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讲:阮籍与嵇康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常聚在当时的⼭阳县⽵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林七贤。
在这七⼈中,嵇康和阮籍的⽂学造诣是相对较⾼的,但在我眼中,更吸引我的不是他们的⽂字,⽽是他们之间的坚固友谊。
嵇康和阮籍,他们都是⽂⼈墨客,他们都属于“⽵林七贤”,他们都不慕荣利,他们都不顾礼法,他们都⽣活得⽆⽐真实。
对于他们两位,可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些了解,或是听说过⼀些事迹,或是拜读过⼀些作品。
但是他们⼆⼈之间坚固的友谊却很少有⼈了解,更不要说感受与感叹。
阮籍⽐嵇康年长,所以先从阮籍谈起。
阮籍是三国魏诗⼈,字嗣宗,因为曾任步兵校尉⽽得名阮步兵。
他的⽗亲是⾝为建安七⼦之⼀的阮瑀。
《滕王阁序》⾥⾯写“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把阮籍当作了反⾯教材,说他为⼈放荡不羁,我们怎么可以学他那样穷途的哭泣。
但是在我看来,阮籍并不是这样的。
阮籍的穷途,不仅仅是他的车前没有路了,车前没有路,再找⼀条便好。
但是如果是⼈⽣路上⾛进了绝境,⼜该怎么办呢?毕竟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绝处逢⽣,柳暗花明。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他宣泄内⼼的反抗和⽆奈的⽅式,他⽤嚎啕⼤哭来反抗他⼈⽣之中的绝路,哭声中带着⽆奈和些许绝望——除了哭,他还能怎么样呢?对于中国的⽼祖宗们传下来的风俗礼数,⼀般⼈就算是不认同⼤概也会硬着头⽪,不由⾃主得遵守,但是阮籍并不是这样。
美丽有才的兵家⼥早逝,他并不认识这个⼥孩,也不认识她家⾥的⼈,但他得到消息之后贸贸然跑去吊唁,跪在灵前⼤哭⼀场,直到诉尽⼼中的哀悼之情才离开;他的嫂⼦要回娘家,他⼤⼤⽅⽅地和嫂⼦道别,说了好多话,完全不理会叔嫂之间不能说话的礼数;母亲病逝,他正在和别⼈下棋,执意把棋下完之后,在友⼈惊恐的⽬光之中饮酒两⽃,放声⼤哭,⼝吐鲜⾎,⼏天后,母亲下葬,他⼜吃⾁喝酒,然后去和母亲道别,见了母亲遗体后放声⼤哭,⼝吐鲜⾎,母亲的仙逝让他也⼏乎死去。
阮籍的的确确违背了别⼈最为看重的风俗礼数,但全天下⼜有⼏个孝⼦可以⽐得上他对母亲的爱呢?我觉得,阮籍的真,是当时的⼈们乃⾄现在的⼈们所长久缺失的,他不被世俗所束缚,难过就是难过,开⼼就是开⼼,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隐藏。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1.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⑴反对司马氏的篡权是其共同的立场,但在态度上,①阮籍能做到敷衍世事,应变顺和;②嵇康却峻切激烈,往而不返。
⑵同样是非毁礼法,放浪形骸,①阮籍含蓄而近于圆滑;②嵇康则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这是二人性格与处世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后果。
2.文风的异同:“师心遣论”、“使气命才”是其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是其异。
3.阮籍与嵇康之文:⑴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通易论》、《达庄论》等。
阮籍的散文富于文采,但总的说来,在指斥现实、介入政治斗争方面“隐而不显”。
⑵嵇康的散文的代表作是《太师箴》、《管蔡论》、《与山居源绝交书》,此外还有《养生论》、《南张辽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等,嵇康的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辩难,风格清峻豪壮,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
4.阮籍与嵇康之诗:⑴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是其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嵇康的诗歌形式多样,尤以四言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秀才从军》。
嵇康的诗歌风格清峻、言简义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5.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⑴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也体现出一些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的情绪。
⑵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的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⑶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饮酒》、庾信《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得到其艺术的滋养。
6.嵇康的《悲愤诗》与《赠秀才入军》:⑴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最高。
⑵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跳楼,还是喝毒药?——浅谈阮籍与嵇康的自杀艺术》

跳楼,还是喝毒药?——浅谈阮籍与嵇康的自杀艺术2008年4月如果告诉你,你现在必须要自杀。
你会选择跳楼,抑或是喝毒药?前者死的爽快,更有可能“上新闻”,后者则能活得相对来说时间长些,体面一些,不过更痛苦一些。
请选择!这就是东汉末年竹林七贤代表人物阮籍与嵇康所面临的选择题。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身处他们当时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他们必须得死。
于是嵇康选择前者,站出来大声怒斥当朝统治者,“人的觉醒”在他身上焕发得淋漓尽致,被司马送上了菜市场给“咔嚓”掉了;而阮籍选择了后者,在他身上“大智若愚”得到了完满的阐释,可以说善终了吧,但其实他活着的痛苦更甚于嵇康。
自杀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怎样死得其所,怎样死得体面等等问题,他们二位给我们上了一课。
(一)是谁逼他们自杀的?——乱世葬英雄自杀总归是要一个恰当的理由的,不可能是由于想去尝试下死亡这个没有人能告诉你是什么感觉的感觉,要么是环境所逼,要么是脑子被格式化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有理由的。
那么,是什么逼阮稽二人自杀的,我认为是乱世,尤其是魏晋之交的这个乱世。
所谓乱世造英雄,同时,乱世也葬英雄。
魏明帝时期,曹丕所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经跟他一起去见上帝也不知道见阎罗去了。
司马家族当政,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对于名士以示笼络,一方面与其他氏族联姻,另一方面大肆杀戮异己。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士林都处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血雨腥风之下。
