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阮籍与嵇康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

嵇康和阮籍的友谊!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常聚在当时的⼭阳县⽵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林七贤。
在这七⼈中,嵇康和阮籍的⽂学造诣是相对较⾼的,但在我眼中,更吸引我的不是他们的⽂字,⽽是他们之间的坚固友谊。
嵇康和阮籍,他们都是⽂⼈墨客,他们都属于“⽵林七贤”,他们都不慕荣利,他们都不顾礼法,他们都⽣活得⽆⽐真实。
对于他们两位,可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些了解,或是听说过⼀些事迹,或是拜读过⼀些作品。
但是他们⼆⼈之间坚固的友谊却很少有⼈了解,更不要说感受与感叹。
阮籍⽐嵇康年长,所以先从阮籍谈起。
阮籍是三国魏诗⼈,字嗣宗,因为曾任步兵校尉⽽得名阮步兵。
他的⽗亲是⾝为建安七⼦之⼀的阮瑀。
《滕王阁序》⾥⾯写“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把阮籍当作了反⾯教材,说他为⼈放荡不羁,我们怎么可以学他那样穷途的哭泣。
但是在我看来,阮籍并不是这样的。
阮籍的穷途,不仅仅是他的车前没有路了,车前没有路,再找⼀条便好。
但是如果是⼈⽣路上⾛进了绝境,⼜该怎么办呢?毕竟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绝处逢⽣,柳暗花明。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他宣泄内⼼的反抗和⽆奈的⽅式,他⽤嚎啕⼤哭来反抗他⼈⽣之中的绝路,哭声中带着⽆奈和些许绝望——除了哭,他还能怎么样呢?对于中国的⽼祖宗们传下来的风俗礼数,⼀般⼈就算是不认同⼤概也会硬着头⽪,不由⾃主得遵守,但是阮籍并不是这样。
美丽有才的兵家⼥早逝,他并不认识这个⼥孩,也不认识她家⾥的⼈,但他得到消息之后贸贸然跑去吊唁,跪在灵前⼤哭⼀场,直到诉尽⼼中的哀悼之情才离开;他的嫂⼦要回娘家,他⼤⼤⽅⽅地和嫂⼦道别,说了好多话,完全不理会叔嫂之间不能说话的礼数;母亲病逝,他正在和别⼈下棋,执意把棋下完之后,在友⼈惊恐的⽬光之中饮酒两⽃,放声⼤哭,⼝吐鲜⾎,⼏天后,母亲下葬,他⼜吃⾁喝酒,然后去和母亲道别,见了母亲遗体后放声⼤哭,⼝吐鲜⾎,母亲的仙逝让他也⼏乎死去。
阮籍的的确确违背了别⼈最为看重的风俗礼数,但全天下⼜有⼏个孝⼦可以⽐得上他对母亲的爱呢?我觉得,阮籍的真,是当时的⼈们乃⾄现在的⼈们所长久缺失的,他不被世俗所束缚,难过就是难过,开⼼就是开⼼,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隐藏。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1.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⑴反对司马氏的篡权是其共同的立场,但在态度上,①阮籍能做到敷衍世事,应变顺和;②嵇康却峻切激烈,往而不返。
⑵同样是非毁礼法,放浪形骸,①阮籍含蓄而近于圆滑;②嵇康则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这是二人性格与处世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后果。
2.文风的异同:“师心遣论”、“使气命才”是其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是其异。
3.阮籍与嵇康之文:⑴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通易论》、《达庄论》等。
阮籍的散文富于文采,但总的说来,在指斥现实、介入政治斗争方面“隐而不显”。
⑵嵇康的散文的代表作是《太师箴》、《管蔡论》、《与山居源绝交书》,此外还有《养生论》、《南张辽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等,嵇康的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辩难,风格清峻豪壮,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
4.阮籍与嵇康之诗:⑴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是其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嵇康的诗歌形式多样,尤以四言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秀才从军》。
嵇康的诗歌风格清峻、言简义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5.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⑴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也体现出一些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的情绪。
⑵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的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⑶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饮酒》、庾信《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得到其艺术的滋养。
6.嵇康的《悲愤诗》与《赠秀才入军》:⑴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最高。
⑵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015阮籍与嵇康

•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 嵇康,字叔夜, 人也。 ……康早孤 康早孤, 人也。 ……康早孤, 有奇才,远迈不群。身 有奇才,远迈不群。 长七尺八寸,美词气, 长七尺八寸,美词气, 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不自藻饰, 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 凤姿,天质自然。 凤姿,天质自然。恬静 寡欲,含垢匿瑕,宽简 寡欲,含垢匿瑕, 有大量。学不师受, 有大量。学不师受,博 览无不该通, 览无不该通,长 好 》《庄 《老》《庄》。 ——《晋书·嵇康传》 ——《晋书·嵇康传》
第十五讲: 第十五讲:阮籍与嵇康
The Philosophy of Ruanji and Jikang
•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 阮籍,字嗣宗, 氏人也。……籍容貌瑰 氏人也。……籍容貌瑰 志气宏放, 杰,志气宏放,傲然独 任性不羁, 得,任性不羁,而喜怒 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 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 经日忘归。博览群籍, 经日忘归。博览群籍, 尤好《 》《老 尤好《庄》《老》。嗜 酒能啸,善弹琴。 酒能啸,善弹琴。当其 得意, 忽忘形骸, 得意, 忽忘形骸,时 人多谓之痴。……景元 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晋书· ——《晋书·阮 籍传》 籍传》
四. 思考
•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
Next Time:裴頠与欧阳建 :
•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The Endຫໍສະໝຸດ 三. 声无哀乐• 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 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 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 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 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 万不同而使自己哉? 万不同而使自己哉? • 声音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 声音当以善恶为主 则无关于哀乐; 以善恶为主, 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 夫五声有好丑,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 夫五声有好丑,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 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阮籍嵇康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
