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安七子乐府诗
建安七子

赋:《登楼赋》,风格清丽。 有《王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
名家集》。
蔡邕倒履相迎
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 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xǐ] 迎 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 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 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 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 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三国志· 王粲传》
驴叫送行
《世说新语 · 伤逝》载:“王仲宣好驴
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 客统,以叙事为主。 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 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 知矣。 ——清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之祖。 ——沈德潜《古诗源》
刘桢
刘桢诗风格遒劲,不尚雕饰。代表作《赠徐
干》、《赠从弟》三首。
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陈思已下,桢称
独步。(钟嵘《诗品》)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 (元好问《论诗绝句》 )
刘师培总结“建安风骨” 四个方 面
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天下,崇
尚实用,诗文不傍经典,文风清峻。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得名:《典论 · 论文》中提到的七位诗人: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 桢。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作品反映汉末现实, 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人生短暂、壮志难酬 的悲慨。内容充实,情感深沉、格调慷慨、 笔力雄健,史称“建安风骨”。
七子之冠冕:王粲
王粲,字仲宣,七子中成就最高。 诗:《七哀诗》,苍凉悲慨;
记忆超强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 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 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 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 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三国志· 王粲传》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诗歌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一第一章 建安诗歌学习方法绪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概况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与两汉时期相比,此时期不论是在传统的诗、文、赋方面,还是 在新兴的小说、文学理论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唐代文学高潮 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章节脉络第一章建安诗歌 章节脉络⅛y ÷÷ 弟—P建安诗歌-第二节 第三节其他建安诗人第一节首开风气的曹操一、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 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他精通音乐、书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KK ---------- Tay 弟一旦 第三章 第四童 第五章弟八星 第七章 建安诗歌 正始诗歌两晋诗歌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魏晋南北朝小说苜开风气的曹操 建安之杰曹植法、围棋,为人简易,不重威仪。
二、建安风骨①时间: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
②特点: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③语言: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④ 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文姬。
三、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L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2.多用乐府旧题,写汉末实事。
如《蒿里行》原为挽歌,这里借用悲凉之感。
3.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短歌行》。
4.《步出夏门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第二节建安之杰曹植一、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操欲立其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嫉恨。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二、曹植的诗歌分期L前期: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5.后期,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赠白马王彪》6.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
建安七子代表作

建安七子代表作建安七子代表作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一、孔融(153—208)“七子”之首,字文举,汉末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县)人。
历任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为人秉性刚直,先后触犯何进、董卓等权臣,受到他们的排挤。
后因屡次讥讽曹操,被杀害。
他好学博览,是汉末有名文士,为“建安七子”之一。
其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有《孔少府集》。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孔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王,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读解:这是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
建安七子诗歌选赏,慷慨悲凉、风骨遒劲

建安七子诗歌选赏,慷慨悲凉、风骨遒劲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
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称谓,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风格特色慷慨悲凉、风骨遒劲,同时又心怀天下、壮志绸缪。
体现了中国文人最为推崇的,胸怀广度和崚嶒风范,因此于中国文学史上傲然挺立,独以风骨冠名。
【所谓七子】七子者: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余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当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成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创作风格具有共同的特点,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即:“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雅好慷慨·志深笔长】七子诗歌选赏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
其家学渊源,后为曹操所用、所疑,后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因四岁让梨而名垂千古。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为散文和诗。
临终诗——沉痛而惋惜的宣告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这首诗为孔融被曹操处死之前,自知难逃一死,所以写下的,用以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笔沉惋,痛自己的不慎小节、言多语失,惜谗邪害正、浮云避日。
结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透露出深入骨髓的悲凉。
整诗叙喻错综,运典灵活巧妙,非常有特色。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
曾依附荆州刘表,后归降曹操。
在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其《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建安七子》履历、诗词及历史评价

《建安七子》履历、诗词及历史评价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将,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建安诗歌代表作

建安诗歌代表作建安诗歌代表作建安文学时期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安诗歌代表作,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魏晋建安七子建安年间(公元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
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瑀《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三曹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杂诗二首孔融〔魏晋〕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宴会诗魏晋:陈琳凯风飘阴云。
白日扬素晖。
良友招我游。
高会宴中闱。
玄鹤浮清泉。
绮树焕青蕤。
《登楼赋》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登楼赋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建安七子诗歌分类

