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的详细解释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
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所谓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汗法-逐邪出表汗法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
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是汗法。
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
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
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是此法的药方。
助阳发汗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
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
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化饮发汗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
基本功——武术术语《八法》

基本功——武术术语《八法》武术术语。
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种方法总称。
具体要求是:“拳(手)是流星眼是电;腰(身法)如蛇行步赛钻;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即练功要求做到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充沛,气下沉,力顺达,功纯青。
《四击》武术术语。
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击法。
“踢”指腿法,包括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指拳法,包括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搂、拦、采、挒、勾、抄等;“摔”指率法(旧称跌法),包括掤、巩、揣、滑、倒、爬、拿、捋、勾等。
“拿”指擒拿法,包括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
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曰“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皆今之有名者”。
后世认为戚氏所言正是如今的踢、打、摔、拿。
《步眼》武术术语。
即步位、步点。
较艺中脚步移动的最佳位置,包括初步的方位、距离、时机。
拳家制胜,均靠步眼到位,得机得势。
进,可以封堵、管扣、夺势诸用;退,以求避击,固势之利。
《溜腿》武术术语。
亦称踢腿。
各种直摆性或曲伸性的腿法练习。
动力性柔韧练习方法。
一腿直立;另一腿以髋关节为轴,依靠大腿肌群与髋腰肌的收缩与协调配合而踢起。
《外门》武术传统用语。
较斗中,指对手的手臂外侧。
《里门》武术传统用语。
较斗中,指对方的手臂内侧。
《侧门》武术传统用语。
指人体之侧面,包括肩、肋、腰、胯。
亦称'边门'、'偏门'。
《正门》武术传统用语。
指人体正面,包括胸、腹、裆。
《过门》武术对练术语。
指一方扫腿,另一方向前跳步让过;或一方使用器械抡扫,一方跳闪避让,致使双方调换防卫的动作。
如:一方位东,另一方位西。
前者扫,后者跳,而成后者位东,前者为西。
后者动作,即“过门”。
《开门》武术术语。
即散手准备姿势。
又称“拉开架子”、“摆好门户”、“站好桩口”、“开手”。
拳种不同,开门姿势略有不同,亦可采取自由式,或故意露出破绽,麻痹、诱惑对方。
八法名词解释

八法名词解释
八法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们包括了佛教修行的基本要素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八法的名词解释:
1. 戒律(Sīla):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等。
2. 定(Samādhi):指的是通过冥想和专注的训练,培养内心的集中和平静。
3. 慧(Paññā):指的是智慧和洞察力,通过研究、学习和思考来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4. 善业(Kusala kamma):指的是通过正直的行为和善良的行为来积累善业,以利益自己和他人。
5. 远离恶业(Akusala kamma):指远离恶意和有害行为,避免犯罪、伤害和不道德的行为。
6. 忍辱(Kshanti):指忍受和容忍,不为外界的困难和逆境所动摇。
7. 精进(Vīrya):指对修行目标的积极努力和坚持,不懈怠和消极。
8. 禅定(Dhyāna):指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状态。
这些八法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循和实践这些法则,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和谐、智慧和解脱。
中医八法口诀

中医八法口诀
①基础理论名词。
八种治疗原则,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②针灸术语。
一指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中八脉八穴的用法。
见《针灸大全》。
即指奇经八脉中相通于十二正经的八个穴位,配合八卦,从中按阴阳演变之说按时取穴。
这八个穴位是:后溪、列缺、公孙、照海、临泣、申脉、内关、外关。
见八脉交会八穴。
二指进针时的8种手法,出《针灸大成》。
见下手八法。
本篇主要论述中医八种治疗原则。
八法概念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
八法解读中医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见《医学心悟》。
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出的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法则。
一般说来,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在上属实用吐法;在里、在中属实用下法;病邪半表半里,气机不调用和法;病的性质属寒用温法;病的性质属热用清法;积聚、积滞属实用消法;正气虚弱,机能不足的虚证用补法。
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介绍了八法的内容,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指出:“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清温补八法尽之。
”对八法作了更系统的论述,并以此概括出治法的内容,实际已概括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
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已在八法的基础上发展为16种以上的治法。
除八法外,还包括祛风法、祛湿法、理气法、理血法、祛痰法、开窍法、安神法、固涩法等治法。
“太极八法”义何解?终于看懂了这些口诀的释义

