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建安正始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正始诗歌优质教学课件

•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 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 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 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 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 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 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 诗的体例。
阮籍诗歌内容与风格
笔记
内容:意旨遥深——忧思、苦闷(无 常、虚伪、理想) 风格:隐约曲折——借用比兴、象征、 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咏怀诗》的艺术特征
笔记
• 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 阮籍咏怀诗风格:隐晦曲折 •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 之表”,“厥旨(主题。厥,代词:其、它的 旨,主旨)渊放, 归趣难求” • 2、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 仍是一脉相承的。 • 3、阮籍《咏怀诗》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 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酒》、 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受其影响。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 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 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 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 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 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 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 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 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 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 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 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 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 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 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 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 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简介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
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背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
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
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
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
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
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
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中国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并行课程为《古代汉语》,后续课程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共同形成中国文学体系。
2.课程设计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作家和作品分析,通过诵读和欣赏使学生充分体验文学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古代文学理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文学运动及文学流派。
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状况。
⑶掌握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⑷能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⑸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评价古代作家及古代文学作品。
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阅读一般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⑷能够写出观点清晰的文学欣赏短文,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作品领悟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总版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靠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阶段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要紧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管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具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要紧缘故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举行诗歌创作的时,别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个儿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具重要的特征算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XXX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一辈子,勉励自个儿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别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阶段,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刻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大方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XXX,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刻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阶段大别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躲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别得善终。
正始阶段的诗人,政管理想降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刻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阶段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
2“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美学表述,具体来看包括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内容。
又称“汉魏风骨”▪思想内容: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 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 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咏怀》 大人先生传》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 , 《大人先生传》
竹 林 七 贤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刘伶 《酒德颂》 酒德颂》 向秀 《思旧赋》 思旧赋》 阮咸 山涛 王戎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何谓“正始”? 历史背景 正始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始诗歌的代表人物
建安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正始
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 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公元196—220年
此时,政治大权完全 操纵在曹操手里。在曹 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 以曹氏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为代表的建 安文学。 “建安七子”
阮籍: 阮籍: 为人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 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 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 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 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240年—249年四月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 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 到西晋立国(265)这 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 物是包括阮籍酷血腥的权力斗争, 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 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文人状况: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 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 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建安与正始诗歌

现存诗约40首,写游子思妇居多,题 材狭窄,缺乏风力。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子桓虑 详而力缓。” 锺惺《古诗归》:“婉娈细秀,有公 子气,有文人气。”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 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整理ppt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整理ppt
3、王粲《七哀诗》
题目与内容 “七哀”表示哀思甚多。《七哀诗》共
三首,这是第一首。写公元192年董卓部将 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人民流离失所的 情形。
整理ppt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 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另外,十分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如比 喻、对偶的运用、警句的安排、炼字等。
整理ppt
曹植虽然是贵族,但他那种怀才不遇 之感,与后来出身寒门的人是相通的, 再加上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言诗的贡献,所以他在南 朝诗人的心目地位很高:
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 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 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在诗歌形式上,创作了《短歌行》、《观沧 海》等优秀四言诗,使沉寂已久的四言诗再 一次放出异彩。
诗歌悲凉沉雄,强烈的腾发着时代精神。对 建安诗坛有开风气的作用。
整理ppt
