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摘要】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成长在文化庇护的环境中。
孔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建安七子中独具地位。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文化名人。
孔融的地位在建安七子中独具特色,他的文化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孔融是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持续超越至今。
【关键词】孔融、建安七子、文化名人、家世、学识、才华、地位、影响、文化价值、特色、影响力、时代1. 引言1.1 孔融的背景介绍孔融,字文举,琅邪陽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身于孔子的后代,家族世代都以学问著称,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融的祖父孔伦是东汉名士,曾任中常侍,有很高的地位。
他的父亲孔融更是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杰出表现,被建安七子之一的刘和赞为“子房”,可见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孔融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广泛涉猎文史,精通经典,擅长文章。
他不仅承袭了家族传统,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了一代学者政治家。
孔融的家世和成长环境为他日后的学识和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文化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世,孔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成为史上最早出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2 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因为在建安七子中,他独具特色,被誉为“文学之冠”。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包括李肇、徐干、阮籍、刘表、孔融、卢植和张衡。
他们在文学、诗词、文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中的一员,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被誉为文学界的宗师。
他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文章无一不传世。
他的才华在当时可谓无人能及,被誉为“才子佳人”,受到当时人们的极高评价。
孔融个人资料PPT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操亲自征讨辽西乌桓,孔融又面带嘲弄说:“大将军远征,海外又免不了要萧条一 番了,顺便把过去肃慎(商周时的一个部落)不向周 武王贡奉楛矢(一种贡品)的事和丁零(匈奴的一个部落)盗苏武羊的事这2个陈 年老账也一起处理了吧!”,出征在即,生死未卜,在旁边说 这些风凉话。曹操也不容易呀!记下了第二笔帐。
• • • •
劝告人给杀了。
• 袁谭攻打孔融,从春至夏,最后只剩下几
百人,孔融表现得谈笑风声,依然捧书而 读,当夜半破城时,立刻放下书本,随即 逃逃夭夭,丢下妻儿老小不顾。 • 他也是一个怕死的主儿。 • 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后,广招人才, 孔融也在被召这列,在每次朝庭会议中, 孔融都义正词严,滔滔不绝,文人中,只 有他才是老大,其它人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儿。
悲痛欲绝,无法自拨,后在他人的帮助下才振作起来(哀 悴过毁,扶而后起),整个州郡的人都知道了孔融的仁孝, 使他不自觉的再一次出名。
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几年之后,已满腹经纶。 1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宦官专权,张俭状告宦官 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追捕,因为与孔融的长兄孔曪是朋友, 张俭逃到孔融家避难,恰巧孔曪不在,看到孔融还是一孩 子,张俭就想走,孔融拦住张俭说:“兄长不在,我也可 以能接待您呀”,于是张俭被孔融留了下来。
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于是很快复出,任太 中大夫,由于孔融平时喜欢向朝庭举荐贤士,所以家里常常门庭若市, 宾朋满
座(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对别人又开始指指点点,说三 说四起来,致使“海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再一次被气得肝疼。 忍无可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举刀,孔融及其家 人全部被杀,遭受灭门之灾。 孔融临死前,可能翻然醒悟,猛然回首时,已走到生命尽头,感 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诗,终年56岁。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史上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具备高超的文章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见解。
孔融的家族出自孔子后裔,家庭背景极其高贵,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孔秀是当时朝廷的官员,叔父孔礼也是非常有声望的学者。
自小孔融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以聪明睿智、好学上进而闻名。
孔融年轻时就深受当时的名人钟嵘的赏识,钟嵘笔耕不辍,才情出众,深受当时的文人士子推崇。
在钟嵘的庇护下,孔融早早就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才华,逐渐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他的文章文风高雅,思想深邃,被当代学者誉为灵秀独特、意味深长。
孔融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见解不断受到朝廷官员的注意和赞赏,很快他便步入政治的舞台。
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开始参与朝廷的决策和政务。
他对待政务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不为权力所动。
他长期以来秉持的“公道自心”的宗旨备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佩。
很快,孔融在政治和文化界都崭露头角,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道义”的原则,他主张尊孔重道,厚德载物,觉得政治人士务必要以道义为本,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追逐权力。
他坚持的立场和观点引起了当时一些权贵的不满,但孔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他不断发表演讲,倡导正义和道德,以自己的崇高品质和智慧影响和感召了许多人。
孔融悲剧的一生从此开始。
他在政治上不受权贵的待见,因此一直无法获得高位。
而且,他的直率和坚持原则常常惹恼了一些权贵,使他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最终,孔融因“意见不合”被袁绍处死。
尽管孔融的一生充满了不公和悲剧,但他的精神和学问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他的文章和思想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主张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他凭借他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赞誉。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孔融,字文约,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出生于东汉末年,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孔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是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思想等领域也有着较高的造诣。
他的一生不仅在文学上有很大的贡献,而且也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
本文将从孔融的家世背景、学问才华和政治生涯三个方面来探讨孔融这位古代文化名人。
一、家世背景孔融出生在沛国孔家,是孔子的后裔。
他的家世背景非常显赫,父亲孔仲伯是东汉大将孔融,母亲张氏是东汉大将张超之女。
孔融在出生时就得到了优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
在孔融的家庭环境下,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有着深厚的积淀。
这也为他日后成为文化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世背景的优越无疑给了孔融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发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孔融并没有因此而骄奢自恣,相反,他深知人才要自立更生,从小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因此在文学、政治和思想方面都有出众的表现。
二、学问才华孔融在孔子的家族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诗经》、《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深通古文诗赋,学问渊博,才华横溢。
他擅长作文,尤其善于对联、诗词等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被誉为“风采纵横”,在文学上堪称是文学家中的佼佼者。
孔融还善于修身养性,虽然出身名门,但孔融丝毫没有沾染世俗之气,他深刻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处事从容不迫,因此在社交圈中也广受赞誉。
他深得当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尊重,和许多文人士大夫交往甚欢。
孔融的学问才华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斩获,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在东汉末年他曾经为豫章太守,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他对政治有着很高的远见卓识,多次向朝廷献计献策,广受赞誉,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能力。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政治方面,孔融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风采。
三、政治生涯孔融虽然出身名门,家世背景优越,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特殊的优待,而是在政治上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获得了重要的职位。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1、北海为相: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建安七子,是指三国时期著名的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曹植、张洪、刘琦、王粲、阮瑀和陈琳。
