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高考文言文试题编制论文

高考文言文试题编制论文概要: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文出处在稳定中求变,选材以《二十四史》为主,基本为人物传记,且主要集中于唐宋明的朝代。
但是,选文的规律性过强可能会带来一些间接性的负面影响。
例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备考时过于投机取巧,有选择性地专攻《二十四史》,从而降低了文言文试题的信度与效度。
建议扩大选材范围,增设一些散文、小说、墓志铭等文体类型。
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高考文言文开始出现选择题,此后三十余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的选文、题型、题量、分值等则在稳中求变、不断革新。
一、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依据概述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主要有三个,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及高中语文教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依据,由此总结出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基本命题原则:(1)文章用词均是文言中的常用词;(2)文章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文章的体裁常为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等形式,少见学术性较强的著作;(4)文章内容独立性强,可以在脱离背景情况下读懂;(5)文章是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例如正史的作品。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上五大命题原则均以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作为参照蓝本,指明了其考查的方向与范围。
二、高考文言文试题编制的分析(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里所要求的“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中的“浅易”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倾向。
1.选文内容统计1990--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中的27套文言文试题后发现,其中有85%选自二十四史,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朝,而2010-2016年的七套全国卷的文言文选文集中于唐、宋、明三朝,其中86%是出自明、宋两朝。
此外,文体多是人物传记且常为忠臣义士事迹,但也有少数散文类文章和古代应用类文章,如各类记叙文,诸子、历史散文,议论文,文言小说,书序、赠序,说明文,墓志铭。
广东地区于2016年正式启用全国卷,由此对比历年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差异则尤为重要。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特点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知人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文言文,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廉吏的一生小传,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其一,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其二,为了突出这一点,常采用人物对比的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
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2.明事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就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评价所谓评价,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分析,也就是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首先,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
这些年的文言文试题都有明确的指向。
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重要人物的美言、佳话、善行,要么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要么高风亮节、勤政爱民、执法如山、廉洁奉公、刚直不阿,要么写其瞻亲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伦品德,都暗合时代特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向上。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ppt课件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 博
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 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 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遁、亡、逃、徙、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8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 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5
4.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
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晋书·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王涣列传》
1
2
(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 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 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 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 越来越贴近教材。
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 衔、怨、患、疾、恨、怒、诅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一、引言2023年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试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文言文试题在内容、形式、难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旨在考察考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试题背景、试题解析、备考建议和传统文化素养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文言文试题。
二、试题背景今年文言文试题选用了中国古代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同时,试题在题型、难度等方面也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对考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察。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试题解析1. 文章内容理解:考生应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背景。
2. 实词虚词理解:考生应注重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常用实词和固定词组的积累。
3. 翻译题:今年的翻译题更加注重对文言文语法和用词的考察,考生应注重翻译技巧的运用。
4. 简答题:简答题涉及对人物性格分析、历史事件评价等方面,考生应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备考建议1. 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左传》等,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2. 积累文言文词汇:考生应注重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尤其是常用实词、虚词和固定词组的积累。
可以通过做题、背诵等方式进行词汇积累。
3.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考生应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名称、礼仪制度、科举考试等,以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
4. 注重做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应注重做题技巧,如先读题目再读文章,注意关键词等,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和效率。
同时,也要注重对错题的分析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5. 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考生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对传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
《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
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高考文言文阅读:韩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从:堂房亲属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C.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坐:定罪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小题2:下列能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组是(3分)①宫市之弊,……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③其辞多叙裴度事④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⑤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⑥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文言文实词分类积累与训练(审案类)

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 12、执:捉拿 13、收:逮捕14、系:拘囚、关押 犯人会逃跑: 15、表逃跑:遁、亡、逃、走 16、匿:躲藏 抓不到就要悬赏: 17、购:悬赏 抓到后就要审讯: 18、鞫:审讯 审讯时犯人招供: 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 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 21、染逮:牵连、连累。《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 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以善决狱称 狱:案件 B.知死者故布商 故:原先 C.密令广市布 市:集市 D.妻与所私皆论死 论:判罪
C,“市”在句中是“买、购买”的意思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是 A. ①周新以诸生贡入太学 ②归以语其妻 B. ①至果雪之 ②时时赒给之 C. ①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 ②及既上 《登泰山记》 D. ①旦往求金不得,诉于新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A①凭着,②把(B均代人,C等到……时候,D介词 “向”)
作业
1、继续完成“名师”实词填空第49—72 个字。 2、自行整理积累必修3中古文的文言语法 现象。
课前训练:
系:关押
讼:案件 淹狱:拖
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 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 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 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 捕系:逮捕 狱具:案 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 关押 讯鞫:审 件具结 遁:逃跑 按:调查 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 讯 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 因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 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 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 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 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 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注]料:统计,这里有挑选之意。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每年的高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诞生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了几位高考英雄的传记,希望能够向广大学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一、冯一青——铸就奇迹的坚韧冯一青,天津市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考成绩。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每天,他早起晚归,埋头苦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冯一青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他在备考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挑战每一份模拟考试,不断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
高考之日,冯一青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中国著名的一流大学。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对于坚韧和努力的无声宣扬。
二、李华——执著引领梦想的航行李华,来自山西的一名高考生。
从小,她就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她对航空工程的热爱。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梦想一度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李华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角、机械制图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
她还立下愚公移山的决心,每天晚上看航空工程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高考前夕,李华全力备战,白天刻苦攻克各种难题,晚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关键时刻,她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高考,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航空工程学院。
李华的坚持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逐,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三、王云飞——书写辉煌的勤奋之字王云飞,河南省阿克苏市的一名高考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给予王云飞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
:举其偏,不为党。
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