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与阮籍

合集下载

释“正始之音”

释“正始之音”

释“正始之音”作者:王宏林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一篇吹响唐代诗歌革新运动号角的名作,其中写道:“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注“正始之音”曰正始,魏齐王芳年号(公元240—248年)。

作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正始时代,是泛指魏王朝后期的。

代表作家有何晏、阮籍、嵇康。

这里所说的“正始之音”,指的是嵇、阮的诗。

《世说新语•赏誉》云:“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那是指玄谈,与此文所云,含义不同。

《文心雕龙•明诗》:“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嵇、阮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黑暗,表达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建安作家的精神是一致的。

按郭先生所论,“正始之音”即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风,其特点是承继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正始时期的黑暗社会现实。

后人涉及此处均认同郭绍虞先生的看法,如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但细究陈之昂之论,其心仪处乃为两汉、建安,故称东方虬《咏孤桐篇》“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又怎会以阮、嵇所代表的正始诗风相喻呢“正始之音”出自《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郑玄《毛诗正义》注释道:“《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按此则知“正始”即正宗之始,“正始之音”即符合雅正传统的作品。

三国时,魏齐王曹芳以“正始”为年号(240—249),此期王弼、何晏等人畅谈老庄,辩言析理,士大夫争相慕效,极一时之盛。

《晋书•卫玠传》引王敦语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

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晋书》卷三十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也有类似用法:“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鉴赏佚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辨析一、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正始诗人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故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二)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二、阮籍代表作《咏怀诗》82首。

(一)非一时一地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开创政治抒情组诗先河。

(二)内容:1、充满苦闷、孤独情绪。

(1)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

”(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其三十二)(2)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

”(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其十二)“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

”(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

”(其五十三)(3)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特别是蟋蟀、蟪蛄,成为反复歌咏的对象。

(4)慨叹人生各种创痛,如少年忽成丑老,功名富贵难保,以女色事人不可靠。

2、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可视为全部《咏怀诗》。

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体现了忧愤深广的情怀。

3、悲哀、凄怆、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常见。

4、阮籍无法找到出路,诗中设计游仙和隐居作为精神出路。

诗中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等隐士,讽刺苏秦等人因贪利禄而致杀身之祸。

5、有济世志的作品,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早年有济世之志,后遭典午之变而隐身不与世事。

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

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个焦虑苦闷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的人格。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4.5——阮籍与正始诗风

4.5——阮籍与正始诗风

阮籍与正始诗风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年)。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是指从魏明帝曹叡青龙元年(233年)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即从曹植去世之后到司马炎代魏称帝(265年)之前的文学。

这段时期,正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昏庸无能又荒淫无度,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之后,废了曹芳,杀了曹髦,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了恐怖的政治局面。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很多文人往往被动卷入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斗争的漩涡,招来横祸。

拥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司马氏杀害。

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

因此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正始名士”与“竹林七贤”。

“正始名士”包括何晏、王弼、锺会、夏侯玄等人,文学创作成就不高。

“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王戎、山涛、阮咸等人。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起初是因为相同的志趣而聚集在一起。

但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

从文学成就来看,“竹林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是阮籍和嵇康。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同时由于受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悲凉慷慨变为词旨隐晦、寄托遥深。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司马氏集团在与曹魏争夺政权的过程中,打着名教的旗号,而阮籍、嵇康以任自然来与司马氏的名教礼法相对抗。

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导语】阮籍(210~263),三国魏诗⼈。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

⽵林七贤之⼀,是建安七⼦之⼀阮瑀的⼉⼦。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的代表,著有《咏怀》、《⼤⼈先⽣传》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阮籍《咏怀⼋⼗⼆⾸·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怀⼋⼗⼆⾸·其⼀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

译⽂ 夜中不能寐,夜⾥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

注释 炎光:⽇光。

湍濑(tuúnlài团赖):⽔流沙⽯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在沙⽯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海经》、《⼗洲记》。

长剑句:宋⽟《⼤⾔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句是⽤⼸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的形象⾼⼤。

砥砺,磨⼑⽯。

⼆句是说,和“雄杰⼠”的形象⽐较起来,泰⼭⼩得如同⼀块磨⼑⽯,黄河窄得象⼀条带⼦。

《史记·⾼祖功⾂侯者表》:“使河如带,泰⼭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袭⽤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物之⼀,主张虚⽆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

