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

儒道融合
• 《世说新语·文学》载:“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 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 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 足。’”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主张“无” 是万物的本体,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可是 “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可 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是“个得而知”的,所 以不可以训。
˙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 ˙ 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
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 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 「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 和「象」来尽「意」。
˙ 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 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 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 三、圣人「无情而有性」
˙ 凡人欲喜则喜,欲怒则怒,或应喜反怒,应怒反喜; 喜怒不得其「理」
˙ 贤人「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贤人即使及于颜渊者,仍有喜怒哀乐。其所不同于 凡人,仅在于其情之表现已恰如其分的境界。
˙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体无」,故以自然为性,「无」在本质上不 可言说,不可形容,故有具体表现特征的喜怒哀乐 之情不单不足以表现其性,更有碍其性之展现。
正始之音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字辅嗣,是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孙。经学家, 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唯心主义哲学 家。曾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王弼 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 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 理。
重要著作:《老子注》 《老子指略》 《周易注》 《周易略例》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2004——2013年)2004年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
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
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
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
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
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
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
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
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
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
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
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
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
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
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
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
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在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包括了各个古代文明的文学传统,如中国古代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古希腊文学等。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传说和社会风貌,还反映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它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了诗、词、曲、赋、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人通过运用特定的形式和技巧,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情感等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如古体诗、唐诗、宋词等。
另外,古代文学也有很多重要的作品,如《诗经》、《山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化形态,承载了人类
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为现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释“正始之音”

释“正始之音”作者:王宏林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一篇吹响唐代诗歌革新运动号角的名作,其中写道:“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注“正始之音”曰正始,魏齐王芳年号(公元240—248年)。
作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正始时代,是泛指魏王朝后期的。
代表作家有何晏、阮籍、嵇康。
这里所说的“正始之音”,指的是嵇、阮的诗。
《世说新语•赏誉》云:“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那是指玄谈,与此文所云,含义不同。
《文心雕龙•明诗》:“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嵇、阮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黑暗,表达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建安作家的精神是一致的。
按郭先生所论,“正始之音”即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风,其特点是承继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正始时期的黑暗社会现实。
后人涉及此处均认同郭绍虞先生的看法,如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但细究陈之昂之论,其心仪处乃为两汉、建安,故称东方虬《咏孤桐篇》“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又怎会以阮、嵇所代表的正始诗风相喻呢“正始之音”出自《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郑玄《毛诗正义》注释道:“《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按此则知“正始”即正宗之始,“正始之音”即符合雅正传统的作品。
三国时,魏齐王曹芳以“正始”为年号(240—249),此期王弼、何晏等人畅谈老庄,辩言析理,士大夫争相慕效,极一时之盛。
《晋书•卫玠传》引王敦语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
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晋书》卷三十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也有类似用法:“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
正始之音的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的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
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3.建安风骨:严羽《沧海诗话》提出“建安风骨”,它是古人对建安诗歌特点的概括,主要指建安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使情绪激昂向上,语言风格劲健简洁,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使闻之者动心”和感染力,精神高蹈张扬。
4.正始之音:1.鸣道诗杂仙2.比较肤浅,清俊,遥深。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②指纯正的乐声。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5.太康文学的最主要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6.太康文学:指太康元年至元康九年(280~300)约二十多年时间的文学,主要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当时诗歌的典型风格是“太康体”,其主要特点是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繁缛”)。
其典型代表是潘岳、陆机。
7.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诗歌内容:今存125首,四言9首,五言116首。
四言一般,五言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咏怀、咏史诗。
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即所谓“金刚怒目”的一面。
如《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
二类田园诗。
史无前例。
即所谓“恬淡”、“静穆”的一面,如《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
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授使用版精品PPT课件

放荡浮虚的人生态度
建安文士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创作了一批“诗史”作品。正始
时期,玄学兴起,士子们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变化巨大。
他们 “以无为本”(王弼《老子》第四十章注),强调自然之旨。王弼认 为“名教出于自然” ,嵇康甚至“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所 谓“以无为本”、“自然”,均与儒家重人事、重政教相反。魏末直 至两晋的社会风尚均为之大变:
阮籍诗歌代表作为《咏怀诗》,今存八十二首。颜延之谓: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 引)其诗风格蕴藉含蓄,自然飘逸。钟嵘评其诗“厥旨渊放,归趣 难求”(《诗品》卷上),刘勰谓“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因 其气质高洁朗清,故诗境超迈,自然飘逸。王夫之云:“步兵《 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 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
他们的诗歌创作,同样体现了这种玄学情趣。如: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八)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 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河南温县 西)人。曹操认 为司马懿不会甘 心为别人的臣子 的。曹丕听从父 亲曹操的话,善 待司马懿。后来, 司马懿的孙子司 马炎代魏做了皇 帝。国号为晋, 谥司马懿为宣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父阮瑀 “建安七子”之一。三岁失怙,然颇勤学,志向远大。尝登广武城, 面对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分析课件

