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件常见缺陷及处理1

合集下载

压铸件的常见缺陷和解决的对策

压铸件的常见缺陷和解决的对策
压铸件的常见缺陷和解决的对策
1).冷纹(水纹): 1).冷纹(水纹): 原因:熔汤前端的温度太低,相迭时有痕迹. 原因:熔汤前端的温度太低,相迭时有痕迹. 改善方法: 改善方法: 1.检查壁厚是否太薄(设计或制造),较薄的区域应直接充填. 1.检查壁厚是否太薄(设计或制造),较薄的区域应直接充填. 2.检查形状是否不易充填;距离太远、封闭区域(如鳍片 、 2.检查形状是否不易充填;距离太远、封闭区域( 凸起) 、被阻挡区域、圆角太小等均不易充填. 凸起) 、被阻挡区域、圆角太小等均不易充填.并注意是否 有肋点或冷点. 有肋点或冷点. 3.缩短充填时间.缩短充填时间的方法:… 3.缩短充填时间.缩短充填时间的方法: 4.改变充填模式. 4.改变充填模式. 5.提高模温的方法:… 5.提高模温的方法: 6.提高熔汤温度. 6.提高熔汤温度. 7.检查合金成分. 7.检查合金成分. 8.加大排气道可能有用. 8.加大排气道可能有用. 9.加真空装置可能有用. 9.加真空装置可能有用.
压铸件的常见缺陷和解决的对策
3).气孔(砂孔): 3).气孔(砂孔): 1.空气夹杂在熔汤中. 1.空气夹杂在熔汤中. 2.气体的来源:熔解时、在料管中、在模具中、离型剂. 2.气体的来源:熔解时、在料管中、在模具中、离型剂. 3.压射力不足,材质疏松。 3.压射力不足,材质疏松。 4.模具温度过高,热收缩。 4.模具温度过高,热收缩。 改善方法: 改善方法: 1.适当的慢速. 1.适当的慢速. 2.检查流道转弯是否圆滑,截面积是否渐减. 2.检查流道转弯是否圆滑,截面积是否渐减. 3.检查逃气道面积是否够大,是否有被阻塞,位置是否位于最后充填的 3.检查逃气道面积是否够大,是否有被阻塞, 地方. 地方. 4.检查离型剂是否喷太多,模温是否太低或太高. 4.检查离型剂是否喷太多,模温是否太低或太高. 5.使用真空. 5.使用真空. 6.调整射料压力。 6.调整射料压力。

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

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

-WORD格式--可编辑-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一、流痕(条纹):特征:铸件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的,用手感觉得出的局部下陷光滑纹路。

此缺陷无发展方向,用抛光法能去处。

原因:(流动性问题)1、两股金属流不同步充满型腔而留下的痕迹2、模具温度太低3、填充速度太高4、涂料用量过多排除措施:1、调整内浇口截面积或位置2、调整模具温度,增大溢流槽3、适当调整填充速度以改变金属液填充型腔的流态4、涂料使用薄而均匀二、冷隔(冷接、对接),水纹特征: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原因:(流动性问题)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

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

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

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

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

6、比压偏低。

排除措施:1、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

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

3、改进浇注系统,加大内浇口速度,改善填充条件。

4、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

5、提高压射速度,改善排气条件。

6、提高比压三、擦伤(粘模伤痕)特征: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

产生原因:(粘着现象)1、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

2、型芯、型壁有压伤痕。

3、合金粘附模具。

4、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

5、型壁表面粗糙。

6、涂料常喷涂不到。

7、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6% 。

排除措施:1、修正模具,保证制造斜度。

2、打光压痕。

-WORD格式--可编辑-3、合理设计浇注系统,避免金属流对冲型芯、型壁,适当降低填充速度。

4、修正模具结构。

5、打光表面。

6、涂料用量薄而均匀,不能漏喷涂料。

7、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6~0.8%。

四、凹陷(缩陷、塌边)特征:铸件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瘪的部分,其表面呈自然冷却状态。

产生原因:(模具设计、环境问题)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局部厚实部位,产生热节。

