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性格分析.pptx
嵇康留下的精神品质

嵇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嵇康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1.追求自由:嵇康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反对虚伪的礼教和
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倡导自然、真实的生活。
2.坚守原则:嵇康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价值
观,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
3.博学多才:他通晓文学、音乐、玄学等多种学问,展现了
广博的知识和才华。
4.率真洒脱:嵇康性格率真,不拘泥于世俗的规矩,他的诗
文和行为都透露出一种洒脱的气质。
5.刚正不阿:嵇康面对权贵的压迫和不公,毫不退缩,敢于
直言,表现出坚定的正义和骨气。
西晋竹林七贤之嵇康:自由洒脱不畏权贵、桀骜不驯豪气长存

西晋竹林七贤之嵇康:自由洒脱不畏权贵、桀骜不驯豪气长存嵇康幼年时父亲就离世,是母亲和哥哥将他抚养长大。
他爱好广泛从来不偏科,博学洽闻而且是样样精通。
据记载他身高七尺八寸有余,面如冠玉容貌出众,可谓是才貌双全。
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典型的高富帅。
对这位大帅哥的描述史料中有记载,大概的意思是说,在人群中看到嵇康的话,他俊朗的外表会让你过目难忘。
音乐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嵇氏四弄,分别是《长侧》、《短侧》、《长清》、《短清》,此四弄与大文豪蔡邕的蔡氏五弄并称为“九弄”。
隋唐时期“九弄”曾一度成为开科取士,选拔人才的条件之一。
艺术领域他还精通书法和绘画,其中草书流传于世的仅有两篇,同是与友人的绝交书。
《与山涛绝交书》不管是从内容文笔还是书法造诣上看,都堪称绝佳。
当时山巨源离任时想让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写下此文与其绝交。
此篇散文称得上是嵇康的代表作。
虽说嵇康对山涛写下了绝交书,但他真正的用意绝不是针对山涛本人。
山涛也清楚叔夜也只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而已。
更何况嵇康在临死前,还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
这显然是嵇康对他这位知己,有无比的信任才能做出的举动。
山涛对嵇康之子嵇绍视如己出百般呵护,嵇绍长大后山涛便请奏司马炎,推举嵇绍入朝为官。
这让九泉之下的嵇康也得以欣慰。
汉末晋初时期盛行玄学,嵇康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领悟很深,对玄学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且非常信奉老庄的思想。
他提倡人要是修养得法,也可以长寿。
但神仙是自然天成,人不管如何努力修身也无法触及。
他的著作养生论中也提到内心和精神上的平静,才能保身。
可他的言行中却多少掺杂着对世俗的怒火和易得罪人的性格,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矛盾。
尤其是对当局者司马氏的不满,在他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当时司马昭想结交拉拢嵇康为己所用,可嵇康偏偏对强权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
而且态度极其的强硬,这就遭到司马氏对他的憎恨。
被嵇康视为不忠之臣的钟会,也曾想方设法靠近嵇康,却也遭到冷嘲热讽。
钟会便借机想除掉嵇康,司马昭也正有此意,便下令处死嵇康。
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之嵇康 PPT课件

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 之 不拘礼法
阮籍
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 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府幕僚,阮籍 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 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 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 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 还喜欢喝酒。 阮籍放诞言行主要表现于孝道及男女礼 节这两个范围。
他和与之神交的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阮 咸、王戎交往过密,
几个人放旷不羁,常于 竹林纵酒酣歌,世称
“竹林七贤”
不久,司马氏集团摧毁曹氏集团,独揽朝 政。嵇康坚决不顺从司马氏集团。为了免 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轻蔑 礼法,纵酒玩乐,放浪形骸。 与好友向秀,在树下,赤膊打铁。 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 。他披头 散发,“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沐不浴,不 大闷痒。”他酗酒如命,经常烂醉数日不 醒,他吟诵着前人的诗文至涕泪交零,他 甚至脱却衣物于山野间裸行 嵇康饮酒有度,但是服药却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饮酒有度、采药服散)
昔日的竹林挚友,如今已位极人臣的山涛写信来邀其 出山为仕,他再也无法忍耐,愤然挥毫写下了正气凛 然,名垂青史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信中极力贬 损自己,并毫不客气地痛骂山涛,这恐怕是魏晋一时 最为耿介忠直且体现了魏晋风骨内核的文章,其价值 远比上百篇犬儒生产出的华骈美赋大得多。
其实,山涛为人亦是刚直不阿,王戎赞他“如璞玉浑 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在朝为吏部尚书时, 举荐的人“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他一方面不愿 见到他怀才放旷,终老山林,一方面顾念旧情,担心 嵇康终遭司马氏毒手,这才向朝廷大力举荐。可他太 不了解嵇康,他没注意到他的好友天性中的不安分因 子,他更不知道,他的一番好意竟然间接害死了嵇康。
魏晋风骨 “竹林七贤” 之
浅论嵇康

