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锰系正极材料的技术进展与应用

合集下载

《2024年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循环寿命的要求日益提高。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性能。

近年来,Li5FeO4与Li5AlO4作为新型正极补锂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环保性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这两种材料的性能,为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Li5FeO4材料性能研究1. 结构与组成Li5FeO4具有正交晶系结构,其化学组成中铁元素以+3价形式存在,与锂离子形成稳固的框架结构。

该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从而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2. 电化学性能Li5FeO4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同时其充放电平台较为平稳,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利用率。

实验数据显示,Li5FeO4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容量保持率。

三、Li5AlO4材料性能研究1. 结构与组成Li5AlO4具有立方晶系结构,铝元素以+3价形式与锂离子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该结构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2. 电化学性能Li5AlO4材料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较好的充放电平台。

实验结果显示,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和良好的容量保持率,尤其在高温和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表现出色。

此外,Li5AlO4还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充放电过程。

四、性能对比与分析通过对Li5FeO4与Li5AlO4两种材料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结构、组成和电化学性能方面具有各自的优点。

Li5FeO4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Li5AlO4则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此外,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符合当前锂电池的发展方向。

五、结论本文对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近年来,Li5FeO4和Li5AlO4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正极补锂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针对这两种材料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Li5FeO4材料性能研究1. 结构与组成Li5FeO4具有正交晶系结构,其晶体结构稳定,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该材料的主要元素为铁和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2. 电化学性能Li5FeO4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FeO4骨架中嵌入和脱出,使得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此外,该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能够在高倍率下实现快速充放电。

3. 合成方法目前,Li5FeO4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等。

其中,固相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产物粒径较大;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则可以得到粒径较小、分布均匀的产物。

三、Li5AlO4材料性能研究1. 结构与组成Li5AlO4具有立方晶系结构,晶体结构中铝氧骨架构造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和传输。

该材料主要由锂、铝和氧元素组成,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2. 电化学性能Li5AlO4具有较高的实际容量和优秀的循环稳定性。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AlO4骨架中可逆地嵌入和脱出,使得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此外,该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

3. 合成方法Li5AlO4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等。

其中,高温固相法得到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则可以得到粒径较小、形貌均匀的产物。

四、性能对比分析通过对Li5FeO4和Li5AlO4两种材料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水系锌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

水系锌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

水系锌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一、概述水系锌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设备,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环保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正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系锌离子电池中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二、锰基正极材料的种类1. 三氧化二锰(Mn3O4)三氧化二锰是一种常见的锰基正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其结构为纺锤石结构,其中锰离子以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的方式配位,形成了复杂的晶体结构。

2. 氧化锰(MnO2)氧化锰也是一种常用的锰基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其结构为层状结构,其中锰离子以正六面体的方式配位,形成了多层的晶体结构。

3. 钆尖晶石型氧化物(Spinel Oxides)钆尖晶石型氧化物是一类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基正极材料,常用的有锰酸锂(LiMn2O4)和锰酸钠(NaMn2O4)等。

其结构为立方尖晶石结构,其中锰离子分布在A位和B位上,形成了复杂的离子排列。

三、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1. 晶体结构复杂锰基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其中锰离子的配位方式多样,形成了不同的晶体结构。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锰基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能够实现高比容量和较高的循环稳定性。

2. 电子导电性能较差由于锰基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较为复杂,其中电子传输路径较长,因此电子导电性能较差。

这会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影响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 离子扩散性能较好锰基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通常具有较好的离子扩散性能,离子在晶体结构中能够快速扩散,从而实现电池的高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四、锰基正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1. 比容量由于锰基正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能够实现较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对电池的比容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结构的锰基正极材料具有不同的比容量,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 循环稳定性锰基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寿命和可靠性。

《2024年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范文

《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与Li5AlO4的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电池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提升,正极材料性能的改善至关重要。

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了两种新型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和Li5AlO4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为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Li5FeO4的性能研究1. 结构与合成Li5FeO4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其合成过程相对简单,且环境友好。

通常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或溶胶凝胶法进行合成。

在合成过程中,铁源的选择、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产物的性能。

2. 电化学性能Li5FeO4作为正极补锂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其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过程较为平稳,有效减少了电池的容量衰减。

此外,其良好的电子导电性也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3. 实际应用Li5FeO4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存等领域的理想选择。

此外,其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三、Li5AlO4的性能研究1. 结构与合成Li5AlO4同样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其合成方法与Li5FeO4类似。

在合成过程中,铝源的选择对最终产物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合成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也是关键因素。

2. 电化学性能Li5AlO4具有较高的离子扩散速率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使其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容量保持率。