黑暗的生存环境“使一部分较为正直而失意的士人从正统的立场上游离出来,转而从一种具有反叛色彩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著论立说和立身行事,嵇康和阮籍就是这种倾向的代表性人物”。
其次,重视群体价值的儒学式微,道家兴起,佛教东渐,整个中国处于自打战国以来思想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
这样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个体意识的崛起,借自然之名张扬个性,反对儒学及名教之风大盛。
那么,司马面对这种情况肯定不干了,他们必须极力维护传统儒家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就变成了文化上推崇“名教”,政治上推行暴力政策,以“名教”的旗帜,蛊惑人心,欺骗士人。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阮籍嵇康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
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
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 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
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嵇康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广陵散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
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1)嵇康的简历嵇康(223至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人。
父昭,曾为魏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康早孤,靠母、兄抚育成人。
康少有俊才,豪迈不群,任性而行。
不修名誉,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景初三年(239年),魏少帝曹芳即位时,康年十七,后娶曹操子沛王林的孙女为妻,曾作过中散大夫。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及其党何晏等,独揽政柄,从此嵇康隐居不仕,他与阮籍等寓居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修武)。
史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玡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休七贤”。
竹林七贤结伴游处的时间大概在正始未年至嘉平未年的五、六年内。
七人中,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二人一生的言行和遭遇也多类似。
至于其他五人,或者在司马氏手下作了大官,或者在学术、人品上表现平庸。
我们在此只谈谈嵇康和阮籍的政治处境和哲学思想。
嵇康只活了四十岁,便被司马昭杀害。
他短促的一生,可以司马懿发动政变为分界线而分为两段。
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岁以前,“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
这时,大致过的是读书弹琴、饮酒咏诗,“自足于怀”的无忧虑生活。
后一段则过着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
所以我们说:司马懿杀曹爽政变不仅使魏政权落于司马氏之手,也使嵇康一生发生重要转折。
司马氏要篡位,主要依靠军事实力和儒家豪门的支持。
但篡位的勾当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司马氏除广泛笼络有名望的士大夫以外,还为自己图谋篡代制造理论根据。
于是汉朝统治者先已行之有效的儒家伦理名教便应时而出。
司马氏首先标榜一个孝字,用以诱导士人慎言保身,勿为祸先:另外又宣扬尧舜禅代、汤武革命,给士人指明政治方向,让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出力效劳。
在司马氏的威逼利诱下,不仅儒门世族纷纷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也起了分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相继作了或大或小的官。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
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二人个性的差异,二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阮籍以至慎而得以善终,嵇康则因刚肠疾烈而惨遭杀害。
我们可以从比较中看出二人个性与文学的不同。
阮籍字嗣宗,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卒于魏景元三年(263)。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阮瑀死时,他才三岁。
十一岁时,曹丕代汉即帝位,三十三岁时,他曾应太尉蒋济辟,做过很短时间的尚书郎,便以病免,三十八岁时曹爽又召他为参军,他又托病没有应召,两年后,曹爽被诛,当时附曹爽的文人多被杀,他因而幸免,“时人服其远识”(《晋书·本传》)。
而到了四十三岁,他又作了司马师的从事郎中,被封为关内侯,徙散骑常侍候。
其间又作过十年的东平相。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权,又继任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晚年(53岁)又求为步兵校尉,后世因称其为阮步兵。
在他死后两年,魏主正式禅位于晋。
在他死前,晋魏代禅已成定局,因此,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两次十分残酷的“禅代”斗争,这些对他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极深的影响。
阮籍的一生,从思想上说是苦闷的一生,他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间,依违于政局内外,在矛盾中度日,在苦闷中寻求解脱。
少年时的阮籍是颇有壮志的,“籍本有济世志”(《晋书·本传》),比如,他曾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表现出目空古人的少年英气。
但是随着政局的变化,他那种期待建立功名的热情便消歇了,特别是在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父子相继把持朝政,残酷地屠杀异已,实行高压统治,给他的思想以极大的影响。
在这一高压政治背景下,他最大的苦恼在于如何能够全身远祸。
应该说,阮籍从司马氏父子一系列地杀戮事件中,对司马氏凶残面目已有深入地了解,对于司马氏用卑劣手段手段攫取政权的行为也是十分痛恶的,但为了全身,他又不敢明确表示反对,而这时他在士林中令名已著,司马氏对他倍加注意,这更加使他处境维艰。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以自由不拘的个性和深邃的思辨能力,提出了独特的玄学思想。
