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机械运动(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掌握有关物理基本规律、公式和基本概念;2、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和现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⑴、“选”:根据__________选择刻度尺。
⑵、“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放” _______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_________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不能____________。
⑷、“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即______________。
⑸、“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位。
⑹、“记”: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4、特殊的测量方法:⑴、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⑵、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⑶、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⑷、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5、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有钟、表、、电子表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常用的单位还有、等。
换算关系为1h= min,1 min= s。
《机械运动导学案》

《机械运动》导学案一、导入引言机械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机械运动的影子。
比如,打开电视,风扇转动,汽车行驶等等。
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机械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规律呢?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进修《机械运动》这一主题,深入了解机械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观点和分类;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3. 理解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进修内容1. 机械运动的观点和分类- 什么是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有哪些?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 运动的轨迹- 运动的速度- 运动的加速度3. 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牛顿三定律- 惯性、摩擦力等因素对机械运动的影响四、进修重点1. 机械运动的观点和分类;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3. 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室讲解和教材进修,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观点和规律;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机械运动的表现,加深对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解;3. 讨论交流:与同砚们一起讨论机械运动的应用和相关问题,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六、教室练习1. 下列哪种属于机械运动?A. 电磁波传播B. 汽车行驶C. 水沿着河道流动D. 人的思维活动2. 机械运动的速度是如何定义的?3. 惯性对机械运动有何影响?七、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进修内容;2. 思考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相关例子;3. 完成教室练习中的题目。
八、拓展延伸1. 了解机械运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2. 钻研机械运动对环境的影响;3. 探究机械运动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前景。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机械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进修中。
希望大家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思考,不息进步,成为有理想、有经受的新时代青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 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熟悉机械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图像,能够分析速度和位移的关系;4.能够应用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和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由一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的过程。
•运动物体的要素:位置,时间。
•运动物体的变化:位移和速度的改变。
机械运动按路径形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物体的速度变化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 速度和位移•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
•平均速度:物体运动过程中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速度的SI单位是米每秒(m/s)。
•位移:物体由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量。
3. 速度和位移的关系•速度的图像:通过时间和速度的图像可以观察到速度的变化。
•位移的图像:通过时间和位移的图像可以观察到位移的变化。
三、复习过程步骤一: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的要素有哪些?3.机械运动的分类有哪些?步骤二:复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回答以下问题:1.速度的定义是什么?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3.瞬时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计算瞬时速度?4.位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计算位移?步骤三:分析速度和位移的关系观察以下速度和位移的图像,回答问题:时间(s) 0 1 2 3 4速度(m/s) 0 5 -3 4 -2位移(m) 0 5 -1 7 51.速度的图像和位移的图像有什么规律?2.当速度为正时,物体是向哪个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时,物体是向哪个方向运动?3.速度和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步骤四:应用速度和位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以下情境,计算物体的速度和位移:1.一个物体在10秒钟内匀速行驶了50米,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知识回顾】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 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做到“五会”)(1)会认:要认清刻度尺的、、和。
(2)会选:观察刻度尺的和,根据测量的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 ___决定的。
(3)会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 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4)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5)会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和。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物理意义是。
1km/h= m/s.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 __的比值。
【精练】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 的是 ( )A 人眼睛迅速一眨B 人心脏跳动一次C 人正常呼吸一次D 人打一个哈欠2、 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机械运动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的选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3. 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物体运动速度的分类;4. 加速度和减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度量;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加速度和减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的理解,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及计算;2.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参照物的选择,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识点讲解:(1) 机械运动的概念: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参照物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何选择参照物;(3) 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介绍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4) 加速度和减速度:讲解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计算;(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一、机械运动1. 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二、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1. 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分类2. 关系: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之间的联系三、加速度和减速度1. 概念:物体速度变化的度量2. 计算:加速度和减速度的计算方法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 概念:物体运动轨迹的分类2. 区别: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差异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运动类型,并解释原因。
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

**************中学导学案(九年级物理)编写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时间:课题:运动课型:复习课课时:2一、学习目标1、长度、时间和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2、参照物、误差的产生及如何减小误差、测量平均速度二、预习过程梳理课本知识点三、预习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测量前,观察它的和;测量时,使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和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与尺面,要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上。
3.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注意: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②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取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结果是常用方法。
