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与西园雅集

合集下载

建安七子代表作

建安七子代表作

建安七子代表作建安七子代表作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一、孔融(153—208)“七子”之首,字文举,汉末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县)人。

历任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为人秉性刚直,先后触犯何进、董卓等权臣,受到他们的排挤。

后因屡次讥讽曹操,被杀害。

他好学博览,是汉末有名文士,为“建安七子”之一。

其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有《孔少府集》。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孔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王,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读解:这是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

二章建安文学七子,蔡琰

二章建安文学七子,蔡琰
(营救盛宪的好处是利,而友道是义。先义后利, 是士人高致。而文情更足。)
2、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
▪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鄴城, 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 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 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 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操讨乌 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 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 案也。”
♪ 第一层:写作者避难荆州时亲戚朋友悲戚难舍的
送别场面。先以概括笔法交代时局背景、离开长安 后的去向。“复”字丰富了诗的内涵。接着刻画亲 友的表情与动作,渲染了一种凄惨的气氛。
♪ 第二层:为全诗的中心,写作者一路上所见到的 人民备受苦难的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为整个中原地区饱受战乱践踏之后总的写照。“无 所见”是艺术的语言,寓意深刻。最独特精彩的是 “饥妇人弃子”场面的的描写,诗人用了背逆常理 的情节,意在突显惨烈的现实。
三、诗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可与汉乐府竞爽 ——沈德潜 《古 诗源》 可与汉人竞爽。 ——陈祚明《采菽 堂古诗选》
▪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
驴鸣。
——《世说新语》
一、生平:(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 活在董卓作乱时期。出身世家,以聪明早慧闻 名于时,相传蔡邕十分器重他,送几车书给他。 在“建安七子”中年辈最晚,但文学成就最高。 17岁代表作《七哀诗》。后人把他与曹植并称 为“曹王”。有《王侍中集》。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建安七子介绍(东汉末)

建安七子介绍(东汉末)

建安七子介绍建安七子是东汉末期,即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杰出的文学家,“七子”之称最早出自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因七子都曾居于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称“邺中七子”,他们擅长的文学著作有诗、赋、散文等,其中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余六人。

七子前期都经历了汉末的战乱动荡,后期均为曹操所重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后除了孔融被曹操杀害外,其余六子多善终。

因为跟随曹操,建安七子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与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代表了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成就,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可。

1、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出身名门,是孔子的二十世后代、学识渊博,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诗善文,行文锋利简洁。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扬天下,留下了“孔融让梨”故事。

汉献帝时,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其间,较有功绩。

建安元年,被任命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后为曹操所重用,为人恃才负气、喜评议时政,言论常与传统相悖,又因忠于汉朝天子,与曹操政见不和,并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被曹操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为名,与全家人一块起处死。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代表作:散文《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与曹操论禁酒书》、《杂诗》。

2、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市)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汉灵帝末年,徐干闭门勤学,潜心学问。

建安初,被曹操授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后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

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

建安22年(217),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

3、阮瑀(约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为蔡邕赏识。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谁是建安七子

谁是建安七子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凭借其政治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士。

文人们除了跟随曹操出征以外,曹魏的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也是他们和曹丕、曹植兄弟经常举行文学聚会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七子”的说法,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七子之中,除了孔融是东汉旧臣,不属于曹魏集团以外,其余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瑒六人都是曹操的僚属。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战乱,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建安年间,到魏文帝黄初以前便先后谢世。

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又富有文采。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

父祖在汉朝位至三公。

董卓被杀时,长安大乱。

王粲17岁离开西京南下避难,依附刘表15年,但一直不受重用,抑郁寡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荆州,他投身幕下,作过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随曹操征吴,病死于途中。

他的诗赋成就在建安诸子中最高,因而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

王粲在董卓之乱前后十几年的流离生涯中,从北到南,目睹种种乱离景象,加上长期失意,心情郁闷,因而其反映现实的诗歌多写亲身经历之事,形成感情真挚、笔调惨痛的基本特色。

王粲有几首篇幅较长的四言赠人诗,多作于早年避乱和流落荆州时,风格典雅整密。

他的五言诗除了少数《公宴诗》和《咏史诗》、《杂诗》外,主要是《从军诗》,另有著名的《七哀诗》三首。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人。

