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性格分析(DOC)
[作文素材]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
![[作文素材]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https://img.taocdn.com/s3/m/c8829cb3f01dc281e43af03b.png)
[作文素材]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
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
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
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
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
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
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
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
嵇康的生平是怎样

嵇康的生平是怎样嵇康,一曲《广陵散》弹响他的名声,是魏晋一位大学者,向往追求自然,传世名篇更不在少数。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嵇康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的生平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兼具诗人的同时他也是个有思想,有作品的思想家和音乐家。
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他的母亲和哥哥。
据他人形容嵇康还是一位身材伟岸,英俊潇洒的大美男,有人还以为他是神仙,由此可见,他定是一个风姿绰约的不凡之人。
嵇康信奉老庄的思想,他更是老庄思想的践行者。
他追求自然,隐居于上林之中,更令人咋舌的是他堂堂一个大学者竟然开始在树下打铁,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他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远离权贵享受当下的生活,他的朋友山涛给他推荐官职,他气恼朋友不理解他心中所向,写了份绝交书,从此与他绝交。
他过于耿直的个性其实也并不适合在官场,有一次朝中权贵司马昭的手下钟会声势浩大的来找嵇康,嵇康忙着打铁无暇理会,钟会遭到无视,很是气愤,在后来一次嵇康为友申冤的时候,钟会借此机会陷害嵇康,嵇康下狱,在临刑前,上千的学生在刑场请求饶恕嵇康,由此可见嵇康的号召力,他的人格感染力。
在最终弹毕一首《广陵散》就被行刑。
嵇康怎么死的嵇康一生放荡不羁追求自由,不重名利,终日放浪形骸,与志同道合者游历于山水间,很是逍遥自在。
确切的说是他的死是因为得罪了小人。
嵇康隐居乡下,但是才名早已名满天下,经常有很多名人会来拜访他。
当时担任校尉的钟会慕名来拜见嵇康,他声势浩大的到了嵇康家门口,自认为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去看望一个平民百姓,嵇康应该是受宠若惊,会来接见自己。
没想到此时正在打铁的嵇康根本无暇理会钟会,愣是让钟会干巴巴的等着,没过多久便气呼呼地走了。
自此后钟会便记下了这个仇。
有一次,嵇康的好友被人诬告说是不孝,嵇康为其辩护,没想到也被司马昭关了起来,而这个钟会正是司马昭的下属,他小肚鸡肠还记着之前的仇,就在司马昭耳边吹风,污蔑嵇康,导致后来司马昭要杀嵇康。
阮籍嵇康简介及作文材料

【稽康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1、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2、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3、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4、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5、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
嵇康

嵇康:含道独往,弃智遗身一、嵇康档案: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
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治书侍卿史职务。
嵇昭早亡,嵇康靠母亲和兄长嵇喜抚养长大。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非长渊博。
二、成就概说1、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2、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3、他的诗的水平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4、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晋书—嵇康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然自成。
”这个可以说嵇康是个美男子了,见到他的人都说:嵇康风度潇洒,清朗挺拔。
还有人说:潇洒的像松林中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
朋友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刚正如孤松独立,他的醉态如玉山崩塌。
三、生活背景:嵇康二十岁的时候,被曹操的儿子曹休看中,曹休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此嵇康成了魏朝皇室的宗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嵇康的仕途非常顺利,不久就做了郎中后来又做了中散大夫。
入京为官,令嵇康非常兴奋,他知道,理想壮志的实现只有通过仕途才能实现。
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
当时,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典型的浮华派公子哥何晏当了吏部尚书。
曹爽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为所欲为。
嵇康看清楚了,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发,变得飞扬跋扈。
他更明白,司马懿决非庸碌之辈,而是一个老谋深算,内藏祸端的人物。
他预感到一场撕杀将不可避免。
为了避开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正始十年,司马懿突然发动了“高平岭之变”摧垮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嵇康留下的精神品质

嵇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嵇康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1.追求自由:嵇康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反对虚伪的礼教和
