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嵇康(224-263)阮籍(210-263)

合集下载

《嵇康生卒年考》(5篇范例)

《嵇康生卒年考》(5篇范例)

《嵇康生卒年考》(5篇范例)第一篇:《嵇康生卒年考》《嵇康生卒年考辨》内容提要关于嵇康的生卒年,学者们说法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本文通过考求嵇康因何事而死,依靠各种档案文献,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和赵至为线索,通过资料互证的方式,限定嵇康卒年范围,进而推定嵇康的生卒年,并列举误考,指出其有误之处。

关键字嵇康生卒年与山巨源绝交书赵至嵇康,谯郡郅(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很大,而且在音乐上的造诣也很深,《广陵散》之名即天下共闻。

如今嵇康甚至被戴上“哲学家”、“教育家”的头衔,从中不难看出嵇康的影响之大。

然而这样一位三国名流,生卒年却未详见于史料,实在颇有遗憾。

鉴于其影响,很多学者都曾考定其生卒年,然而观各家所说,皆无法确切推定嵇康的生卒年,而且理由实在有不妥之处。

故重新考定一番,以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嵇康因何事被治罪死考求嵇康卒年首先要明确他因何事而被治罪死。

导致嵇康被诛的事件的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钟会之恨,二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引起司马昭之恶,三是发生吕安之事,钟会趁机进谗,司马昭杀吕安与嵇康。

嵇康声名在外,钟会欣然拜之,却遭冷待,因此记恨在心。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引邓粲《晋纪》“嵇康曾锻于长林下,钟会造焉……不与酬对,会恨而去。

”《世说新语•简傲》第三条刘孝标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钟会为大将军所昵,闻康名而造焉……会至,不为之理,会深衔之。

后因吕安事,而遂谮康焉。

”后来山涛由选曹郎迁为散骑常侍,推荐嵇康任选曹郎,嵇康回《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因信中有影射司马氏之语而遭憎恨。

《世说新语•①栖逸》第三条言“山公将去选曹,欲与嵇康,康与书告绝。

”吏部郎即是选曹郎。

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曰:“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与康,康辞之,并与山绝……乃答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

” 嵇康所说“绝交”并非今天意义上的与人断绝关系,而是带有表达志趣意味的告示。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山涛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 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 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 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 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 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 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 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 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 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 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愿足下勿似之。 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嵇康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 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 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 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 中散”。崇尚老庄,适性自然,着有 《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同时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曾公开发 表菲薄“圣人”的言论,反对司马世打 着“名教”幌子篡夺政权。后因与山涛 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 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 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咏怀
其十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咏怀
其十一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原,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与山巨源绝交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 惠、 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 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 文无 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 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 穷则自得而 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 之岩栖,子房之佐汉, 接舆之行歌,其揆 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 君子百行,殊 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 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 之论。 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 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阮籍

阮籍

石同?泪下不可禁。
• (四)诗歌的风格 • 1、含蓄蕴藉、托兴深远、富于变化
• 刘勰:“阮旨遥深” • 钟嵘: “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 王夫之《古诗评选》: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 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 质。
• 含蓄蕴藉、托兴深远的成因 • 外因:《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 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 内因:A、超现实性场景。B、比兴。C、 典故。D、意接而语不接(方东树《昭昧詹 言》E、正言若反,反言若正)
• 四、阮籍的文章 • 刘师培 • 阮氏之文传于今者,有《东平赋》、《首 阳山赋》……大抵语重意奇,颇事华采; 其意旨所寄,所为《大人先生传》,其体 亦出于汉人设论(如《解嘲》之属),然 杂以骚赋各体,为汉人所未有……《通易》 综贯全经之义,以推论世变之由,其文体 奇偶相成,间用韵语;《达庄论》亦多韵 语,然词必对偶,以气骋词;《乐论》文 尤繁富,辅以壮丽之词。
阮籍:“苦”之歌者
• 一、生平(210-263) • 建安十五年生(210) • 正始三年(242),太尉蒋济辟,初不应,后勉 为之。复为尚书郎,寻以病免。 • 正始七年(247),曹爽召为参军,以疾辞。 • 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起为丞相司马 懿从事中郎。三年,为司马师大司马从事中郎。 • 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受封关内侯,徙散 骑常侍。次年,司马昭为大将军,自求为东平相, 旬日而还。 • 甘露三年(258),昭弑高贵乡公。 • 元帝景元四年(263),为司空郑冲作《劝晋王 笺》。嵇康被杀。卒。
• 其三 •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史记·李将军列传》:谚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文子》:有荣华者必有愁 悴。班固《答宾戏》:朝为荣华,夕为憔悴 。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史记·伯夷列传》: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竹林七贤PPT

竹林七贤PPT

谢谢观看!
刘伶
刘伶,字伯伦,(约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之 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 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 著《酒德颂》一篇。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 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 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 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 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 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 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 (240年—249年),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 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 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 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 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河内 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 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此时写作 《思旧赋》。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 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 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 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当 代所见的《庄子注》。

中国诗歌流派(四):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四):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四):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竹林七贤魏晋间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的合称。

