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修订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优点:
1、以学生作品为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同时也为引出“对折”这一作铺垫。

2、通过观察比较,充分交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即“对折后完全重合”。

有个环节不容忽视:老师两次让“作者”来介绍你是怎么剪的,第一次让“蝙蝠”作者介绍,引出对折的方法,第二次让“苹果”的作者说,让学生明白因为他没有对折,只是将画好的图案剪下,所以得到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3、练习中提供了充足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说理,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制作对称图形,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二、建议:
1、当遇到归纳小结探索规律类型问题时,如“像这样对折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往往一下子答不上来,可以安排小组可同桌讨论。

2、第一次介绍对称轴时应画在相应的图形上。

且在后面的练习中也让学生画一下。

3、既然课始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帖上黑板,那么在揭示定义后,是否让学生判断自己课前制作的图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
形。

4、课尾,教师介绍了许多轴对称图形,最好也要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后)。

5、在判断平面图形时,可让学生进行对折验证,还可增加“圆”这一图形,一是拓展平面图形,二是更好地理解一个图形可能有多条对称轴。

总的来说,小陆老师作为一个教龄不到四个月的青年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组织有效,师生交流顺畅,总体效果不错,继续加油!。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一:整体评议周玲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和创造使用教材。

教学过程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采取自学、观察、讨论、对比、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的异同;2.通过对比、探究归纳,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找到对称轴,并判断有几条对称轴;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展开教学,通过四个专题活动和拓展提升,通过自学、观察、讨论、交流、对比,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案例点评1.新课之前,齐读并介绍解析评分方法,并承诺下课给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进步最大的同学颁发奖状,有效的组织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积极性。

2.鼓掌活动。

先让学生猜想一分钟能鼓几次掌,学生回答。

然后交代实践方法,计算10秒的次数乘以6,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

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叫学生体验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3.自学教材,完成专题一、二。

教师巡视,组长带领组员研究,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图案的动画演示,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直观地看到图形的折叠过程,易于观察和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5.运用学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教师按组分发几何图形的纸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

6.引导发现法:出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图片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轴对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有三点:1、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2、在活动中感受..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当孩子们判断出“小树”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巧妙地设问:你能动手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对称图形吗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刘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尤其要发现有创意验证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成“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活动后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3、在练习中内化..练习中;刘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选一选、放一放、画一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画出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建议:1. 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对操作结果的仔细观察;促使学生掌握其特征..拾级而上促思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还要经常让学生展开想像..如看到折法;想像展开后会是怎样;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对于较简单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对手折、画、剪出来..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在这部分知识中隐含有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都多次出现了口误;比如“飞机是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也是轴对称的”等..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对两个图形而言;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某一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要说这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可以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不能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由此想到;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只要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初步判别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只是了解;而是要能用准确语言辨别其隐含的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俗话说得好“教给孩子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呀..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今天刘老师的课堂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轴对称图形》评课稿1一、总评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

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 1 )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

""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

"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 、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 , 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2“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

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 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各位老师:今天来**小学听课,收获很多,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感想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首先我想先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

因为**小学地处我县西北,而我们新店又位于如东大西南,同时冒主任又让我主评第一节课,因此我早早起床,7点不到就准备在学校出发,恰遇市交巡警支队政委、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来我校专项检查学生接送车的整治问题,陪同检查、接受指导,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

再急忙往河蛩口赶时,已是 8 点多了。

起蜥个大早赶个晚集也就在所难秣免了。

第二句话:意外的斡收获,别样的精彩。

本以为因为迟到第一节课是肯定氏听不到了,因此主评第一节褶课自然也就不谈了。

哪知来皲到学校直奔上课教室一看,正遇鲍老师(第一课上课老师)在激情演绎河口的课改愎课堂,所以说是意外的惊1 / 5喜昭。

(我想这也是冒老师有心等了一会儿)而课堂中教师狷挥洒自如,指导启发到位,特别是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纤,又让我们看到了河小实施㈣课改以后课堂的别样精彩。

黉第三句话:模式构建,在收获和困惑中前行。

说实オ话,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始终勤把目光投向学生,我迫切想垄知道模式构建后学生的学习郏状态到底如何,而听课过程搭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学耗生给我们带来的惊讶,课堂艺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举手貂发言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达意见条理清楚涨,判断问题思维敏捷,闼这些都是学校大力推进前婪置性学习后的收获。

但在迩听课过程中一些老师说,他飕们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也有炝一些现象或者问题让他们困曜惑,比如一些老师为了上出骇体现前置性学习特点的蜕课,特别是为了要让其他老俳师看到推行前置性学习蚩后班级学生的精彩表现,课逮前用于指导学生预习的时间远远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这菜不得不让人深思,同一节内泺容,实际所用时间其实是以匮往传统课堂的几倍,那效率乳从何谈起?再者老师不厌其缁烦的参与学生预习,那不还莽是一种讲授吗?与其这样,曼莫如还是让我们回到正常的犴课堂,该讲的就讲,可以让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的就天让其自主探索,能够同伴互葬助的就让其相互帮助,这样痈不也是践---------------------------------------------------------------最新资料推荐------------------------------------------------------ 行先学后教吗丝?还有学生每一节内容都要懔课前预习,课堂中让学生经生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寨就基本不可能了。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

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

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轴对称图形》,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__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老师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想法,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思维上去看待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

这节课__老师紧紧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观察一起对称的建筑物、一些日常物品后,与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接下来过渡,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我们学过的图形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进而引入到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轴对称图形。

__老师的教学艺术与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到课堂并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有一种积极探究欲望。

接下来的探究环节,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小研究,1.观察下列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这里老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从两点出发,一是用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的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二是在图形中画对称轴。

三是画对称轴时用铅笔、用虚线。

虽然看似很微小的提醒,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学生的画对称轴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还认为小研究的设计过于复杂,问题过多,只需要提出要求即可,不一定非得用问题的方式提出。

当然在今天的教学中,因为老师生怕学生说不好或者说不出来,老师在交流时参与过多,让学生没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管住自己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也是一种能力呢?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感受有三点:
1、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

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

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

2、在活动中感受。

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

当孩子们判断出“小树”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巧妙地设问:你能动手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对称图形吗?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

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

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刘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里尤其要发现有创意验证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成“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

上述的实践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

活动后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练习中内化。

练习中,刘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选一选、放一放、画一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

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画出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建议:
1. 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对操作结果的仔细观察,促使学生掌握其特征。

拾级而上促思维。

大脑是越用越灵活,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还要经常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看到折法,想像展开后会是怎样,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

对于较简单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对手折、画、剪出来。

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

在这部分知识中隐含有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

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都多次出现了口误,比如“飞机是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也是轴对称的”等。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对两个图形而言,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某一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要说这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可以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不能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由此想到,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只要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初步判别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只是了解,而是要能用准确语言辨别其隐含的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

俗话说得好“教给孩子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呀。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

今天刘老师的课堂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