铝合金压铸件所有缺陷及对策大全

铝合金压铸件所有缺陷及对策大全

铝合金压铸件所有缺陷及对策大全一、化学成份不合格主要合金元素或杂质含量与技术要求不符,在对试样作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时发现。

1、配料计算不正确,元素烧损量考虑太少,配料计算有误等;2、原材料、回炉料的成分不准确或未作分析就投入使用;3、配料时称量不准;4、加料中出现问题,少加或多加及遗漏料等;5、材料保管混乱,产生混料;6、熔炼操作未按工艺操作,温度过高或熔炼时间过长,幸免于难烧损严重;7、化学分析不准确。

对策:1)、对氧化烧损严重的金属,在配料中应按技术标准的上限或经验烧损值上限配料计算;配料后并经过较核;2)、检查称重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是否正确;3)、定期校准衡器,不准确的禁用;4)、配料所需原料分开标注存放,按顺序排列使用;5)、加强原材料保管,标识清晰,存放有序;6)、合金液禁止过热或熔炼时间过长;7)、使用前经炉前分析,分析不合格应立即调整成分,补加炉料或冲淡;8)、熔炼沉渣及二级以上废料经重新精炼后掺加使用,比例不宜过高;9)、注意废料或使用过程中,有砂粒、石灰、油漆混入。

二、气孔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大或小的孔洞,形状比较规则;有分散的和比较集中的两类;在对铸件作X光透视或机械加工后可发现。

1、炉料带水气,使熔炉内水蒸气浓度增加;2、熔炉大、中修后未烘干或烘干不透;3、合金液过热,氧化吸气严重;4、熔炉、浇包工具氧等未烘干;5、脱模剂中喷涂过重或含发气量大;6、模具排气能力差;7、煤、煤气及油中的含水量超标。

对策:1)、严禁把带有水气的炉料装入炉中,装炉前要在炉边烘干;2)、炉子、坩埚及工具未烘干禁止使用;3)、注意铝液过热问题,停机时间要把炉调至保温状态;4)、精炼剂、除渣剂等未烘干禁止使用,使用时禁止对合金液激烈搅拌;5)、严格控制钙的含量;6)、选用挥发性气体量小的脱模剂,并注意配比和喷涂量要低;7)、未经干燥的氯气等气体和未经烘干的氯盐等固体不得使用。

三、涡流孔铸件内部的细小孔洞或合金液流汇处的大孔洞。

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

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

常见压铸件缺陷解决方法
压铸是一种常见的金属零件生产方法,其中常见的缺陷包括气孔、气泡、冷隔、热裂、热蚀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压铸件缺陷的解决方法。

1.气孔:气孔是压铸件常见的缺陷,主要由于铸件内部的空气未能完
全排出导致。

解决方法包括增加铸件设计中的浇口和通气孔,增加浇注压
力和速度,增加模具的散热能力,增加浇注温度,减小合金的含气量等。

2.气泡:气泡是指由铸件中的气体引起的表面或内部的空洞。

解决方
法包括优化模具设计,提高浇注速度和压力,使用合适的合金成分,减小
金属液中的气体含量等。

3.冷隔:冷隔是铸件中金属流动不畅导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局部充
填不良或填充不均匀。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模具设计,增加浇注温度和压力,增加金属液的流动性,提高模具的加热温度等。

4.热裂:热裂是因为压铸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超过材料的强
度而导致的裂纹。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模具设计,控制浇注温度和速度,采
用合适的冷却方式,控制模具的冷却速率等。

5.热蚀:热蚀是因为金属在高温下与模具相互反应而导致的表面缺陷。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模具设计,合理控制浇注温度和压力,增加模具涂层的
抗热蚀性能,减小模具与铸件的接触面积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缺陷,压铸件还可能出现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尺寸偏差、变形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优化模具结构,调整压铸工艺参数,控制压铸机的力和速度,使用合适的合金材料等。