他们生活在司马氏加紧向曹魏统治集团争夺政权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倡导自然,集结于山水竹林间,纵酒酣歌,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但竹林七贤的志趣品格并不相同,当司马氏兄弟相继执政后,他们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的被司马氏所杀害,有的仍纵酒放诞,以避害全身,有的依附于司马氏,为时人所轻视。

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各不相同。

阮咸、山涛、王戎三人都无诗歌传世。

向秀仅存《思旧赋》一篇,抒发对亡友的怀念之情,清凄悲怆,向称名篇。

刘伶仅存诗二首,其《酒德颂》,风格与阮籍《大人先生传》相近。

嵇康、阮籍是“七贤”中诗文大家,“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成就最高,影响亦大,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通晓文学、音乐,反对名教思想,崇尚老庄,有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论》《养生论》等传世。

他曾先后任浔阳长、中散大夫等官职,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

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幽愤诗作者:嵇康年代:汉嗟余薄祜。

少遭不造。

哀茕靡识。

越在襁緥。

母兄鞠育。

有慈无威。

恃忧肆妲。

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

凭宠自放。

抗心希古。

任其所尚。

托好老庄。

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

养素全真。

曰余不敏。

好善闇人。

子玉之败。

屡增惟尘。

大人含弘。

藏垢怀耻。

民之多僻。

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

显明臧否。

感悟思愆。

怛若创痏。

欲寡其过。

谤议沸腾。

性不伤物。

频致怨憎。

昔惭柳惠。

今愧孙登。

内负宿心。

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

乐道闲居。

与世无营。

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

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

寔由顽疎。

理弊患结。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

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其三十三阮籍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嵇康“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诗歌以文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咏怀•其三十二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嵇康简介

嵇康简介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

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

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

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

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

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

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

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

嵇康简介

嵇康简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所以沉至痛切。在写法上,它采取了回环往覆的多层次结构,强调了 诗人愧恧的心情和守朴全真的志向,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愤懑。 嵇康往往在诗中抒发他强烈的愤世嫉俗心情,因此他的一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得比较直 露,语含讥刺,锋芒毕现,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而他的另一些诗作夹有谈玄的成分,如“俯 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之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诗歌形象的生 动性。不过总的来说,嵇康的诗歌,特别是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还是有相当地位的。 嵇康的散文成就超过诗歌。他的论说文、书信、传记写得都好。论说文今存 9 篇,多为长 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最为著名。这些文章多是阐弘他的哲学、政治、伦理思 想的,如《养生论》是宣传“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声 无哀乐论》论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认为哀乐之情的产生,“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 , 以自显发”,文章批驳了声音本身具有哀乐的观点;《管蔡论》是篇政治历史论文,《明胆论》 又是篇心理学论著。这些文章的共同特色是“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即敢于 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如上述《管蔡论》、《声无哀乐论》等,都是对 传统的名教观念的挑战,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书信今存 2 篇,即《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前一篇是写给友人山涛的。 当时山涛将离吏部郎之职,举嵇康自代,康即写此书谢绝。书中列述自己不能任职的理由,有 “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述说自己性格刚直,脾气怪僻,与“俗人”即礼法之士不 合。此书写得泼辣而洒脱,向来被认为是嵇康散文中的代表作。后一篇是致吕安之兄吕巽的, 书中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行为污秽,而且包藏祸心、反诬无辜的弟弟,愤怒地声明同他绝交。 嵇康曾著《圣贤高士传》。书中所写人物,自混沌至于管宁,凡 119 人。但是今仅存 52 传、 5 赞。传文颇简练,有些还相当有文彩,如《井丹》,通过对两件事实的扼要介绍,比较生动地 写出了井丹的高洁性格,堪称是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又如《被裘公》、 《汉 阴丈人》、《蒋诩》等传,也都是较好的篇章。 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13 卷,又别有 15 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 10 卷 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 (收入《汉魏六 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 1924 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 年收入《鲁迅全集》第 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 康集》196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秀才即嵇康兄嵇喜,是个热衷名利的凡俗之士,与嵇康志趣不同。 而嵇康对他怀深厚的手足之情,曾写十九首诗赠给他,抒发伤别与怀 念,同时委婉地劝他不要进一步投靠司马氏,求取功名富贵,希望他 同自己一样归隐田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本诗是其中第十四首,想 象嵇喜行军之暇, 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用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趣来 描写嵇喜的行军生活。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 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 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 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 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 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
3.四言另辟蹊径
嵇康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 表现了很强的语言功力。
(二)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 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软步兵。思想上崇奉老 庄,政治上采取谦退冲虚、谨慎避祸的态度,蔑视礼法、好 酒自放。

阮籍1VideoJoiner150428154920.mp4 阮籍蔑视礼法VideoJoiner150428155834.mp4
二、嵇康 阮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曹 氏、司马氏争权夺利,政局混乱,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为了保全自身,远离仕途,于竹林中 谈玄论道,纵酒行乐,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先有七贤之称,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 居地山阳县。
嵇康VideoJoiner150421095917.mp4
司马氏掌权后,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开始笼络 天下名士,阮籍、山涛等开始出仕。后来山涛举荐嵇康出 仕,嵇康盛怒下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与司马氏 划清了界线。后因先前得罪钟会,在吕安事件中仗义执言, 被钟会诬陷(导火索),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嵇康 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 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说“巨源在,汝不孤 矣。”)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 儿子一样,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

