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歌》说课稿

合集下载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设计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设计第六课: << 劳动的歌&;&;教学内容:一、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二、表演(军民大生产)、(翁嘿呀)。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一、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二、演唱是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三、通过学习这些歌曲,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四、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时要注意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拍子结构.教学难点:同上.教材分析:(军民大生产)表现了边区军民的乐观精神,曲调健壮豪迈,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决有力。

(翁嘿呀)是吉林边朝鲜族的一首劳动歌曲,表现了丰收时节的打谷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喜获劳动果实的情景,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连连夯)是一首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

节奏鲜亮、铿锵、活泼,节拍工整,重音突出,音调质朴、开朗、雄壮,展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教具打算:电子琴、录音机、电教媒体、音乐教材等。

第—课时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学要点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感情交流打算上课二、表演(军民大生产)1、简介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师弹琴。

4、师生小结。

1、了解歌曲背景。

2、聆听歌曲范唱。

1〕有感情的读歌词。

2〕听琴唱歌谱。

3〕唱词。

4〕完整演唱。

5〕用竖笛吹奏。

师生小结。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边区军民的乐观精神,曲调健壮豪迈,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决有力。

三、下课。

第二课时 11-1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学要点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感情交流打算上课二、表演(翁嘿呀)。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师弹琴。

4、师生小结。

1、了解歌曲背景。

2、聆听歌曲范唱。

《劳动歌》教案

《劳动歌》教案

《劳动歌》教案教案:《劳动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劳动歌》。

这首歌颂扬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歌词描绘了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可以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劳动歌》的歌词和曲调,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2. 通过学习这首歌,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3. 通过对歌曲的学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歌》的歌词和曲调,能够正确演唱。

难点:理解歌词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音乐教材、乐谱、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劳动场景的视频片段引入,如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光荣。

2. 新歌教学:(1)教师播放《劳动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3)教师对歌词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3. 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演唱《劳动歌》,检验他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单独演唱,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曲名《劳动歌》,并在旁边加上劳动相关的图片,如农民、工人等,以突出劳动的主题。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劳动歌》的歌词和意义,分享他们对劳动的认识。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他们对劳动的看法,并将想法写成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环节。

第六课劳动的歌

第六课劳动的歌

第六课劳动的歌第一篇:第六课劳动的歌第六课《爱劳动》一、教学内容:1、表演《洗手绢》2、聆听《劳动最光荣》3、聆听《三个和尚》4、表演《大家来劳动》二、教学总目标: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三个和尚》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2、以不同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洗手绢》、《大家来劳动》,表达歌曲的内容。

3、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4、通过图谱“走哦”的与实践,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三、教材分析:1、歌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光荣》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

曾在第一次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音乐作品奖。

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儿童情趣油然而生。

开始有器乐描绘天漫漫亮起来,引出孩子活泼而有生气的歌声。

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让学生想象其欢快的音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2、民乐合奏《三个和尚》《三个和尚》是动画片《三个和尚》的音乐。

乐曲以民族乐器的独特音响描绘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经过。

音乐主题是从寺院的经声调演变而来的:1122 2222 | 3333 5555| 6661 2222 |使人联想到寺院的钟声,咏经声。

二胡吟腔的手法惟妙惟俏地描绘了小和尚念经是的情景。

乐曲以简单的三件乐器描绘了生动的三个人物形象,展现了繁忙的劳动景象,学生可以从中体会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想象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生动、有趣。

