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3)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 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 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 榜样。
参考书目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版。
2、吴小如等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版。
4、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 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 物的性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 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6)孔雀东南飞
人物形象 刘兰芝 焦仲卿
艺术成就
首先, 成边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第三,结构细针密线,完整、紧凑、细密
。
第四,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 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孔雀东南飞》,得力于繁简得当 的剪裁。
5、汉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
3、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
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汉乐府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
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
《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
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
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
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
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
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
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代的乐府诗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 、长于抒情,善于把具体的生活情感上 升到哲理的高度,写出普遍性的人生体 验和情绪。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称赞以它们为 代表的汉末古诗“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 也。”
2 、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抒发感情,创造了浅近 真挚而又深切感人的艺术精品。
第十一节 汉代的 乐府诗
一、乐府和乐府诗
在汉代,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汉初,朝 廷设有“乐府令”,负责掌管音乐。武帝时期 正式设立了乐府机构。西汉的乐府曾多至 829 人,其职责一是谱制新声曲辞、训练乐工、教 习歌舞,以备郊祀之用;二是大规模地采集乐 歌。《汉书 · 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 歌谣,于是有赵、燕之讴,秦、楚之风,皆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云。”
2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 泼,富于生活气息。作者具有深切的生 活体验,叙事抒情皆如信口而出,不假 文饰,但又情景逼真,很能感人。
3 、汉代乐府诗的形式灵活自由,篇章句式 变化多样。它们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 主的格局,创造了包括四言、杂言和五言 的丰富的诗歌体裁,便于容纳更多的内容 ,更为自由地叙事抒情。
2 、游仙诗
《长歌行》: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 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 延年寿命长。
3 、赞美家庭生活的美满,表现人们的生活希求 ,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礼俗。
《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夹毂问 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 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 桂树,华镫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 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 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大妇织 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研究

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研究
汉乐府是国内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汉乐府本就极为丰富多样,其叙事艺术更是独具匠心。
本文将分
步骤介绍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的研究。
第一步:了解汉乐府的基本特征
汉乐府是汉代民间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以民歌、民谣和乐曲
形式表现汉代文化、历史和民间生活的一类文艺作品。
汉乐府的特点
是通俗易懂、音乐性强,且内容涉及社会万象,涵盖了宫廷、乡野、
战争、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
第二步:理解汉乐府的叙事技巧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非常讲究,它通过叙事技巧来体现情感、传播
价值观。
其中最常见的技巧包括:
1.借助述事者的形象:汉乐府中经常使用独白的形式,通过述事
者的口吻来开篇、渲染情感、表达意思。
2.运用字音、字义相生相长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汉乐府
的一大特色。
它通过词语的谐音、文化内涵来表示人物形象、情感抒
发和价值观念。
3.使用象征手法:汉乐府中的象征手法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
变形来达到揭示人物心理、引导读者理解的效果。
第三步:发掘汉乐府中的文化内涵
汉乐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对人性、伦理、文化、
人与自然等课题的探讨尤为深刻。
例如《木兰辞》中探讨了女性的形象、精神世界、爱国情操等问题,《长恨歌》则呈现了唐代宫廷的历
史背景和女性的命运。
最后,汉乐府诗叙事艺术丰富多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之一。
研究汉乐府的诗叙事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与社会意义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与社会意义引言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起源于汉代并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被广泛传颂。
1. 艺术特点1.1 口头传承与群众性乐府民歌以口头传唱为主要形式,流行于百姓之中。
其舒缓悠扬的旋律和简单易记的歌词,使得这些曲调能够迅速传播,并且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1.2 抒发真情实感乐府民歌通常以真挚的情感为基调,通过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愁苦、欢乐、思念等情感状态。
作为百姓诗歌表达方式的代表,乐府民歌在感触人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乐府民歌涵盖丰富多样的主题和风格,包括但不限于爱情、农耕、战争、祭祀等。
从乐府民歌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整个文化领域。
2. 社会意义2.1 反映社会现实乐府民歌以真挚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
它描绘了人们的困境和忧愁,也记录了农耕、战争等方面的变迁。
通过乐府民歌,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生活状况。
2.2 增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乐府民歌不仅在中国境内广为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邻近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3 传承历史记忆乐府民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将历史记忆浸润其中。
它说明了当时社会中重要事件、伟人传奇和普通百姓的命运。
通过乐府民歌,后世能够了解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并通过传唱来保持与过去的联系。
结论乐府民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方面都有着独特价值。
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记录历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
汉乐府

汉乐府一、什么是乐府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
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
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
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
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
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
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
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
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
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
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
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
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
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
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
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
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
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
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
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
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
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
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
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
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
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
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
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
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
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
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
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
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
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恶死和乐
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
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
的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个体生命
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
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
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
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
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两首诗歌都把人神仙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
的理想。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
a、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
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
节的故事。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
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
行讲诉,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
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
女主人公的命运。
b、当中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与叙事而略与抒情诗其的一大特点。两汉乐府诗
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造实践中努力吧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是两者的
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当中的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
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
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繁简有法表现如《陌
上桑》中详写了众人观罗敷、罗敷夸耀夫婿的场面,其余则略写;《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
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c、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
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
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
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
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
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汉乐府用楚声演唱的诗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
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例如《安世房中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
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崖,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这首
诗是用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歌的改造。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
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除了楚声外,另外在北狄西域乐和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这
两种乐声的催化作用下,对乐府诗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东汉开始就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早期文人五言诗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