实与写意论"梦境"论"意识流"论散文的审美特征论小说的审美特征论诗歌的审美特征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作者:张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芦沟桥挑起战争,企图消灭全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中国各阶级、阶层和集团,迅速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就在“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诗人艾青写了《复活的土地》一诗,以他惯有的抒情笔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复仇的欢快”。

诗人的预感,在第二天就应验了。

这预感,也成了艾青及其他一些中国诗人“最大的创作雄心”的基调。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出现并大量出现的都是反法西斯的短诗、抒情诗,真正起到了匕首、投枪的作用。

接下来涌现出的一批长诗,以抒情长诗为主,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有关,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袁永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军事、政治上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国统区、上海“孤岛”与沧陷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几支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其区域的差异性、创作水平的不平衡性较大、也较复杂。

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表现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注意形式美的探求,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情绪和惟美主义的倾向。

抗战的炮声轰毁了他的艺术之宫,使他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他声称:“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不爱云,不爱月亮,也不爱星星”。

他写了叙事诗《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歌唱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写了组诗《夜歌》,展示“新我”与“旧我”的矛盾:“我是如此地爱好我自己,/而又痛苦地想突破我自己,/提高我自己。

”戴望舒是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到了出路。”——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1、殷夫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
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
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特点与贡献: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
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
5、“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Abstract:Zang Kejia is a poet with strong senses of delicate beauty, who regards love, friendship and poem as three main arches elevating people’s lives, yet he himself is unwilling to labor his inspired mind into writing love poems. Going thro ugh Zang Kejia’s collections of poems, love poems are seldom to be found, and most of them are listed in supplement collections, which means love poems are not mainstream in Zang Kejia’s writing.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studying Zang Kejia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ose poems depicting rural lives, revealing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satirizing politicians (this is why he is called “poet of the peasants” or “evolutionary poet”) , but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his love poems which are full of refreshing,delicate and gentle beauty. This neglecting in the study of Zang Kejia’s love poems is a pity.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ecodes Zang Kejia’s love poems under three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of his reluctance in writing love poem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ology.Key words: Zang Kejia; love poems; Life experience; poem selection criteria摘要:臧克家是一个充满灵秀之气的诗人,一个把爱情、友情和诗当作“生命的三个抓手”的诗人,然而他却不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写爱情。

在臧克家的诗集中,爱情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半被收入《集外诗集》,也就是说,爱情诗不作为臧克家的主流诗歌。

长期以来,研究臧克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也多是其描写农村生活、揭露现实黑暗的诗歌以及政治讽刺诗(并因此而称其为“农民诗人”或“革命诗人”),却很少留意臧克家诗歌中清丽、优美的一面,很少注意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这种忽略是不应该的。

本文将把臧克家的爱情诗分为三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并从臧克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入手,分析臧克家不愿写爱情诗的原因。

关键词:臧克家;爱情诗;生平经历;选诗标准1.臧克家的唯美诗情臧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的诗人。

试看以下一篇诗作:“夕阳里载一船云霄,静波上把冷梦泊下,三月里披一身烟雨,腊月天飘一蓑衣雪花。

一支橹,曳一道水纹,驶入深色的黄昏,在清冷的一弦星光上,拨出一串寂寞的歌。

”(《渔翁》)1这首语言精致、格调凄美的诗歌并非出自浪漫才子徐志摩之手,也不是《雨巷》的作者戴望舒的手笔,而是臧克家的名作之一。

类似《渔翁》一诗,臧克家的很多诗篇中都有着灵光闪现的部分,透过这些诗句,我们能读出臧克家细腻唯美的诗心。

例如:“人们提着鱼散了阵,把他剩给了黄昏。

”(《贩鱼郎》)2“细的香风飘在衣角,地衣上的花朵开满了爱恋。

”(《神女》)3“你要问什么?问清明时节纷纷细雨中,长堤上那一行烟柳的濛濛?还是夕阳下,春风里,女颊映着桃花红?问炎夏山涧沁出的清凉,黄昏朦胧中蝙蝠傍着古寺飞翔?”(《答客问》)4“秋是怀人的季候。

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月光穿过纸窗来。

”(《老哥哥》)5从上文所引的几段诗歌(或回忆性散文)中,我们分明能读出臧克家细腻的情思和唯美的诗心。

有如此才情的诗人却声称不愿抒写爱情这一人类最美丽的情感,其原因究竟何在?那么臧克家是否真的没1《渔翁》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332《贩鱼郎》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33《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44《答客问》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46有写过爱情诗呢?2.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想在作品中完全回避这一内容是很困难的。

臧克家说他不写爱情诗,是指他不把新诗当作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不常写或者很少写爱情诗。

在臧克家的一小部分诗作里,我们还是能够捕捉到爱情的影踪。

这零星的几首爱情诗按照具体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爱情的现实关照,或者说是写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爱情。