情势多样
建安诗歌在情势上继承了 汉乐府的传统,同时又有 所创新,形成了特殊的建 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01
02
曹操
《观沧海》、《短歌行》等
曹植
《白马篇》、《洛神赋》等
03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等
04
孔融
பைடு நூலகம்《杂诗》等
02
正始之音的背景与特点
正始时代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始之音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社会 矛盾尖锐,士人阶层兴起并逐渐
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导力量。
玄学思潮
正始之音的产生与玄学思潮密切 相关。玄学强调个体自由和个性 表达,对儒家传统观念进行重新 解读和批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的思想基础。
文化交流与融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和融 会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 融会,为正始之音的形成提供了
多元文化背景。
正始之音的特点
追求个性表达
强化诗歌的社会责任感
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诗歌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 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这种社会责任感影响 了后世诗歌的创作主题。
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01
重视诗歌的艺术性
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在诗歌创作上重视艺术表现,追求文采和韵律的和
谐,这种艺术追求启示现代诗歌创作应重视情势美和音乐美。
思想文化繁华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 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 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 安文化。
政治改革推动
曹操等政治家推行的一系 列改革措施,为建安文学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 保证。
建安风骨的特点
内容充实
建安诗歌内容广泛,涉及 政治、军事、民生等各个 方面,反应了社会的真实 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他们开创了南朝的山水诗歌,扭转了玄言诗歌笼罩诗坛的传统,成为南朝诗坛的一个重大变化。
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
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谢聎,字玄晖,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嵇(jī)康: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
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于音律。
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等。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又程复兴趋势。
清未渐趋衰微。
竟陵八友组成: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简要介绍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
”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
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
“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
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
”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他们都亲受汉未离乱之苦,后聚于曹氏父子门下,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或抒发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创作上各具个性,又具有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共同风格,代表了建安时期较好的诗歌创作成就。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及蔡琰为代表的诗人们的俊爽刚健风格。
他们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
风格慷慨悲凉、质朴刚健,也叫做“建安风力”。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永明体:“永明体”亦称“新体诗”,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人把四声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强调声韵格律。
创造了一套要求诗歌掌握平仄,声韵的规律,要求避免四声八病,同时讲究对仗,字数,这就是永明体。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简答题:1.左思诗歌文学成就:(1)它的主题深刻。
作品虽然写的是左思自己在门阀士族制度下所受到的压抑、抗争与不平,但是这一主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普遍的典型性,反映了整个寒族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抒写寒士的不平(2)直抒胸臆的变体,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
(3)语言精当,出语自然。
钟嵘评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语言质朴气味,大胆直率,感情慷慨激昂。
(4)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5)继承了建安风骨,书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抗不平之音,其实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2.陶渊明诗歌题材的主要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3.谢眺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第一,情景交融,谢眺的诗歌大体上承谢灵运,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不少作品从遣辞到谋篇都有谢灵运诗歌的痕迹,但玄言说理成分在他的诗中已基本消失。
第二,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从而改变了谢灵运诗的那种繁富典重的风格。
第三,他的诗在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第四,熔裁警句。
他的诗歌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4.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点(1)鲜丽清新,自然可爱(2)境界开阔(3)语言富丽精工,词句的锤炼;(4)工整精练,精工富艳的风格。
(5)细腻高超的景物描摹刻画。
(6)“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7)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
5.鲍照的诗歌创作成就。
(1)体裁比较全面,有古诗、乐府、五言、杂言、七言。
(2)风格独特: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3)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风格上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
(4)他的七言乐府尤具有创造性,七言乐府诗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5)表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6.宫体诗的特点(1)主题为宫廷生活,大多是咏物和对女性的描写(2)咏物作品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和工整的对偶形式,纤细地描摹物形物态,显得琐屑而无生气(3)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柔靡缓弱,形式上注重词藻,声律与对偶;(4)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5)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7.骈文的文体特征。
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句法结构相似。
第二、骈文讲究对偶,对仗工整,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骈四俪六是骈文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点.第三、在语言上,骈文讲究平仄.讲究平仄的谐和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骈文创作没有象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第四、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词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8.庾信文学成就:总结庾信及其诗赋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于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造成了他的创作在艺术上上承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的流风余韵,讲求声韵谐畅、词藻华美、用典繁富,对仗工整,对律诗、绝句、七古的发展贡献巨大,为唐诗的兴盛准备好了形式上的条件;而其苍劲雄健的风格与深广的情感内容,也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内在的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