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陌上桑》及其戏剧解读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陌上桑》原文及赏析陌上桑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 “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
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
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
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
这一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
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
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
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
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
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
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
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
《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释与翻译

《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释与翻译本文是关于《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释与翻译,感谢您的阅读!《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释与翻译【原文】:陌上桑①汉乐府日出东南隅②,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③,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④,桂枝为笼钩⑤。
头上倭堕髻⑥,耳中明月珠⑦;缃绮⑧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⑨。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⑩。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11)。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12)观罗敷。
【注释】:[1]陌上桑:在林间的小路上采桑。
陌:林间的小路。
桑:名次作动词,采桑。
[2]东南隅(yú):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3]善蚕桑:很会养蚕采桑。
善,有的本子作“喜”。
[4]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5]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6]倭(wō)堕(duò)髻:发髻名。
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
倭堕,叠韵字。
[7]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
明月,宝珠名。
[8]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9]襦(rú):短袄。
[10]下担捋((lǚi)髭(zī)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
捋,手握着东西,顺着向下移动。
髭,嘴上边的胡子。
[11]脱帽著帩(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
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
著,戴。
帩头,包头的纱巾。
[12]坐:因为,由于。
【翻译】: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烘托手法的绝妙运用—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文学作品赏析)牛占才(宁夏)

烘托⼿法的绝妙运⽤—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学作品赏析)⽜占才(宁夏)烘托⼿法的绝妙运⽤—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学作品赏析)⽜占才 (宁夏)《陌上桑》⼀诗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
为我国乐府诗的代表作。
⾃古及今深受⽂⼈雅⼠甚⾄⼴⼤百姓所深深喜爱,究其原因是:此诗不但故事情节极为优美,更在于诗中综合运⽤了夸张、铺叙等修辞格,特别是烘托⼿法的绝妙运⽤,从⽽成功地塑造了⼀个美丽、勤劳、坚贞、勇敢、不畏强暴⽽⼜⾮常机智的中国劳动妇⼥的光辉形象――秦罗敷。
下⾯着重单独赏谈烘托⼿法的绝妙运⽤:烘托本是绘画技法名词,是指⽤⽔墨或淡⾊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随着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烘托”便被⽂学借⽤。
其意在⽂学中是指从侧⾯着意描写,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感⼈⾄深。
⼀、烘托⼿法的运⽤,使⼈物外在美与⼼灵美达到了完美统⼀。
《陌上桑》只有短短256个字,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全诗既有第⼀⼈称的“⼊话”,也有第三⼈称的叙述,既有⼈物的简洁回答,也有她的长篇叙述;当中所⽤⼿法既有侧⾯铺垫烘托,⼜有正⾯的夸饰渲染。
语⾔⽣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这些正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东南隅,照我秦⽒楼。
”诗的开头两句,巧⽤阳光这个美好的事物,把读者的视线引⼊了⼥主⼈公的楼阁。
⽬睹如此美丽辉煌的闺阁,读者⾃然都会想,在这美丽⾼雅的阁楼⾥到底住着什么样的⼈呢?俗话讲“⾛进门⽤眼仑,先看环境,后看⼈”,环境优美,⼈必⾼雅;环境脏乱,⼈必邋遢。
由此可见,作者着⼒描写主⼈公的住所美,就在于⽤烘托环境的⼿法来突显⼈物的美。
“秦⽒有好⼥,⾃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这四句,作者⼜采⽤绘画的皴染⼿法围绕罗敷的姓名,反复彰显⼀个“美”字。
且在铺陈叙述中仍然兼⽤烘托的⼿法,如“⾃名为罗敷”中,“罗敷”本是⼀个很美丽的名字,⽽这个⼜是⾃命的名字,可想,如果没有⾼深的知识修养和崇⾼的审美能⼒她怎么能想出这样⼀个美妙的名字呢?她不仅有⼀个美好的名字,⽽且还有热爱劳动的美德。
陌上桑(汉乐府诗)

陌上桑(汉乐府诗)[mòshàng sāng]《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
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
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
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表现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
作品名称《陌上桑》作品别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创作年代东汉末年作品出处乐府诗集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主人公秦罗敷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注释▪译文3作品鉴赏▪欣赏旨要▪结构赏析▪意境赏析4出处介绍5意见分歧6相关故事作品原文陌上桑⑴日出东南隅⑵,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善)蚕桑⑶,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⑷,桂枝为笼钩⑸。
头上倭堕髻⑹,耳中明月珠。
缃绮⑺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⑼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⑽观罗敷。
使君⑾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⑿?“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⒀罗敷:“宁可共载不⒁?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⒂。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⒃,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⒄,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⒅公府步,冉冉⒆府中趋。
《陌上桑》课件课件PPT