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
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 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
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嵇康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广陵散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
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

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三国的哲学思想-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1)嵇康的简历嵇康(223至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人。
父昭,曾为魏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康早孤,靠母、兄抚育成人。
康少有俊才,豪迈不群,任性而行。
不修名誉,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景初三年(239年),魏少帝曹芳即位时,康年十七,后娶曹操子沛王林的孙女为妻,曾作过中散大夫。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及其党何晏等,独揽政柄,从此嵇康隐居不仕,他与阮籍等寓居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修武)。
史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玡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休七贤”。
竹林七贤结伴游处的时间大概在正始未年至嘉平未年的五、六年内。
七人中,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二人一生的言行和遭遇也多类似。
至于其他五人,或者在司马氏手下作了大官,或者在学术、人品上表现平庸。
我们在此只谈谈嵇康和阮籍的政治处境和哲学思想。
嵇康只活了四十岁,便被司马昭杀害。
他短促的一生,可以司马懿发动政变为分界线而分为两段。
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岁以前,“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
这时,大致过的是读书弹琴、饮酒咏诗,“自足于怀”的无忧虑生活。
后一段则过着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
所以我们说:司马懿杀曹爽政变不仅使魏政权落于司马氏之手,也使嵇康一生发生重要转折。
司马氏要篡位,主要依靠军事实力和儒家豪门的支持。
但篡位的勾当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司马氏除广泛笼络有名望的士大夫以外,还为自己图谋篡代制造理论根据。
于是汉朝统治者先已行之有效的儒家伦理名教便应时而出。
司马氏首先标榜一个孝字,用以诱导士人慎言保身,勿为祸先:另外又宣扬尧舜禅代、汤武革命,给士人指明政治方向,让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出力效劳。
在司马氏的威逼利诱下,不仅儒门世族纷纷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也起了分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相继作了或大或小的官。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 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 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

嵇康与阮籍的命运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
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二人个性的差异,二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阮籍以至慎而得以善终,嵇康则因刚肠疾烈而惨遭杀害。
我们可以从比较中看出二人个性与文学的不同。
阮籍字嗣宗,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卒于魏景元三年(263)。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阮瑀死时,他才三岁。
十一岁时,曹丕代汉即帝位,三十三岁时,他曾应太尉蒋济辟,做过很短时间的尚书郎,便以病免,三十八岁时曹爽又召他为参军,他又托病没有应召,两年后,曹爽被诛,当时附曹爽的文人多被杀,他因而幸免,“时人服其远识”(《晋书·本传》)。
而到了四十三岁,他又作了司马师的从事郎中,被封为关内侯,徙散骑常侍候。
其间又作过十年的东平相。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权,又继任司马昭的从事郎中,晚年(53岁)又求为步兵校尉,后世因称其为阮步兵。
在他死后两年,魏主正式禅位于晋。
在他死前,晋魏代禅已成定局,因此,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两次十分残酷的“禅代”斗争,这些对他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极深的影响。
阮籍的一生,从思想上说是苦闷的一生,他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间,依违于政局内外,在矛盾中度日,在苦闷中寻求解脱。
少年时的阮籍是颇有壮志的,“籍本有济世志”(《晋书·本传》),比如,他曾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表现出目空古人的少年英气。
但是随着政局的变化,他那种期待建立功名的热情便消歇了,特别是在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父子相继把持朝政,残酷地屠杀异已,实行高压统治,给他的思想以极大的影响。
在这一高压政治背景下,他最大的苦恼在于如何能够全身远祸。
应该说,阮籍从司马氏父子一系列地杀戮事件中,对司马氏凶残面目已有深入地了解,对于司马氏用卑劣手段手段攫取政权的行为也是十分痛恶的,但为了全身,他又不敢明确表示反对,而这时他在士林中令名已著,司马氏对他倍加注意,这更加使他处境维艰。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阮籍和嵇康都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化名流,他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阮籍和嵇康的思想性格有着一定的异同,下面就从哲学观点、人格形象、文学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哲学观点。
阮籍的哲学观点包括“自然”、“势”、“道”等概念,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而自然则是它们的本性。
同时,阮籍也强调“势”的作用,即人的行动不仅受自己的意志支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阮籍还主张突破常规,超越成见,通过思维和行动的自由,来抵制权威、理性和文化上的束缚。
相比之下,嵇康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精神探索,他的哲学观点包括“仁”、“义”、“道”等概念,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嵇康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内心的意志及其追求所决定的。
他主张内心的追寻和不断地探索,从而超越现有的局限和限制,进一步实现人文价值。
其次是人格形象。
阮籍和嵇康在人格形象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阮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不屈不挠、豁达洒脱的风格。
阮籍也曾因言行举止被贬谪至复州,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特点。