总的来说,解决压铸件缺陷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模具设计、工艺参数等多个因素,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来提高铸件的质量。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
1、尖角缺陷:表现为在压铸件的边缘和表面出现尖利的角,其
原因是模具的固定不牢,模具合模前没有铂精加光等操作,模具和表
面间的空隙较大,导致铸件连续流和溅射的金属物料的冷凝无法完全
填充到模具内。

解决办法是在压铸件的模具制作中要注意模具的固定,还要在合模前进行铂精加光,使模具缝隙尽量控制在最小。

2、翘曲缺陷:表现为铸件胚体过大或模具设计不当,导致部分
孔表面被填充的金属物料过度凝固后发生变形。

解决办法是提高铸件
的成型质量,在模具设计时应注意做到模具中高低正常,同时要增加
相应的引流装置,降低铸件表面在压铸过程中的温度,减少物料凝固
时间。

3、凹槽缺陷:表现为压铸件内壁或内孔出现浅深不均、粗糙凹槽,一般出现在内壁与模穴孔面间,其原因是模具合模时并未完全排
除空气,另外铸件内孔口位、形喉与内壁模穴间距过大,空气中的熔
融物料的细沙子难以充分清除也会导致此缺陷的产生。

解决办法是采
取真空压铸成型,即采用真空室和真空阀将空气真空,以消除空气;
另外应改变合模方式和模具设计,减少内孔口位与形喉与内壁模穴间距。

常见压铸件缺陷及解决方法

常见压铸件缺陷及解决方法

常见压铸件缺陷及解决方法常见的压铸件缺陷包括疏松、气孔、烧结、裂纹、砂眼等。

下面将对这些缺陷进行逐一解释,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疏松:疏松是由于熔融金属凝固时形成的气体或未熔化的固体杂质在压铸件内部形成气孔而导致的。

疏松不仅会降低压铸件的强度和硬度,还会引起气门席位不密封、变形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合理选择冷料铸造工艺、提高铸型制备技术、优化压铸工艺参数等。

2.气孔:气孔是由于熔金属在充型过程中,未排出液态金属中的气体而形成的。

气孔通常呈现为孔洞状,会严重影响压铸件的表面质量和机械性能。

解决方法包括改善金属液的质量、提高模具排气性能、优化压铸工艺参数、采用真空压铸等。

3.烧结:烧结是指在压铸过程中,由于金属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模具接触过久而发生的表面热蚀伤。

烧结会引起表面孔洞、氧化和金属元素丢失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模具材料、降低模具温度、缩短冷却时间等。

4.裂纹:压铸件中的裂纹可以是细小的微裂纹,也可以是较大的结构性裂纹。

裂纹会导致压铸件的破坏、漏气和泄漏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增加浇注系统的冷却时间、提高模具的强度和刚度、优化压铸工艺参数等。

5.砂眼:砂眼是因为铸件表面存在颗粒状材料,如砂粒等而形成的凹陷或凸起。

砂眼会影响压铸件的美观性和表面质量。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型腔冷却系统、提高浇注系统的冷却时间、改善铸型制备工艺等。

总的来说,要解决常见的压铸件缺陷,需要从改善熔融金属的质量、优化模具设计和制备工艺、调整压铸工艺参数等多个方面入手。

此外,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如金相分析、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等,对压铸件进行质量检验,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缺陷。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改善对策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改善对策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改善对策压铸件是常用的金属制造工艺之一,用于制造各种产品,如汽车零件、电子设备外壳等。

然而,压铸件在制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例如气孔、缩松、热裂纹等。

为了提高压铸件的质量,需要采取适当的改善对策。

首先,气孔是压铸件中常见的缺陷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金属液中溶解的气体在凝固时无法完全排除,导致气孔形成。

改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炉内冶炼过程:合理调节熔化温度和熔化时间,增加金属液中的液体相和气体相之间的接触时间,有助于气体的溶解和脱除。

2.调节压铸机参数:增加射压和射速,可以改善金属液流动性,减少气体残留的可能性。

3.优化压铸模具结构:设计合理的浇口和废渣口,有利于气体的排除,减少气孔的生成。

其次,缩松是另一个常见的缺陷。

缩松是指压铸件中因内部金属液冷却不均匀而形成的孔洞或松散区域。

改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金属液的冷却速度:通过调整铸型温度、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等参数,使金属液冷却均匀,减少缩松的可能性。