3、歌曲《洗手绢》《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

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

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可爱形象。

4、歌曲《大家来劳动》《大家来劳动》是一首描绘劳动生活的创作歌曲,2/4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局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整齐,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铿锵有力,采用重复的手法描绘劳动号子的音调,生动地描绘了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努力劳动的情景。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劳动的歌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劳动的歌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的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能够正确演唱《劳动的歌》的歌词和旋律3.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二、教学内容1.《劳动的歌》的介绍和歌词学习2.《劳动的歌》的旋律学习和演唱3.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作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三、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劳动的歌》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劳动,劳动的作用和重要性2.听一段《劳动的歌》的旋律,让学生听出这是一首歌,并以此引导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名称及作用3.介绍《劳动的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4.分享与学生有关的鼓励劳动和表扬劳动者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不易和劳动者的付出第二节学习《劳动的歌》的歌词和旋律1.分段教学歌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习并掌握2.教学旋律,让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习并掌握,并进行唱跟读练习3.教师演唱整首歌曲,让学生跟唱4.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唱歌练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节奏和音调第三节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作用1.向学生介绍劳动者的不易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2.分享与学生有关劳动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喜悦和成就感3.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劳动者,你会做什么样的劳动,为什么?四、教学评价1.反复演唱《劳动的歌》,检查学生掌握程度2.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和个人表现进行评分,总结课堂教学效果五、思考题1.你认为劳动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2.如果你是一名劳动者,你会做什么样的劳动,为什么?六、教学资源1.《劳动的歌》歌曲的音频资源2.相关图书资料的电子资源3.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材及教辅资料以上是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劳动的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作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希望本节课能够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珍爱孩子,共同成长!。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劳动的歌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劳动的歌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劳动的歌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劳动之美,颂扬劳动者作出的贡献;2.学生能够理解音乐的基本节奏,以整齐流畅的节奏演唱歌曲;3.学生能够善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共同演唱。

教学准备1.教材中关于“劳动的歌”的学习内容;2.音乐播放器和该歌曲的音频文件;3.合适的音乐伴奏和声乐指导者;4.学生的乐器(如手鼓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铺陈让学生了解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学习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劳动歌》,而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是“劳动颂歌”。

2.课堂上教师播放音频文件,让学生先听一遍这首曲目,带着问题:“听完这首歌有什么感想或想法?”请学生们进行表达,并将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二步:词汇解说及歌词导读(20分钟)1.“颂扬”解释:赞美,赞扬。

2.“劳动者”解释:辛勤工作的人。

3.教师要求学生口背歌词“边上劳动着的是谁,黄土上一双双血手。

吃干饭的我们留在家里,他们供给晴雨和日夜。

”第三步:合唱练习(25分钟)1.教师把歌曲的歌词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歌词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调。

先对一到两个小节进行唱练,再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

教师可以先演唱,然后让学生跟唱,边唱边分小组进行练习。

2.巩固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跟着歌曲节奏反复进行演唱,教师在其中提出指导和建议。

让学生在团队中有机会发挥合作与协调的精神。

第四步:创编活动(20分钟)1.每个小组用动身、搭配的形式,创建一幅小海报来展示劳动美德。

2.创作主题要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的艰辛。

学生可以上网获取素材、图片或是自己动手剪贴。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素材,比如保洁工、护士、医生等职业的图片或文字。

3.如果时间足够,可以让学生到校园(或周围社区)采访劳动者,并且在小组中进行分享。

学生们可以通过分享获取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体验,从而提升对劳动的认识。

第五步:总结展示与互动(5分钟)1.教师总结学习的重点内容:“我们学习了《劳动歌》,了解了劳动的辛苦及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学习了演唱技巧和合作精神。

劳动的歌——《种玉米》说课稿

劳动的歌——《种玉米》说课稿

劳动的歌——《种玉米》说课稿尊敬的评审委员会,大家好!今天我将会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劳动的歌——《种玉米》说课稿”的文档。

一、课文背景分析《种玉米》是刘半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农夫种植玉米的过程和他对于劳动的态度。

该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的特质,表达了中国农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劳动美德。

二、教材分析根据中学生的身份和心理特征,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了解农民劳动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以及珍视劳动的态度。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使用意象和描写技巧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该对文本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对劳动的内涵,玉米种植的过程以及精神有所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加强意象和描写技巧的解读,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珍视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用尽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和国家创造美好未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课文的人物形象、描写细节以及对劳动的理解等多个角度理解劳动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难点:课文中的借景抒怀和藏语特点的解读。

在文学鉴赏的角度下进一步分析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采取“师生互动法”、“实物展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读后感等方式,加强学生积极性和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理解文本,加强对思想内涵的理解。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课堂活动1. 师生互动,“自我介绍”环节,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询问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师生互动,“认识玉米”环节,教师递给每个学生一副玉米根繁茂的展示图。