4、诗歌作品讲解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
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其三十三阮籍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嵇康“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诗歌以文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咏怀•其三十二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
曹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 全都是乐府歌辞,“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借用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 反映新现实。
诗歌主题 ☺反映汉末的动乱:蒿里行、苦寒行等。 ☺一统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文学影响: ☺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创造性。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来(唐代)新乐府影响大。 ☺发扬光大了四言诗。 ☺散文风格“清俊”、“通脱”,对魏晋散文有很大影响。 鲁迅称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
淮南弟称号(2),刻玺于 北方(3) 铠甲生虮(jǐ)虱,万姓 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huò?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丕《悼夭赋》
族弟文仲亡时年十一,母氏伤其夭逝,追悼无 已,余以宗族之爱,乃作斯赋。
气纡(yū)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时徘徊 于旧处,睹灵衣之在床。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 之独亡。愁端坐而无聊,心戚戚而不宁。步广厦 而踟蹰(chíchú),览萱草于中庭,悲风萧其夜 起,秋气憯(cǎn惨)以厉情。仰瞻天而太息,闻 别鸟之哀鸣。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太祖为人佻(tiāo)易无威重,好音乐,倡 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 小鞶(pán)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 (qià)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 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 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zé), 其轻易如此。
不受礼法约束的曹植
植初得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甚喜,延入 座,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 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 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 为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 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 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 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 势 。乃命厨宰,,酒炙交至, 坐席默然,无与 伉者。及暮,淳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材,谓之 “天人”。( 裴注《三国志·魏略》概要 )
背诵起民间故事来。 这些一向为文人所鄙夷,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的民间文学出自曹植之口,是那么富有激情和生命力,使邯郸淳佩服 的五体投地,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曹植背诵了几段之后,方穿戴上衣 帽,整理了一下仪容,挨着邯郸淳坐了下来。
邯郸淳上下打量了一眼曹植,询问他近来的创作情况,又诉说了一 番仰慕之情。曹植则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然后和邯郸淳评说起了混 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又议论了一番从羲皇以来所有圣贤名臣 烈士的优缺点,慷慨激昂,无所顾忌;接着又赞扬了一通古今文章辞 赋的妙用,最后又谈论起用武行兵,克敌制胜的法则,真是海阔天空, 无所不及。直谈得金鸟西坠,玉兔东升。曹植这才忽然想起客人从早 晨来后,一天没有用饭,忙命厨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二人觥筹 交错,开怀畅饮,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了。
越陌度阡qiān,枉(1)用相存(2)。契阔谈宴,心念
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屈就 (2)问候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高彪(早于曹操)的《清诫》说酒色伤身,“中年弃我去, 忽若风过山。形气各分离,一往不复还。上士愍其
痛,抗志凌云烟,涤荡弃秽累,飘逸任自然,退修清以静, 吾存玄中玄,澄清养志虑,泰清不受尘。恍惚
中有物,希微无形端,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
气与阴阳五行:”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躁, 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
曹丕提出 “文气”(气、风骨、慷
慨)
文以气(文中之气,即情感力量、气势)为主,气(作者 的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 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曹丕说孔融“体气高妙”,即刚直不阿自负
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起着统摄生命的作用。与道 家的“元气、“养气”说有关。(与东汉末年经学的衰落、 道家思想的活跃有关)
(1)、(4)外戚大将军何进 (2) 宦官借狩猎劫持君王 (3)凶兆 (5) 董卓 (6)殷纣王之兄
蒿 里 行 (曹操)
蒿 里 行 :原为送葬哀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háng)。
势利使人争,嗣还(xuán) (1)自相戕。 (1)其后不久 (2)袁术 (3)袁绍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独夜不能寐(王粲《七哀诗》) 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摄衣起抚琴(王粲《七哀诗》) 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此愁当告谁(王粲《从军诗》) 白露沾野草(《明月皎夜光》)——白露沾我裳(曹丕《杂诗》)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展转不能寐(曹丕《杂诗》)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人生不满百(曹植《游仙》) 人生非金石(《迴车驾言迈》)——自顾非金石(曹植《赠丁仪
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毛泽东受曹操的影响。
曹操(图)
薤(xiè)露行 (曹操)
薤露行,原为送丧哀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1)。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2)。 白虹为贯日(3),己亦先受殃(4)。 贼臣持国柄(5),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fán)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徂 cú)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6)为哀伤。
第五讲
建安时期的文学(196-232) 正始文学
三 国 地 图
主要内容
建安时期 ☺士人心态的变化 ☺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理论:文学走向自觉。文气的提出。 ☺建安时期的诗歌 ☺建安时期的赋: 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玄学盛行 竹林七贤 ☺正始文人的心态类型
作业
建安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
建安风骨指这一时期作品慷慨悲凉、清新刚健, 重辞采又不失自然的风格
曹植是“建安风骨”最完美的体现者 唐代陈子昂、李白都重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
现象。
李白对建安文学的态度
既重视又鄙薄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
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重视“建安骨”,否定其“辞采”,有偏颇 之处。建安的重辞采不同于六朝的绮丽浮靡。
曹丕《寡妇赋》
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 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 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人皆处兮欢乐, 我独怨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挽哀伤兮告谁。 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历夏日兮苦长, 涉秋夜兮漫漫。后微霜陨兮集庭,燕雀飞兮吾前。 去秋兮就冬,改节兮时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 翻翻。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王粲》) 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裁缝纨与素(曹植《浮萍
篇》) 人生寄一世(《今日良宴会》)——人生处一世(曹植《赠白马
王彪》)
什么是“建安风骨”
风骨出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有两 个含义,一是指作品的内容,“志气”和“意 气”,即思想和气势;二是指作品表现出爽朗显 豁、刚健有力的特点。“骨”指作品的文辞端庄 明显,精炼不繁。
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 后又助武王起兵伐纣,完成兴国大业 。
译文
《求贤令》译文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 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 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 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
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 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 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 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 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 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 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 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 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 能够任用他们。
魏 晋 壁 画
魏 晋 服 饰
yáo
钟 繇 ( ) 《 宣 示 表 》
王 羲 之 《 中 秋 帖 》
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想
思潮活跃,多元并存 ☺非功利(不同于前朝,两汉文学的特点是重
视功利,汉朝大赋的功能是立意讽谏) ☺主缘情(重抒情,抒情小赋,如曹丕有《悼
夭赋》《寡妇赋》;不像汉大赋夸饰以壮 物,而摹神以写心。尤其是建安诗歌。影 响) ☺重个性 ☺求华美:重辞采、声律、对偶
曹丕(魏文帝)
曹丕诗歌特点 ☺题材,描写爱情与游子思妇 ☺形式丰富,四、五、六、七、杂言诗,以五、
两人对酌,一直到很晚才偃旗息鼓。邯郸淳回到住处,逢人便说曹 植才华非凡,艺绝天下,真乃一位“天人”(意为“天才”)。(据 《三国志•邯郸淳传》注引《魏略》编写)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家贫,不好扫室,客怪之者,或曰: “可一扫乎!”蕃曰:“大丈夫当为国扫 除天下,岂徒室中乎!”
《求贤令》(曹操)
概要 建安年间,文士邯郸淳 归附了曹操。 邯郸淳到邺时,曹操由于忙于
军务,没空接待他,便让人送到曹植处。曹植仰慕邯郸淳已久,安排 客人坐下品茗,自己则热水洗澡,,披头散发,袒胸露臂,给邯郸淳 表演了一番“胡五椎段”,接着又“跳丸击剑”。那敏捷的动作似猿 猴,步眼身法皆恰到好处。邯郸淳直看的眼花瞭乱, 怪不得他能创作 出脍炙人口的乐府诗歌《白马篇》,那“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 勇剽若豹螭”的“幽并游侠儿”,不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