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教版)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教版)实验报告

实验二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的测量
实验三形状误差的测量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2.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3.圆度误差的测量
实验四位置误差的测量
1.平行度误差的测量(mm)
3.跳动的测量(mm)
图样标注跳动量合格性结论端面跳动
径向跳动
径向全跳动
测量位置测量数据
最大最小差值1—1
2—2
3—3
4—4
5—5
6—6
7—7
8—8





实验五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各参数
实验一齿轮齿圈经向跳动的测量(表一)
实验一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表二)
实验一齿距偏差及齿距累计误差的测量(表三)
实验一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的综合测量(表四)。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室技术测量室编年级班级姓名实验名称及目录:实验一、尺寸测量实验1—1、轴的测量实验1—2、孔的测量实验二、形位误差测量实验2—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2—2、平行度误差、平面度误差测量实验三、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测量实验3—1、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实验3—2、螺纹中径、螺距及牙形半角的测量实验四、齿轮测量实验4—1、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的测量实验4—2、直齿圆柱齿轮齿厚偏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三、被测零件:四、测量示意图:七、测量数据分析并判断被测零件是否合格;八、思考题:1、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属于什么测量方法?2、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分度值?刻度间距?4、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一、实验目的三、被测零件:四、测量示意图:六、测量数据记录:(单位:mm)七、测量数据分析并判断被测零件是否合格;八、思考题:1、用内径千分尺和内径量表测量孔的直径是,各属于哪种测量方法?2、内径量表测量孔时“转折点”意味着什么?一旦“零位”确定,百分表指针超过“零位”发生转折,示值为正还是负?百分表指针不过“零位”发生转折,示值为正还是负?3、组合量块组的原则是什么?实验报告: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形状公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四、测量示意图:(要求画出简单的仪器的测量原理图和被测面的测量截面图)六、作图:分别用最小区域法和两端点连线法求直线度误差值,并作出合格性结论。

七、思考题:1、以本实验为例,试比较按最小区域法和两端点连线法评定的直线度误差值何者更合理?2、用作图法求直线度误差值时,如前所述,总是按平行于纵坐标计量,而不是按垂直于两条平行包容直线的距离计量,原因何在?实验报告:平面度误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四、测量示意图:六、析判断被测平面是否合格?实验报告:平行度误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四、测量示意图:六、分析判断被测件平行度是否合格?实验报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Array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内容:1、用表面粗糙度电感测微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 a值;2、用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 z值。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引言:互换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系统、组件或部件之间的相互替换性能。

在工程领域中,互换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制造和设计过程中。

技术测量则是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和工具,对互换性进行定量评估和验证。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支持结论。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尺寸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能,来研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备与方法:实验中使用了一组螺丝和相应的螺孔,分别为直径为1mm、2mm和3mm的螺丝。

通过测量螺丝和螺孔的直径、长度和螺纹间距等参数,来评估互换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千分尺、游标卡尺和显微镜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出不同尺寸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尺寸的螺丝和螺孔的测量结果,我们发现直径为1mm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最好,其尺寸差异最小。

而直径为3mm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最差,尺寸差异较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螺纹间距对互换性也有重要影响。

螺纹间距越小,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越好。

这是因为螺纹间距较小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匹配度更高,更容易实现互换。

而螺纹间距较大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较差,可能需要额外的工具或修整才能实现互换。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密切相关,通过精确的测量可以评估和验证互换性能。

2. 尺寸和螺纹间距是影响互换性的重要因素,尺寸差异小和螺纹间距小的系统具有更好的互换性能。

3. 技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对于准确评估互换性至关重要,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进一步研究:本实验仅仅是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数据和样本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

另外,可以研究不同材料和制造工艺对互换性的影响,以及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测量来优化互换性能。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实验一量块的清洗、研合、组合与维护量块是平面平行长度端面量具。