此外,其充放电平台较为平坦,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利用率。

3. 实际应用Li5AlO4在高温和过充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正极补锂材料。

其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Li5FeO4和Li5AlO4两种正极补锂材料的性能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2024年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性能。

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二、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主要由锂、锰、镍等元素组成,其结构稳定、容量高、成本低,是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

该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此外,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三、制备方法目前,制备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

其中,共沉淀法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共沉淀法中,通过控制沉淀条件,可以获得粒径均匀、结晶度高的富锂锰基三元前驱体。

随后,经过烧结、破碎等工艺,最终得到所需的正极材料。

四、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近年来,针对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制备工艺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沉淀条件、调整烧结温度等方法,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在材料改性方面,通过掺杂其他元素、制备复合材料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材料的容量衰减问题、高温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等。

此外,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解决方案及创新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通过深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优化制备工艺参数,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其次,采用环境友好的制备方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此外,通过材料改性,如掺杂其他元素、制备复合材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

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引言1.1 概述概述锰基锌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可重复充放电电池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对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锰基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实现其高性能的关键因素。

正极材料需要具备高的电导率、良好的锂离子储存和释放能力,以及长周期的循环稳定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种类的正极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磷酸盐、硫化物等,但这些材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低储能密度、容量衰减等。

本文将重点关注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性能优化。

首先,我们将回顾锰基锌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其原理和应用领域。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目前已知的各种正极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并分析其优缺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可以提供对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全面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促进锰基锌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存储和利用提供更加可持续和可靠的解决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1. 引言部分:引言是文章的开篇,用来引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首先需要对锰基锌离子电池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然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研究和探讨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特性、性能以及在电池中的应用。

2. 正文部分: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对锰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背景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首先,在2.1节中介绍锰基锌离子电池的背景,可以从锰基锌离子电池的历史发展、市场前景和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然后,在2.2节中详细讨论锰基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其种类、结构和性能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列举一些常用的正极材料,比如锰氧化物、锌氧化物等,并分析其在锰基锌离子电池中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锂电池的研究进展

锂电池的研究进展

锂电池的研究进展摘要:锂离子电池由于比能量高和使用寿命长,已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

尖晶石LiMn2O4正极材料在不同混合溶剂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性能。

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Li/有机电解液/LiMn2O4电池的电化学行为,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制备、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旋转涂布工艺,在较低的退火温度(450e)下制备了尖晶石型LiMn2O4薄膜。

关键词: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薄膜1前言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的主体成分,溶剂的组成和性质影响和决定着LiMn2O4正极材料的宏观电化学性能。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大小、电解质溶液在电极表面的氧化电位以及电解质溶液对电极材料活性物质的溶解性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LiMn2O4电极材料的容量、寿命、自放电性能和倍率充放电性能[。

近年来,寻找合适的电解质溶液组分,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LiMn2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系统地研究溶剂组成对LiMn2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影响LiMn2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电解质溶液因素,进一步明确新型电解质溶液体系的优化目标,将为LiMn2O4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本文使用恒电流充放电和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尖晶石LiMn2O4正极材料在不同混合溶剂体系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结合溶剂组分和电解质溶液的理化特性,详细探讨了影响LiMn2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溶剂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是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