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倡导自然、真实的生活。
2.坚守原则:嵇康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价值
观,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
3.博学多才:他通晓文学、音乐、玄学等多种学问,展现了
广博的知识和才华。
4.率真洒脱:嵇康性格率真,不拘泥于世俗的规矩,他的诗
文和行为都透露出一种洒脱的气质。
5.刚正不阿:嵇康面对权贵的压迫和不公,毫不退缩,敢于
直言,表现出坚定的正义和骨气。
嵇康人物素材

古代名人竹林七贤之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远去的骑士走进魏晋的历史,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数嵇康了,这位“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着一袭粗衣,或抱琴行吟,或醉卧竹林,“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成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的这“一个”。
这“一个”,适逢曹魏末年。
其时,魏势日衰,而司马氏日兴,王朝的更迭已成为定局。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迫使许多的士人开始人生指向的重新选择,这种选择充满了心灵的匍匐与站立的痛苦的挣扎。
于是,随波逐流者有之,激流勇进者有之,虚以委蛇者有之,敛迹避祸者有之。
即使是阮籍这般的名流,也“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而嵇康则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麋鹿,“狂顾顿缨”,悲则哭,怒则骂,以一种生的放恣,成为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于是,他的存在,无疑成了对当时的一种可怕的侵犯。
司马氏当然不会听之任之。
他左手托着官爵和厚禄,右手则举着滴血的屠刀。
先是由钟会带着随从去察看嵇康的动静。
钟会亦为当时的名士,也曾名噪一时。
依附司马氏后,很快成为司马集团里的重臣。
当钟会昂昂乎来到嵇康的茅屋前,一贫如洗的嵇康正在家门前的老柳树下打铁。
钟会等了好久好久,等到的只是“叮叮当当”的铁锤声和“呼。
啦呼啦”的风箱声。
这些声响,充溢着一种鄙视的轻慢。
在这些声响中,嵇康的脸上飞扬着串串的汗水,钟会的额上也不由自主地渗出滴滴的汗珠。
钟会再也不能忍受这些声响,他只好无趣地走开。
这时候,嵇康才放下铁锤,从他嘴里逸出的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的奚落,钟会只得自嘲地回答:“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阮籍和嵇康都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化名流,他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阮籍和嵇康的思想性格有着一定的异同,下面就从哲学观点、人格形象、文学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哲学观点。
阮籍的哲学观点包括“自然”、“势”、“道”等概念,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而自然则是它们的本性。
同时,阮籍也强调“势”的作用,即人的行动不仅受自己的意志支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阮籍还主张突破常规,超越成见,通过思维和行动的自由,来抵制权威、理性和文化上的束缚。
相比之下,嵇康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精神探索,他的哲学观点包括“仁”、“义”、“道”等概念,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嵇康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内心的意志及其追求所决定的。
他主张内心的追寻和不断地探索,从而超越现有的局限和限制,进一步实现人文价值。
其次是人格形象。
阮籍和嵇康在人格形象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阮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不屈不挠、豁达洒脱的风格。
阮籍也曾因言行举止被贬谪至复州,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特点。
嵇康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风度。
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嵇康还是一位爱好家,特别是音乐方面,他的音乐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文学思想。
阮籍和嵇康在文学思想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阮籍的文学创作风格比较奇特,他擅长“偶书”,即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
阮籍的《咏怀诗》和《丽人行》等作品,便是其自我发泄和思考的表现。
嵇康则更多的关注于《琴赋》和《广陵散》等音乐作品,他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的思想。
嵇康的音乐作品既有情感的表达,也有情境、意境、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使得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综上所述,阮籍和嵇康虽然在南朝时期都是文化名流,但两者的思想性格有所区别。
阮籍注重个性、自由和突破,而嵇康则更强调内心的追求、精神的探索和社会和谐的维护,两者在哲学观点、人格形象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表现,也有一定的不同。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作者:吕叶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激烈动荡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激烈。
但这一时期却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思想解放、名士辈出,一时尽显“魏晋风流”。
文人名士成为权力斗争的各派争取拉拢的对象,处于政治斗争漩涡与夹缝中的名士的命运也随着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如流星,瞬息可灭,以致“名士少有全者”。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在恐怖肃杀的氛围下,有着较强号召力和较深影响力的名士们的精神及生存状态也被扭曲,他们崇尚自然,啸聚竹林,以醉饮和放诞不羁回避和对抗着现实世界。
而各自的结局也因性情差异而不同,嵇康因“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被砍头,阮籍由“口不臧否人物”而得以保全。