嵇康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风度。
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嵇康还是一位爱好家,特别是音乐方面,他的音乐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文学思想。
阮籍和嵇康在文学思想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阮籍的文学创作风格比较奇特,他擅长“偶书”,即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
阮籍的《咏怀诗》和《丽人行》等作品,便是其自我发泄和思考的表现。
嵇康则更多的关注于《琴赋》和《广陵散》等音乐作品,他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的思想。
嵇康的音乐作品既有情感的表达,也有情境、意境、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使得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综上所述,阮籍和嵇康虽然在南朝时期都是文化名流,但两者的思想性格有所区别。
阮籍注重个性、自由和突破,而嵇康则更强调内心的追求、精神的探索和社会和谐的维护,两者在哲学观点、人格形象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表现,也有一定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 人也。 ……康早孤, 有奇才,远迈不群。身 长七尺八寸,美词气, 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 凤姿,天质自然。恬静 寡欲,含垢匿瑕,宽简 有大量。学不师受,博 览无不该通,长 好 《老》《庄》。
——《晋书·嵇康传》
• 竹林七贤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声无哀乐
• 咸字仲容。……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 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与从子脩 特相善, 每以得意为欢。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 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 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 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 (《晋书·阮咸传》)
•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 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 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 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 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 一时也。 (《晋书·向秀传》)
四. 思考
•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
Next Time:裴頠与欧阳建
•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The End
一. 竹林七贤
• (嵇康)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
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 “竹林七贤”也。 (《晋书·嵇康传》)
• 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
为竹林名士 。
(《世说新语·文学》注)
•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 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 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 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 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 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 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 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 曰:“死便埋我。”其遗形 骸如此。……伶跪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 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兒之 言,慎不可听。” (《晋 书·刘伶传》)
第十五讲:阮籍与嵇康
The Philosophy of Ruanji and Jikang
•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 氏人也。……籍容貌瑰 杰,志气宏放,傲然独 得,任性不羁,而喜怒 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 经日忘归。博览群籍, 尤好《庄》《老》。嗜 酒能啸,善弹琴。当其 得意, 忽忘形骸,时 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 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 不群。性好《庄》 《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 便为竹林之 交,著忘言之契。 (《晋书·山涛传》)
•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祖雄,幽州刺史。 父浑,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 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 岩下电。” (《晋书·王戎传》)
三. 声无哀乐
• 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 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 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自己哉?
• 声音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 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 夫五声有好丑,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 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声无哀乐论》)
Have A Break!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
1. 阮籍的自然与名教思想
• 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 美行不易之礼法,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传》)
• 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 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地万物被其泽而万物 所以炽也。(同上)
• 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德不可忽也。 (《通易论》)
2.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 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 达者,情不系于 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 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释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