作为正极材料的嵌锂化合物是锂离子电池中锂的/存库0,它应满足:(1)在所要求的充放电电范围内,具有与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相容性;(2)温和的电极过程动力学;(3)高度的可逆性;(4)全锂化状态下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层状的LiMO2和尖晶石型LiM2O4(M=Co、Ni、Mn、V等过渡金属离子)。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邱家欣;江奇;李欢;刘青青;段志虹;卢晓英【摘要】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initial coulomb efficiency,poor lithium ion diffusion and fast voltage attenuation on the Li-rich manganese-based cathode material,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optimizing material structure(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was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is material.Until now,many superior structural designs were introduced and proved good effects,such as micro/nano-meter structure,mesoporous structure and so on.In this paper,the Li-rich manga-nese-based cathode materials were classified by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design on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how did the structural design change the lithium ion dif-fusion,material structure stability,material irreversible phase change and Mn ion dissolution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At the same time,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 abou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 were put forward.%针对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材料的首次效率低、锂离子扩散差及电压衰减快等问题,研究者开发利用优化材料结构(结构优化设计)来提高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到目前为止,已报道了许多优秀的结构,如微米/纳米结构、介孔结构等,并取得了不错效果.就结构设计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作用机理来进行分类,详细研究和探讨结构优化设计如何通过影响锂离子扩散、材料结构稳定性、材料不可逆相变和Mn离子溶解等因素来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机理,并提出进一步的优秀结构设计的研究发展趋势与方向.【期刊名称】《功能材料》【年(卷),期】2018(049)003【总页数】6页(P3007-3012)【关键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作者】邱家欣;江奇;李欢;刘青青;段志虹;卢晓英【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0 引言近年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其具有高放电比容量、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特点,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铝作为掺杂元素
通过前躯体工艺,解决了铝离子在晶体结构中原子水平 上的均一分布问题
合成出具有较小比表面积微米级单晶八面体尖晶石改性 锰酸锂-结构完整性和高密度化。
5、改性锰酸锂的基本性能(1)
Intensity (a.u.)
LMA-30
20
30
40
50 deg. Cu Ka
60
70
80
SEM
XRD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2)-高功率18650
120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100
80
循环性能: 4C 充电, 20C 放电, 循环 600 周 容量保持率>85%
60
0
5
10
15
20
25
30
Discharge rate C
高温储存性能: 85℃下2天 : 60 ℃下7天
高功率锂离子电池中 -电动工具、航模和混合电动汽车 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 新能源汽车 储能领域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1)-主要影响因素
☯与之匹配的负极材料
钛酸锂>硬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 机理:负极的失效是锰酸锂型锂离子电池性能降 低的主要原因。 ☯电解液:选择一款匹配的电解液体系对其电化学 性能的改善至关重要。 ☯ 可以与镍钴锰三元材料混合使用(70~90:10~30)
2C充放电500次,容量保持率97.9%。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2)-高温性能
循环寿命曲线
0 0 8 0 0 7 0 0 6
容量/(mAh)
55℃下,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大于80%。
0 0 5 0 0 4 储存28天1#循环曲线 储存28天2#循环曲线 储存56天1#循环曲线 储存56天2#循环曲线 储存84天1#循环曲线 0 0 3 0 0 2 0 0 1 0 0 50 100 150 200
容量保持率 90% 95
容量恢复率 100% 100%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2)-倍率性能
☯认为单晶颗粒锰酸锂具有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晶 体缺陷较少,为锂离子在其中的迁移提供了更为 通畅的三维通道。
☯表面较为光滑的微米级单晶颗粒锰酸锂在电极中与 导电剂和粘结剂的接触更为紧密,电极极化较 小。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2)-容量型26650
二、正尖晶石锰酸锂
1、锰酸锂LiMn2O4基本性质
锰在结构中一半是三价,参与电化学反应,一 半是四价,起稳定结构作用。 理论比容量148mAh/g 倍率性能优异 安全性能好 锰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2、正尖晶石LiMn2O4应用障碍
高温循环与储存性能差,限制了其在动力型 锂电池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提升搞空间。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2)
(3)复合氧化物(Mn,A)Ox+Li2CO3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3)
优点: ☺很好的控制材料微观组织形貌,实现锰离子和改 性铝离子的原子水平上均一分部。 ☺与烧结工艺相结合,可以制备出微米级单晶体, 低表面积和高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 缺点:工艺流程较长,成本有所提高。 应用情况:我们采用该工艺制备锰铝酸锂。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改性(1)
掺杂改性的另一方面意义: 5V正尖晶石LiMn2O4的发现,如LiMn2-xMxO4 (M=Ni, Cr, Co等),特别是LiMn1.5Ni0.5O4具有现实意义 组成LiMn1.5Ni0.5O4-Li4Ti5O12体系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改性(2)
2、表面包覆(表面修饰改性) 所用化合物: ZrO2, Al2O3,MgO, Co3O4, AlPO4等 机理:形成表面固溶体,提高与电解液接触界面的稳 定性。 产业化的困境: 锰酸锂粉体微观颗粒的多样性决定了表面改性的不 均一性 高温处理时,包覆化合物的颗粒会长大 表面改性的工艺难于控制
5、我们在解决锰酸锂高温性能上的技术方案
有限的可逆比容量和压实密度,限制了其在 电子产品中高能量密度型锂电池中的应用几乎没有多大提高的空间。
3、正尖晶石LiMn2O4研究进程
☺ 20世纪80年代初, J.B. Goodenough等发现 ☺ 20世纪90年代,集中研究了该材料的合成方法 ☺ 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现添加过量锂有利于提高材料 电化学循环性能 ☺ 20世纪90年代后期,集中研究了材料的掺杂改性,发 现铝是最有效的掺杂元素 ☺ 2000年前后,各国学者主要对锰酸锂的表面修饰改性 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使用状态:放弃。
1、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 Co, Mn)O2技术进展 (2)
第二阶段 21世纪初,氢氧化物前躯体制备球形二次颗粒 合成工艺M(OH)2 + LiOH.H2O , (M=Ni, Co, Mn) 优点: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缺点: 由于锰离子的易氧化导致工艺控制较难。 电极滚压时二次颗粒易破碎;压实密度较低。 目前状态: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3)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改性(1)
1、金属离子的掺杂改性 Al, Mg, Cr, Co, Ni, Ti, Zn, Ca, Fe, Cu等都被作为改性金 属元素研究。 Al对锰酸锂高温循环储存性能的提高最有效: ☯Al2O3和Al-O热力学稳定性高 ☯ Al2O3和LiMn2O4两者的结构相似性 ☯ 长期的实验测试验证 ☯ 例证:NCA 掺杂改性的难题:如何保证Mn离子和改性金属离子在原子 水平上的均一性,特别是对铝。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2)
(2)高活性MnO2或者Mn3O4+MOx+Li2CO3
优点:氧化锰的纯度、微观组织形貌可以选择 与控制,能够实现部分改性 缺点:工艺复杂,难以改性元素在结构的均一 分布,难于实现高密度化。 应用情况:该工艺路线被部分国内外厂家应用 于制备动力型锂电池改性锰酸锂材 料。
三、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
1、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 Co, Mn)O2技术进展 (1)
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 ,固相掺杂中出现镍钴锰酸锂三元化学成分 固相反应工艺:氧化锰+氧化镍+氧化钴+碳酸锂 优点: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 缺点: 机械混合和固相烧结无法达到镍钴锰三者之间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水平上 均一分布。 电化学性能较差。
合成工艺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1)
(1)EMD+Li2CO3,添加过量锂有利于提高材料电化学循 环性能 优点:工艺简单,成本低 缺点:掺杂改性困难,微观组织形貌不易控制 应用情况:该工艺路线在国内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矿 灯、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子产品用中低端锂电池中
4、正尖晶石LiMn2O4技术进展-合成工艺 (1)
5、改性锰酸锂的基本性能(2)
粒度:D50:8微米, 振实密度:2.4g/cm3
5、改性锰酸锂的基本性能(3)
4.5
Voltage (V)
4.0
LMA-30
3.5
3.0
0.0
0.1
0.2
0.3
0.4
0.5
0.6
Capacity (mAh)
可逆比容量100mAh/g vs Li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
5000
4.0
4000
放 电容量 ( mAh/g )
中值电压
0 200 400 600 800 1000
3000
3.5
2000
1000
0
3.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循环 次数
循环 次数
1C充放电1000次,容量保持率90%,中值电压保持不变。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2)-容量型10Ah
锰系正极材料的技术进展与应用 孙玉城
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
一、几种主要的锰系正极材料
正尖晶石结构4伏 LiMn2-xAxO4 (A=Li, Mg, Ca, Al, Zn等) 正尖晶石5伏 LiMn2-xMxO4 (M=Ni, Cr, Co等) 层状结构镍钴锰三元材料 Li(Ni,Co,Mn)O2 富锂高锰层状结构Li2MnO3- Li(Ni,Co,Mn)O2
镍钴锰三元材料
改性锰酸、锂镍钴锰三元
富锂高锰层状材料