请学生观察,描述出玉米的特点,同时与班上的其他同学随意汇报自己所观察到的玉米特点。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歌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劳动歌曲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初中劳动的歌》,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劳动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初中劳动的歌》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劳动歌曲,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2. 歌曲结构:歌曲共四句,每句四小节,节奏明快,旋律简单。

3.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劳动歌曲的演唱技巧。

4.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劳动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初中劳动的歌》,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歌曲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5. 演唱展示: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歌曲的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初中劳动的歌》。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体会到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练习和演唱展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对学生音准和节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以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的歌》推荐教案

《劳动的歌》推荐教案

《劳动的歌》推荐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己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

4、学生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7、学习歌谱。

8、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场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场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的歌》说课稿
听劳动的歌,感受劳动之美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聆听民歌,了解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今天我就以一节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课和大家来共同探讨我的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题目是《听劳动的歌,感受劳动之美》
说教材:
《劳动的歌》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劳动的歌”为名,重点介绍民歌体裁中的一类:劳动号子。

我选用了其中的两首作品《军民大生产》和《船工号子》。

其中《船工号子》是一首很有特色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它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

《军民大生产》是一首由张寒晖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改编而成的歌曲。

教材设计本单元,旨在从欣赏劳动号子,学唱劳动号子,让学生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体验其特点和风格,并最终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非常大,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和学习习惯,同时已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根据对教材和对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从课标的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听赏歌曲《船工号子》,体验劳动号子的风格、情绪和音乐特点。

感爱劳动号子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2、学习劳动歌曲《军民大生产》,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劳动号子。

3、通过劳动号子的创编,体验、发现、表现劳动之美。

根据大纲要求,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重点:
1,体验劳动之美。

2,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军民大生产》这首歌曲
根据教材歌曲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难点是:
说难点:
1,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劳动号子。

说教法:
劳动号子是一种特定的民歌体裁,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劳动场景中,不知不觉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同时采用听唱法,启发式谈话法辅于其中。

1,情境教学法
2,听唱法
说学法:
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体验法,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仅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劳动之美。

1,体验法
2,讨论法
说教学理念:
本课以“体验中发现—表现中创造—创造中享受”这一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
体验中。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以唱歌和欣赏并重的音乐综合课,以劳动号子为主线,在欣赏—演唱—表现三个教学活动中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劳动号子《船工号子》
1,创设情景
开门见山地导入劳动号子,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川江船工号子,展现川江周围的地理风貌,于是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劳动号子这一种特殊音乐体裁的感受。

2,感知、体验
(1)再次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情绪的变化。

(2)展开联想进行讨论。

(3)律动,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

接下来进入感知体验阶段,听赏这一环节,用设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你们听出来歌曲有什么变化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你能说说劳动号子的作用吗?”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情绪的变化。

富有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哼唱劳动号子“哟嗬、哟嗬”并进行律动表演,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是:一领众和。

作用是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来实现我预设的第一个目标。

二、演唱劳动歌曲《军民大生产》
“劳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听听在边区的军民在劳动中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了解边区军民的生活。

紧接着采用听唱法来学习歌曲。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重点和难点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在突出重点中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中突出重点。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设情境尝试体验
演唱中,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是唱好歌曲的关键,为避免学生在劳动号子中用喊叫的方式演唱,我特地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用抬重物的方法,先进行气息的训练。

“嗬咳嗬咳”引导气沉丹田,找到声音的位置,演唱的感觉也就找到了。

(2)巧妙启发,力度处理
歌曲中第五段增加了队列口号“一、二、三、四”让学生有一种置身于军队,一切听从命令的感觉。

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演唱。

4,师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1)教师领,学生和
(2)学生一人领集体和
(3)轮唱。

(为了表现歌曲中军民大生产的热闹场面,我特别设置了一个轮唱的环节)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尽情地抒发人们对劳动的热爱。

三、创编歌曲
请学生们用《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分小组讨论,创造性地编歌词并进行表演。

四、评价和小结。

在教学中穿插师评和生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