浅论嵇康一、嵇康生平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卒于魏元帝景元三年,终年四十。
嵇氏本姓奚,原为会稽上虞人,因为避怨,移居谯郡铚县,便改姓嵇。
嵇康的家世虽世代儒学,但并不显赫,在曹魏末年算是庶族。
《嵇氏谱》载:“康父昭,字子远,督军治书侍御史。
”嵇昭所任治书侍御史,属于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
嵇康在少时,父亲便去世了,靠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及母兄的养育之恩。
如嵇康在《忧愤诗》中说:“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嵇康有兄嵇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①,且“有当世才”。
嵇喜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而嵇康则终身无意仕途,希望过自由放达的生活。
嵇康的妻子是魏沛王曹林的女儿,所以嵇康算是魏宗室的女婿了,而且也因此被授官为郎中,拜中散大夫。
二、嵇康的性情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仪,天质自然”②。
嵇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不加修饰却能有自然之美,真是不同寻常之人。
在性情上,嵇康恬静寡欲,如嵇喜在为嵇康所作的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魏氏春秋》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到后来袁宏作《名士传》,便称他们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为人尚奇、任侠。
“尝在洛阳太学写石经,有兵家子赵至,年十四,问嵇康名,康具告之。
后来赵至亡命至山阳投康,康不在,至乃游邺,于康相见,遂随康还山阳。
”③《文士传》中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
嵇康PPT

康 的 性 格
嵇康主要作品
《与山巨源绝交书》
《养生论》 《琴赋》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解 足 下 , 并 以 为 别 。 嵇 康 白 。 此 。 既 以 献 。 致 , 疏 , 欲 疾 相 而 如 已 意 亦 子 者 狂 于 门 , 以 可 其 。 意 , 芹 。 发 其 期 黄 全 , 乃 长 使 以 此 。 。 也 不 以 , 见 之 之 而 美 也 , 必 途 可 自 营 。 然 , 能 , , 。 足 生 , , 王 岂 事 不 似 区 勿 区 背 于 此 之 登 。 离 能 耳 之 贤 疏 人 下 有 炙 至 旦 迫 共 耳 , 欲 而 言 能 离 日 之 粗 得 矣 平 欲 乏 足 虽 快 不 一 。 愿 , 有 , , 尊 野 人 重 怨 益 ! 若 趣 所 困 , 得 独 今 潦 倒 官 愿 毕 说 陋 巷 病 十 多 年 , 陈 守 况 复 女 。 真 多 病 不 淹 可 , , 如 吾 为 所 近 之 荣 华 不 知 欲 , 志 阔 但 愿 , 皆 旧 过 曲 旧 叙 今 成 人 凄 切 常 。 此 吾 无 矣 之 至 非 欢 自 共 为 哉 , 贞 余 年 。 若 , 最 喜 亦 下 , 不 一 耳 度 ; 此 人 皆 惟 足 置 琴 亲 言 及 , 自 。 称 保 贵 广 快 以 俗 情 用 耳 不 , 弹 时 与 可 , 未 意 , 何 ; 之 杯 孙 , 如 八 岁 之 欢 兄 才 为 若 切 事 时 嬲 一 益 下 若 酒 子 浊 养 此 良 男 年 母 , 失 教 顾 三 新 吾
献 。 学 史 作 出 了 巨 大 文
国 文 , 著 作 等 等
散 还 留 下 了 无 数 , 为 贡 我 的 秀 优
他 及 对 现 实
愤 诗 》 都 的 抒 不 满 的 理 想 《幽 他 》 发 军 入 才 秀 《赠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形象研究

