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弗里德里希· 维勒(Friedrich Wöhle), 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日,德国化学家。 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 命力”学说而闻名。
德米特里· 伊万诺维奇· 门捷列夫,19世纪俄 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但是真正第 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 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 的),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 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 只有六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 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 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 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 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 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 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 观性原则。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人, 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 人。
思考:牛顿的科学成就?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 它是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 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 与自然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对于日常应用,对于 科学上的细小研究让然是有效的”,但是,“他们在绝对 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主张“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应 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的加以考察的、固 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从而“堵塞了自 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它 “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 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

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因素。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可以说,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不是哥白尼打破了宗教神学创建世界的思想,牛顿提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后继出现的科学家也不会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2,什么叫做科学价值说?以及关于科学价值说有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流派,你认为科学是有价值负载还是无价值负载?你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此有何观点?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显示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科学与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科学的属性在与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的体现。
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指的是对自然界现象的机械解释和机械解释原理。
它是一种以机械理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代表作家是以斯特拉滕斯基为核心的以西瓦尔德为代表的俄国科学家。
机械唯物论,它要求所有现象,包括生物现象,必须按一定的机械规律来解释,所有的变化都是物体质量及运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其它的解释都是无效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界万物均受客观定量实质决定其运动。
它认为自然界人一切活动均是客观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客观自然规律最终完成属于客观物质的机械动的特征,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灵动”。
机械唯物论对生命的观点是:生物体表现出的活动本质也是受客观定量实质决定其运动的,机械运动的特性不变,活动的本质也没有改变。
机械唯物论还强调,物体在物理活动上是“绝对自由”的,它们受客观定量实质的决定而运动,不受任何非客观定量实质的影响,从而达到物体绝对独立性及自主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迅速发展并被多个国家承认,它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为当代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
机械唯物论说明了自然界是由质量和运动组成的,把先天的、既定的物质运动定律推广到了生物的活动的现象上,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这个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oc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关键词: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
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
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
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
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唯物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它要坚持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坚持科学真理, 就必须摆脱宗教神学的侄桔,它要坚持从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资料,就必然要从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
因此,从哥白尼到牛顿,从波义耳到林耐,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然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
首先,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从十六一十八世纪末,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只有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了。
而力学首先获得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尚未到来, 当时生产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力学问题,科学观察及实验所能解决的也多是力学问题。
机械唯物主义

1、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机械唯物主义又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概念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尓(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特征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
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
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论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论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种形式,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强调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物质的客观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可以用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则
是以实证为基础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和验证,才能够得到关于自然界的正确认识。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实证性。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和规律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客观研究和认识,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科学结论。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界的物质运动的研究。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通过物质运动来表现其存在和发展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研究和认识,才能够得到关于自然
界的正确结论。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物质运动性。
综上所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实证性、客观性和物质运动性。
这些特点都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自然的一个很实在的理解。
想想啊,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儿,从一颗小小的水珠到高耸入云的山脉,都有它们的道理。
咋说呢?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最靠谱的。
别看那些神秘的东西让人着迷,毕竟生活的真谛往往藏在最简单的地方。