最早为何进主簿,后为袁绍掌管书记,袁氏败后归附曹操。

曹操爱其才不咎既往,命其与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

军国书檄,多数是他们二人所作。

史载陈琳作文书及檄文,草成呈曹操,曹操先是为头风病所苦,这天发病,卧读陈琳所作,翕然而起说:“此愈我病。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基本内容
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文学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建安七 子。他们在诗歌、散文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 厚的一笔。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探寻他们在 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以文才 横溢、文思敏捷著称,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代表人物。接下来,本次演示将分 别介绍各位才子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赵鼎臣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活动,对当代社会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土 地改革思想和儒学复兴主张,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思想 和实践活动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资料。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赵鼎臣 的生平事迹,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思想和经验。
总之,赵鼎臣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彰显了他的思 想理念和实践活动,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及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 和了解赵鼎臣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为当代社会的 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郑玄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 果和人生经历都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卓越贡献。他的注释和著作成为儒家经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他也 是一位具有实践精神的学者,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当今社会,郑玄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最后,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表率作用。这种政治理念在 当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发挥 自己的作用。而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园雅集介绍

西园雅集介绍

西园雅集介绍西园雅集是一场文学盛宴,汇聚了众多文人雅士,以及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

在这个雅集中,人们可以尽情地交流思想,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

进入西园雅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幽静的花园,花草树木繁盛,绿意盎然。

园中还有一座小桥流水,桥上摆放着石凳,供人休憩。

这里是文人雅士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相互交流、切磋文艺。

座位分布得很别致,每个角落都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供文人们静心写作。

西园雅集的开场往往由一位有声有色的主持人宣布,随后是各位文人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作品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的作品写下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还有的作品探讨了人生的哲理,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每一个作品都是文人们用心灵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诗意与艺术。

在西园雅集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和意见。

当一篇作品被朗诵完毕后,会有一段时间供大家交流感受。

有的人提出赞赏之词,赞美作品的深度与美感;有的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这种互动使得西园雅集更加充满活力,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西园雅集还定期举办文学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来分享他们的心得和经验。

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学知识,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文学界大咖交流的机会。

在这里,人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文学的卓越。

每一次西园雅集的聚会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智慧的火花。

无论是作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乐园。

西园雅集是一个让人们心灵交流、情感流淌的地方,它让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西园雅集是一场灵感的盛宴,它让人们感到仿佛置身于文学的海洋中。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文学的美妙,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西园雅集是一个真正的文学殿堂,它见证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也见证了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让我们一同走进西园雅集,感受文学的魅力,享受文字的快乐!。

新联08级古代文学 (二)名词解释

新联08级古代文学   (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二)名词解释(新联08级)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指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前期的诗歌。

建安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写实精神,在内容上,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叹。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清新。

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建安文人。

七子中,除孔融以外,其他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和曹氏父子一起,共同创造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

3、正始之音:正始诗歌指魏后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发对黑暗政治的愤懑、对人生祸福的忧惧、以及托好老庄、韬晦遗世的志趣情操。

受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开始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而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4、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不拘礼法,风流旷达,常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

5、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时期,文坛上又一次呈现出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诗人群体。

此时的诗歌,内容比较贫弱,诗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拟古和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并表现出繁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太康诗风”。

6、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才高位卑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文典以怨,得讽谕之致,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懑。

其诗感情充沛、情调高昂、笔力矫健。

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和“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7、玄言诗:玄言诗是西晋末到整个东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诗歌。

玄言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玄学哲理,其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七子与西园雅集
建安七子与西园雅集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文学曾在全世界居于领先的地位。

这方面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很早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及文学流派,什么“竹林七贤”、“竟陵八友”、“竹溪六逸”、“永嘉四灵”、“吴中四杰”、“闽中十子”……一直为历代文人传为美谈,并对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文学团体,往往形成于同一地点,因此多以地方名称命名;团体的成员间在某一时期常有密切的交往,彼此朝夕游宴,诗赋酬酢,形成互相接近的艺术风格,因此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流派。

