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活动于建安之间(196年至220年)的七位文化人物。
他们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和陆逊。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山东临淄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之一。
曹操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推翻了东汉末年的宦官政权,建立了魏国,奠定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基础。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河东泰山人,东汉末年蜀汉开国皇帝,也是蜀汉的奠基者。
刘备作为蜀汉创始人,致力于团结各方势力,实行温和政策,以安抚民心,最终建立起稳定的政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的创始人和第一任君主。
孙权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发展经济、推行耕读政策等,稳定了国内外的局势,使东吴逐渐成为三国时期的强国。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河南临淅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蜀汉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诸葛亮才华横溢,深得刘备的信任,充分发挥了智谋与才干,为蜀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江苏丹阳人,东吴时期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周瑜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勇气而闻名,他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退了曹操,保卫了东吴的利益,为后来孙权的统一南方铺平了道路。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浙江永嘉人,东吴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鲁肃深得孙权的赏识,担任过东吴的重要职务,他是孙权和刘备通好的重要使者,也在江东和荆州的统一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江苏丹阳人,东吴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逊继承了周瑜的遗志,成功平定了江东的叛乱,统一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为东吴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七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传世作品和事迹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建安七子、建安文学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成就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
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是指宋朝初期建安时期杰出的七位官吏,他们是:欧阳询、文端、申勤、张邦昌、邓钟聪、李杰、张休,他们具有智慧、勤劳、深明大义等特点,曾经在党争、农民起义等运动中展现出积极作用,奠定了宋朝朝廷的稳固和发展。
欧阳询,字不道,洪州宁国人,宋建安中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曾任丞相,领有辅政、协助宋太祖以及经营国家的大权,他还推行发明新制体系,大力推广文献的整理,完善宋朝的机构,为宋朝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端,字德寿,号孤参,宋代政治家,曾任两江总督,领兵抗击辽高宗。
他有“提挈朝正”的勇气,讨尊卑之乱,斩除勒索大贼,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手段来维护宋朝统治,改善民生,为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申勤,字瑞祥,宋代政治家,曾任丞相,有“明德致政”的精神,抗击外敌入侵,收缩藩镇,使宋朝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他还改革了宋朝的官制,优化了宋朝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宋朝的发展。
张邦昌,字义发,宋代政治家,曾任丞相,以“变法来安民”的原则推行改革,改良宋朝的官制,解决了各地的社会矛盾,受到太祖的重用,起到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邓钟聪,字季代,宋代政治家,曾任左相。
他具有宽厚大度的思想,在太祖废立兄弟之乱中,勇于起诉太子,为宋朝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杰,字元洪,宋代政治家,曾任司徒,历任多个官职。
他勤俭持家,曾开设劳动科,帮助宋朝的农民谋生,他的建议也改善了宋朝的政策,有利于宋朝的稳定发展。
张休,字符圣,宋代政治家,曾任宰相,有“以德服人”的政事理念,在宋太宗的统治下,曾经提出“富国安民”的原则,推行了宋朝改革,大力推动宋朝统治的发展。
建安七子,是宋代政治家中最具有个人品质的一群人,他们深明大义,肩负起了宋朝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他们推行改革,完善宋制,抗击外敌,维护民生,收缩藩镇,使宋朝得以在政治上稳定发展,在文化上得以发展壮大。
这些政治家的功绩,为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后世的参考与学习。
建安时期的政治家,他们的精神传承至今,人们仍然以他们的智慧、勤劳、深明大义为榜样,致力于建设社会,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是宋朝历史上一群有贡献,有影响力的杰出政治家。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正确

建安七子名字读音正确
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liú zhēn。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
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的意思

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的意思建安七子,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文人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孙乾、马良、黄承儿。
他们在建安时期,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建安七子这个称谓首先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中“建安”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年号,期间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而“七子”则表示这七个人物在那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这七位名士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尊称为“卧龙先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策略,辅佐刘备一起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他的兵法智慧集大成于《诸葛亮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诸葛亮与刘备的兄弟情谊也是建安七子中的精彩之处。
刘备是当时英勇的将领,而云长(关羽)和身长丈五、膀宽八尺的张飞均为其武将之中的猛将。
这两位将领的勇猛和战斗力堪称一时之雄。
他们在刘备的麾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除了刘备的亲信之外,角马马良、子午孙乾和黄承儿也是建安七子中的重要角色。
马良以其才思敏捷和卓越的文采,为刘备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而子午孙乾则是关羽死后继续跟随后人,并以其忠诚和能力赢得了刘备的称赞。
黄承儿是刘备在经过数次战争失败后的重要谋士,以其足智多谋帮助刘备找到了突破。
这三位重要人物的出现使得建安七子更加丰满和丰富。
建安七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更是在文化上的重要象征。
他们代表了睿智、忠诚、勇猛和卓越的智慧,是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灿烂。
他们的故事和贡献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建安七子都是备受关注和赞美的对象。
总结起来,建安七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群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的故事和贡献激励着后人永远追求卓越和正直。
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贡献,但在整体上形成了一张辉煌的历史画卷。
建安七子以其德行和杰出的才能成为了后世史书和文艺作品中不朽的传奇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名垂千古,有的人籍籍无名。
很多人都听过建安七子的称号,可是建安七子是谁呢?建安七子的称号是怎幺来的呢。
下面小编整理了建安七子的简介,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建安七子称号由来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着《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引,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
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