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文学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刘桢、应玚蔡琰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诗歌风格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 宋·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 燕老将,气韵沉雄。” 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四言, 于《三百篇》以外,自开奇响。”
曹植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 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 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 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 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 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 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民生忧患以及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内容充实丰富, 形成了骏爽刚健、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 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唐陈子昂称 之为“汉魏风骨”。
建安风骨的形成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 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 才云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
曹操《蒿里行》-“汉末实录,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求贤若渴 古直悲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和 文学批评的专著,作者是梁代的刘勰。强调文学 的社会功能,指出文学既应有充实的内容,也要 有华美的形式(《风骨》);批判了“贵古贱今”、 “各执一隅”的不良风尚,提出文学批评要“六 观”,实事求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 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奠 基意义。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在诗歌、辞赋、 散文、小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一、诗
• (一)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 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 度的思想性。 代表作:《陌上桑》、《孔 雀东南飞》
(二)古诗十九首
(三)建人小说《世说新语》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 成之作,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人物的玄虚清 谈。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分成36门, 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 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 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 和文学思想,对后世笔记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 竹林七贤
• 蔡文姬《悲愤诗》
• 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 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标志着人与 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自 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其代表人 物是谢灵运、谢佻。
• 陶渊明
•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 对田园景物的恬美、 田园生活的简朴的描 写,表达自己悠然自 得的心境。
• 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与《木兰诗》
• 南北朝民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特点,反 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但由于南北朝 时代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 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所谓“艳曲 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 集》),正是这种特征的扼要说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表格

◆社会政治状况时间范围:从东汉献帝建安年代(公元196)到隋统一(589),约四百年的时间。
这四百年间,一、社会状况: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动乱、分裂的时期。
在此期间,除西晋取得了短暂的统一(277灭吴,到313年晋愍帝被杀,计36年,实际上晋武帝一死[290],便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真正和平的时间只有十三年左右),四百年间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分裂、战乱之中。
其过程又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
分别概述如下:魏晋时代,又可分为四段:(1)汉末至天下三分(184—208)从汉末农民大起义(184)到208年赤壁之战,是中原地区极度混乱,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时期。
(2)正始文学时期后段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各国统治区内出现了相对的和平,而各政治集团为夺取最高政治权力进行的争斗,演变成残酷血腥的政治屠杀,尤其是司马氏集团为篡夺曹魏政权进行的屠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恐怖。
和这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文学史分期,称作“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
)(3)西晋时期(177—313)司马氏攻灭蜀汉和东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西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西晋时期,出现了以“太康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上的繁荣。
而“永嘉时期”则是诗歌向玄言诗变化的开始。