0001.凤凰宽频-十大古琴曲【广陵散】【徐君跃古琴版本】.mp4
嵇康之死的影响
提高了竹林精神的道德层次,使之由原来的放废纵
情变为抵抗丑恶.
沉重打击了士林文人,为后来西晋政治精神分裂埋
下伏笔,同时也给竹林精神画上了句号。(向秀等)
嵇康的创作
诗:《杂诗 》一首、 《幽愤诗》一首 、《酒会诗》七首、 《叙 志诗》二首、 《游仙诗》一首 、《六言诗》十首 、《答二郭诗》三 首、 《与阮德如诗》一首 、《重作四言诗》七首、 《思亲诗》一首、 《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 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 绝交书》 赋: 《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 论: 《养生论》 《释私论》 《管蔡论》 《明胆论》《声无哀乐论》 《答 难养生论》 《难自然好学论》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解宅无吉凶 摄生论》 琴曲:《风入松》 《长清》 《短清》 《长侧》、《短侧》 其他: 《琴赞》 《灯铭》 《卜疑》 《家诫》 《太师箴》 《圣贤高 士传赞》 《春秋左氏传音》等

阮籍青白眼VideoJoiner150428160409.mp4
如何理解阮籍

阮籍既不愿与恶俗同流合污,又不敢奋起反抗,其 放达行为背后是深刻的痛苦与孤独。这种刻意忽视世俗 观念、举止特立独行、疏离于政治而不违逆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阮籍穷途之哭VideoJoiner150428161221.mp4 阮籍影响VideoJoiner150429123012.mp4
嵇 康 阮 籍
第五讲
嵇康 阮籍
一、魏晋风度 二、嵇康 阮籍
一、魏晋风度
(一) 产生的社会背景
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 倾轧,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三国鼎 立,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东晋王朝内部的争斗、农民起义,最后 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混乱而痛苦的现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 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名士 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 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广陵绝响1得罪钟会VideoJoiner150421102411.mp4 广陵绝响2与山涛绝交VideoJoiner150421104245.mp4 广陵绝响3吕安事件VideoJoiner150421103402.mp4 广陵绝响4VideoJoiner150421104534.mp4
(二)表现:士人轻视儒家思想,思想与行为迥异于汉代
1.通脱:不拘小节(曹操,曹丕:学驴叫:王粲)
2.纵乐:不醉不休,熬通宵
3.纵欲:曹操--左慈(学房中术)
服食五石散:漂亮、健壮、皮肤细腻(宽袍大袖)、性欲强;紧张、 易怒(魏晋多怒士); 吃冷食,行散
(三)魏晋风度在文学上的表现: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 的“正始文学”, 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 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文人面对极为严酷的社会现 实,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把从现实 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 的思考,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玄学,清 谈)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 最基本的特点。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 何晏、王弼、 夏侯玄, “竹林七贤”等。
1. 象征手法 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 灵上承 受着的重压。 2.动静相形,情景交融 “起坐弹鸣琴”是人的动,清风 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是物 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 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 景 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 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 夜间 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

阮籍作品
诗:《咏怀古诗》八十二首 散文:《大人先生传》、《通老 论》、《达庄论》、《通易论》等。 赋:《清思赋》、《首阳山 赋》、《鸠赋》、《猕猴赋》等。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 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 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忧愤深广,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译文: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在
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pán)打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目送 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 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不禁赞赏《庄 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 (以上几句委婉地劝谕其兄归隐田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放 弃军旅生活。)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 都没用。寄托了作者超迈高远的精神境界。(作者担心嵇喜与 他志趣相异,难以接受其劝谕,表示惋惜。)
高平陵之变VideoJoiner150421095048.mp4
曹芳
何晏
夏侯玄
(一)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
夜。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 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身长七尺八寸,美辞藻,有凤仪, 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 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 曾孙女 ,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 中散。
3.通过具体的意象抒写孤独之情
诗歌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 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抒写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惧祸之叹。
小结
魏晋风度是儒道融合的产物,是在社会失序的土壤中
诞生的,它之所以被后世仰慕,主要原因在于其中包含自
由与深邃之美。但魏晋风度的行为方式也存在诸多缺陷,
2.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3.首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咏怀诗》一(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作品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 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 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 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 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 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 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表现:好老庄,自由、率性(阮咸与猪共饮,刘伶天地为 屋),蔑视礼法、对抗世俗(阮籍酒醉与美女共卧,母丧 期间吃司马昭宴请,阮咸母丧期间追侍女) 阮咸: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

竹林七贤VideoJoiner150420230132.mp4
阮籍
魏齐王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正始十年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 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 件),杀死了正始名士何晏(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 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何晏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 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等人,六年(254),司马师废帝,诛杀夏 侯玄等人,天下名士减半。司马氏开始笼络士人,竹林七贤的命运也 开始发生了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