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学名士,各有所长,对于三国时期的文学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孔融是被誉为史上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本文将从孔融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孔融(175-217年),字文举,河内温县人,是中国东汉末年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因此被尊称为孔门七贤中的“大贤”,并且被后人誉为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在文学、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孔融一生都饱学多才,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据史书记载,孔融自幼即能诵读《诗经》,并且善于吟诗作对,擅长书法,颇有名气。
后来,孔融上京赴考,一举考中秀才,并且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了当时官员的赏识。
不久,孔融便得到了当时辅政大臣的看重,成为了一名重要的官员。
在政治方面,孔融因为清廉正直、忠心耿耿而备受称赞。
他曾数次力谏汉献帝,为时政的得失正邪,无愧其良相之职。
在军事上,孔融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和抵御外敌,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气概,被誉为当时的“武林之王”。
最让后人传颂的还是孔融的文学成就。
孔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擅长诗词、文章和辞赋,其中以诗词最为突出。
他的诗才华横溢,能写出如行云流水般婉转动人的诗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在当时,孔融的诗词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宠儿。
孔融的诗作在《文选》《全唐诗》等文集中被多次收录,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韵”。
他的诗风清新明快,深受后人喜爱。
例如《投柳二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写到“曲丽青青柳,斜阳映一溪。
幽怀独长望,离思何时齐。
”表达了对乡愁的凄婉诉说,动人心魄。
他的《过零丁洋》、《湘中送友人》等诗作也是家喻户晓。
除了诗词,孔融的文章和辞赋同样精彩绝伦。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孔融(公元 153 年-208 年 9 月 26 日),孔子第 19 世孙,别名孔文举、孔北 海、孔少府,东汉末年文学家、名士,是建安七子之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 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 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著有《孔北海集》。
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 烈,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下面瑞文网小编为 大家整理了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简介。
孔融 (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 年-208 年 9 月 26 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 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 19 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 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 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 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 年),袁谭攻北海,孔 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 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散文锋利简洁, 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原有文集已散佚,明 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
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
父亲 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一门争义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 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 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孔融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是建安七子中最为出名的一位。
他的
学识才华非凡,文武双全,既能为政,又能作诗,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和尊敬。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门望族孔氏的后代,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
孔广即为当时的一位知名文士,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培养了孔融年少时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学
问的追求。
孔融自幼便聪慧绝伦,十分勤学,功课非常优秀。
后来,孔融进入官场,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尚书郎、安东都尉、丹阳尹等,政绩
卓越,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崇拜。
他在任职期间,非常注重公正廉洁,尊重民众的利益。
并且还大力扶植文化,提倡诗歌、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对当时的文化界影响深
远。
孔融在文学上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的文学才华尤为出众,不仅能在文章中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见解,还能创作许多优美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圣”。
尤其是他的《己亥杂诗》、《临江仙》、《登高》等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融还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在和同僚交往时,常常十分谦逊,不自夸,让人尊重。
他还曾经和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群、张昭、阮籍等人进行过许多深刻的文化交流,展现出了
他对文化、对学问的崇拜和热爱。
总之,孔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化名人,不仅才华出众,在为政上也有
着一系列杰出的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人,孔子二十世孙。
孔宙之子,孔褒之弟。
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
孔融好学博闻而秉性刚直,是汉末的名士,“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刘桢、应玚)之一。
孔融被何进荐举为侍御史。
董卓专权,孔融为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相。
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
后因不满曹操行事,不时加以攻击、嘲讽,终遭杀害。
孔融长于散文,语言锋利,文气刚健,时杂嘲戏。
曹丕曾称其文辞:“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孔融散文原有集,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
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
”
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
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
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
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
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
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
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
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
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
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因此名声大噪。
州郡几次辟举他为
官,都被辞谢了。
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负责弹劾贪污官僚。
河南尹何进迁为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
何进十分生气,私自派遣剑客欲追杀孔融。
不料剑客却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
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
”何进忌惮其名聱,辟举为侍御史,因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再次辞官。
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
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
后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后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
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
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
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
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绍、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
北海国的左丞祖者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击北海,城被攻陷后孔融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
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