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

合集下载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常聚在当时的⼭阳县⽵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林七贤。

在这七⼈中,嵇康和阮籍的⽂学造诣是相对较⾼的,但在我眼中,更吸引我的不是他们的⽂字,⽽是他们之间的坚固友谊。

嵇康和阮籍,他们都是⽂⼈墨客,他们都属于“⽵林七贤”,他们都不慕荣利,他们都不顾礼法,他们都⽣活得⽆⽐真实。

对于他们两位,可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些了解,或是听说过⼀些事迹,或是拜读过⼀些作品。

但是他们⼆⼈之间坚固的友谊却很少有⼈了解,更不要说感受与感叹。

阮籍⽐嵇康年长,所以先从阮籍谈起。

阮籍是三国魏诗⼈,字嗣宗,因为曾任步兵校尉⽽得名阮步兵。

他的⽗亲是⾝为建安七⼦之⼀的阮瑀。

《滕王阁序》⾥⾯写“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把阮籍当作了反⾯教材,说他为⼈放荡不羁,我们怎么可以学他那样穷途的哭泣。

但是在我看来,阮籍并不是这样的。

阮籍的穷途,不仅仅是他的车前没有路了,车前没有路,再找⼀条便好。

但是如果是⼈⽣路上⾛进了绝境,⼜该怎么办呢?毕竟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绝处逢⽣,柳暗花明。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他宣泄内⼼的反抗和⽆奈的⽅式,他⽤嚎啕⼤哭来反抗他⼈⽣之中的绝路,哭声中带着⽆奈和些许绝望——除了哭,他还能怎么样呢?对于中国的⽼祖宗们传下来的风俗礼数,⼀般⼈就算是不认同⼤概也会硬着头⽪,不由⾃主得遵守,但是阮籍并不是这样。

美丽有才的兵家⼥早逝,他并不认识这个⼥孩,也不认识她家⾥的⼈,但他得到消息之后贸贸然跑去吊唁,跪在灵前⼤哭⼀场,直到诉尽⼼中的哀悼之情才离开;他的嫂⼦要回娘家,他⼤⼤⽅⽅地和嫂⼦道别,说了好多话,完全不理会叔嫂之间不能说话的礼数;母亲病逝,他正在和别⼈下棋,执意把棋下完之后,在友⼈惊恐的⽬光之中饮酒两⽃,放声⼤哭,⼝吐鲜⾎,⼏天后,母亲下葬,他⼜吃⾁喝酒,然后去和母亲道别,见了母亲遗体后放声⼤哭,⼝吐鲜⾎,母亲的仙逝让他也⼏乎死去。

阮籍的的确确违背了别⼈最为看重的风俗礼数,但全天下⼜有⼏个孝⼦可以⽐得上他对母亲的爱呢?我觉得,阮籍的真,是当时的⼈们乃⾄现在的⼈们所长久缺失的,他不被世俗所束缚,难过就是难过,开⼼就是开⼼,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隐藏。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学意蕴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学意蕴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学意蕴【内容提要】身处魏晋更替之际,嵇康、阮籍表现出诸多相同点,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

理论上,他们推崇“心”、“神”,强调超越名教束缚,任运自然本性,落实到诗文作品中,他们反复描写的是一种超尘越俗的自由之境。

这对于中国美学在中晚唐之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自由之境可以说是此后中国美学的基本追求。

【关键词】自然/自由/境界嵇康与阮籍有很多相同之处,故历来并称嵇、阮。

汤用彤先生在论述魏晋玄学的发展时,将嵇、阮纳入“贵无”之学的第二阶段。

嵇、阮对“无”的继承并不在理论建构上,而是用人生实践和文学作品将王弼理论形态上的“无”体现出来。

如果说王弼是形而上的本体之“无”,嵇、阮则主要是人生理想和文学境界之“无”。

理想和境界之“无”的根本特征是自由。

自由来自于自然,自然是嵇、阮的核心概念,它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

超越意味着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精神自由。

在此意义上,超越——自然——自由成为嵇、阮人生理想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由并非一般所讲的认识论的自由,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自由,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自由,可以称之为境界论的自由,这种自由之境是嵇、阮人生理想的最终归宿。

嵇阮之间当然有诸多差别,学界对此已有详尽辨析,此非本文主旨,故不作申述。

本文主要论述二者共同的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以及由此而有的美学意蕴。

为避免重复,对于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放在嵇康处论述①。

一、“心”之自然嵇康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要数“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段话出自《释私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

