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正始文学,指的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古文学或古文复兴。
它与汉赋、骈文等古代文学形式相联系,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充实语言的内涵与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正始文学的特点、流派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特点正始文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平实朴素、周密含蓄,极其注重辞章的婉约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正始文学更加追求内在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而不是形式上的华丽与夸张。
正始文学的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色、人情历史、家国命运等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传达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
二、流派正始文学主要包含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三个流派。
1. 小说:正始小说主要描写生活琐事、庸人的悲欢离合、朝代变革以及社会矛盾等。
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小说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淡雅的情感展示,成为了正始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诗歌:正始诗歌承袭了唐代诗人的文学传统,追求韵律的美妙与诗意的深远。
它通过对自然景色、人文风情以及内心感受的描绘,将琐细之事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表达。
代表性的诗人有杨万里、陆游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与哲理。
3. 散文:正始散文注重叙事的方式与句式的运用。
它通常以杂记、游记、讲史等形式出现,既有具体的叙述,又有抽象的思考。
散文作品在叙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展示了作者的思想独立性与人文关怀。
代表作家有金圣武、陈继儒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句式与深入的思考而著称。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正始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正始文学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方式,使得当代作家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从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式。
其次,正始文学注重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表达,使得现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性的悲欢离合、命运的喜怒哀乐。
这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而是关注个体的成长与价值。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正始文学的概念与范围
二、正始文学的时代背景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
四、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五、正始文学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概念与范围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魏厉公曹芳年号“正始”(240-248 年)时期的文学创作。
然而,习惯上人们还会将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 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也纳入到正始文学的范畴。
正始文学的范围大致涵盖了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年)至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年)这一时期。
二、正始文学的时代背景
正始时期,政治环境动荡,严酷的政治斗争与恐怖的政治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
与此同时,玄学开始盛行,哲学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正始文人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
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人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他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四、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其中,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嵇康的《养生论》等,都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五、正始文学的历史意义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摘要:一、正始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二、正始文学的特点1.避开现实,具有浓厚哲理色彩2.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三、正始文学的背景1.玄学盛行2.政治现实的恐怖与虚伪3.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正文: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涵盖了从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到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这一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始文学的定义和范围较为明确,一般认为它是指魏厉公曹芳的年号正始(240-249年)期间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包括正始之后直到西晋立国(265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避开现实、充满哲理色彩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核心特点在于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严峻,文人们不敢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选择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他们将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文学的创作背景较为特殊,当时玄学开始盛行,这种学说包含了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使文人们具有了清醒的理性态度。
然而,与此同时,政治现实却极其恐怖和虚伪。
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愈发尖锐和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始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文人们通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悲哀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其作品充满哲理色彩,深刻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1.正始文学的定义
2.正始文学的发展背景
3.正始文学的特点
4.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
5.正始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通常指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的文学以"正始"为开端,以"永明"、"太和"、"景明"等年号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正始文学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这个时期经历了三国分立、西晋统一、五胡乱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疾苦。
在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相对繁荣,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在文化上,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延续,但受到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注重个性表达,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追求艺术形式美,重视文辞修饰;倡导自然、率真的审美情趣。
这些特点使正始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有很多,如曹操、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这个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期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后世文人注重个性、关注现实、追求艺术美的优良传统。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
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240-248 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文学的背景是在政治严酷、环境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哲学思考盛行,文人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表现是在文学作品中,文人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正始文人在文学创作中,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深刻的理性思考。
阮籍的代表作品是《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代表作品是《养生论》。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思考,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思考方式。
第七章 正始文学

第七章正始文学
一、名词解释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论述题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正始文学,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魏国理宗曹芳年号“正始”(240-248 年)时期的文学,但习惯上我们把正始以后的文学,直到西晋立国(265 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在内。
这个时期,玄学开始盛行,哲学思考活跃,影响了文学创作。
正始文学以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年)到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年)为主。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哲理色彩浓厚,理性思考深刻,人生悲哀尖锐。
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严酷,文人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嵇康的《养生论》等,都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思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编第二章正始文学