“太极八法”义何解?终于看懂了这些口诀的释义推手动作主要有8种:掤、捋、挤、按、采、捌、肘、靠。
通常把前四者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者称为四隅推手法,简单解释如下。
一、掤——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狭义解释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
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叫做掤;如果用之得法,可将对方掀起。
广义解释即无论做任何动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的弹性劲,所以有“出手含挪似围墙”的说法。
二、捋——与对方搭手时,凡对方向我掤或挤时,我则向后下方顺势抒;如果用之得法,可引使对方向前倾倒。
三、挤——搭手时,以手或臂等部分挤贴对方,使之无法动弹,然后将对方挤出去。
四、按——在搭手过程中,凡遇对方挤我时,我即用手下按,以破前挤之势。
另外,尚有向前按的手法。
五、采——以手执对方手腕或肘节往下沉采、抓拽。
在搭手时,凡能制着对方,借其身向前倾乘机更使其前仆;善于用采者,不管对方的力怎样攻来,均可采而化解,然后择其弱点而攻之。
六、捌——就是扭转的意思,当搭手时,凡是转移化解对方之力而攻其身者,都叫做捌。
在力学上来讲,使对方之力分解(通称分力),再由侧方攻之,则能以小力取胜。
七、肘——在拳术中用肘力进攻对方即称为肘。
八、靠——凡以肩、背部位用抖、弹、撞、击等方法进攻对方即为靠。
靠必须在接近对方身体,且于最合适的机会时用之。
前人对此八法解说不甚统一,今选歌诀一首,介绍如下,供参考。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
先是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尔身力大,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
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滋满,逢注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2017年整理】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二、把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朝程钟龄依照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一般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通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以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医治方式。
中医护理人员把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令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动气通天论篇第三》:“……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躯体发烧犹如燃烧的炭火,汗出以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罢了……,其未满三日者,可汗罢了”。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能够用发汗的方式来医治;而未满三日,那么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能够用汗法医治。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令人出汗为目的,主若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因此,汗法除要紧医治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能够用汗法医治。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顺畅的外邪束表;头脸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式: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而且在短时刻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假设与麻黄、葛根同历时,那么一样不需啜热粥。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太极八法,是指太极拳中的八种基本运动方法,它们分别是"進 , 退,顾,盼,定,恰,亢,承"。
这八种方法是根据太极拳的理念和原则而形成的,它们贯穿在整个太极拳的动作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太极八法的用法。
1. 進:"進"是指前进的动作,它是指要向对方进攻的意思。
進时要保持身体稳定,手臂柔软,向前推进,脚步要稳健,整个身体要协调一致。
進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有效地向对方施加压力,从而取得主动权。
2. 退:"退"是指后退的动作,它是指要躲避对方的攻击。
退时要保持身体平衡,脚步要灵活,身体要保持柔韧,以便快速的躲避对方的攻击。
退的动作是太极拳中很有技巧的一种动作,它能够有效地躲避对方的攻击,同时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 顾:"顾"是指向一侧看的动作,它是指要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顾时要保持平衡,眼睛要保持专注,全身要保持柔韧。
顾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4. 盼:"盼"是指向前看的动作,它是指要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盼时要保持平衡,眼睛要保持专注,全身要保持柔韧。
盼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5. 定:"定"是指身体保持平衡稳定的动作。
定时要保持身体的重心稳定,双脚要紧贴地面,使身体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
定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剧烈的动作中保持身体的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对手的攻击。
6. 恰:"恰"是指身体的旋转和移动。
恰时要保持身体的柔韧,手臂的灵活,脚步的稳定,以便灵活地应对对方的动作。
恰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有技巧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灵活地应对对手的攻击,并出其不意。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得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得理由; ﻫ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得方剂;药—就是选择对症得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得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得方法。
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得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得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所谓得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得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得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汗法-逐邪出表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得意思、凡使用发汗得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得,就就是汗法。
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得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辛温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得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得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得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得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得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得药方。
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得基本原则,在临症得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得体质、新病与旧病得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得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得效果。
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的详细解释概论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
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
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
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
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
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
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
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
”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
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
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
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
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
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
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
“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
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
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
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
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
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
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
“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
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
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
我认为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
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
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
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
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
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
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
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
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
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
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
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
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
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
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
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
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
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
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
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
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
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
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
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
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
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
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
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
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
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
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
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
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
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
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