2.优化浇口和冷却系统:设计合理的浇口和冷却系统,有利于金属液的流动和冷却,减少缩松的生成。

3.采用适当的金属合金:一些合金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凝固性,能够减少缩松的产生。

最后,热裂纹是压铸件常见的缺陷之一、这是由于金属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部应力过大而发生裂纹。

改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冷却速率:通过调节冷却速率,使金属在冷却过程中应力得到释放,减少热裂纹的发生。

2.优化模具设计: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减少金属液在冷却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可以减少热裂纹的生成。

3.采用合适的退火工艺:通过合适的退火工艺,使金属在冷却过程中应力得到释放,减少热裂纹的发生。

总之,压铸件常见的缺陷包括气孔、缩松和热裂纹等,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善对策来提高压铸件的质量。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改善模具设计和采用合适的金属合金,可以减少这些缺陷的发生,并提高压铸件的品质。

压铸件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汇总

压铸件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汇总

压铸件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汇总一、压铸件表面有花纹,并有金属流痕迹产生原因:1、通往铸件进口处流道太浅。

2、压射比压太大,致使金属流速过高,引起金属液的飞溅。

调整方法:1、加深浇口流道。

2、减少压射比压。

二、铸件表面有细小的凸瘤产生原因:1、表面粗糙。

2、型腔内表面有划痕或凹坑、裂纹产生。

调整方法:1、抛光型腔。

2、更换型腔或修补。

三、压铸件表面有推杆印痕,表面不光洁,粗糙产生原因:1、推件杆(顶杆)太长;2、型腔表面粗糙,或有杂物。

调整方法:1、调整推件杆长度。

2、抛光型腔,清除杂物及油污。

四、铸件表面有裂纹或局部变形产生原因:1、顶料杆分布不均或数量不够,受力不均:2、推料杆固定板在工作时偏斜,致使一面受力大,一面受力小,使产品变形及产生裂纹。

3、铸件壁太薄,收缩后变形。

调整方法:1、增加顶料杆数量,调整其分布位置,使铸件顶出受力均衡。

2、调整及重新安装推杆固定板。

五、压铸件表面有气孔产生原因:1、润滑剂太多。

2、排气孔被堵死,气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合理使用润滑剂。

2、增设及修复排气孔,使其排气通畅。

六、压铸件表面有缩孔产生原因:压铸件工艺性不合理,壁厚薄变化太大。

金属液温度太高。

调整方法:1、在壁厚的地方,增加工艺孔,使之薄厚均匀。

2、降低金属液温度。

七、压铸件外轮廓不清晰,成不了形,局部欠料产生原因:1、压铸机压力不够,压射比压太低。

2、进料口厚度太大;3、浇口位置不正确,使金属发生正面冲击。

调整方法:1、更换压铸比压大的压铸机; 2、减小进料口流道厚度;3、改变浇口位置,防止对铸件正面冲击。

八、压铸件部分未成形,型腔充不满产生原因:1、压铸模温度太低;2、金属液温度低;3、压机压力太小,4、金属液不足,压射速度太高;5、空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2、提高压铸模,金属液温度;3、更换大压力压铸机。

4、加足够的金属液,减小压射速度,加大进料口厚度。

九、压铸件锐角处充填不满产生原因:1、内浇口进口太大;2、压铸机压力过小;3、锐角处通气不好,有空气排不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处理
一、飞边:
飞边就是铸件在分型面上(或活动部位处)突出过多的金属薄片。

产生的原因有:
1.压射前机器的调整、操作不合适。

2.模具及滑块损坏,闭锁原件损坏
3.模具镶块及滑块磨损
4.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
5.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
6.投影面积计算不正确,超过锁模力
二、气泡
铸件表面下,聚齐气体因热胀将表面鼓起的泡,称为气泡。