作为生产中长度测量的基准,用于检定和校对量仪和量具。

比较测量,用来作为标准尺寸,调整仪器的零位。

还可用来直接测量高精度工件的尺寸及精密划线。

通过量块作媒介,可使米的光波长度基准逐级地传递到各种量仪和量具上。

最后以量具测量工件,形成了量值传递系统,从而保持量值的统一。

量块上测量面中点至与其下测量面相研合的平面的距离为工作尺寸——中心长度。

尺寸≤5、5mm的量块,尺寸数字刻在测量面上;尺寸>6mm的量块,数字刻在非测量面上。

量块具有可研合的特性。

用汽油洗净量块,用少许压力将两块量块工作面相互推合后,可使之牢固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可按需要,把不同工作尺寸的量块组合起来使用。

其组合原则是:为了减少组合误差,应选尽可能少的量块数目组成所需尺寸。

一般是按需尺寸的末位数开始选择量块。

为了组成各种尺寸,量块时成套制造的,一套包括一定数量的不同尺寸的量块,装成一盒,量块的编套见书P10表2-1。

例:是选择组成尺寸23、265mm所需的量块。

23、265—1、005——————第一块22、26—1、06 ——————第二块21、20—1、2 ——————第三块20、00 ——————第四块即可选择尺寸为1、005,1、06,1、20及20、00mm的量块各一块,组成尺寸23、265毫米。

根据量块中心长度制造的极限偏差和平面平行度偏差划分量块的精度等级,分为四级(0、1、2、3级,其中0级最高);按检定精度分为5等(1、2、3、4、5等,其中1等最高)。

量块按级使用时,所依据的是刻在量块上的基本尺寸;按等使用时,所依据的则是量块的实际尺寸。

使用量块时,要正确研合,避免划伤测量面。

在测量过程中,严禁碰撞或掉落地上,使用完毕,要用绸布和航空汽油洗净并涂上防锈油。

为了减少温度影响,使用量块时应尽量避免量块与手直接接触,最好用竹镊子夹持,否则将因热膨胀引起测量误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用内径百分表测内孔实验报告仪器名称:内径百分表指示表的分度值:指示表的示值范围:0~3mm测量结果截面指示表的指示偏差工件的实际尺寸实验心得:1、安装内径百分表时需要校准,减少因为百分表本身引起的误差。

2、测量时需要将百分表旋转不同的角度进行测量,去平均值,减少原理误差。

1—1 +10 2—2 +30 3—3 +10 4—4 +30 5—5 +20 6—6 +20 7—7 +0 8—8 -10 日期指导教师吕长春实验二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仪器名称:立式光学计仪器的分度值:仪器的指示范围:±测量结果方向截面 1—1 +5 2—2 +3 3—3 +7 4—4 +18 5—5 +13 6—6 +8 7—7 +7 8—8 +3 仪器的指示偏差工件的实际尺寸Ⅰ—ⅠⅡ—Ⅱ +4 +4 +5 +3 +5 +6 +7 +5 Ⅰ—ⅠⅡ—Ⅱ实验心得:1、实验之前需要在将光学计进行调零;同时对已不同的球体,光学计的平台有两种,一种为光滑的,一种为有凹槽的,不同粗糙度的球体可选择不同的台面。

2、测量过程中,移动球体必须让其在一个平面内缓慢移动,减少跳动误差,同时避免测量的为不同轴面的直径。

日期指导教师吕长春实验三径向圆跳动测量实验报告仪器名称:偏摆检查仪仪器的分度值:或测量范围:直径d ≤150 mm,长度≤600mm测量结果项目径向圆跳动 3—3 截面最大示值最小示值+40 +42 +45 +44 -6 -6 -3 -1 误差 46 48 48 45 1—1 2—2 4—4 实验心得:1、在圆柱度公差值小于径向圆跳动的情况下,径向圆跳动不可代替圆柱度;2、同一轴在同一轴径面上需要记录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将两者相加或者相减才是最终的径向圆跳动值。