建安七子诗歌分类七子各体创作的成就还可从《昭明文选》选录中得到说明。
其书选王架诗8题13首、赋1篇,刘祯诗5题10首,应场诗1首,孔融书、表各1篇,陈琳书1篇、檄2篇、笺1 篇,阮璃书1篇。
可见,王聚诗赋兼善,刘祯、应场以诗取胜,孔融长于书、表,陈琳、阮璃善写书、檄。
这基本上合乎曹王、刘瓣之评。
当然,无论是曹王、刘拐、钟嵘所评,还是《昭明文选》所选,都着眼于被评选者的主要成就和名篇佳作。
建安七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人创作大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诗文无论文体(体裁体制)上还是题材上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而一些作品虽从质量上也许不算上乘,但在文体发展上或题材拓展上有一定的意义,并对后来的诗文创作有一定影响,这些作品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章将分别就建安七子今存诗、赋、文诸体作品在文体发展上的成就和题材开拓上的成就述说他们的创作实绩。
第一节七子的诗创作建安七子的诗歌,今存者据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录,孔融有4题7首;陈琳有3题4首(含《饮马长城窟行))),另有失题诗5则;王集有11题26首,另有失题诗4则;徐干有4题9首〔含《为挽肛士与新婚妻别)));阮璃有9题11首(含《驾出北郭门行》、《琴歌))),另有失题诗3则;应场有5题6首,另有失题诗1则;刘祯有8题13首,另有失题诗14则。
七子处于中国诗史上由民歌到文人诗、由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创作顺应了这一诗歌发展的趋势,并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他们的诗,《文选》选录14 题24首,分属公宴、咏史、哀伤、赠答、军戎、杂诗几类;此外,七子的诗还有游览、行旅、咏物、写景、情诗、临终、挽歌、离合、郊庙等多种。
这多种题材在中国诗体发展史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兹就其主要题材予以述说。
游宴(游览、公宴)。
《文选》卷二十共收公宴诗14首,首列建安诗人作品,有曹植、王聚、刘祯《公宴诗》各1首和应场《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诗》。
此外,建安七子公宴诗还有陈琳《宴会》、阮璃《公宴诗》、应场《公宴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建安七子乐府诗一、王粲的乐府诗:《七哀》(《怨诗行》)其一“西京乱无象”此为身处离乱而思治之作。
首两句交代其时背景。
“乱无象”,是对局势混乱、民不聊生的高度概括,而其形成则是因“豺虎"遘患所致,这正是“复弃中国去”之由。
王粲本从洛阳流离长安,今又要赴荆,故云“复弃”。
“荆蛮”是远离长安僻远之地,特加拈出,以示此番“委身”,情非得意,故亲友追攀,悲伤至极。
“出门”以下,具体写“乱无象”,“无所见”,正是为了突出下句“白骨蔽平原”。
其时乱军“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三国志·董卓传》),此为兵祸;关中饥荒,民众饿死无数,“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卫觊传》),此为天灾。
累累白骨遍地,正是兵祸天灾造成的惨景,堪称实录。
至此,诗人笔锋一转,插入一饥妇弃子悲剧。
吴淇评:“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
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
写其重者,它可知矣。
”(《六朝选诗定论》)末四句归结到思治。
“霸陵者,汉文之所葬也;长安者,汉文之故都也。
使在长安者犹汉文也,岂有白骨蔽野、母子不相顾之事,而己亦何至舍弃中国而去哉!故《下泉》伤天下之无主,盖有今日之乱罪累上之意。
”(同上)方东树评此诗日:“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
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
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
”(《昭昧詹言》) 其(三)边城使心悲边城使心悲①,昔吾亲更之②。
冰雪截肌肤③,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④?登城望亭燧⑨,翩翩飞戍旗⑥。
行者不顾反⑦,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⑧,哭泣无已时⑨。
天下尽乐土⑩,何为久留兹?蓼(liǎo)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注释】①边城,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年)王粲随曹操西征张鲁,五月至金城,十二月自南郑还。
所言"边城",可能即指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南)。
②更,经历。
《玉篇》:“更,历也。
”③截,断。
此处有“割”、“刺”之意。
④迟,与“治”同,料理。
一说,迟与“夷”通,犹“蕹”,除草。
颜师古《匡谬正俗》:“迟,即夷也。
古者迟、夷通用。
”⑤亭燧,古代筑于边塞的烽火亭。
遇有敌情即报警。
白天举烟日燧,夜间举火日烽。
⑥戍旗,驻守边塞军队的旗帜。
刘歆《遂初赋》:“望亭燧之瞰瞰兮,飞旗帜之翩翩。
”两句即用其意。
⑦行者,指出征之人。
反,同“返”。
⑧子弟,对后辈青年的统称。
此似指当地军中之青壮者。
⑨已,止。
⑩乐土,安乐太平之地。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兹,此,指边城。
蓼虫,生长于水蓼上的一种昆虫。
水蓼味苦,但蓼虫不知迁移。