说:“你知道吗?传说死亡有它的使者,徘徊在大街小巷,寻找那些从沒思考过它的无知者……”科学怪人米哈伊尔像下水道生存的黑蝴蝶一般为了摆脱死亡束缚奋力展翅,他为了求生,选择了极端的生活方式,终年过着见不得光的野兽般的日子,最终还是未能永生,而是死在了爱人的枪下。
反观,小女孩玛丽娜即使罹患绝症,依旧积极阳光地对待生活。
她和小伙伴奥斯卡一起在城市中探索冒险,一起分享内心的秘密,还妥善地安排好身后一切:把自己的猫托付给奥斯卡,并让奥斯卡陪自己唯一的亲人海尔曼先生下棋。
虽然不久于世,但比起在仪器设备的折磨中痛苦地求生,她还是选择平静地过完余生。
她有奥斯卡为她建造的专属小教堂,有医生夫妇的祝福,当然也少不了从小相依为命的父亲的陪伴,那么她最后的青春人生是幸福的,因为她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是有灵魂的真实人生,而不只是空有躯壳的行尸走肉。
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曾这样评价《风中的玛丽娜》:注定要像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成为现代经典之作。
如果你喜欢遗忘书三部曲里的推理悬疑,你应该要看这本书;如果你向往谜一样的巴塞罗那,想去古城的历史宝库里一探究竟,你也应该要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钟情小清新的青涩感觉,那你更应该要细细品味一下这本书,去看看那个年代的纯情故事。
关于青春、关于友谊、关于人生,或许你都可以在夹杂着现实和想象的魔幻情节中,在迷雾环绕的神秘古城中,拨得云开见月明,找准自己的抉择和青春不悔之路。
风中的玛丽娜,和风一起逝去的玛丽娜,正如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一样,逝去不复返,因此要学会珍惜,活在当下,将那份悸动和思念永远地留在内心深处。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嵇康,字叔夜,是魏晋曹马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玄学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开创了玄学一代新风,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
一、《世说新语》中嵇康的“狷介烈傲”嵇康是曹氏一族的女婿,他生于曹氏衰落时期,再加上嵇康本性耿直、刚烈,对于司马氏篡位者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不耻,也是他狷介、烈傲性格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学生:马会兰指导教师:王彩蓉【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礼崩乐坏。
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
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
嵇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魏晋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的时候,他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不识时务”地对礼教加以否定,从周孔圣人到儒家经典,甚至全部的儒家传统教育,消解了儒家整体价值对个性的束缚,追求独立的人格。
与此同时,嵇康也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力求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理想人生,于人际关系中得以自由发展个性,这不同于老庄的消极避世。
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充满了启示意义。
【关键词】“越名教而任自然”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至人”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1],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
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2]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晋书》有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
长好老庄。
”[3]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是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将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了;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
这是为什么呢? 余秋雨认为: “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4]。
世说新语中嵇康的人物形象