例如:“爸爸驾起鱼船出海去了,留下她一个把家门守望,凉棚下,手拿一本识字课本,我知道她的心并不在书上...........。

一个年青的渔人在沙滩上晒网,来来回回鱼网总拉不平,两双眼睛一碰就发光,我知道他的心并不在鱼网上......................。

”(《她和她》)6“哥哥请假回来探亲,家里的亲人,放下了那条悬挂的心,自从出了门,没有音信回来,今天,他的身子,是几年来寄到的第一封‘家信’。

他的口——一条小河,淙淙地流,母亲坐在纺花车旁,象坐在梦中,弟弟刚从坡下抽回身,锄头躺在怀里,大家静听着他,象静听别人替自己读一封‘家信’。

小孩子,在大人空隙里穿梭,欢喜而又畏怯地,用一只好奇的小手,向爸爸腰间的短枪偷摸;他的女人,脸上烧着火,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他的周身..........................7“一间破土屋,夜晚漏星光;两口人的生活,转在洋车的双轮上。

溜眼波...。

”(《他回来了》)远处有座招手,列开架势他赶快放步;慌忙递条手巾来,她忘不了那阵阵汗雨。

她望着一阵8这类爱情诗或灰雾,迷了车影,在拖长的那串脚步下,她的心开放了疼爱的花..........。

”(《爱》)写年轻恋人的爱意萌动,或写夫妻久别重逢后的羞怯与喜爱,或写贫贱夫妻之间的关爱、怜惜。

感情朴素真挚,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很含蓄、很真实,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味,然而却缺乏爱情诗应有的浪漫气息。

可以把臧克家的爱情诗与卞之琳的情诗做一下比较:“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地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鱼化石》)9“……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无题一》)10这种婉转哀怨、缠绵悱恻之情在臧克家的爱情诗中是找不到的。

第二类是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

在臧克家的《集外诗集》中有这样两首短诗:《爱情——生活小辑之二》:“爱情是火,它以高度的热,吸引着玩火者。

它燃烧着年轻的血液,它烘烤着,狂欢和悲伤蒸发出来的眼泪。

它和失眠的眼睛,作长夜的对照,叹息、焦灼、绝望,是它吐出来的火苗。

它给人身上,烙满了创疤,然后熄灭了——残留下冷灰一把。

”11《情书——生活小辑之三》:“情书,是一篇烂调的文章,是一通魔咒,是一个动人的谎。

”12这两首被臧克家编入生活小辑组诗的短诗,直接表达了臧克家对爱情的悲观失望以及不信任的情绪。

臧克家之所以对爱情有这样的理解,可能和他的情感经历有关。

在回忆性散文《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这样写道:“在私人生活上,两次爱情的悲剧,使我根本上推翻了爱情(美丽的谎!)”13,“爱情(我付给它了多少赤心和诗的热情!),完6《她和她》(《海滨杂诗》)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3047《他回来了》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1658《爱》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709《鱼化石》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5710《无题一》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6611《爱情——生活小辑之二》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612《情书——生活小辑之三》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7了,剩一心悲痛。

”14臧克家对个人的情感经历讳莫如深,我们只能从他的回忆录和冯光廉、刘增人编写的臧克家生平文学活动年表中略知一二。

臧克家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曾经为了一个乡村的姑娘“痛苦得几乎不能活下去”,祖父得知后,便用“青蚕栖绿叶,起眠总相宜,一任情丝吐,却忘自缚时!”的诗句教育他。

臧克家的这段初恋不知如何告终,但想必留给他的酸楚要多于欢乐。

1928年,24岁的臧克家与王统照的本家侄女王惠兰(字深汀)结婚。

臧克家在《我的诗生活》中写道:“爱情,蛛网一样捕捉了我这个可怜虫,然而..不久我就结婚了。

”15“然而”一词表明这次婚姻可能并非出于诗人之愿。

1938年3月臧克家与王惠兰离婚。

这段仅维持了十年的婚姻生活为何告终不得而知,臧克家在《诗与生活回忆录》中仅用“关系破裂”一笔带过。

不过可以猜想得到,这次婚姻的变故大概是臧克家所谓的“爱情悲剧”之一。

1942年,38岁的臧克家在重庆与郑曼结婚,这次婚姻维持到了最后。

爱情是激发诗人创作的一个诱因,对爱情感到痛苦和失望的臧克家显然没有受到它的鼓舞和激励。

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臧克家为何不愿写爱情诗。

卞之琳苦追张充和而不得,饱尝失恋之苦,却写下了《断章》、《鱼化石》这样广为传诵的爱情篇章。

除了这两类爱情诗之外,还有零星的几首诗隐约抒发了臧克家自己的爱情感受。

其一是1932年2月创作的《别》:“把惜别的话留在心底,叫眉头传达我的意思,她的眼睛回答我:‘爱,不要弄错,看够多么好,那向圆的缺月。

’她去了,我象个小孩子丢了件心爱的玩具,默会着她的影子,一刹清醒,一刹又模糊,清醒时象静水笼着碧山的影,模糊时象醒后强追隔夜的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