(4)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西晋王朝的统一安定,并没有持续多久,“八王之乱”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大冲突。
汉族政权被迫退避到长江流域,建立了东晋王朝。
中国再次走向分裂。
中国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了两线并行的状态。
东晋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
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的空前混乱局面,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西、东晋之交的刘琨、郭璞和晋、宋之交的陶渊明、谢灵运,是这个时期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陶渊明,他不仅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的伟大文学家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诗歌部分)考研资料

故兴高而采烈。”
之音
就较高,诗多为四言。 《赠秀才诗》、《述志诗》
简洁。
潘岳(247-300)字安 潘、陆创作方向:一为拟古,二为 太 康 诗 风 繁 缛 的 特 潘、陆发展了曹植“词采 钟嵘《诗品》:“(潘岳)其源出于仲宣。翰林叹
西晋 仁,与夏侯湛交善,皆 追求形式技巧,诗风繁缛。
征:1、语言由朴直 华茂”的一面,对南朝山 其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縠,犹浅
称阮步兵。不满礼法,
脱;风格隐约曲折。 味,多比兴寄托,历来受 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
寄情自然,为竹林七贤
人重视。
归趣难求。”《文选》卷二三《咏怀诗》李善注 :
之一。长于五言。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
之下,难以情测。”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
思,世称陈思王。人谓 马篇》;
3、善为警句。
采的完美结合。他是第一 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子建之诗,
其“才高八斗”,号“建 后期:①对命途多舛的愤懑,如《野
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 囊括风雅,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将,高踞诸子
安之杰”。存诗 90 余首, 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②用思
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 之上。然其雄浑苍老,有时或不及乃父;清莹悲
类别 时期 及人物
王 粲
刘 从建 桢 安风 骨到 正始 之音
阮 籍
简介
代表作品
创作特点
成就及影响
历代评论
(177-277),字仲宣, 《七哀诗》三首;《从军行》五首 诗歌感情深沉、慷慨 其诗在当时就甚有盛名, 钟嵘《诗品》:“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三、魏晋南北朝1、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他的诗以“自然”为核心思想,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5首、《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等。
2、曹操与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
3、诸葛亮《出师表》是个以《梁父吟》著名。
4、曹丕《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判专著。
5、陈寿《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6、干宝《搜神记》《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7、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出自《后汉书》,其中“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8、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有些故事成为诗文或者小说戏剧的典型材料,有的故事成为人们日常运用的成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世说新语》为“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志怪小说《幽明录》。
9、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涉及创作的许多问题。
10、钟嵘《诗品》《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11、曹植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洛神赋》《七哀诗》《白马篇》,他的诗分前后期,前期代表作《明都赋》,后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他也是第一位大力创造五言诗的人。
12、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山水的诗人。
13、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的是王璨和刘祯,曹丕称刘祯的诗“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1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内容单一,多反映男女恋情,代表作《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反应社会生活的领域很广,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反应民族精神的《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反应生活苦难的《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反应婚姻的《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15、陆机《文赋》16、挚虞《文章流别论》17、萧统《昭明文选》18、徐陵《玉台新咏》19、郦道元《水经注》。