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浅谈嵇阮之异

浅谈嵇阮之异[摘要]嵇康和阮籍虽然同被作为“魏晋名士”的代表受人称颂,但是二者却有着迥异的处世理念、反抗方式和人生结局。
[关键词]嵇阮家世性情处世理念嵇康、阮籍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独特的思想、迥异的行为和形象特征,使其成为了“魏晋名士”、“魏晋风度”、“魏晋风流”的代名词。
不论思想史还是文学史,常将稽阮并举。
这不仅因为二人生活年代相近,政治理想相通,行为举止相似,更主要的是他们二人都曾在自己设定的理想境界里挣扎过,只为寻找一块能够安顿被苦难世界放逐的心灵的栖息地。
虽然他们二人有着颇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但是当我试着放下内心的浮躁与不平,静静地走近这两位魏晋名士的时候,我似乎隐约地感到,在他们二人悲剧生命的背后,潜藏着些许的不同。
他们的家世出身不同、个人性情也不同,使得二人在司马氏政权统治之下,有着相异的处世理念、反抗方式和人生结局。
首先,从家世出身来看,嵇康之父嵇昭,曾任曹魏督军治书侍御史,早卒。
其兄嵇喜,才华出众,历任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
嵇康本人则属于曹操孙沛王曹林的女婿,为曹魏宗室的姻亲。
其官历郎中,释中散大夫,时人称“嵇中散”。
可见嵇康算是家世儒学,儒学在思想塑造上是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透过其《声无哀乐论》、《诫子书》等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儒学对嵇康的影响侧重于仁爱忠恕之道。
而阮籍,其父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学生阮璃,很明显自幼受儒学熏陶。
晋书记载阮籍少“有济世志”,并且《咏怀诗》中也有早年雄心壮志的表露。
这就说明,阮籍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向往步入仕途成就功名。
可见稽阮同受儒学之影响,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司马氏政权的统治之下,嵇康能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与豁达,出于对司马氏倡导奉行的虚伪礼教的深恶痛绝,公然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
而阮籍因为有着功名济世的志向,在面对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只能本着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选择委曲求全,忍辱含垢将放其放达的人生浸泡在生不如死的煎熬之中的道路。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1.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⑴反对司马氏的篡权是其共同的立场,但在态度上,①阮籍能做到敷衍世事,应变顺和;②嵇康却峻切激烈,往而不返。
⑵同样是非毁礼法,放浪形骸,①阮籍含蓄而近于圆滑;②嵇康则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这是二人性格与处世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后果。
2.文风的异同:“师心遣论”、“使气命才”是其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是其异。
3.阮籍与嵇康之文:⑴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通易论》、《达庄论》等。
阮籍的散文富于文采,但总的说来,在指斥现实、介入政治斗争方面“隐而不显”。
⑵嵇康的散文的代表作是《太师箴》、《管蔡论》、《与山居源绝交书》,此外还有《养生论》、《南张辽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等,嵇康的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辩难,风格清峻豪壮,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
4.阮籍与嵇康之诗:⑴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是其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嵇康的诗歌形式多样,尤以四言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秀才从军》。
嵇康的诗歌风格清峻、言简义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5.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⑴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也体现出一些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的情绪。
⑵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的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⑶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饮酒》、庾信《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得到其艺术的滋养。
6.嵇康的《悲愤诗》与《赠秀才入军》:⑴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最高。
⑵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
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二人个性的差异,二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阮籍以至慎而得以善终,嵇康则因刚肠疾烈而惨遭杀害。
我们可以从比较中看出二人个性与文学的不同。
阮籍字嗣宗,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卒于魏景元三年(263)。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阮瑀死时,他才三岁。
十一岁时,曹丕代汉即帝位,三十三岁时,他曾应太尉蒋济辟,做过很短时间的尚书郎,便以病免,三十八岁时曹爽又召他为参军,他又托病没有应召,两年后,曹爽被诛,当时附曹爽的文人多被杀,他因而幸免,“时人服其远识”(《晋书·本传》)。
而到了四十三岁,他又作了司马师的从事郎中,被封为关内侯,徙散骑常侍候。
其间又作过十年的东平相。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权,又继任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晚年(53岁)又求为步兵校尉,后世因称其为阮步兵。
