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改性纳米零价铁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

改性纳米零价铁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

2023年6月杨竞莹等:改性纳米零价铁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中,CMC 改性的nZVI 相较于淀粉改性的nZVI 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更大的反应速率和活性;并且CMC 价格低廉、易获取、无毒害,可深入研究其与铁颗粒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但表面包覆的方法很难在循环中保持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分离性,仍需基于生产成本、功能及环境兼容性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

2 负载型nZVI负载型改性通过将nZVI 分散到具有孔隙结构的支撑载体上,为nZVI 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

本身具有吸附性能的载体材料也可加速污染物跟nZVI 的反应,从而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负载材料一般包括碳基材料、黏土矿物、膜材料等。

2.1 碳基材料负载型nZVI活性炭、生物炭、有序介孔碳、氧化石墨烯等碳基材料具有丰富的基团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常用作nZVI 的支撑材料[31],且厌氧系统中添加Fe-C 颗粒可减少酸性物质的积累,提高产甲烷菌的活性。

生物炭(BC )不仅为nZVI 的负载或微生物的黏附提供潜在的位点(图6),还可促进直接种间电子转移(DIET ),加速产甲烷菌对乙酸盐的转化,也可通过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作用促进甲烷的生成[32]。

Lim 等[33]发现添加松木屑生物炭负载的nZVI 可以缓解高负荷食物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和氨的抑制作用,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05.55%。

石墨烯(GNS )是sp 2杂化的二维碳,具有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二维载体,可用于支撑金属纳米颗粒,有效抑制金属纳米颗粒的聚集[34]。

陈砚田等[35]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零价铁可将废水中三硝基甲苯(TNT )处理到检出限0.1mg/L 以下,且处理后的杂化材料活性可通过煅烧恢复。

碳基材料作为nZVI 的载体不仅可以提高nZVI 的比表面积,减少其团聚,还可以加快电子传递效率(表5)。

但在合成Fe-C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铁图6 稻壳衍生生物炭负载nZVI 的SEM 图像[38]及负载改性效果图图5 胞外聚合物改性nZVI 的TEM 图像及元素扫描图像[29]··2979化工进展, 2023, 42(6)芯被大量腐蚀,其合成方法还有待提高。

纳米晶体种类及其制备技术进展

纳米晶体种类及其制备技术进展

纳米晶体种类及其制备技术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晶体种类及其制备技术进展情况。

从总体和实例两部分,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明了金属纳米晶体、金属氧化物纳米晶体、药物纳米晶体和一些其他纳米晶体的特征属性及制备方法,并对它们的性能做了简单的介绍。

纳米晶体有许多独特优异的性能,这些性能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

因此,本文对相关的纳米晶体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

随着纳米晶体制备技术的发展,纳米晶体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同时,本文也注意到,人们对纳米晶体材料的认识还处于实验驱动认识的阶段,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开拓。

随着人们对纳米晶体认识的不断深入,纳米晶体材料的研究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引言纳米材料是指组分尺寸至少在某一个维度上介于1~100nm之间的材料,是纳米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纳米材料就其结构上可以分为纳米晶体、纳米颗粒、纳米粉末、纳米管等。

由于纳米材料的纳米尺寸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常规条件下的材料性能,例如光学性、电导性、抗腐蚀性等,因此人们对纳米材料在未来材料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寄予了很大期望。

但由于纳米材料在结构上存在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使其能量高于平衡态,表面上原子数增多,具有较高的表面能,使得这些表面原子具有较高的活性,非常不稳定。

满足一定激活条件时,就会释放出过剩自由能,粒子长大,从而也将失去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性,使块状纳米材料的制备产生困难。

而纳米晶体由于晶界数量增加,使材料的强度、密度、韧性等性能大为改善[1]。

纳米晶体材料是指由极细晶粒组成,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量级的固态材料。

由于极细的晶粒,以及大量处于晶界和晶粒内缺陷的中心原子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晶体材料与同组成的微米晶体材料相比,在催化、光学、磁性、力学等方面具有许多奇异的性能,因而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分类介绍有关纳米晶体在制备、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纳米金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金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金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陆静蓉朱炳龙李静秦恒飞岳喜龙童霏吴娟樊红杰周全法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纳米金材料有着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性质方面具有常规材料不具备的优越性能。