日期指导教师吕长春实验四齿轮单个齿距偏差Δfpt和齿距累积总偏差ΔFp测量实验报告仪器名称:齿轮周节测量仪指示表分度值:测量范围:模数2~16mm被测齿轮参数:模数m= 3 mm,齿数z= 35 ,压力角α=20°测量结果齿距指示表示值指示表示值累加序号Δpi 齿距偏差Δfpti 齿距累积误差ΔFpi pi1z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6 +2 -2 -14 -3 +12 +29 +36 -10 -33 -3 +21 +40 -11 -10 -12 +25 -23 +3 -6 -12 -10 -12 -26 -29 -17 +12 +48 +18 -15 -18 +3 +43 +32 +22 +10 +35 +12 +15 -3 -3 +5 +1 -11 0 +15 +32 +39 -7 -30 0 +24 +43 -8 -13 -15 +28 -20 +6 -3 -6 -1 0 -11 -11 +4 +36 +75 +68 +38 +38 +62 +105 +97 +84 +69 +97 +77 +8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15 +30 -45 +55 -23 +38 -25 +45 -55 -57 +35 -42 +40 -38 -50 0 +30 -15 +40 +17 +55 +30 +75 +20 -37 -2 -44 -4 -42 -92 修正值 1zKpi zi1 -3-12 +33 -42 -58 -20 +41 -22 +48 -52 -54 +38 -39 +43 -35 -47 fptipiKfptmax(fpti) -58+71 +104 +62 +4 -16 +25 +3 +51 -1 -55 -17 -56 -13 -48 -95 计算结果Fpifptii1zFpmax(Fpi)min(Fpi) 200实验心得: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用某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齿距对基准齿距的偏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齿距偏差fpt和齿距累计误差Fp。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践报告班别姓名学号分数
实验名称径向、斜向圆跳动误差测量评分人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圆跳动误差的测量原理及偏摆检查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千分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学时
2学时
三、实验设备
1. 千分表(钟表式、刻度值0.001mm, 测量范围0~1mm)。

2. 偏摆检查仪结构如图1。

图1 偏摆检查仪
四、测量零件
图2 测量零件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擦净零件和量仪。

2. 将千分表装置在千分表座上,将零件装置在顶针架上。

零件中心孔与顶针结合锥面间的径向间隙应为零。

3. 测量零件表面径向圆跳动(如图3-3):测量前应将千分表的长指针位置调整到零位。

使量杆轴线的延长线恰好通过零件中心(千分表的短指针应在0~1mm的中间位置)量杆轴线与被测表面垂直。

零件缓慢旋转一周,测出径向圆跳动的误差值。

图3 径向圆跳动
4. 测量零件的斜向圆跳动:
基本上与径向圆跳动相同。

(强调:使千分表的测杆轴线必须与被测表面垂直。


5. 将零件允许的径向圆跳动量和斜向圆跳动量与测量结果作比较,作出适用性结论。

6. 整理仪器和零件,涂上防修油。

六、实验报告内容
1. 测量零件的实际尺寸,判断零件是否加工合格?
2、径向圆跳动和斜向圆跳动在测量时有何区别?
3、径向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在测量时有何区别?。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学与技术领域,测量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无论是在制造业、医疗领域还是科学研究中,准确的测量结果都是决策、判断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然而,测量技术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互换性。

本实验旨在探讨互换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电子天平和一组标准质量块。

首先,我们将天平调零,然后称量了每个质量块的重量。

在每次测量之前,我们都将质量块放在天平上,确保其与天平接触良好。

每个质量块的测量重复了五次,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互换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尽管我们使用了同一台天平和相同的质量块,但在不同的测量中,质量块的重量存在微小的差异。

这表明互换性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讨论:互换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测量之间的结果差异。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操作员的技术水平等。

在测量技术中,互换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互换性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校准仪器: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校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比对。

2. 控制环境条件:在进行测量时,尽量保持环境条件的稳定,如温度、湿度等。

这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培训操作员:提高操作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以减少人为误差的可能性。

操作员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并遵循正确的测量步骤。

4. 重复测量: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多次测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互换性是测量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互换性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通过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培训操作员和进行多次测量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测量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互换性实验报告(做实验需要用)