世说新语中嵇康的人物形象1. 引言在《世说新语》中,嵇康可算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他的形象,不仅有点儿“古怪”,而且十分吸引人,仿佛那种独特的个性总能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他几分。
要说这位才子,简直是个“才子加怪才”的组合。
他一方面是个文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另一方面又是个顽皮的思想者,总是跟世俗的规范对着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嵇康的个性2.1. “我行我素”的叛逆精神说到嵇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那种“我行我素”的叛逆精神。
你瞧,他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根本不在乎,简直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典范。
他不屑于迎合世俗,不论是交朋友还是写诗,都是凭自己的兴趣来。
他写的那些诗词,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真是“有心则灵”。
所以,他在那群士人中显得格外扎眼,让人一见倾心。
2.2. 对音乐的执着除了性格,嵇康对音乐的执着也是让人钦佩的。
他弹琴的样子,仿佛在跟天地对话,心灵的旋律让人沉醉。
就像古代的“琴瑟和鸣”,他用音乐表达情感,打破世俗的束缚。
他的音乐不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一种灵魂的宣泄。
每当他拉起琴来,周围的朋友们都是目不转睛,仿佛连空气都在为他驻足。
可以说,嵇康的音乐才华,简直让人赞不绝口,真是“乐不思蜀”。
3. 嵇康的友情3.1. 交朋友如饮水在朋友的选择上,嵇康同样有着自己的标准。
他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聊聊天,而是非常讲究。
他交朋友就像喝水,得找合适的水源。
他和阮籍的关系就很好,彼此都是“心有灵犀”。
他们一起谈论人生,讨论诗歌,简直像两位“知己”,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样的友情,真是难能可贵,像是“千金难买”的缘分。
3.2. 对朋友的忠诚而且,嵇康对朋友的忠诚简直让人动容。
他不怕得罪权贵,宁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曾经为了朋友的冤屈,勇敢地站出来,真是“肝胆相照”。
这种情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其珍贵。
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朋友感激涕零,更在整个文人圈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都知道,有嵇康这样的朋友,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页(共1 8 页)
学海无 涯
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据余嘉锡所注魏志中的记载:“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 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胡暇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 离。文多不载。”余嘉锡又说:“南齐书王僧虔传载诫子书云:‘四本,声无哀乐,皆 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哉?’清 谈之重四本论如此,殆如儒佛之经典矣。”①如此看来,钟会所著乃是当世的清谈之论。 而钟会撰写完他的著作之后,想要拿给嵇康看,可是又不敢当面拿出来给他看,便从墙 外把书扔进院子里,而后急忙离开。钟会这样的举动一般认为可能是嵇康脾气大,瞧不 起比自己文学水平低的人,但我认为此处断不是讲嵇康脾气古怪,让人难以接近。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水平或其他方面超过我们很多的人或专家跟前的展示我们的成 果或者什么个人成就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忐忑不安和诚惶诚恐,我认为此处的钟会也 应该是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也许他有这样的举动,有可能跟嵇康的脾性有关,但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在大方之家面前的那种渴望获得肯定,又怕遭到嘲笑的矛盾心情所 致。所以此处我觉得表现了嵇康清谈理论水平之高、之深。
③认为嵇康的代表作是汉代所没有,而其“长于辨难”也是阮籍所不及的。从中可以见
出嵇康琴赋的高妙。
二、嵇康具有君士之风
③ ①
余刘嘉师锡培::《《世刘说师新培语:笺中疏国》中,古北文京学,史中》华,书北局京,,2中0国07画年报出版社,2010 年 5 月 1 日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选自《世说新4 年 8 月 1 日
一.嵇康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在《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的第五条说:“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 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②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钟会撰著的《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 ,
① 嵇康:《嵇康集卷六·释私论》,2004 年 7 月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 日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 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当时的文人之士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 旧,放荡不羁,因此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释放 个性的运动。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人士大夫们,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
姓 名 李佳芯 学号 20130502182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题目
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
指导教师
何亮
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第页(共0 8 页)
学海无 涯
嵇康性格分析
——以《世说新语》为例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李佳芯 20130502182 指导老师:何亮
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嵇康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世说新语》;嵇康;性格
引言: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一些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①。而后他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 被司马昭处死。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嵇康的条目有 24 个,其中直接与嵇康相关的
同为《文学第四》的第九十八条说:“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 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 问顾长康:“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长康回答说:“不 会鉴赏的人认为我的后出就遗弃它,鉴赏力强的人也会因为高妙新奇而推许我。”这句 话表面上表现了顾恺之对自己造诣的肯定,而且后世的文人们在做注的时候,也仅是从 顾恺之的角度,加以引证和论说。但此处如果换在嵇康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话,我们将从 中可以看到嵇康琴赋的一斑。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指出:“嵇氏之文传于今 者,以《琴赋》、《太师箴》为最著,别有《卜疑》、《家诫》、《与山巨源绝交书》 ……”
学海无涯
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面,作者记述了一句王戎对嵇康评价的话,第十六 条:“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因王戎与嵇康都同为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与嵇康同为朋友,所以王戎对嵇康的评价,是因其交往的经历而来的经验之谈,较 为可信。并且这出现在《德行第一》里面的条目,德行篇是符合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 标榜了人物的品德德行,所以我认为这里就是说,按照儒家的观点,嵇康是当下具有理 想人格的一位人物。字面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王戎他与嵇康交往了二十多年,未 尝见过他有喜怒之色。这话外之意,就是说明嵇康的修养气度非凡,喜怒不形于色。在 《晋书·嵇康传》中记载,嵇康“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②也说明了嵇 康的君士的风范。
学海无 涯
全日
制本
科生学年论文
`
题 目: 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
学 院:
文学院
专业年级: 2013 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 李佳芯 学号: 20130502182
指导教师: 何 亮 职称: 副 教 授
2016 年 3 月 20 日
第页(共0 8 页)
学海无 涯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