这一风气的形成,追根溯源,得首推建安时代的“建安七子”,亦称“邺中七子”。

与江湖上那些绿林好汉的绰号一样,古代那些文学团体的名称也是由舆论给予的,而不是像现代的“新月社”、“创造社”那样自封的,“建安七子”的称号也不例外。

有所不同的是,由于这一文学团体领风气之先,这一称号不像后世的那些称号那样是由同时代的人赋予的,而是在这一团体的文学创作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以“魏之三祖”来指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等三位皇帝诗
人,对其他建安诗人们却没有特定的称呼。

钟嵘《诗品》一仍刘氏之旧,有“三祖”之说,对其他诗人则仅以“曹、刘”(曹植、刘桢)来作为代表。

直到唐初的房玄龄等撰修《晋书》,才以“七子”与“三祖”对举,而谓:“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

”(《文苑传叙》)《晋书》既有此说,唐人纷起援用,魏颢《李翰林集序》说“《离骚》糠粃建安七子”,韩愈《荐士》诗云:“建安能者七”,于是“建安七子”之称日益流行,最终获得文论界一致公认。

然而,就在“建安七子”的名称获得公认之后,问题却也产生了。

由于这一称号并非来自同一时代的舆论,而是数百年后逐步形成的,在形成之初,采用此称的数家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这“七子”指的究竟是哪七个人的问题上,自明代迄今始终没有完全解决。

陈琳(字孔璋)、阮瑀(字元瑜)、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王粲(字仲宣)等六人毫无问题在这“七子”之中,但还有一人是谁,则有曹植或孔融(字文举)两种说法。

如同样是明代人编的《建安七子集》,范尧卿所辑的在六子之外以孔融为首,杨承鲲编的却于六子外以曹植为首。

认为七子中有孔融而没有曹植的,举出曹丕《典论》为依据,因曹丕有《典论·论文》中评论同时作者时,
议及孔融等七人而不及曹植;以为七子当以曹植为首的,举出《三国志·王粲传》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为证,
因为这两种较早的文献中,除被列在“三祖”中的魏文帝曹丕外,引述的都是曹植等七人,而不及孔融。

近现代学者在论及建安七子时大多指孔融等七人,但持另一种意见的也不乏其人。

如近代汪辟疆《方湖日记幸存录》中便认为曹丕是出于忌恨故意在《典论·论文》中不提曹植的,这种出于“忮刻之私”的提法并非“公论”,应置之不理。

其实,对曹植来说,被列入“七子”谈不上是什么殊荣,因此我们在讨论“七子”应指哪七人为宜时大可不必卷入他与曹丕兄弟间的纠纷中去,而应从“七子”之称产生伊始起来讨论。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七子”之称产生于“三祖”之后,最早又是与“三祖”对举的,因此,很显然那时的“七子”中自以曹植为首而没有孔融在内。

那也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孔融并不是曹氏父子的僚属,也没有参与邺下文人集团的游宴吟咏活动,将他列在“七子”中实在有些勉强。

然而“三祖”之中明帝曹叡的文学成就实在与其祖、其父相去太远,又不是建安时代的人,因此后来在论及建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说便取代了早就形成的“三祖”之说。

曹植既已从“七子”晋升到“三曹”之中,又有曹丕的《典论·论文》在先,于是顺理成章地孔融便取代了他的位置,并逐渐取得大多人的认可。

否则,早巳被
人叫惯了的“建安七子”突兀变成“建安六子”,无疑是大家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的。

为了使后世的所有的人心上舒泰。

说不得也就只能委屈一下那位早已作古的孔北海,让他也到“七子”中去挤一挤了。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从当时文学集团的实际活动情况以及“七子”之称最初的所指对象来看,建安七子无疑应指曹植等七人;但因后来的“三曹”之称远较本来
的“三祖”之称合理,所以根据曹丕《典论·论文》而将孔融取代曹植而列为七子之首也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安排。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故意排挤曹植,以本不在七子之列的孔融来取代他的位置,不料因此也使曹植有可能在文学史中跻身于领袖文坛的“三曹”之列,反将本在“三祖”中的曹丕自己的儿子曹叡排挤了出去,也可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