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1](P234)嵇康之“自然”与“心”密切相联,在一定意义上,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

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二人个性的差异,二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阮籍以至慎而得以善终,嵇康则因刚肠疾烈而惨遭杀害。

我们可以从比较中看出二人个性与文学的不同。

阮籍字嗣宗,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卒于魏景元三年(263)。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阮瑀死时,他才三岁。

十一岁时,曹丕代汉即帝位,三十三岁时,他曾应太尉蒋济辟,做过很短时间的尚书郎,便以病免,三十八岁时曹爽又召他为参军,他又托病没有应召,两年后,曹爽被诛,当时附曹爽的文人多被杀,他因而幸免,“时人服其远识”(《晋书·本传》)。

而到了四十三岁,他又作了司马师的从事郎中,被封为关内侯,徙散骑常侍候。

其间又作过十年的东平相。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权,又继任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晚年(53岁)又求为步兵校尉,后世因称其为阮步兵。

在他死后两年,魏主正式禅位于晋。

在他死前,晋魏代禅已成定局,因此,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两次十分残酷的“禅代”斗争,这些对他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极深的影响。

阮籍的一生,从思想上说是苦闷的一生,他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间,依违于政局内外,在矛盾中度日,在苦闷中寻求解脱。

少年时的阮籍是颇有壮志的,“籍本有济世志”(《晋书·本传》),比如,他曾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表现出目空古人的少年英气。

但是随着政局的变化,他那种期待建立功名的热情便消歇了,特别是在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父子相继把持朝政,残酷地屠杀异已,实行高压统治,给他的思想以极大的影响。

在这一高压政治背景下,他最大的苦恼在于如何能够全身远祸。

应该说,阮籍从司马氏父子一系列地杀戮事件中,对司马氏凶残面目已有深入地了解,对于司马氏用卑劣手段手段攫取政权的行为也是十分痛恶的,但为了全身,他又不敢明确表示反对,而这时他在士林中令名已著,司马氏对他倍加注意,这更加使他处境维艰。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关于阮籍的故事,我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阮籍,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烈,也没有才子佳人的浪漫,却有着一种深深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混乱让他感到无奈和痛苦。

但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对抗,去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抗争。

阮籍爱喝酒,那可不是一般的爱。

他常常大醉,醉得不分东南西北。

有一次,他听说步兵校尉的厨房里存了好多美酒,就主动请求去当这个官,不为别的,就为了能痛痛快快地喝酒。

你说这人多有意思!他喝酒不是为了消愁解闷,而是在那混沌的世界里,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清醒。

想象一下,他抱着酒坛子,满脸通红,眼神迷离,嘴里还念念有词,那场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他的狂放不羁,也是出了名的。

在那个讲究礼教的时代,他却常常做出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

比如说,他看到喜欢的女子去世了,也不管什么礼法,直接跑过去大哭一场。

别人都觉得他疯了,可我觉得,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

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阮籍的故事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实的追求。

他不愿意被世俗的规矩束缚,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他就像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奔波。

有时候,为了迎合别人,我们不得不戴上一副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

和阮籍相比,我们是不是少了那份勇气和洒脱呢?我们总是在说要追求自由,要做真实的自己,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阮籍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自由不是一句空话,真实也不是一种幻想。

它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打破常规,有决心去抵抗诱惑。

就像我自己,曾经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结果呢,自己累得够呛,还不开心。

读了阮籍的故事,我突然觉得,干嘛要这么委屈自己?为什么不能像阮籍那样,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呢?阮籍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短暂,不能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嵇康读后感(共5篇)

嵇康读后感(共5篇)

嵇康读后感(共5篇)第1篇:嵇康嵇康,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人。

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的精神领袖。

嵇康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人物生平广陵散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

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

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

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

嵇康擅长音乐,作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又通绘画、书法。

唐张怀在《书法会要》中目之为草书第二。

嵇康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

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推荐他做官,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

司马昱谓叔夜“俊伤其道”。

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

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

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

嵇康义愤,遂出面为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

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劝说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 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 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嵇康阮籍作文素材

嵇康阮籍作文素材

嵇康阮籍素材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

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竹林七贤》读后感

《竹林七贤》读后感

《竹林七贤》读后感哎呀,说到《竹林七贤》,那可真是一出古代文人雅士的“大戏”啊!这可不是我在这儿瞎掰,这七位老兄,魏晋时期的顶尖儿人物,那故事,那风采,简直了,让人一听就忍不住想多聊几句。