③误差不是错误四、提出疑惑1、2、3、一、学习目标1.复习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重点复习刻度尺的正确用法2.复习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回顾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方向和速度不变,巩固速度公式的使用4.会根据不同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学习过程四、当堂检测1.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越远,表明该物体运动的越;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少,表明该物体运动的越。
2.在1m/s、1dm/min、1km/h这三个速度单位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则物体运动得越快B、物体运动得时间越短,则物体运动得越快C、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D、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运动得越快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6s内通过30m路程,则它在第2s内的速度是( ) A.18km/h B.5km/h C.18m/s D.无法判断5.小汽车的速度为100km/h,自行车的速度是5m/s,这说明……………()A.汽车的速度一定比自行车大 B.自行车运动的时间一定比小汽车长C.在相同时间内小汽车行驶的路程可能比自行车的大D.小汽车一定始终行驶在自行车的车前方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A.水 B.桥 C.人 D.地面小组展示(14min)分配任务,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形成机械运动知识框架。
2)通过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3)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
4)会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复习过程:(一)通过看书讨论形成机械运动知识框架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知识网络评价展示1: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
(二)通过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本章基本概念自主评价1: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
学习活动2、请同学们总结本章基本规律。
评价展示2: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三)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回顾本章基本实验——测平均速度,解决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中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测哪些物理量?(2)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评价展示1: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
(四)会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1:请学生解答以下几题,反馈参照物,长度,时间测量的理解情况。
1、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的B. 月亮躲进云层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C.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D. 坐在行驶的车上的人,相对于车站是静止的2、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物体长度的测量3、如图所示, 木块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cm,估计值为cm。
4、右图停表所指时间经过了秒评价展示:学习活动2:通过分析讨论会分析、会计算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 )或速度(v )与时间(t )关系的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1)和(4) B (2)和(3)C ( 2)和(4)D (1)(2)(3)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八年级上册1.5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知道时间单位及其进率,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会用刻度尺正确进行测量和记录。
2.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能正确确定参照物。
3.知道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能用公式v=s/t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基础知识:1、______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__________决定。
2、任何物理量的测量都必须先选定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其它的还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它们与米的关系是:1km=________m、1dm=_______m、1cm=________m、1mm=_________m、1μm=________m、1nm=______m。
3、正确使用刻度尺:(1)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要放_____,刻度边要尽量______被测物体,若零刻线已磨损,则以另一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______处的刻度值;(2)正确观察刻度尺----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_,而且要正对刻度线。
4、正确记录结果:(1)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2)测量的结果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
5、1h=______min=________s,1min=__________s。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可以通过尽量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我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7、物理学里把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8、要确定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预先必须选定________,对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是________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导学案
二、知识梳理(课前完成)
三、例题讲、练、测 (一)估测物体长度:
1、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cm
B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单位换算:3mm= m,3cm= m, 3dm= m
2.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拳头宽: dm , 课桌的高度约 m, 铅笔笔芯直径大约 mm
小姆指宽约有 cm, 手掌的宽大约有 m 3.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4.刻度尺测量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读数注意: 物体A 的长度为__ ____cm 。
5、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运动、静止的方法是: 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识别方法: 3.速度的概念
4. 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2m/s= km/h
5. 速度公式 ;推导s= ,t=
6、会测速度:器材: 、 原理: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D.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约为0.5g
2、下面是对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500g D.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0.3kg (二)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1、右图是改装的“波音747”飞机背着航天飞机“发现号”从加利福尼亚州返回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情景。
在飞行过程中,航天飞机相对于“波音747”飞机是_______
的。
(选填“静止”或“运动”)
2、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
照物的()
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 D.火车路上的铁轨
3、如图所示,在地球上看到的地球同步卫星是_____的。
4、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以12.91s的成绩夺得男子110m栏金牌,
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2007年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运行速度约为146km/h,全程所用时间约为l0h。
目前,我国计划修建京沪高速铁路,并预计初期运行速度达到300km/h,届时,乘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大约是_ _h。
(结果保留整数)
四、重点、难点突破
(一)关于速度概念的理解
1、由匀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s/t 可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运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石家庄驶向北京,若石家
庄距北京2.8×105m,则()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5 km/h
B. 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0 m/s
C. 该汽车4小时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D.该汽车4×103s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3、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地通过长为6700m的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A. 690s
B. 670s
C. 65s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三)路程、速度的图像问题
1、下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s。
2、右下图是表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休息(静止)的时间是________h;它从出发至到达目的地,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km/h
3、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
40
时间图像,如下图所示。
观察甲、乙、丙车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分析丙车图像可知,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________ s 。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像,在前5s 内______车运动的较快。
(填:“甲”、“乙”或“丙”)
(四)
1、图是顺平公路上的两个交通标志
牌,其中方牌表示的含是
圆牌表示的含义是 若汽车以准许的最大速度到达平谷,
需要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