产生的原因:
1.模具温度过高
2.金属液卷入气体过多
3.涂料过多,浇入前未燃净,使挥发气体被包在铸件表面。

4.排气不畅
5.开模过早
三、孔穴
孔穴包括气孔和缩孔
气孔,气孔有两种:一种是金属液卷入气体形成内表面光亮和光滑、形状较为规则的孔洞,另一种是合金熔炼不正确或精炼不够,气体溶解于合金中。

压铸时,激冷甚剧,凝固很快,溶于金属中的气体来不及析出,使金属内的气体留在铸件内形成孔洞。

产生的原因有:
1.浇口位置选择和导流不当,导致金属液进入型腔产生正面撞击及漩涡。

2.流道形状设计不良,
3.压室充满度不够
4.内浇口速度太高,形成端流。

5.排气不畅
6.模具型腔位置太深
7.机械加工于量太大
8.涂料过多,在填充前未燃尽
9.炉料不干净,精炼不良
缩孔,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金属补充不足形成的暗色、形状不规则的孔洞。

产生的原因有:
1.合金规范不合适,浇入温度过高
2.金属液过热时间太长
3.比压太低
4.余料柄太薄,最终补压不到作用
5.内浇口截面积过小(主要是厚度不够)
6.溢流槽位置不对或容量不够
7.铸件结构不合理,有热节部位,并且该处无法用溢流槽解决
8.铸件的壁厚变化太大
四、夹杂
夹杂又称为夹物、砂眼、夹渣。

在铸件表面或内部形成不规则的孔穴部分或全部充塞着杂物,产生的原因有:
1.炉料不干净
2.合金精炼不够,熔渣未除净
3.舀取金属液时带入熔渣及金属氧化物
4.模具未清里干净
5.涂料中石墨太多
五、冷豆
冷豆也称铁豆,其表现是嵌在铸件表面,未和铸件完全融合的金属颗粒,产生的原因有:
1.浇注系统设置不当
2.填充速度过快
3.金属过早进入型腔
六、麻面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填充时,金属液分散成密集液滴,高速撞击型壁,结果形成具有强烈流向的细小、密集的麻点区域。

七、印痕
顶出原件引起:表现是在铸件表面上出现凹痕或凸痕,产生原因:
1.顶出原件调整不正确
2.推杆端部模损
3.推杆面积太小
4.开模过早
镶件或活动部分引起:表现在铸件平整的表面上出现阶梯痕迹,产生的原因有:
1.镶件部分松动
2.活动部分松动或磨损
3.镶件的侧壁表面由动定模互相穿插的镶件所形成
八、裂纹
铸件的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长的缝隙,呈不规则线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这种缺陷称为裂纹
原因:
铸件结构和形状引起的:
1.铸件的壁厚处与壁薄相接处转变剧烈
2.铸件上的转折处圆角不够
3.铸件上能安装推杆的位置不够,造成推杆分布不均衡
4.铸件设计上考虑不周收缩时产生应力而撕裂
模具的成型零件表面质量不好,装固不稳引起的:
1.成型表面沿出模方向有凹陷(或凹坑),铸件脱出撕裂
2.凸的成型表面其根部加工痕迹未能消除,铸件被撕裂
3.成型零件装固有偏斜,阻碍铸件脱出
顶出造成的:
1.模具的顶出原件安置不合理(位置或个数)
2.顶出机构偏斜,顶出力不均衡
3.模具的顶出机构与压铸机上的顶出器的连接不合理,或有歪斜,或动作不协调
4.顶动顶出时的机器顶杆长短不一致,液压顶出的顶棒长短不一致
合金的成分引起:
1.对于锌合金:a.有害杂质铅、锡和鎘的含量较高 b.锌的纯度不够
2.对于铝合金:a.含铁量过高针状的含铁化合物增多b.铝硅合金中硅含量过低c.铝镁合金中镁含量过高d.其他杂质过高,增加了脆性
合金的熔炼质量引起:
1.熔炼温度过高引起偏析
2.保温时间过长,晶粒粗大
3.氧化夹杂过多
操作不合理引起:
1.留模时间过长
2.涂料使用不当,有沉淀
充填不良引起:金属积体未融合,凝固后强度不够,特别是离浇口远的部位更容易出现。