《楚辞·七谏》:“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王逸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
”这里喻指边城人民已为艰难的生活折磨得麻木了。
谘,询问、商量。
【评析】首句“边城使心悲”即点出题旨。
接着具体描述“心悲”之原因:其一是环境之荒寒,其二为战争之苦难。
曹操军队尽管是所谓“王者义师”。
其西征更是一统中原之必要手段,但占领此座“边城”的战争,显然仍使当地民众蒙受巨大苦难。
作者将天道(自然)之“悲”与人事(战争)之悲相互糅合,体现出情与景的交融统一。
诗末指出边城民众对此地狱般的生活已然麻木,以反语道出其苦难之深重,令人倍觉心酸。
全诗情调悲抑,但笔力相当雄健。
方东树曰:“‘边城’六句,即以实叙论之,何等苍莽雄阔,笔势浩荡。
‘登城'句,回转抗坠,得画意,笔势飞鸣。
后惟杜公有之。
”(《昭昧詹言》)诗中所写之景,所抒之悲,皆作者“亲更之"所得,非出诸想象,故而笔无虚落,撼人心魄,“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同上)。
从军行《古今乐录》曰:“《从军行》,王僧虔云,荀录所载左延年《苦哉》一篇今不传。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广题》曰:“左延年辞云:‘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
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
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
’陈伏知道又有《从军五更转》。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
拓地三千里。
往返一如飞。
歌舞入鄴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献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坰。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此情。
拊衿倚舟樯,眷言思鄴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恆宁。
甘人从公旦,一征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苦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馀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两怀,凄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霑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朝发鄴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萑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优。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
自非圣贤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本篇《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
大约是作者自制的新曲,按惯例取篇首五字为题,记一备受继母虐待的孤儿的凄惨故事。
北郭门,城郭之北门。
古代墓地常在城北郊外。
郭,外城。
作者驾车出城,见一骨瘦如柴的小孩匍伏坟头痛哭,询问之下,引出一个悲惨的故事。
诗的题材与汉乐府《孤儿行》相似,不过《孤儿行》是被兄嫂欺凌,这个孤儿则受后母虐待。
写法亦有异同,《孤儿行》通过典型事例客观叙说孤儿之辛苦劳累,此诗则由孤儿直接控诉后母。
尤其是作者本人亦进入诗中,与孤儿直接对话,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感。
此种写法,前所未有。
后母虐待前妻子女,在人类社会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丑恶现象。
此诗首加抨击,值得重视。
诗平铺直叙,不事雕饰,朴直无华,明白如话,这与孤儿身份相符,同时也和作者的艺术风格有关。
陈祚明称此诗"质直悲酸,犹近古调" (《采菽堂古诗选》),作者追慕的正是汉乐府风格。
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此诗写"秦人苦长城之役",是一首据题立意,意在讽今的"筑城怨曲"(朱嘉征《乐府广序》)。
梁启超氏深赞其"纯然汉人音节"。
甚至说:"窃疑此为《饮马长城窟行》本调,前节'青青河畔草'一首,或反是继起之作。
辞沉痛决绝,杜甫《兵车行》不独仿其意境音节,并用其语句。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可谓推重备至。
诗前半部分是戍卒和长城吏的对话,表现他被逼筑城的愤激。
"长城何连连"四句,是承前启后的转折,引出后半部分戍卒和内舍的书信往来,赞美了劳动人民的高尚爱情。
诗略去"作书"、"报书"的经过,而把两地书中的话语紧紧衔接,既写出他们相隔之远,又把夫妻生离死别的惨淡心理抒写得格外强烈,"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沈德潜《古诗源》)。
诗中五处出现"长城"一词,"生男"四句原是秦时民谣,用以入诗,贴切自然,更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全诗几乎全是将人物对话及书信中的话缀连成章,所谓"借口言事,作者言在言外"(方东树《昭昧詹言》)。
真乃"古色奇趣,即在汉乐府中亦推上乘"(张玉谷《古诗赏析》)。
其形式亦不采用其时流行之五言体,而以"长短句行之,遂为鲍照先鞭"(宋长白《柳亭诗话》),开后世杂言歌行之先声。
第四节魏乐府贡献一、使乐府诗成为诗歌的重要诗体。
二、使乐府诗从民歌走向文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