综述了纳米金的制备方法,介绍了纳米金材料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金材料;制备技术;应用领域中图分类号:TB3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033-05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与微观原子、分子和宏观物质不同性质的新型材料,在电子、化工、航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金是直径为1~100 nm的微小颗粒,通常以胶体的形态存在于水溶液中,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尺寸及其表面特性,当尺寸减小到纳米范围时就会表现出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

[1]纳米金酷游独特的光、电、催化等特性,在化工、环境、光学、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1 制备方法纳米金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分散技术将金直接转变为纳米粒子,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高能机械球磨法等,该方法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生产费用昂贵,得到的粒径分布较广,大大限制了这类方法的应用。

1.1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有氧化还原法、微波法、电化学法、微乳液法等,该方法具有粒径可控、生产效率高等优点,是生产纳米金材料的主要途径。

1.1.1 氧化还原法通过向高价金离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并制备纳米金颗粒,常用的还原剂有抗坏血酸、柠檬酸钠等。

纳米金颗粒粒径与还原剂的种类、用量等因素有关,通常制备粒径在5~12 nm的纳米金时用白磷或抗坏血酸,制备粒径大于12 nm的纳米金时用柠檬酸钠,纳米金颗粒粒径与还原剂的用量成反比。

[2]周睿璐等[3]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采用经典的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出纳米金溶液,利用目测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扫描探针显微镜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金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散分布。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研究进展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近年来备受。

本文将概述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并探讨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液相合成和物理气相沉积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引入气态反应剂,使反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从而生成纳米材料。

液相合成法是将钛源、氧源和碳源等混合在溶剂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合成出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物理气相沉积法则是将钛源和氧源在高温下蒸发,然后在低温区快速冷凝,生成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物理性能方面,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透光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

化学性能方面,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

光学性能方面,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具有宽广的可见光透过范围和良好的紫外线屏蔽性能。

由于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在众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光催化领域,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可以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杀菌消毒。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透明电极材料,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在涂料领域,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效能涂料,提高涂料的防晒、耐污和耐候性能。

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能,使其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关于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其制备方法尚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产量和纯度,同时其应用领域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深入研究黑色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合成纳米二氧化钛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科技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纳米材料也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纳米材料指分子组成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中,至少存在一个微小的维度小于100纳米的物质。

纳米材料的细小尺寸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此在能源、电子、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研究进展1.合成方法目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包括蒸发冷凝法、溅射法等,这些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合成;而化学法包括溶剂热法、水热法等,这些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制备全新材料的有力工具,具有制备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2.性质特点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主要来源于其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缺陷效应。

在表面效应方面,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积较大,表面能就会比普通材料大,表面位错和表面尺寸效应对其性质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

此外,纳米粒子的量子效应体现在其光学、电学等方面,例如量子点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等。

缺陷效应是纳米材料的另一个独特性质,在制备过程中容易产生氧化物等缺陷结构,这些结构能够影响其机械、热学等性质。

二、应用研究1.催化剂纳米材料是优异的催化剂,能够提高催化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提高催化效率,降低催化剂用量等。

例如,纳米金属催化剂可用于CO和H₂O反应生成CO₂和H₂,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

2.生物医学应用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药物输送、光疗、核磁共振成像、生物传感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纳米粒子通过改变表面功能化基团实现具有肿瘤特异性的分子靶向治疗,可较好地避免正常细胞的损伤。

3.能源储存在绿色能源和新能源研究中,纳米材料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利用石墨烯、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设计超级电容器、超级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导电性能。

4.环保领域纳米材料还可应用于净水和废气处理等方面。

比如引入纳米银材料,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减小污染物浓度。

纳米材料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深受关注,并在实际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基本原理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是通过金属催化剂的作用,在反应体系中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结构,从而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的基本单元组成的材料。

金属催化剂作为反应体系中的催化剂,主要起到引发化学反应和控制反应速率的作用。

而反应的产物则受到金属催化剂的影响,从而在尺寸和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控制性。

因此,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以使纳米材料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备。

二、制备方法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到多种制备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主要方法。

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重要方法。

它是将金属盐在溶剂中溶解得到溶胶,然后在加入适量的凝胶剂后,形成凝胶。

最后通过热处理或其他方式使凝胶转化为纳米材料。

该方法制备的材料通常具有高纯度、一定的晶化度和粒径较小等特点。

2. 水相合成法水相合成法是将各种金属盐在水相中还原得到纳米颗粒,即化学沉淀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单一金属、多元金属、金属氧化物等材料。