九、冷隔
当金属流分成若干股流动时,各股的流动前沿已成冷凝状态(称为冷固前沿),但在后面金属流的推动下,仍然进行填充,当与其相遇的金属流同样具有凝固前沿时,相遇的凝固层不能再熔合,其接合处便形成缝隙,这种缝隙便称为冷隔
原因:
1.金属液在型腔中分成若干股进行填充
2.溢流槽位置与金属流股的汇集处不吻合
3.合金流入温度过低
4.模具温度过低
5.内浇口速度太低
6.金属液的流程过长
十、有色斑点
表面上不同于基体金属颜色的斑点,有色斑点又称为油斑,黑纹斑点。

产生有色斑点的原因有:
1.涂料用量过多或局部堆积
2.涂料中石墨含量过多
3.涂料挥发性差
4.内浇口对着冲型壁使局部过热,一致涂料燃烧残烬留在过热的部位上
十一、变形
铸件的变形一般是指整体变形而言。

常见得变形有翘曲、弯扭、弯曲等。

产生变形的原因有:
1.铸件本身结构不合理,凝固时引起不均匀的收缩
2.浇口系统、排溢系统(主要指溢流槽)布置不合理,引起收缩时的变形
3.开模过早
4.模具受疲劳应力而变形
5.铸造斜度太小及涂料太少
6.擦伤严重,使脱模时受力不均
7.侧浇口压铸件的各部位热量不均匀
8.顶出过程中,顶出温度过高、顶出结构不好、顶出有冲击、顶出力不均都会使铸件变形
9.已产生粘模,但未达到顶不出的情况下,顶出也会变形
十二、网状痕迹、网状毛刺
模具零件热裂造成铸件表面的痕迹和突出金属刺,而又因模具热烈多呈网状(放射状),当热烈程度较轻时,印在铸件上的即为网状痕迹:而热烈程度严重时,常形成裂缝,铸件上便有网状毛刺。

造成模具热烈的原因有:
1.浇口附近摩擦阻力最大,经受熔融金属的冲蚀最为严重,最容易产生热裂。

2.模具成型零件有较大平面是薄弱区域,即实体厚度小的区域。

3.冷却系统调节不当
4.水剂涂料未经预热,或喷涂不当,对模具激冷过剧。

5.涂料有化学腐蚀作用
6.成型零件上镶拼(包括型芯孔离边缘过小)造成薄弱部位,产生早期热裂
7.推杆和型芯处于受金属流冲蚀较剧烈的部位(如浇口、流道)时,其配合的孔口上缘产生早期热烈,裂纹呈放射状扩散。

8.模具材料有原始缺陷。

十三、多肉
多肉就是在铸件上不规则的突出部分(重复出现),产生的原因有:
1.热处理不当,模具掉块
2.模具皲裂而掉块
3.操作不当,在滑块分型面处理不干净,合模时压坏
4.成型表面受到机械性损伤
十四、皮层疏松
铸件的外壳层(边界一凝固层)一般为0.5~0.8mm左右,在这个壳层上一种呈现松散不密实的宏观组织,即为表面疏松,产生的原因有:
1.涂料局部堆聚,没有吹净
2.作用在金属上的压力不足
3.模具温度较低
4.金属液卷入气体太多
十五、错边
错边也称为错缝,对螺纹则称为错扣,它是指铸件上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地分型面错开,发生了相对位移,产生的原因:
1.模具型块移位
2.模具的导准件磨损
3.两半的合型块制造误差
十六、型芯偏位
铸件上由型芯形成的部位与所需的位置偏差,叫做型芯偏位。

产生的原因有:
1.模具型腔尺寸不正确或磨损
2.型芯定位尺寸不合格
3.型芯和型腔受疲劳应力而变形
十七、粘模
粘模的表现是在每一个铸件相同的部位上出现相同的凹痕。

产生的原因是:
1.有外来物粘在型壁上,合金填充后形成未熔接粘附物
2.合金粘附模具,涂布涂料后,粘附物在模具型腔(或型芯)上形成凸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