但“风流”无关死生,他们皆以自由奔放的个性上演了生命的绝唱,铸就了千古风流。
关键词:魏晋嵇康阮籍生活习尚性格魏晋——中国政治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催生出了令人盛赞和向往的“魏晋风流”,也就是被后世文人推崇和景仰的名士文化,在魏晋名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嵇康和阮籍。
一.刚肠嫉恶之嵇康嵇康作为当时声望最盛的大名士,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谓是一等一可爱又可敬的人物。
首先,嵇康极具才华,是当时士人阶层膜拜的对象,是文坛领袖,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极具影响力。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出身“寒门”的赵至,赵十四岁时参观太学时,遇见正在写石经古文的嵇康,便被嵇康的才华和风采所折服。
十六岁离家出走追随嵇康到山阳,求他指教。
另一例证就是司马氏集团的红人钟会,他出身贵族,是宰相钟繇的儿子,其性格乖巧,也颇具才学。
一直想结交嵇康,他的《四本论》写好以后,想让嵇康给予肯定和鼓吹,不敢送去,只敢在户外遥掷。
足以见得嵇康在当时文学界以及士人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但这也正是司马氏所忌惮之处。
同时,嵇康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还精于弹奏,《广陵散》在其被杀之后失传。
其次,个人形象风姿绰约,神采出众,在崇尚风度的魏晋时期既是实力派又是偶像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学院:文学院专业年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姓名:李佳芯学号:20130502182指导教师:何亮职称:副教授2016年 3 月20 日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姓名李佳芯学号2013050218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题目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指导教师何亮职称副教授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分:指导教师(签字):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李佳芯 20130502182指导老师:何亮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当时的文人之士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因此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释放个性的运动。
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人士大夫们,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
嵇康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世说新语》;嵇康;性格引言: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他与一些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①。
而后他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嵇康的条目有24个,其中直接与嵇康相关的有10多条。
从中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对嵇康这个人物并没有做详细的描述,但是我们却是可以透过其中简明而又扼要的记述,并经过悉心的梳理,描画出一个形象较为鲜明,性格较为丰满的嵇康来。
我们知道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甚至相互矛盾的侧面,这些侧面交织成一张暧昧难辨的人物性格图景,因此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就不能仅仅选取其中的一面或一时的言行,来以偏概全的归纳出他的性格内涵。
《世说新语》虽只有小部分描写了嵇康与其事迹,但它的体例和写人记事的方法,对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所以从《世说新语》之中一些语句对嵇康的刻画,可以大致刻画出嵇康的形象,表现出嵇康的性格特征。
一.嵇康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的第五条说:“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钟会撰著的《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据余嘉锡所注魏志中的记载:“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
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
尚书胡暇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文多不载。
”余嘉锡又说:“南齐书王僧虔传载诫子书云:‘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
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哉?’清谈之重四本论如此,殆如儒佛之经典矣。
”②如此看来,钟会所著乃是当世的清谈之论。
而钟会撰写完他的著作之后,想要拿给嵇康看,可是又不敢当面拿出来给他看,便从墙外把书扔进院子里,而后急忙离开。
钟会这样的举动一般认为可能是嵇康脾气大,瞧不起比自己文学水平低的人,但我认为此处断不是讲嵇康脾气古怪,让人难以接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水平或其他方面超过我们很多的人或专家跟前的展示我们的成果或者什么个人成就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忐忑不安和诚惶诚恐,我认为此处的钟会也应该是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也许他有这样的举动,有可能跟嵇康的脾性有关,但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在大方之家面前的那种渴望获得肯定,又怕遭到嘲笑的矛盾心情所致。
所以此处我觉得表现了嵇康清谈理论水平之高、之深。
同为《文学第四》的第九十八条说:“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问顾长康:“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长康回答说:“不会鉴赏的人认为我的后出就遗弃它,鉴赏力强的人也会因为高妙新奇而推许我。
”这句话表面上表现了顾恺之对自己造诣的肯定,而且后世的文人们在做注的时候,也仅是从顾恺之的角度,加以引证和论说。
但此处如果换在嵇康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话,我们将从中可以看到嵇康琴赋的一斑。