水相合成法制备材料的粒径可以通过温度、pH值、还原剂的浓度和类型等因素进行控制。

3. 气相合成法气相合成法是通过将金属有机物、金属卟啉等物质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在气体中分解得到纳米材料。

该方法制备材料具有粒径均匀、纯度高等优点。

然而,气相合成法对反应条件和操作过程要求较高,因此制备难度较大。

4. 生物法生物法是将生物体系或生物子体系作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将一些蛋白质、多肽或酶等作为模板,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和人工修饰等手段,制备出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纳米材料。

三、应用金属催化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下面将介绍主要应用领域。

1. 催化领域金属催化剂在各种有机合成反应、氢化反应、烷烃转化、脱氧反应等反应中具有广泛应用。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在当今工业化发达的社会,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纳米金属材料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医学、能源储存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围绕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展开阐述。

一、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1.物理法在物理方法制备纳米金属材料中,常见的方法有气相凝聚法、溅射法、电子束蒸发法等。

以气相凝聚法为例,其制备过程主要包括材料的蒸发、输运和冷凝三个步骤。

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如沉积时间、气体流量等)的控制,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结晶度、组成的纳米金属材料。

2.化学法化学法中的典型制备方法为还原法,以银纳米颗粒为例,制备过程主要包括银离子溶液中添加还原剂,将前驱体还原成银纳米颗粒的三个步骤。

此外,还有湿法球磨法、焙烧-还原法等方法,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制备纳米尺度均匀、分散性好等。

3.生物法生物法将生物体内的机制引入到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常用的方法有微生物法、生物还原法、生物矿化法等。

以微生物法为例,利用微生物在生物体内的细胞工厂中合成蛋白质等有机分子的特性,通过调节微生物培养环境中银离子的浓度等条件,在微生物细胞体内制备出银纳米颗粒。

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分散性好、环境友好等优点。

二、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1.医学领域纳米金属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纳米金属颗粒表面的特殊性质赋予其在生物体内可溶性、低毒性等特性,可以作为药物传输介质,提高药物的效率。

此外,在生物成像方面,由于纳米金属颗粒对于动物组织的穿透性能比一般荧光染料更高,因此逐渐被应用于生物成像中,如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

2.能源储存领域目前,车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储能密度较低。

纳米金属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开发其在能源储存领域的应用极具潜力。

利用纳米金属的高比表面积和多孔性等特性,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电化学储能材料。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目前纳米技术应用广泛,在高强金属材料应用方面尤为突出。

本文针对现有主要几种纳米增强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方法进行概述并比较,讨论其优缺点。

最后还探讨了纳米相增强制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并对纳米结构材料应用领域和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纳米增强制备方法优缺点随着科技进步,各个领域对于相关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

纳米增强技术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金属材料领域尤其应用广泛。

在电子、汽车、船舶、航天和冶金等行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迫切,选用最佳制备方法制备出性能更优良的纳米材料是当前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要求。

1 纳米增强技术概述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是由纳米相分散在金属单质或合金基体中而形成的。

由于纳米弥散相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强的界面相互作用,纳米相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方面不同于一般复合材料,其强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磨性能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

1.1 机械合金化法机械合金化法(MA)是一种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

通过长时间在高能球磨机中对不同的金属粉末和纳米弥散颗粒进行球磨,粉末经磨球不断的碰撞、挤压、焊合,最后使原料达到原子级的紧密结合的状态,同时将颗粒增强相嵌入金属颗粒中。

由于在球磨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晶格畸变、位错、晶界等缺陷,互扩散加强,激活能降低,复合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不同于普通的固态过程,能制备出常规条件下难以制备的新型亚稳态复合材料。

1.2 内氧化法内氧化法(Internal oxidation)是使合金雾化粉末在高温氧化气氛中发生内氧化,使增强颗粒转化为氧化物,之后在高温氢气气氛中将氧化的金属基体还原出来形成金属基与增强颗粒的混合体,最后在一定的压力下烧结成型。

因将材料进行内氧化处理,氧化物在增强颗粒处形核、长大,提高增强粒子的体积分数及材料的整体强度,这样可以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且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程度,使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金属纳米材料这一金属材料重要分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重点讲述了强行塑性变形及胶束法制备纳米材料,并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现状及对今后的展望。