$number {01}
目 录
• 《陌上桑》的背景与作者 • 《陌上桑》的内容解析 • 《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 《陌上桑》的影响与评价 • 《陌上桑》的现代意义
01
《陌上桑》的背景与作者
汉乐府与《陌上桑》
汉乐府
汉乐府是汉代官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创作民间音乐,同时也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 典之作。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挖掘传统元素
通过对《陌上桑》的解读,现代 文学创作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元
素,丰富作品内涵。
关注女性命运
罗敷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女性的智慧 和勇气,现代文学创作应关注女性 命运,塑造更多优秀的女性形象。
创新叙事手法
《陌上桑》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有助 于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风格。
结构特点
情节紧凑
作品情节紧凑,结构严谨,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故事发展自然流畅。
细节描写生动
作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立体。
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具有 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对现代人生态度的启示
乐观向上
罗敷面对权势不卑不亢、自信乐 观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具有启 示作用,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
珍视家庭
罗敷对家庭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 着,启示现代人应重视家庭的价
值,维护家庭和谐。
追求内心平静
罗敷在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 启示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应追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自陌上桑汉乐府出自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陌上桑(汉乐府诗)—搜狗百科

陌上桑(汉乐府诗)—搜狗百科陌上桑全诗共分三解。
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
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
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
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
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译文及赏析