2C CC/CV 4.2V 0.05C;15C CC 3.0V
循环次数
6、改性锰酸锂的应用(3)-安全性能
☺ 各种容量和各种设计的改性锰酸锂电池都可以 通过针对、挤压、过冲、热冲击等各种严格测试。 安全性提高机理: ☯ 热力学-高浓度的铝掺杂,显著提高了锰酸锂的 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脱离后形成的LiAlO2MnO2固溶体比MnO2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动力学-低比表面积的微米级一次大晶粒,提高了 材料的颗粒稳定性,降低和电解液的接触面积。
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发展
1、新材料的发现-基础研究 2、微观组织形貌-应用开发 3、比表面性质控制-应用开发
钴酸锂、锰酸锂 磷酸铁锂
能量密度的极限
高镍系列-此路不好走 高密度化-正在走 高电压化-趋势 高容量、高密度化、 低成本
镍钴锰三元材料

层状富锂高锰材料
小型高能锂电池 钴酸锂
动力型锂电池 磷酸铁锂
1、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 Co, Mn)O2技术进展 (2)
典型氢氧化物共沉淀工艺制备的三元材料SEM
1、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 Co, Mn)O2技术进展 (3) 第三阶段
自2008年 采用复合镍钴锰氧化物+锂盐 制备工艺合成类似钴酸锂微米级一次晶粒 优点:结构完整性 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高压实密度和优异的电极加工性能 缺点:成本略高 使用状态:我们首次采用
3、层状富锂高锰三元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