关键字:晶粒细化;强烈塑性变形;胶束法;块状纳米材料引言: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

包括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

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

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科学家积极投身于金属材料领域,向金属材料的性能极限不断逼近,充分利用其为人类服务。

一种崭新的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持。

例如,人们早就知道喷气式航空发动机比螺旋桨航空发动机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能承受喷射出燃气的高温,是这种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直到1942年制成了耐热合金,才使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得以实现。

1金属纳米材料的提出从目前看,提高金属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向着金属结构的极端状态发展:一方面认为金属晶界是薄弱环节,力求减少甚至消除晶界,因此发展出了单晶与非晶态合金;另一方面使多晶体的晶粒细化到纳米级(一般<100 nm,典型为10 nm左右)[1]。

细化晶粒是金属材料强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金属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2]。

因此,金属材料晶粒超细化/纳米化技术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一系列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相继提出并进行了探索,包括电沉积法、溅射法、非晶晶化法、强烈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粉末冶金法以及热喷涂法等[3]。

金属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金属材料。

若按维数,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分为( 类:一是零维。

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粉体、原子团簇等;二是一维。

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三是二维。

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及超晶格等。

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

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4]。

金属纳米颗粒表现出许多块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质,可用于催化、光催化、燃料电池、化学传感、非线性光学和信息存储等领域。

以金金属具体来说,与块状金不同,金纳米粒子的价带和导带是分开的。

当金粒子尺寸足够小时,会产生量子尺寸效应,引起金纳米粒子向绝缘体转化,并形成不同能级间的驻电子波。

若其能级间隔超出一定的范围并发生单电子跃迁时,将表现出特殊的光学和电子学特性,这些性质在晶体管、光控开关、传感器方面都有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是因为金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使其在生物传感器、光化学与电化学催化、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基于金纳米粒子在发生吸附后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会发生红移这一性质,对担载金纳米粒子的DNA及糖类分子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标定、示踪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金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中有着很高的催化活性,而担载金纳米粒子后,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极大提高[5]。

2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如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已趋于多样化发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其中基本的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其他方法,物理法大致包括粉碎法和构筑法,化学法由气相反应法和液相法。

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

常借助的外力有机械力、流能力、化学能、声能、热能等。

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和冲击粉碎的组合;雷蒙磨是压碎、剪碎和磨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

构筑法是由小极限原子或分子的集合体人工合成超微粒子。

气相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主要有气相冷凝法、活性氢—熔融金属反应法、溅射法、流动液面上真空蒸镀法、通电加热蒸发法、混合等离子法、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爆炸丝法、化学气相凝聚法和燃烧火焰—化学气相凝聚法。

液相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主要有沉淀法、喷雾法、水热法、溶剂挥发分解法、溶胶—凝胶法、辐射化学合成法。

此外还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微波等离子体、低压火焰燃烧、电化学沉积、溶液的热分解和沉淀等。

2.1块体材料制备金属纳米块体材料制备加工技术:两种大块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6]-[8]。

第一种是由小至大,即两步过程,先由机械球磨法、射频溅射、溶胶—凝胶法、惰性气体冷凝法等工艺制成纳米颗粒,再由激光压缩、原位加压、热等静压或热压制成大块金属纳米材料。

凡能获得纳米粉末的方法一般都会通过后续加工得到大块金属纳米材料。

第二种方法为由大变小,是将外部能量引入或作用于母体材料,使其产生相或结构转变,直接制备出块体纳米材料。

诸如,非晶材料晶化、快速凝固、高能机械球磨、严重塑性形变、滑动磨损、高能粒子辐照和火花蚀刻等。

使大块非晶变成大块纳米晶材料或利用各种沉积技术获得大块金属纳米材料。

大块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工艺简单,产量大及适应范围宽,能获得样品界面清洁且无微孔的大尺寸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其发展方向是直接晶化法。

实际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块状纳米晶样品制备仍以非晶晶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为主[4]。

现在需要克服的是机械合金化中微孔隙的大量产生,亦应注意其带来的杂质和应力的影响。

今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是高压高温固相淬火,脉冲电流及深过冷直接晶化法和与之相关的复合块状纳米材料制备及研究工作。