陌上桑译文及赏析陌上桑译文及赏析陌上桑译文及赏析1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诗《陌上桑》及其戏剧解读【摘要】一般认为,西方文学的源头是戏剧,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的文学源头是诗歌,起源于《诗经》、《离骚》,而戏剧则发展得较晚,到元代才发展成熟。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诗歌就只有诗味而不具备戏剧性,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可以当作戏剧欣赏。
【关键词】乐府诗;陌上桑;戏剧要素;解读《陌上桑》是中国古诗中的名篇,是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其情节完整,篇幅较长,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其诗格调古朴浑厚,没有华丽的词藻,善于通过口吻毕肖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全诗五十二句二百六十五言,全用成熟的五言句式。
这一点不同于《诗经》的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也不同于《离骚》的以七言为主、夹“兮”句式。
汉乐府诗《陌上桑》,具有浓厚的戏剧性。
下面,我们对《陌上桑》所具有的戏剧要素试作一番解读。
一、《陌上桑》的戏剧性1. 从体裁上看,《陌上桑》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有两种含义。
本来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前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据班固《汉书》“礼乐志”、“艺文志”记载,乐府机构在汉武帝时期即已正式设立,其主要职责为,制乐配诗和采集民间歌谣,以供宫廷或祭祀之用。
后来,乐府又指一种诗歌体裁,即乐府诗,也就是乐府机构所采集的供制乐配诗的合乐、来自于文人创作的颂诗歌辞和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
乐府机构采集的民歌,汉时称“歌诗”,六朝以后称为“乐府”,从此便由机构名称转为诗体名称了。
可以这样认为,《陌上桑》是一首由乐府机构采集的来自于民间的、能够合乐而歌的歌谣。
该诗充分体现汉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特点,发扬《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经·氓》等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叙事性,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完整地勾勒一个事件的始末,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从出处上看,诚如班固所言,以《陌上桑》为代表的汉代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陌上桑》是“歌诗”,属《相和歌辞》,这一类属中多为说唱文学,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该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不过,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
从这几个题名或其属类来看,不管是“歌辞”、“艳歌”,还是“行”,都明确告诉我们,这是可以吟唱的,由专门人员表演给统治者看的,或在祭祀等等场合上演出,是说唱的艺术。
其体裁与出处,即在先天上决定了该诗须具可供舞台演出的戏剧性,就体现在诗中所描绘的罗敷的穿衣打扮、旁人见到罗敷的反映等等上。
3.从诗歌标题上看,“陌上”,即大路边,是诗歌所设定的故事发生的场所,恰似戏剧舞台“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其分工是男耕女织。
这个“女织”,自然应该延伸到采桑和养蚕。
桑林长在野外,又值春天,桑叶茂盛,采桑养蚕,农事频繁,又容易隐蔽,活动比较自由,自然而然地,桑林就成了极好的谈情说爱场所。
《诗经》中,“桑林”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特的“文学桑森”意象。
只不过,《陌上桑》并不是《诗经》中的简单的爱情诗篇,也不是《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桑林”故事。
《秋胡戏妻》在后世是著名的戏剧名篇。
因此,从标题上看,“陌上桑”,既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也是诗歌男女主人公活动的舞台。
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而“使君”从大路上经过,这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无巧不成书,也无巧不成戏。
4.从故事情节上看,《陌上桑》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全诗共分三解,诗歌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第一层从诗歌开头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第二层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层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
据《列女传》、《西京杂记》记载,秋胡结婚三个月,就离家去了外地。
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碰到一个采桑女子,顿起爱慕之心,进行调戏,遭到拒绝。
回到家里,才发现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
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自投沂水而死。
与秋胡戏妻不同的是,主人公性格迥异,罗敷性格乐观、机智,而秋胡妻是怨妇、弃妇似的怨愤性格;故事结局不同,《陌上桑》是喜剧式的结局,而秋胡戏妻则以悲剧落幕。
因此,只能认为,二者可能有一定联系,但又是独创的两部作品。
后世有人把这两个故事进行比较,认为《陌上桑》是一种新的创作尝试。
也有人如宋代朱熹,用秋胡戏妻的故事来解说《陌上桑》,他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
这也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
就情节的完整性而言,《陌上桑》不同于其他的两汉乐府叙事诗,它不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仅撷取一个生活片段,一个生产场面,它不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更像戏剧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画面,或者是一出独幕剧。
二、《陌上桑》的喜剧性1. 在人物刻画上,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适当的艺术加工使人物更加形象它塑造的秦罗敷,聪明机智,是一个反抗强暴的女性,她以机智的言辞,戏弄调戏她的使君,演出了一场幽默的喜剧。
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在详略上,该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甚而至于没有抒情成分),对于秦罗敷的美貌、机智,详尽而淋漓尽致,却吝于抒情,全诗并没有明显的抒情句子。
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言尽而意无穷,蕴涵无尽的情感于其中。
2.在表现手法上,赋兴手法的充分运用,富有喜剧性诗歌开头二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此即起兴。
开头红通通的太阳,从东南方升了起来,照亮了我秦家的楼房。
这两句诗位于一首诗的开头,明亮、通红,为全诗奠定、渲染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分写罗敷所用器物、所穿服饰之美,显然不会是悲剧。
3.在场面描写中,不知名的诗人,运用赋的写法,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诚如其它两汉乐府诗一们,《陌上桑》作者长于叙事,乐于铺陈场面。
该诗篇幅简短,仅有五十二句二百六十余言,却有两大段场面描写,第一处是诗歌前半,写罗敷容貌之美,众人围观;第二处是罗敷夸耀夫婿,写夫婿威势之盛。
这两处都挥毫泼墨,不惜篇幅,极为细致。
该诗对事情的经过有详细的叙述,以及细节描写,但对故事的开始和结局的叙述都比较简单,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
另外一个特点,是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诗歌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
从秦罗敷到罗敷的“夫婿”,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
详写服饰仪仗,略写人的容貌形体,这本身就是喜剧的表现形式。
作为篇幅较长的民间叙事诗,夸张的描写,从头至尾,极写罗敷的妆饰之美、器物之美、服饰之美以及夫婿权柄之赫赫。
作为下地劳动的采桑女子,“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着这样的装束,极富喜剧化,这更近于为舞台演出而设计的效果,不是劳动服,而是舞台妆了。
写罗敷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对于罗敷的魅力,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用的也是夸张,借助环境、器物、装束层层铺垫,然后又巧妙地以行人旁观的效果来写。
采取了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方法。
采用这种烘云托月的方法去描写罗敷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是民歌的特点。
尤其是诗歌最后,罗敷夸夫的一段,尤属虚构。
4. 在语言的表现力上,《陌上桑》善于运用个性化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很好地体现了喜剧性个性化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
在诗的第二、三解,诗人通过罗敷与使君流利得体、幽默诙谐的对话,充分展示了罗敷的聪明机智,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以及禀性开朗、活泼、大方、自信的性格,从而最终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三、《陌上桑》的悲剧性《陌上桑》不同于典型戏剧,没有圆满的大结局,没有正式的结尾。
但从前文来看,似应不同于秋胡戏妻的悲剧结局。
实则不然,该诗喜剧中仍透出丝丝悲剧性。
罗敷的美、行人的欣赏,带来的是使君的搭讪、邀其共载,作为统治者代表的使君,有所图谋、居心叵测,其言可鄙,其心可诛,荒淫无耻,肆无忌惮,这是其一;罗敷得以自保,凭的是可能显示其贵夫人身份的盛装及对其夫婿的夸耀,可能吓住了太守,如果换作另外一个人,其悲惨结局几乎可见,这是其二。
总之,《陌上桑》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百读不厌,千古流传,令人如吃橄榄,如品佳茗,口齿生津,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1]http:///question/31704937.html[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罗宗强等.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胡维革.中国传统文化荟要(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黄前.《陌上桑》旧说新解[J].名作新说,2002(09).[7]程华平.《陌上桑》新解[J].中文自学指导,2004(06).[8]章萌.一出充满喜剧情调的独幕诗剧——《陌上桑》欣赏[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1).[9]李慧超.《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美[J].新闻爱好者.2010(13).[10]姚瑛.浅谈《陌上桑》中人物塑造的艺术[J].成才之路.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