比如,咱们吃的每一口饭,喝的每一口水,背后都是一堆科学原理在默默支撑。
你说这是不是挺神奇的?再说,机械唯物主义可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它其实很有人情味。
就拿咱们的身体来说吧,骨头、肌肉、血液,全都是一堆“机械”在运作。
这个“机械”可不是说一台机器那么简单。
它就像个忙碌的小工厂,各种细胞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就像那句话说的,万物皆有因,咱们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念头,都是有原因的。
想想那股动力,真是让人激动。
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
这种自然观还教会我们要尊重自然。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能征服一切,结果发现自然的力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随便动一动,地震、洪水就来了,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机械唯物主义让我们明白,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法则,咱们不能逞能。
就像老话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没事儿也别老想着要打破界限,适时的敬畏会让我们活得更自在。
再说到科学,这可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好帮手。
科学家们不断在探索,试图揭开自然的面纱。
你想啊,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不就是用他们的智慧,把复杂的自然现象简单化吗?他们让我们看到,原来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都是可以用公式来解释的。
比如,飞行的飞机,还是那句老话:“高处不胜寒。
”可它能飞上天,全靠那些复杂的计算和设计。
科学就是那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天机”。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提醒我们珍惜资源。
咱们的地球可是个宝贵的家园,不可能无限开发。
随便折腾,早晚得出问题。
就像农田,种一季能收获,但若是一味索取,地力早晚会枯竭。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摘要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关键词:唯物主义;机械;
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
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
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
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
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唯物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它要坚持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坚持科学真理, 就必须摆脱宗教神学的侄桔,它要坚持从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资料,就必然要从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
因此,从哥白尼到牛顿,从波义耳到林耐,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然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
首先,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从十六一十八世纪末,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只有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了。
而力学首先获得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尚未到来, 当时生产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力学问题,科学观察及实验所能解决的也多是力学问题。
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规律决定了力学的首先发展。
科学的发展必须从继承已有的科学成果出发,而非凭空产生,当时已有的天文学与数学知识为力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为天体力学为人们研究基本力学问题提供了最简单、最纯化的研究对象,因此,力学的突破在于对天休运动的研究,而不是从人们熟悉的地上的力学问题, 例如马拉车等复杂问题开始的;再从人的认识顺序来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低级走向高级, 从简单走向复杂,而机械运动正是自然界中最低级、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
这样研究机械运动的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中首先发展起来, 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们的认识总是通过已知去认识未知, 当时力学在说明自然现象时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必然推动人们用力学理论解释其它自然现象, 用力学的机械运动模型类比其它复杂的物质运动。
这样, 人们把温度的高低、燃烧现象、光的传播等都理解为一种物质的流动, 于是热素说、燃素说、电的流体和光的微粒说都应运而生。
接着, 又把力学中力的概念普遍推广到其它领域, 产生了各种力的学说: 热力、电力、磁力、化学亲和力、生命力等等。
著名物理学家惠更斯说过: 在真正的哲学里, 所有自然现象都应用力学术语来描述。
牛顿也认为: 好多理由, 使我发生一种推想, 以为此项现象与某项力有关。
十六—十八世纪哲学家的观点, 更是直接受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制约, 笛卡尔写了《动物就是机器》的著作, 提出“生命是机器” 的机械论生命观。
用力学原理解释生命现象, 认为心脏是卿筒, 肺是风箱, 牙齿和胃是磨坊, 骨骼关节是杠杆。
拉美特利更进一步专门写了《人是机器》这本书, 宜称“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 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极其巧妙的钟表”。
这样就把一切高级的复杂运动简单类比为机械运动,把力学中的外力作用照搬过来, 变成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机械的外因论,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此, 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产生, 是由当时自然科学的水平决定的。
其次,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十六—十八世纪, 自然科学的大部分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 大多数学科正处在搜集材料和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的阶段. 生物学中, 林耐的分类学首先获得成功, 就是由于必须把各种植物孤立起来, 搜集标本进行分类。
先要知道生物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然后才能研究它们是怎样进化的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家在十六至十八世纪致力于发展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然后才能研究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说:必须首先研究事物, 然后才能研究过程; 必须先知道两个事物或现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考察这个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变化。
这种首先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部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的方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是必然要采用的。
但是把事物分割开来,研究既成事物的方法容易使人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 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1。
”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经过科学家的传播和哲学家的总结, 尤其是经过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哲学家培根和洛克的加工, 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2。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
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
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
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
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
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
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
”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三结论
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
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强调辩证自然观应该把机械自然观的合理成分包含在自己的“有机体”内[]4,目的并不是要恢复旧的机械自然观,而是为了把辨证自然观与素朴辩证自然观相区别开来。
因此,从唯物史观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反社林论》第18~19页,恩格斯
[2] 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全国十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1985年版
[4] 许为民、王诗宗等.自然辩证法新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28~32
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课程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范红伟
学号:120710541
年级:硕1208班
任课教师: 潘文华
提交日期:2012年10 月8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 2 周---第 6 周
评阅日期:年月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