2.2 强烈塑性变形法(SPD技术)强烈塑性变形法(SPD技术)是在不改变金属材料结构相变与成分的前提下,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很大的剪切应力而引入高密度位错,并经过位错增殖、运动、重排和湮灭等一系列过程,将平均晶粒尺寸细化到1μm以下,获得由均匀等轴晶组成、大角度晶界占多数的超细晶粒金属材料的一种工艺方法[9]。

SPD是一种致力材料纳米化的方法,其特点是利用剧烈塑性变形的方式,在较低温度下(一般<0.4Tm, Tm为金属熔点)使常规金属材料粗晶整体细化为大角晶界纳米晶,无结构相变与成分改变,其主要的变形方式是剪切变形。

它不仅是一种材料形状加工的手段,而且可以成为独立改变材料内部组织和性能的一种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热处理的功效。

它能充分破碎粗大增强相,尤其是在促使细小颗粒相均匀分布时比普通轧制、挤压效果更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和可成形性。

在应用方面,到目前为止,通过SPD法取得了纯金属、合金钢、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纳米结构,而且投入了实际应用并获得了认可[3]。

譬如,通过SPD法制备的纳米Ti合金活塞,已用于小型内燃机上;通过SPD法制备的纳米Ti 合金高强度螺栓,也已广泛应用于飞机和宇宙飞船上。

这些零件可以满足高强度、高韧性、较高的疲劳性能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寿。

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采用SPD技术制备金属纳米/超细晶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不管是何种SPD法制备纳米材料,目前,还处在工艺可行性分析及材料局部纳米化的实验探索阶段,存在诸如成形效率低、变形过程中出现疲劳裂纹、工件尺寸小、显微组织不均匀、材料纳米化不彻底等问题,对SPD 制备纳米/超细晶金属材料的成形机理没有统一的定论。

2.3胶束法胶束法是控制金属纳米颗粒形状的另一个重要方法[10]。

胶束以一小部分增溶的疏水物质或亲水物质形式存在。

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增溶程度会相应提高。

胶束尺寸可增大到一定的范围,此时胶束尺寸比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层厚度要大很多,这是因为内池中的水或者油的量增大的缘故。

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大,胶束则会被破坏而形成各种形状,这也为合成不同形状的纳米粒子提供了可能。

合成各种形貌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还包括高温分解法、水热法、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法等。

其中,高温分解法是在高温下分解前驱体;水热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从过饱和水溶液中进行结晶的方法;气相沉积法是将前驱体用气体带入反应器中,在高温衬底上反应分解形成晶体。

这3种方法均可以得到纯度高、粒径可控的纳米粒子,但是制备工艺相对复杂,设备比较昂贵。

电化学方法中可采用石墨、硅等作阴极材料,在水相中还原制备不同金属纳米颗粒,也可采用模板电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管、纳米线等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合成方面的应用。

2.4双模板法制纳米点阵[11]采用先后自组装、沉积和溶解的方法,制成2种模板,然后在其中空球模板中电化学沉积得到纳米粒子点阵,溶去另外一种模板后得到纳米粒子点阵。

这是目前获得粒子均匀排列有序纳米粒子点阵的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控制粒子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

3 金属纳米材料的现状分析纳米技术在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它对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安定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

鉴于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特别是金属纳米材料在未来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及产业化的前景一片光明,目前世界上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金属纳米材料,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技术研究,以提高未来10 年至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雷尔说过:20 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研究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现今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国家极可能成为下世纪的先进国家。

最近美国在国家科学技术理事会的主持下,提出“国家纳米技术倡议”:纳米技术将对21 世纪的经济、国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与信息及生物技术一样,引导下一个工业革命,应该置其于科技的最优先位置。

世界各国制定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战略是:以未来的经济振兴和国家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牵引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组织多学科的科技人员交叉创举,重视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衔接,重视技术集成;重视纳米材料和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提高高技术含量,同时部署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环境、能源和信息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始于20 世纪80年代末。

“八五”期间,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攀登项目。

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自1996年以后在准一维纳米丝纳米电缆的制备等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国约有1万人从事纳米研究与发展,拥有20 多条生产能力在吨级以上的纳米材料粉体生产线。

生产的纳米金属与合金的种类有:银、钯、铜、铁、钴、镍、铝、钽、银-铜合金、银-锡合金、铟-锡合金、铜-镍合金、镍-铝合金、镍-铁合金、镍-钴合金[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