在他们的思想中,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也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阮籍和嵇康玄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首先,阮籍和嵇康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迎合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们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道非成性之理,心非体势之物,心理自由,长不可待有人,道便能成马之然。
”嵇康也在《与谢安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活人莫非有所自析分,以此为己,高人也。
”其次,阮籍和嵇康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探索并追求最高的真理,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他们批评了当时儒家的经学传统,认为这种传统只是空洞的文字学,不能真正领悟到真理的本质。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经言道理,皆非圣王之所独创,皆人君之所由制。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我吾师言人生者,莫之为重也。
故欲浩然于天地之间者,诚心而已矣。
”最后,阮籍和嵇康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个体不自由的根源,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需要通过道德纲常来实现。
阮籍在《与潘尼书》中说:“大纲存于内心,不才敏于外物。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苟知吾身,吾为善者也。
”他们呼吁人们应该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总的来说,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们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腐败和矛盾的批判。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文人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阮籍和嵇康都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化名流,他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阮籍和嵇康的思想性格有着一定的异同,下面就从哲学观点、人格形象、文学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哲学观点。
阮籍的哲学观点包括“自然”、“势”、“道”等概念,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而自然则是它们的本性。
同时,阮籍也强调“势”的作用,即人的行动不仅受自己的意志支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阮籍还主张突破常规,超越成见,通过思维和行动的自由,来抵制权威、理性和文化上的束缚。
相比之下,嵇康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精神探索,他的哲学观点包括“仁”、“义”、“道”等概念,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嵇康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内心的意志及其追求所决定的。
他主张内心的追寻和不断地探索,从而超越现有的局限和限制,进一步实现人文价值。
其次是人格形象。
阮籍和嵇康在人格形象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阮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不屈不挠、豁达洒脱的风格。
阮籍也曾因言行举止被贬谪至复州,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特点。
嵇康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风度。
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嵇康还是一位爱好家,特别是音乐方面,他的音乐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文学思想。
阮籍和嵇康在文学思想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阮籍的文学创作风格比较奇特,他擅长“偶书”,即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
阮籍的《咏怀诗》和《丽人行》等作品,便是其自我发泄和思考的表现。
嵇康则更多的关注于《琴赋》和《广陵散》等音乐作品,他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的思想。
嵇康的音乐作品既有情感的表达,也有情境、意境、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使得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综上所述,阮籍和嵇康虽然在南朝时期都是文化名流,但两者的思想性格有所区别。
阮籍注重个性、自由和突破,而嵇康则更强调内心的追求、精神的探索和社会和谐的维护,两者在哲学观点、人格形象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表现,也有一定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阮籍的诗歌
代表作品《咏怀诗》八十二首。 钟嵘《诗品》:晋步兵阮籍诗,其源 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 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 寄八荒之表,洋洋乎合于风雅,使人忘其 鄙近,自致远大。 刘勰《文心雕龙》:阮旨遥深。
阮籍《咏怀诗》描写时光飞逝、人生 无常、万物多变之情景,充满苦闷、孤独 的情绪,同时也流露对生命完美的期望和 执着的爱恋。
下编 艺术与源流篇 第六章 阮籍诗文艺术研究 第七章 阮籍的影响 第八章 阮籍《咏怀》诗注述评 第九章 阮籍研究史略论 结语
附录 一、《阮籍集》序跋补辑 二、历代阮籍评论补辑 三、历代阮籍作品评论补辑 四、阮籍五言《咏怀》诗集评补辑 五、历代阮籍《咏怀》诗拟作辑略
罗仲鼎《阮籍咏怀诗译解》,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李清筠、林家骊《新译阮籍诗文集》,三民书局2000年版。 邱镇京《阮籍咏怀诗研究》,文津出版社1980年版。 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孙娘水《阮籍审美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刘伶尝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 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 中?”