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指出:“嵇氏之文传于今①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者,以《琴赋》、《太师箴》为最著,别有《卜疑》、《家诫》、《与山巨源绝交书》……”①认为嵇康的代表作是汉代所没有,而其“长于辨难”也是阮籍所不及的。
从中可以见出嵇康琴赋的高妙。
二、嵇康具有君士之风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面,作者记述了一句王戎对嵇康评价的话,第十六条:“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②因王戎与嵇康都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与嵇康同为朋友,所以王戎对嵇康的评价,是因其交往的经历而来的经验之谈,较为可信。
并且这出现在《德行第一》里面的条目,德行篇是符合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标榜了人物的品德德行,所以我认为这里就是说,按照儒家的观点,嵇康是当下具有理想人格的一位人物。
字面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王戎他与嵇康交往了二十多年,未尝见过他有喜怒之色。
这话外之意,就是说明嵇康的修养气度非凡,喜怒不形于色。
在《晋书·嵇康传》中记载,嵇康“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③也说明了嵇康的君士的风范。
在《言语第二》中的第十五条记载着嵇康与赵景真的一段对话,嵇康对他说:“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狭小。
”④量,气度、气量也。
他说赵景真缺乏气量,无疑是有自己的参照的,侧面说明自己的气量较好,这也表明了他自己对气量的认同,也进一步表现了嵇康本人有着宽宏大量的气度。
在《政事第三》里面,第八条记载了嵇康死后,山涛推荐其子出任秘书丞的事情:“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⑤因嵇康不愿为司马家族出仕,但若不出仕又怕好友山涛受到牵连,所以便写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既为自己的好友山涛摘脱了嫌疑,更是尖锐地痛斥了权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嵇康面对权①刘师培:《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5月1日②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贵具有鄙视之感,不愿同流合污、恬静寡欲的高尚品格。
并且他为好友山涛开脱嫌疑,表现了嵇康的重情重义和仗义执言。
在嵇康临刑前,在法场,弹毕《广陵散》,非常从容的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儿不孤。
”而事实也是如此,嵇康死后,山涛视嵇绍如己出,悉心照应,上文所引就是例证。
可以看出魏晋之士们的君士之风。
在《雅量第六》的第二条中记述了嵇康临刑前的情形:“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①在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要求文人志士的举止、姿势要旷达、潇洒,个人的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自我的内心活动只能深藏不露,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总的来说便是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虚伪的名教统治,誓死不与司马氏合作,并且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现出来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被司马氏以违背礼教罪,加上钟会从中挑唆,终于被推上了断头台。
嵇康从容就义,年方三十九岁。
这段记述就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嵇康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登上法场,在临死前取琴弹奏,一曲终了,抚琴长叹,《广陵散》成了绝响。
嵇康事事都淡然置之,但唯一怅惘不已的便是《广陵散》的失传。
在他看来,《广陵散》是他的灵魂和精神,肉体虽死,但如果《广陵散》在民间流传,也可以使自己精神不灭,可惜因自己的吝啬固执便没有将《广陵散》传播天下,这无不让他叹息、哀痛。
但嵇康毕竟是嵇康,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洒脱、高贵雅量,即使登上刑场也从容赴死,因为他的风雅宽宏的气量使他和他的广陵绝响一起获得了永生,虽然他肉身以死,但他的品质不灭。
魏晋时期的文人是生命意识最活跃最强烈的阶层,在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便是尊重即为人格的自尊、才华的展示。
魏晋的文人志士不追求个人人格的完善与完美,只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和独特,正是由于这样的追求,所以形成了著名的魏晋风度。
这些士人们或任性放达,或镇静自若,或露才扬己,他们将义赋予了新的人格内涵,在人格与生命发生冲突时,仍有人发出了“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②的呼①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声,并有少数名士在实践着这种声音,嵇康就是这样的人。
嵇康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了什么是君士之风。
三、嵇康具有狂妄不羁的性格个性张狂,铺张扬厉的精神是嵇康性格的主要特点。
因为他的遗世孤立身姿,反名教任自然的思想,窒息悲愤的感情,遁世保身而不能的困顿使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使自己陷入了被处死的境地。
在《容止十四》中第五条是这样的记载嵇康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①容止,指仪容举止。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说嵇康“早孤,有奇才。
远迈不群,身长七八尺,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康尝采草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②。
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和《晋书·嵇康传》的评述,我们可以看到嵇康的风度和品行的确超凡脱俗。
从语句的表面上看来描写了嵇康仪表堂堂,既有风度,又有气势。
但在《世说新语》里面的记载中还记述了山公即山涛对嵇康一句话的评价,这样就加深了我们对嵇康的理解了。
山涛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还是嵇康的朋友,自然是熟悉嵇康的脾性的,所以,他说出的对嵇康性格评述的话就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言了,较其他人而言要深刻许多。
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孤立之若松”③。
岩岩即是高高耸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