首先得说说这七位大佬都是谁: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听着就一股子仙气儿,对吧?他们就像是从古代竹林里走出来的七位仙人,不问世事,只追求内心的那份逍遥自在。

嵇康啊,那可是个音乐才子,弹琴的时候,那手指头在琴弦上跳跃,就跟跳舞似的,弹出的曲子能直接把人的魂儿给勾走。

不过,他这人也是真性情,对世俗的那些规矩啊、礼教啊,那是一点都不买账,活得那叫一个洒脱。

可惜啊,最后因为一些破事儿,被小人给害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阮籍呢,也是个妙人儿。

他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驾车出去乱逛,走到没路了,就大哭一场,说是为这世道哭。

你说这哥们儿是不是有点儿“作”?可人家这“作”里头,藏着的是对时代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啊。

他那种超脱世俗的情怀,真是让人又敬又怜。

山涛呢,就比较务实了。

他是这七人中的老大哥,总是默默地照顾着大家。

他虽然也追求自由,但更懂得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几位,也都是各有千秋。

向秀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棒,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刘伶是个酒鬼,但人家喝得有格调,有境界;王戎呢,是个精明人,做生意是一把好手;阮咸呢,则是个音乐天才,弹起琵琶来,那简直是天籁之音。

这七个人啊,就像是竹林里的七颗璀璨的星星,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对自由、对真我的执着追求。

他们聚在一起,喝酒、弹琴、谈天说地,那种氛围,简直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

读他们的故事啊,我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古装大戏。

有时候我会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有时候我又会被他们的遭遇所感动;有时候我还会忍不住想: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多好啊!说不定还能跟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呢!不过话说回来啊,《竹林七贤》这本书啊,真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
诸葛孔明一对,对出三国鼎立,政局稳定,群雄辈出,固有建安七子积极入世,每个人都有着奉献、追求、成功的机会:司马仲达一出,三家归晋,战乱频仍,人才零落,使得竹林七贤消极避世,以自我为关照对象,抒发个人情感。

而也正是这时中国文坛出现了阮籍和嵇康这对“瑜亮”,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党锢之争”将阮籍和嵇康这对弱弱书生卷入政治旋窝中,但对待政治嵇康和阮籍却体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曹魏争取覆灭之后,司马氏掌权,阮籍和嵇康无法逆时代之潮流,也只能低下头颅响应司马氏集团的征召,告别竹林到京城来,给司马氏装潢门面。

虽然满肚子的不情愿,但也只好应承,既勉为其难,亦无可奈何。

但在司马氏的昏暗统治下,两人走向了不同的反抗道路。

嵇康,鄙视权贵,面对钟会的笼络,不改其狂放本性,依旧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令其悻悻而回,钟会便怀恨在心,加之嵇康向来反对司马氏篡权,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在一曲《广陵散》的哀声中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阮籍,抱着匡扶济世的之志,志在从戎,但是正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加之在政治上的举棋不定让他没能得到专权者的太多赏识,于是便托病辞官归里。

政局险恶,世事不可为,此刻的阮籍只能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放浪佯狂,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一个在沉默中爆发,一个在沉默中溺没:一个轰轰烈烈的死,一个平平淡淡的生。

没必要争论孰优孰劣,政治介入也好,回避也罢,都需要周旋一番,而周旋是需要才能和智慧的,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一刚一柔。

而在文学造诣上两者又大有不同,这是由于家世出身、个人性情、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嵇康,清心寡欲,恬淡自然,受社会风气的濡染,嵇康好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鄙视物质享受:服膺儒学,鄙弃虚伪名教;嵇康家世儒学,他对家传之学厚爱有加,对儒学仁爱忠恕之道信仰尤笃;越名教而任自然,出于对司马氏倡导奉行的虚伪礼教的深恶痛绝,嵇康公然宣称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思想代表了魏晋名士最具个性和魅力的思想境界。

阮籍,蔑视礼俗,放达荒诞;言辞曲折,消极避世,使得他的诗歌首首氛围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意识。

但是这并没有降低了它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他对黑暗时代深刻的控诉和呐喊。

两人文学上造诣的不同亦分不出孰优孰劣,但是他们都代表了东晋名士所特有的风骨,放荡不羁,任意妄为,违背礼教,思想自由。

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生观具有巨大的影响,两人狂放不羁的性格让他们成为时代的异类,但他们都是遵从于心灵的归宿,一个人且长且短,该有怎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与个人,在世俗的浮躁和喧嚣中,请不要迷失自己,做个真正的自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