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嵇康》附答案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高中同步测控 优化设计】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B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高中同步测控 优化设计】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B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a8c8d493f121dd36a22d821d.png)
第三单元测评B(高考体验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
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
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
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
隐为其表,逸为其实。
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
“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出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
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
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
而安殊不以屑意”。
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
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
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实用类文本阅读《嵇康》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嵇康》附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嵇康》附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嵇康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
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
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
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
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
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
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
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
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
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
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
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
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
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
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
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
诸葛亮人称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
解析与答案②

解析与答案②作者: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2020年第01期《嵇康集跋》阅读1.【解析】这句话的大意为:看张芑塘征士的题跋,知道这套书早先出自苏州,时隔三十九年,再次回归故土。
万物的聚散,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喜。
只是我还不知道汪伯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此书”为“旧出吴门”的主语,两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可惧”与“可喜”相对应,或为一词(不断开),或为两词(断开,其前、其后亦断开),可以排除A、D两项。
【参考答案】B(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
物之聚散,可惧可喜。
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2.【解析】C项中,“两宾”“两席”指坐两边的席位,面朝东(东向为尊)的人;主人(东家)则是坐东朝两。
【参考答案】C3.【解析】原文中的“久假不归”是成语,这里意思是“长时间借用而不归还”,并非C项所说的友人“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
【参考答案】C4.【解析】第(1)句重点词:去书、资。
“渌饮”可推知是人名,可不译。
第(2)句重点词:固宜、式微、散佚。
【参考答案】(1)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参的钱。
(2)这部书出自他家,本来就是合宜的。
他的后人家境衰落,物品大多散失,实在让人感慨啊!【参考译文】六朝人的作品集,流传下来的很少,如果不是善本(指校勘严谨、刻印精美的古籍),有也如同没有。
这十卷《嵇康集》,是丛书堂的手抄本,且经过吴匏庵先生亲自校对,尤其值得珍视。
遍阅各家书目,都没有宋代雕版印刷的《嵇康集》,所以这套手抄本是迄今最好的。
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鲍廷博,号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人参的钱。
去年冬天我曾经写信给他,询问他之前收藏的残本《元朝秘史》,现在果然寄给了我,还附带着送了我这套《嵇康集》以及元刻本《契丹国志》、活字本《范石湖集》,我付了他四十枚洋钱作为酬谢。
闲时在窗下赏玩此书,趁便在这里写了这些话。
嵇康传阅读答案

篇一:嵇康传阅读答案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晋书·嵇绍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晋书·嵇绍传》阅读训练及答案《晋书·嵇绍传》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9~32题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宜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①。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孙聚成《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阅读练习及答案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孙聚成嵇康,谯郡铚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
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
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
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
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
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
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
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
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
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
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
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嵇康
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
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
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
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
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
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
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
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
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
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
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
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
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
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
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
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
诸葛亮人称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
钟会把嵇康比作诸葛亮,用意明显。
嵇康冷淡钟会,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
竹林成了一个符号,士人向往,朝廷侧目。
钟会收集嵇康的言论,报告司马昭。
山涛做官受到重用,他在吏部郎的位置上升迁,推荐嵇康代替他。
山涛多次推荐嵇康,不达
目的不罢休。
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发作了。
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信件公开了,山涛被逐出竹林,在知识界一落千丈,从此铁了心奔官场。
可是,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向司马昭提供有关竹林自由言论的情报。
司马昭下令查办,钟会罗织罪名。
不治嵇康的言论罪,却说他有过谋反的意图——几年前一个叫母丘俭的军人反叛朝廷,嵇康欲响应,被山涛阻止了。
这是诬陷,但罪名成立。
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谋反是可能的。
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山涛一声不吭。
如果他在狱中写一封检讨书,保证以后不乱讲,就有出狱的可能。
狱吏探他的口风,他一言不发。
狱卒议论说:这人一根筋,只会写绝交书,写不来检讨书&&
砍头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
以前他经常打铁,穿戴很随意。
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
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
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
他本来就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
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
其中名士数百,官员数百,族人数百,太学生三千&&名士可不是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
魏晋风度,被嵇康推向了极致。
《晋书》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的第一名曲。
嵇康视《广陵散》为圣物。
悲怆的音乐竟书写了他的命运。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
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根据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改写)
19.在嵇康身上,你看出魏晋风度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4分)
20.文中多次将嵇康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史传的作者,往往借助所叙写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以本文为例,简要阐述作者借写嵇康所要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9.【内容概括】(4分)
①崇尚高度的身心自由;②不慕名利,不趋附权贵;③性情直率,特立独行;④内心坚定。
[4分。
答对一点1分,四点4分。
意思对即可。
]
20.【写法分析】(5分)
以读者熟知的诸葛亮作比(类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嵇康其人;表明嵇康也像诸葛亮一样优秀,但命运不济;表达了对嵇康的敬佩和对其不幸命运的惋惜之情。
[5分。
类比及作用,2分;命运对比,1分;作者感情2分。
意思对即可。
]
21.【意图探究】(6分)
答案示例:
①性格决定命运。
作者笔下,嵇康死于两样东西,其中一点就是性格太直。
②魏晋风度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嵇康淡泊名利、追求身心自由、坚守独立人格,这些在今天都有深广的意义。
③追求身心自由重于追求名利。
文中嵇康拒绝谋求高官,虽然家园破败,但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身心自由。
④品德重于才能。
作者对有才有德的嵇康充满敬意,而对有才无德的钟会十分鄙弃。
[6分。
任选两点作答,每点3分,观点1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