互换性实验报告(做实验需要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实验中心
实验1-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
实验1-2 用量缸表测量内径
实验1-3 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径
实验1-4 用投影测长仪测量长度
实验2-1 平尺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2-2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2-3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测量
4-1螺纹中径检测
实验6-1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测量
实验6-2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w E ∆与公法线长度变动量w F ∆的测量
实验6-3 齿轮分度圆齿厚偏差E
∆的测量
实验6-4 齿轮齿距偏差pt f ∆与齿距累积误差P F ∆的测量
pb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μm、S= 二、仪器名称 、型号
三、选用的物镜方法倍数 (N) 目镜套筒分度值(C) 镜与工件距离 四、选用的取样长度 L
μm/格、视场范围 mm。 mm、评定长度 Ln
mm。
五、测量微观十点不平度 Rz 的数据 最大峰序号 读数 L2 1 波峰 波谷 格 L2 波峰 波谷 整个表面 Rz(μm) 2 3 4 5 Rzj(μm)
单位:μm
五、数据处理 1、确定歌孔径轴线偏差 孔编号 孔轴线 偏差 fx fy 1 2 3 4
fx 2、作图求位置度误差值
3、结论 孔轴线位置度误差 f1= 合格性判断: f2= f 3= f4=
实验三
一、零件名称: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编号 、表面粗糙度要求:R2= μm。 、编号 、测量范围 Rz 、 测量范围 Rz μm。 μm、 μm、物
四、计算 基准周节对公称周节的偏差(又称平均值)
k 1 n △ fpt相对 z 1
齿轮周节累积误差: △Fp=△Fp 绝对 max -△Fp 绝对 min 齿轮周节差: △fpt=︱△fpt 绝对︱max=
五、用作图法求周节累积误差△Fp 作图法求周节累积误差(自选比例)
1
2
3
4
5
6
7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实验报告
实验 1-1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立式光学计:编号 围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
、直径及公差 mm。
、编号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每套量块数
mm、测量范 mm。 、
mm、 示值范围 2、量块:编号 、级别 。
量块组尺寸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及结果
径向位置
测量偏差值 A~A B~B A~A
测量直径 B~B
轴向位置
Ⅰ~Ⅱ II~II III~III 判断合格性 安全裕度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合格性
实验 1-2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用杠杆齿轮比较仪进行等精度测量
、编号 、尺寸 mm。
1、杠杆齿轮比较仪:编号 范围 mm、 示值范围 、级别 。
实验 2-3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 游标深度尺: 编号 2、直角尺:编号 3、 量块: 编号 、编号
位置误差的测量
、位置公差
mm。
、 分度值 。 、 级别
mm, 示值范围
mm。
每套量块数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用代号表示)
四、测量数据 孔径(或螺纹外径) D= 量块组尺寸 深度尺测出数值 L5= a1 = a3 = 孔轴线位置要求 L1= L3= L3= a2 = a4 = L2= L4=
实验 2-2 测量跳动 2-2-1、测量径向圆跳动 一、零件名称 径向圆跳动公差 二、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编号 mm。 、 分度值 mm、 示值范围 mm。 、总长度 mm、
四、测量数据 测量数据 最大读数 最小读数 截面的径向圆跳动 轴颈的径向圆跳动 五、判断合格性 Ⅰ~Ⅱ II~II III~III IV~IV
实验 4-4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公法线百分尺:编号 围 mm、示值误差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传动精度 、齿数(Z) 、 。 mm、测量范
mm、压力角(a) 、分度值 mm。
三、计算参数(a=20°变值系数 x=0 计算) 跨齿数 K=0.111Z+0.5
公法线公称长度 w=m[1.476(2k-1)+0.014z]= 四、测量数据
, 相对应旧表面 级。
七、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合格性 光洁度为 八、实验收获及存在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 4-1 一、齿轮:编号 二、量具名称 测量范围 三、测量数据 齿数(Z) 四、计算齿轮主要参数 模数计算值 取标准模数
m Dα Z 2
齿轮参数的确定 。
、编号 mm,示值范围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分度值 mm。
mm、测量 mm。 mm、测量
2、外径百分尺:编号 范围 mm、示值范围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及结果
径向位置
测量偏差值 A~A B~B A~A
测量直径 B~B
轴向位置
Ⅰ~Ⅱ II~II III~III 判断合格性 安全裕度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合格性
mm、压力角(a) 、分度值 mm。 mm、测量范围
三、周节测量数据: 齿序 n 周节相对 偏差 △fpt 相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相对周节累 积误差
△f
1 n pt相对
周节绝对 误 差 △fpt 绝对
绝对周节累 积误差 △fp 绝对
计算:取样长度上的
Rzj
h h
pi i 1 i 1
5
5
vi
5
整个表面的 Rz=(Rz1+Rz2)/2
六、测量轮廓单峰平地距离 S 的数据
取样长度 第一单峰读数 第 n 单峰读数 单峰个数 轮廓单峰平均距离
L1 L2
表面轮廓单峰平均距离 S
计算:
SL
S
Sn S 1 n
SL1 SL 2 2
标准偏差:

V
i 1
10
2
1
n 1
3、判断粗大误差情况(用 3ɑ 原则) 4、计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L

n
5、测量结果
L L 3 L
实验 1-3 一、零件名称 二、量具及量仪规格 1、内径百分表:编号 范围 mm、 示值范围 、编号
用内径百分测量孔径
、尺寸及公差
mm。
、分度值 mm、 示值误差
mm、测量 mm。 、
2、量块:编号 量块组尺寸
、每套量块数
三、测量数据及数据处理 次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指示表读数 a 测量尺寸 Li 残与误差 Vi=Li-L 残余误差平方 Vi² 备注
1、判断系统误差情况:
2、计算有关参数: 算术平均值: 残余误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残余误差平方根:
用齿轮卡尺测量齿厚偏差
、传动精度 mm、压力角(a) 、分度值 、齿数(Z) 。 mm、水平游标卡 mm。 ,
mm、垂直游标卡尺测量范围
四、测量数据(测量近似相距 90° 四个齿的齿厚) 序号 n 弦齿厚测量值 S 弦齿厚仪偏差值△Es 注:△Es=S-s 1 2 3 4
五、判断齿侧间隙合格性 齿轮齿测间隙要求 齿轮弦齿厚上偏差 齿轮弦齿厚下偏差 齿轮齿测间隙合格性 。 mm。 mm。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六、判断齿轮合格性 第一组精度为 周节累积差 Fp 级、第二组精度为 mm。 mm、 下偏差 。 。 mm。 级、齿轮
齿轮周节极限偏差 fpt 上偏差 齿轮第一组精度合格性 齿轮第二组精度合格性
实验 4-3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齿轮卡号:编号 尺测量范围 三、查表确定参数
2-2-2、测量端面圆跳动 一、零件名称: 、编号 、端面圆跳动公差 、 分度值 mm、 示值范围 mm。 mm。
二、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 测量数据 最大读数 最小读数 截面的径向圆跳动 轴颈的径向圆跳动 五、判断合格性 Ⅰ~Ⅱ II~II III~III IV~IV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齿序 共发现长度 W
1 2 3 4 5 6 7 8 9 10 W′ma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W′min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五、计算 1、公法线长度变动: △F=W′max - W′min 2、公法线平均长度(取近似互成 90 四条公法线长)
W 1 4 wi = 4 i 1
3、公法线长度偏差:
Ew W W
4、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Fw= 六、判断齿轮第一组精度合格性
实验四的收获及存在问题:
、分度值 mm。
mm、
,齿顶圆测量直径(D′α)
mm。
m=
分度圆直径 d=z*m= 齿顶高 hα=m
齿顶圆直径 dα=m(z+2)= 齿根圆直径 df=(z-2.5)= 齿距 p=mπ
实验 4-2
一、齿轮:编号 模数(m) 二、周节仪:编号 示值范围
用周节仪测量△Fp 和△Fpt
、传动精度 、齿数(Z) 。 mm、 ,
实验 1 的收获及存在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 2-1 一、零件名称
测量狭窄平面的直线度误差 、编号 、 分度值 、总长度 mm、 示值范围 。 mm。
二、 千 (百) 分表: 编号 三、零件草图及测量位置
四、测量数据 测量位置 1 2 3 4 5 6
千分表读数 测量位置 千分表读数 7 8 9 10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