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魏晋文学起止年代●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建安元年(196)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第一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巨匠●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曹丕、曹植●曹操●事迹●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统一了自黄巾起义之后军阀混战多年的北方●特点●他的乐府诗大都是四言体,却是以古为新●风格●“梗概而多气”,诗朴素有力,粗犷豪迈,体现出一种豪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建安时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时代新声●评价●曹操精通乐府音律,在内容上对旧式的乐府有所超越,是拓展乐府诗功能的第一人,让乐府诗从此走上文人化的道路●代表作●《苦寒行》《观沧海》《短歌行》●曹植●概述●曹植是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风格●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功力深厚●评价●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洛神赋》●曹丕●概述●曹丕的作品多四言乐府诗,风格柔缓他所采择的主题多为表现游子思妇的哀怨与悲伤●代表作●《燕歌行》●这首诗,对后来七言诗的发展贡献很大●建安七子●简介●建安时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an4)、阮瑀(yu3)、应玚(yang2)、刘桢●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当中以王粲的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七哀诗》●评价●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蔡琰(yan3)●概述●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愤诗》很著名,并且在后来衍生为《胡笳十八拍》在民间广泛流传●特点●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传播和喜爱,是因为她的实录,她把自己被俘到匈奴结婚生子,后来又被汉朝赎回离开夫儿同伴的经历描绘出来,写得极为真实伤感,是对那个战乱不已的时代发出的最悲愤的控●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主要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影响●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二)正始之音●1 正始之音/正始体●名称由来●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被用来泛指曹魏后期的文学●背景介绍●正始时期,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残酷。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植《七哀诗》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 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 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 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二、特点: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 (1)乐府歌辞文人化 ❖ (2)个人思想感情的倾注 ❖ (3)结构精致,精于起句 ❖ (4)语言的华美工丽和骈偶化趋势 ❖ (5)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 成就最高。
❖ 二、阮籍《咏怀》: ❖ 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 (一)《咏怀诗》的内容: ❖ 1、忧愤伤时 ❖ 2、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 3、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 4、苦闷旷达的情绪
❖ (二)《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
滋味渊永,隐约曲折
❖ (三)《咏怀诗》的新变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 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 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瑒、东平刘桢,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以并驰。”
❖一、“七子之冠冕”王粲
❖ 1、内容:
❖
(1)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
❖
如《七哀诗》其一
❖
❖2、新变
❖ (1)个人情感的抒发 ❖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 ❖ 艺术风格的形成
❖3、特殊贡献
❖ (1)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 (2)第一篇文艺理论文章
❖第二节
❖
曹植
❖
❖ 一、曹植创作的分期
❖ 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1、前期诗歌
❖ (1)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
❖
如《白马篇》等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2)从文体的辨析到总集的编纂1.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将诗和赋分为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的特点3.刘勰《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为33大类。
4.萧统所编《文选》更为将文体分为37类。
总集的编纂是文学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文学体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4)新的文学思潮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5)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题1、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2、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的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祈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6)寒士文学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主要有左思的《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

郭沫若 《替曹操翻案》: 我写《蔡文姬》的目的是 替曹操翻案。 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 (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 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 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 当成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
蒿里行
蒿里行
•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欲扬先抑的手法。 • 先纵后横。时间为序,事件展开。直书所 见,大处落笔,展示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广 阔画卷。 • 对于纷繁的历史事件,取舍精当,独具眼 光。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
• 唐 李善 :文多隐逸,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 钟嵘《诗品》:归趣难求。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全组诗之 纲。 • (1)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表达内心的 郁结苦闷和孤独。(2)以忧思为主线,首尾 呼应,自我形象鲜明。(3)内心活动层层 递进,千回百转。(4)虚灵而不滞实,淡 墨写实,实而虚之,隐痛其中。
•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 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 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 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 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正始之音
•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时期的诗人, 由于政局混乱,朝不保夕,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 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 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 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 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 话· 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 “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9.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标志:1.定型于西汉中期以经学为主,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代之多元文化的发展。
2.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历史概括: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的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包括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
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文学发生巨大变化:文学的自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就文学形象而言:1.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主流文人一边缘文人如左思、陶渊明等)2.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诗歌为例:西晋太康—陆机—语词时代东晋—玄言诗—语义时代宋山水诗、梁陈宫体诗—语象时代南齐永明诗—语音时代=结出硕果:唐近体诗形、音、义兼美就文体而言: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1)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3)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
(4)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等。
2.骈文有突出发展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
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