建安七子虽然在当时“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但以诗赋而言,成就却颇为参差。

其中孔融、陈琳、阮瑀都以散文著称。

孔融在任北海太守时的教令,被史书称为“辞气温
雅,可玩而诵”,陈琳、阮瑀也以“章表书记”而被曹丕称为“今之隽也”。

其余四人中,应玚的诗歌成就也不很高,曹丕评为“和而不壮”;徐干的辞赋曾被曹丕认为可与王粲匹敌,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几篇经过后人删节的残文,所存诗歌也只有四首;只有王粲和刘桢留存的诗赋作品较多,后人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也较高。

对王粲与刘桢之间诗赋作品成就之高下,历代评论者的意见不尽一致。

刘勰推崇王粲,在其《文心雕龙·才略篇》中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稍后的钟嵘,则推崇刘桢,在其《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上品,说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又说“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

故后人论
建安诗,或将王粲与曹植并称,或以刘桢与曹植同论,唐人于頔在《释皎然杼山集序》中论诗歌之发展说:“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风,晋世陆士衡、潘安仁扬其波。

”即以王、曹并称。

金代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则以曹、刘并称:
曹刘坐啸虎生凤,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钟嵘在《诗品·总论》中评论建安时代的文学创作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故建安时代的荟萃于邺下的诗人词客远不止七子之数,七子不过是其中较为著名的而已。

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也据陈寿《三国志》述及当时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廙、杨修、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七子之列”。

除此之外,还有应玚的弟弟应璩、作有《魏鼓吹曲》十二首的缪袭、建安中任朝歌长的吴质以及蔡邕的女儿蔡琰等等,也都是文名垂于青史的诗人。

建安七子在同时“盖将百计”的文人才子中得以崭露头角,除了他们的文采才情外,与他们(除孔融外)在建安中叶常陪同曹丕、曹植在邺都的西园游宴吟咏是密切相关的。

西园亦即铜雀园,位于邺都西郊,园中有铜雀台、芙蓉池等等景观,曹氏兄弟及孔融之外的六子常在那里聚会游宴,“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因此在他们的诗中也常提到西园。

如曹丕《芙蓉池作》云:“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曹植《公宴》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王粲《杂诗》云:“吉日简清时,从君出西园”,都对西园的宴游津津乐道。

西园宴游作为文人雅事,也为后世文人艳羡不已。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还以曹丕、曹植及六子的口吻作了《拟魏太子邺中集
诗八首》,以想像当时的盛况,唐诗人胡曾在其《咏史诗》中也作了一首《西园》以咏其事:
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

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

除了想像以外,在有条件的时候,当然也不妨模仿一下。

晋代大富豪石崇便曾在他筑于洛阳西北的金谷园中大宴宾客并“各赋诗以叙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南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与良朋好友在会稽兰亭宴会赋诗,写成著名的《兰亭集序》。

直到宋代,当时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等,犹曾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从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坛盛事,直到《红楼梦》中那些小儿女在大观园中结社题诗,推本溯源,莫不肇始于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西园宴游。

西园雅集图(局部)(宋李公麟)佳话固传,盛事难再,千载以下,仍不免令人向往缅怀。

中唐诗人孟云卿《邺城怀古》诗云:
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

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

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

群臣将北面,白日忽西暮。

三台竟寂寞,万事良难固,雄图安在哉?衰草沾霜露。

崔嵬长河北,尚见应、刘墓。

古树藏龙蛇,荒茅伏狐兔。

永怀故池馆,数子连章句。

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我行睹遗迹,精爽如可遇。

斗酒将酹君,悲风白杨树。

诗共二十四句,前半首十二句感慨曹操雄图未就,身后寥落,后半首十二句即缅怀建安诸子,喟叹他们诗存人亡,只留下古墓供后人凭吊。

如今,上距中唐又已悠悠千载,恐怕建安七子的坟墓也已无迹可觅了,但西园雅集的佳话仍在人们中流传,七子的诗赋仍为人们所传诵,使人们仍然感受到他们的逸兴和豪情而有“精爽如可遇”之感。

这就是文学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