第二章 正始文学 阮籍的《咏怀诗》 第二节 阮籍的《咏怀诗》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 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 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非一时一地所作, 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 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 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 了重大影响。 了重大影响。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 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的诗歌增多了, 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颇多感慨之词” 钟嵘《诗品》 忧生之嗟” “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 李善《文选注》 (李善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 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 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 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 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以七林七贤中阮籍 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表现为 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独立特行,喝酒纵歌,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独立特行,喝酒纵歌,清静 无为,洒脱倜傥,在人格思想上追求独立, 无为,洒脱倜傥,在人格思想上追求独立,风流 萧散、不滞于物。 萧散、不滞于物。
第二章 正始文学 阮籍的《咏怀诗》 第二节 阮籍的《咏怀诗》
(二)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传》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 晋书 阮籍传 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 世事,遂酣饮为常。 世事,遂酣饮为常。”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 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 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 京邑而叹。 京邑而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籍诗》) 嵇康“集中诸篇”也同样“多抒感愤”(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2、诗歌出现了哲理化的趋向,“诗”常伴随着
“思”
3、诗人常常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寄托自己的思想
感情,用典非常多。 “寄托道深,词者渊永”。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
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 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 作。
嵇康诗特点
《文心雕龙· 体性》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
烈。”
一、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
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二、诗风峻切,旨意显豁、一览无遗。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得更明晰:“叔夜衷怀既然,文
章亦尔,径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含吐之致。故知诗诚关 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审矣。”
2、诗歌风格:
李善注解阮籍《咏怀》诗中的一段话:嗣 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油画家袁正阳作品《嵇康的微醉》
正直耿介,任情肆志,有清醒理智,但言行
往往暴露鲜明的是非好恶。 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对山涛说:“阮嗣宗口不言人过,吾没 师之而未能及。” 嵇康与钟会交恶;嵇康为吕安辩护 嵇康与山涛绝交;直言“七不堪二不可”
《与山涛绝交书》
1、性格特点:
①志怀高远: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
与期。”(《咏怀》十五)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 奇声。”(《咏怀》六十一)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②至慎:
世说新语记载:“晋文王(司马昭)称阮嗣
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 物。”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皆以酣醉获免。(晋书 阮籍传)
③周旋: 《劝进表》 功业可以比美伊、周、桓、文;
“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 ④压抑: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阮籍传》) 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直言穷 矣。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上海博物馆收藏唐代孙位所绘《高逸图》
图中描写魏晋时“竹林七贤”的人物故事,
现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从右到 左),七贤中还有嵇康、向秀、阮咸三人, 在北宋时已缺佚。
二、阮籍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
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 《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 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 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晋书 阮籍传》)
文人群体
1、“正始名士”: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
在哲学史上开创了玄学的新时代,诗歌创作 却不值得称道。
刘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 多肤浅”(《文心雕龙· 明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竹林名士”:包括阮籍、嵇康、山涛、
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七人,其中阮籍 和嵇康的诗歌成就最高。
刘勰:“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
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 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 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 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鲁迅:“嵇(康)阮(籍)二人的脾气都很大;
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 的……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 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年, 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 遭了不幸的杀害。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 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 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答二郭》(五言)
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安步将焉如?权智 相倾夺,名位不可居。鸾凤避嚣罗,远托昆 仑墟。庄周悼灵龟,越搜畏王舆。至人存诸 己,隐璞乐玄虚。功名何足殉 ,乃欲列简书。 所好亮若兹,杨氏叹交衢。去去从所志,敢 谢道不俱。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身。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社会环境变化和文人的遭遇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
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 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二)诗歌风格的变化
1、忧生之嗟与愤世之叹更是此时诗歌常见的主题 阮籍诗中“颇多感慨之词”(锺嵘《诗品· 晋步兵阮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
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 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三、嵇康
《晋书· 嵇康传》称他“身高七尺八寸,美词
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 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 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 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 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 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guī é 倾颓的 样子)若玉山之将崩。”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
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
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 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 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 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 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 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 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 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 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 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 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幽愤诗》(四言)
《幽愤诗》是一首抒写诗人因吕安事而被系
狱以后的忧愤不平的长诗。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 式反复抒情。
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
思复,心焉内疚。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 长吟,颐性养寿。
《赠秀才从军》
《赠秀才从军》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冰尖上的名士
“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怍神
明。”——《晋书· 阮籍传》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
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言
阮籍诗特点
一、强烈的忧生和微妙的讽世是《咏怀》的
情感特质。 二、兴寄无端,隐约曲折,是阮籍诗歌最突 出的艺术特征。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
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
钟嵘的《诗品》说:晋步兵阮籍,其源出于
《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 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 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 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 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