在他死后两年,魏主正式禅位于晋。
在他死前,晋魏代禅已成定局,因此,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两次十分残酷的“禅代”斗争,这些对他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极深的影响。
阮籍的一生,从思想上说是苦闷的一生,他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间,依违于政局内外,在矛盾中度日,在苦闷中寻求解脱。
少年时的阮籍是颇有壮志的,“籍本有济世志”(《晋书·本传》),比如,他曾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表现出目空古人的少年英气。
但是随着政局的变化,他那种期待建立功名的热情便消歇了,特别是在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父子相继把持朝政,残酷地屠杀异已,实行高压统治,给他的思想以极大的影响。
在这一高压政治背景下,他最大的苦恼在于如何能够全身远祸。
应该说,阮籍从司马氏父子一系列地杀戮事件中,对司马氏凶残面目已有深入地了解,对于司马氏用卑劣手段手段攫取政权的行为也是十分痛恶的,但为了全身,他又不敢明确表示反对,而这时他在士林中令名已著,司马氏对他倍加注意,这更加使他处境维艰。
嵇康阮籍论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与诗文创作的关系

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与诗文创作的关系谈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离不开他们的诗文创作,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与诗文创作是息息相关,相互印证的。
透过阮籍、嵇康的诗文,他们对生命和时代的反思又使我们看到了魏晋文人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寻。
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由于世路的黑暗和处境的险恶,与建安文人相比,阮籍、嵇康等正始文人的诗文风格从气志高扬到沉郁内敛,思想内容也逐渐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远”。
;因此,阮籍、嵇康在诗文创作中也明显显露出疏离政教的态度,他们写作的焦点已从社会的治乱兴亡转向个体精神的愤郁哀伤了。
阮籍、嵇康的诗文完全抒一己之情怀,自觉展示自己的心灵主观世界,显示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尽管阮籍的诗歌隐晦曲折,嵇康的诗文清峻激烈,“阮籍使气以命诗,嵇康师心以遣论”,但他们诗文中,抒写对时政的不满,抒发个人怨愤成为了时代的绝响。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作者在诗中用象征、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揭露出了上层统治者的虚伪和凶残,由于他写得含蓄、隐晦、多用典故,采用隐而不露的方式进行了曲折的表达,所以读者虽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却看不出实际所指,这与阮籍在政治上借醉酒消极抵抗统治者的处世方式一致的。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巨大忧伤,但它却又意味深远,令人不知他到底为何而忧伤。
阮籍的《咏怀诗》蕴意丰富,寄托深远,又饱含着老庄的精神玄理和作者自己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取得了很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咏怀诗》风格与他本人的处世风格颇有相似之处,都饱含着一种隐忍的态度和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
嵇康的诗歌与阮籍相比较风格更加峻烈,情感更加热烈真挚。
这与他刚肠嫉恶、直侠任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因此,嵇康的诗文体现出他的人格魅力是形于中而发于外的。
《幽愤诗》可以说是作者一生心路历程的见证。
诗中写出了他的人格、个性、内心矛盾和命运遭遇,展示了他内心理智与情感、性格之间的矛盾。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1)嵇康的简历嵇康(223至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人。
父昭,曾为魏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康早孤,靠母、兄抚育成人。
康少有俊才,豪迈不群,任性而行。
不修名誉,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景初三年(239年),魏少帝曹芳即位时,康年十七,后娶曹操子沛王林的孙女为妻,曾作过中散大夫。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及其党何晏等,独揽政柄,从此嵇康隐居不仕,他与阮籍等寓居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修武)。
史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玡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休七贤”。
竹林七贤结伴游处的时间大概在正始未年至嘉平未年的五、六年内。
七人中,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二人一生的言行和遭遇也多类似。
至于其他五人,或者在司马氏手下作了大官,或者在学术、人品上表现平庸。
我们在此只谈谈嵇康和阮籍的政治处境和哲学思想。
嵇康只活了四十岁,便被司马昭杀害。
他短促的一生,可以司马懿发动政变为分界线而分为两段。
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岁以前,“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
这时,大致过的是读书弹琴、饮酒咏诗,“自足于怀”的无忧虑生活。
后一段则过着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
所以我们说:司马懿杀曹爽政变不仅使魏政权落于司马氏之手,也使嵇康一生发生重要转折。
司马氏要篡位,主要依靠军事实力和儒家豪门的支持。
但篡位的勾当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司马氏除广泛笼络有名望的士大夫以外,还为自己图谋篡代制造理论根据。
于是汉朝统治者先已行之有效的儒家伦理名教便应时而出。
司马氏首先标榜一个孝字,用以诱导士人慎言保身,勿为祸先:另外又宣扬尧舜禅代、汤武革命,给士人指明政治方向,让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出力效劳。