《文心雕龙·明诗》: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二、阮籍
(一)阮籍的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
封)人,阮瑀之子。博览群书,尤喜老庄。为人旷放不羁, 任情自适,鄙弃礼法。正始年间曾任曹爽参军,但均以病 免归。司马懿执政,召为其太傅府从事郎中,以后相继为 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之 为“阮步兵”。有《阮嗣宗集》。
第七讲 阮籍与嵇康
一、正始时期的时代背景与人文环境
正始,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正始文 学”的时间断限为正始之后直到西晋立国(265)。
1.严酷的政治斗争 2.玄学的盛行
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 深刻的理性思考、尖锐的人生悲哀
代表人物: 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 刘伶、阮咸
《咏怀诗》(其十三) 独坐空堂上,谁 Nhomakorabea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莫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阮籍的《咏怀诗》也有“悯世刺时” 之作,或以史事讽谕曹魏集团荒淫失政 以至亡国(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 或怒斥虚伪卑劣的礼法之士(其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
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 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 因吐血,废顿良久。
《世说新语·德行》: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
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世说新语·简傲》: 晋文王功德盛大,从席严敬 ,拟于 王
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 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 品》)
概而言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二 首大抵各具个性。它们远承《风》、 《雅》、《离骚》,近取乐府、《古诗 十九首》,尤存建安之风骨,在艺术表 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于统一。
《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 诗的体例。
三、嵇康
(一)嵇康的生平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
西南)人。早孤,家世儒家,少有俊才。崇尚老庄,性格 高傲刚直,不拘礼法。受道教影响,喜谈服食养生之事。 通音乐,善奏琴。娶魏沛王曹氏女为妻,曾官中散大夫, 故世称嵇中散。后因遭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杀害。有《嵇 中散集》。现存诗五十余首。
《隋书·经籍志》著录嵇康集十三 卷,并注“梁十卷,录一卷”,至宋 代仅存十卷,宋本今已不传。现存最 早刊本为明嘉靖间黄省曾辑刻的十卷 本(《四部丛刊》影印),另有明吴 宽丛书堂钞校本、明张溥辑本等。
《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
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 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 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首,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俱酒。”妇 曰:“敬闻命。”供酒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 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步兵曰:“仲容已预之,聊不得复尔!”
(二)阮籍研究基本资料
黄节注《曹子 建诗注/阮步咏怀 诗注》(1926 年),中华书局 2008年版。
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1987年版。
《阮籍集》版本及诸 注本之优劣,可参见金 开诚、葛兆光《古诗文 要籍叙录》“阮籍集”条。
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辛旗《阮籍评传》,华艺出版社2012年版。
词语:悲哀、凄怆、涕下、咨嗟、辛 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
意象:孤鸟、寒鸟、孤鸿、离兽、蟋 蟀、蟪蛄。
《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诗》(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 中华书局2007年版。
张建伟、李卫锋《阮籍研究》,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上编 文献与思想编 第一章 阮籍集版本研究 第二章 阮籍集校勘及注释补正 第三章 阮籍生平事迹考 第四章 阮籍之政治态度——阮籍魏晋易代之际诗文笺证 第五章 阮籍之放诞——政治高压下的魏晋风度
《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卷, 并注“梁十三卷,录一卷” ,已佚。现 存重要的刊本有: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陈德文序 刻《阮嗣宗集》二卷;
明天启崇祯间张燮辑刊《阮步兵集》 五卷,收入《七十二家集》;
明末张溥辑刊《阮步兵庥》一卷,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