著有《庄⼦》。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般引申为⽣死、兴衰等含义。

《庄⼦·列御寇》云:庄⼦临死时,嘱咐门⼈们待他死后把他的⼫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说,怕让乌鸢啄⾷。

庄⼦说,埋下去叫蝼蚁⾷,抛在上⾯叫乌鸢⾷,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

魏晋文学——正始文学

魏晋文学——正始文学

2、嵇康诗歌创作:“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
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
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
他的四言诗(如《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成就
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
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
第一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2)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在文中指桑骂槐,出语鄙俗,
毫无礼节,表示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敬。有时用比喻愤怒的
责骂对方(如“自以嗜腐臭,养鸳雏以死鼠也”)。其实,骂
山涛变节只是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
和官场的腐败黑暗。
第一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四、嵇康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
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
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
第一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四、嵇康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
体现在三点:
(1)故意以言过其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
自己。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衬出自
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
第一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三、阮籍
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
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
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3、阮籍诗小结: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
主要内容
一、正始之音 二、阮籍及其《咏怀诗》
三、嵇康及其文学创作
正始之音


正始:魏齐王曹芳正始 元年(240)-正始九 年(249),乃是玄学 大畅期。文学史上的正 始之音则包括此后至晋 代魏(265)一段时间。 正始时期的“正始名士” 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 夏侯玄,主要成就在哲 学。文学方面代表人物 是“竹林七贤”,指阮 籍、嵇康、山涛、王戎、 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 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高平陵事变


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曹爽同兄弟曹羲、 曹训、曹彦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谒拜魏明帝曹 叡的陵墓。司马懿父子突然关闭洛阳城门,占据 武器库,控制了中央禁军,发动政变。 司马懿劝降,曹爽等人接受司马懿的条件,回到 洛阳请罪。不久,司马懿以更多的罪证,将曹爽 及其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 桓范等全部处死。并诛三族。司马懿掌握了政权。 史称“高平陵事变”。
阮籍及其《咏怀诗》




阮籍(210-263),字 嗣宗,世人称官名为“阮 步兵”(步兵校尉),陈 留尉氏(河南尉氏)人。 阮瑀之子。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 校注,中华书局87年版。 诗歌: 《咏怀诗》五言八十二首; 四言十三首。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4年

(2)开创了中国文 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 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 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 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 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 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 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 深厚。 (3)首创了我国五 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咏怀诗》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
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
•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

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
•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其三十三
阮籍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
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嵇康“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
•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
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
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
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诗歌以文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咏怀•其三十二
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
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3. 出现哲理化倾向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诗歌创作出现哲理化倾向。

正始诗歌注重表现哲理,诗歌从抒情向哲思发展,成为后来玄言诗的滥觞,也对后来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具有沉痛委曲隐蔽曲折风格
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

三、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是“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人。

曾任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竹林七贤之一,文学家,音乐家。

1. 阮籍:魏晋风度的典型
2. 阮籍:时代的孤傲和孤独者
•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3.《咏怀》:正始诗歌的最高代表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正始诗歌的文学成就。

•其代表是以五言写成《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咏怀》实为阮籍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李善《文选注》: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这诗典型地表现了诗人“身在乱朝,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

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咏怀•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咏怀•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珮,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刘向《列仙传》: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

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

交甫下请其珮,遂手解珮与交甫。

交甫悦,受而怀之,去数十步视珮,空怀无珮。

顾二女,忽然不见。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
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
束素,齿如含贝。

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诗•卫风•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汉书•韩信传》:
项王使武涉说韩信:“足下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元•刘履《选诗补注》:
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

言交甫能念二妃解珮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

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

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

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

•全诗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讽剌现实君臣关系。

•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

咏怀•其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这首诗表面是写战国时梁惠王耽乐而军败身亡史实。

其实是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最后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阮籍五言诗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体现了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
•阮籍五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传说暗示,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现思想内容;
•因为阮籍用隐藏、幽微的方式表达内心无法明说的感情,所以诗歌显得意蕴深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大诗人,他完全不模仿乐府诗,把五言诗推上了“地位更是稳固,艺术更是成熟”的“文人化”的发展阶段;
•《咏怀》开创了一种新的组诗体例,由此形成宏大的艺术世界和很有张力的艺术结构,对唐代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