在司马氏的威逼利诱下,不仅儒门世族纷纷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也起了分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相继作了或大或小的官。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 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 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以自由不拘的个性和深邃的思辨能力,提出了独特的玄学思想。
在他们的思想中,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也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阮籍和嵇康玄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首先,阮籍和嵇康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迎合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们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道非成性之理,心非体势之物,心理自由,长不可待有人,道便能成马之然。
”嵇康也在《与谢安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活人莫非有所自析分,以此为己,高人也。
”其次,阮籍和嵇康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探索并追求最高的真理,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他们批评了当时儒家的经学传统,认为这种传统只是空洞的文字学,不能真正领悟到真理的本质。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经言道理,皆非圣王之所独创,皆人君之所由制。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我吾师言人生者,莫之为重也。
故欲浩然于天地之间者,诚心而已矣。
”最后,阮籍和嵇康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个体不自由的根源,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需要通过道德纲常来实现。
阮籍在《与潘尼书》中说:“大纲存于内心,不才敏于外物。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苟知吾身,吾为善者也。
”他们呼吁人们应该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总的来说,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们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腐败和矛盾的批判。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文人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⑴反对司马氏的篡权是其共同的立场,但在态度上,①阮籍能做到敷衍世事,应变顺和;②嵇康却峻切激烈,往而不返。
⑵同样是非毁礼法,放浪形骸,①阮籍含蓄而近于圆滑;②嵇康则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这是二人性格与处世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后果。
2.文风的异同:“师心遣论”、“使气命才”是其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是其异。
3.阮籍与嵇康之文:
⑴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通易论》、《达庄论》
等。
阮籍的散文富于文采,但总的说来,在指斥现实、介入政治斗争方面“隐而不显”。
⑵嵇康的散文的代表作是《太师箴》、《管蔡论》、《与山居源绝交书》,此
外还有《养生论》、《南张辽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等,嵇康的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辩难,风格清峻豪壮,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
4.阮籍与嵇康之诗:
⑴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是其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咏
怀》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嵇康的诗歌形式多样,尤以四言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
秀才从军》。
嵇康的诗歌风格清峻、言简义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5.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⑴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批
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也体现出一些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的情绪。
⑵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
用比兴、象征、用典的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⑶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饮
酒》、庾信《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得到其艺术的滋养。
6.嵇康的《悲愤诗》与《赠秀才入军》:
⑴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最高。
⑵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
内容。
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
示极大愤慨。
阮籍诗歌的艺术成就:①便显出意蕴含蓄,深沉之美。
阮籍是个大量表现忧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苦短。
②多用典故,比兴,象征手法。
③清逸玄远,熔情感、哲理、意象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