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骈文”1、三国两晋时期骈文(“四六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正始体、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古直悲凉、慷慨沉雄”』、曹丕《典论》、曹植(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白马篇》、王粲、蔡琰、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稽康两晋:西晋(265-317);太康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左思“咏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刘琨(闻鸡起舞)、郭璞“游仙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诗品》』东晋(317-420):玄言体、陶渊明“田园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谢灵运“山水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小说: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南朝:宋(420-479)元嘉体、鲍照“乐府七言歌行”『雄健豪放』、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齐(479-502谢脁“山水诗”、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专著)梁(502-557)宫体诗、箫统《文选》、钟嵘《诗品》(五言诗研究专著)徐陵编辑诗歌专集《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陈(557-589)南朝民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洲曲》)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沈约北周(557-581)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敕勒歌》、《木兰诗》)骈文骈赋(04)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晉南北朝文學建安文學三曹曹操《薤露行》(詩歌)《蒿裏行》(詩歌)《短歌行》(詩歌)《龜雖壽》(詩歌)《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丕《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雜詩》(五言詩)《清河作》(五言詩)-《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答繁欽書》(散文)曹植《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七子孔融《論盛孝章書》(散文)《薦禰衡表》(散文)《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陳琳《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武軍賦》(賦)《神武賦》(賦)王粲《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鶯賦》(賦)《出婦賦》(賦)《寡婦賦》(賦)《七釋》(賦)《仿連珠》(賦)徐幹《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室思》(情詩)《答劉楨詩》(詩)-[表現誠篤友情]《齊都賦》(賦)《七喻》(賦)阮瑀《文質論》(論文)-[主張文質兩通]《駕出北郭門行》(詩)-[家庭悲劇]應玚《文質論》(論文)-[強調文]《弈勢》(文)-[演弈棋陣勢及變化]劉楨《贈從弟詩》(詩)-[ 寫出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 《魯都賦》(賦)《遂志賦》(賦)《諫曹植書》(箋記)《雜詩》(詩)-[說明產生厭煩情緒之原因]《處士國文甫碑》(篇帙)蔡琰《悲憤詩》(五言詩)《悲憤詩》(騷體詩)《胡笳十八拍》(騷體詩)正始文學嵇康《酒會詩》(詩)《答二郭》(詩)《幽憤詩》(四言詩)《贈秀才入軍》(四言詩)《秋胡行》(四言詩)《雜詩》(四言詩)《贈秀才詩》(五言詩)《述志詩》(五言詩)《思念詩》(六言詩)《與山巨源絕交書》(散文)《與呂長悌絕交書》(散文)《養生論》(論文)《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論文)《聲無哀樂論》(論文)《蔔疑》(文章)《家誡》(文章)《太師箴》(文章)《聖賢高士傳》(傳)阮籍《詠懷詩》(詩)- [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大人先生傳》(散文)《達莊論》(玄學論文)《通易論》(玄學論文)《通老論》(玄學論文)《樂論》(玄學論文)《大人先生傳》(傳)《元父賦》(賦)《首陽山賦》(賦)《獼猴賦》(賦)《鳩賦》(賦)西晉文學傅玄《傅子》(書)《豫章行》(漢樂府) 《秋胡行》(漢樂府) 《秦女休行》(漢樂府) 《苦相篇》《昔思君》(詩)《正都賦》(大賦) 《七謨》(序文)《連珠》(序文)張華《鷦鷯賦》(賦)《壯士篇》《遊獵篇》《輕薄篇》《博陵王宮俠曲》(詩) 《情詩》《答何劭詩》《勵志詩》(四言詩)《女史箴》《晉武帝哀策文》《甲乙問》(短小雜記) 《博物志》(小說)陸機《長歌行》(詩)《門有車馬客行》(詩) 《長安有狹斜行》(詩) 《悲哉行》(詩)《壯哉行》(詩)《擬古詩》(詩)《赴洛道中作詩》(詩) 《歎逝賦》(賦)《感時賦》(賦)《述思賦》(賦)《行思賦》(賦)《感丘賦》(賦)《懷土賦》(賦)《思歸賦》(賦)《吊魏武帝文》(文章) 《演連珠》(文章)《文賦》(論文)-[代表作] 《辨亡論》(論文)《五等論》(論文)《吊魏武帝文》(哀吊) 潘嶽《金穀集作詩》(貴遊之詩)《關中詩》(應詔詩)《於賈謐坐講漢書詩》(贈答酬唱詩) 《魯公詩》(贈答酬唱詩)《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贈答酬唱詩) 《北芒送別王世胄詩》(贈答酬唱詩) 《金穀會詩》(貴遊之詩)《河陽縣作詩》(述志詩)《懷縣作詩》(述志詩)《東郊詩》(述志詩)《悼亡詩》(親情之詩)《懷舊賦》(抒情小賦)《寡婦賦》(抒情小賦)《悼亡賦》(抒情小賦)《西征賦》(大賦)《秋興賦》(大賦)《籍田賦》(大賦)《閒居賦》(大賦)《笙賦》(大賦)《哀永逝文》(文章)《陽城劉氏妹哀辭》(誄文)《馬汧督誄》(誄文)左思《齊都賦》(賦)《蜀都賦》(賦)《五都賦》(賦)《魏都賦》(賦)《白髮賦》(賦)《七諷》(賦)《詠史詩》(詩)《雜詩》(詩)《嬌女詩》(詩)張協《雜詩》(五言詩)《七命》《詠史詩》(詩)劉琨《扶風歌》(詩)《重贈盧諶》(詩)《答盧諶詩》(詩)《為並州刺史到壺關上表》《勸進表》《與石勒書》東晉文學郭璞《答賈九州愁詩》(詩) 《遊仙詩》(詩)《江賦》(大賦)《流寓賦》(賦)《鹽池賦》(賦)《因天變上書》 (書) 《諫留任穀宮中疏》(疏) 《客傲》(文)葛洪《抱樸子。
自敘》(書) 《遐觀賦》(賦)《法嬰玄靈之曲》(曲) 《洗藥池詩》(詩)《鈞世》(文)《毛詩》(詩)孫綽《遺孫浩書》(書)《遂初賦》(賦)《遊天臺山賦》(賦)《喻道論》(論)《列仙傳贊》()《於法威贊》()《?公誄》(誄)《表哀詩》(詩)《贈溫嶠詩》(詩)《秋日詩》(詩)王羲之《與會稽王?》(雜帖文章)《遺謝安書》(雜帖文章) 《又遺殷浩書》(雜帖文章) 《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蘭亭詩》(詩)袁宏《詠史詩》(詩)《東征賦》(賦)《北征賦》(賦)《七賢序》(文)《去伐論》(文)《祖逖碑》(文)《孟處士銘》(文)《吊嵇中散文》(吊文)謝混《遊西池詩》(詩)《誡族子詩》(詩)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詩) 顧愷之《箏賦》(賦)《冰賦》(賦)《觀濤賦》(賦)《雷電賦》(賦)《王衍畫贊》《虎丘山序》《神情詩》(詩)殷仲堪《遊園賦》(賦)《將離賦》(賦)《致謝玄書》(文)《答桓玄四皓論》(文)桓玄《鳳賦》(賦)《鸚鵡賦》(賦)《鶴賦》(賦)《登荊山詩》(四言詩)《南林彈詩》(五言詩)《王孝伯誄》(文)方生《廬山神仙詩》(詩)《上貞女解》(詩)《列女傳》(詩)《天晴詩》(詩)《懷歸謠》(詩)《有緣詠》(詩)《後齋詩》(詩)《風賦》(賦)《懷春賦》(賦)《七歡》(文)陶淵明《扇上畫贊》(接近四言詩的韻文)《讀史述九章》(接近四言詩的韻文) 《飲酒》(詩)《詠貧士七首》(詩)《歸園田居》(詩)《懷古田舍》(詩)《於西田獲早稻》(詩)《示龐主簿鄧治中》(詩)《有會而作》(詩)《雜詩》(詩)《讀山海經》(詩)《詠荊軻》(詩)《擬古》(詩)《贈羊長史》(詩)《桃花源詩並記》(詩)《五柳先生傳》(自撰的小傳)《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傳) 《桃花源記》(散文)《與子儼等疏》(散文)《自祭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文)《祭從弟敬遠文》(祭文)《歸去來辭》(抒情小賦)《閑情賦》(賦)《感士不遇賦》(賦)南朝文學謝靈運《登池樓》(詩)《臨川被收》(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 《石門岩上宿》(詩)《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詩) 《白石岩下徑行田》(詩)顏廷之《北使洛》(詩)《還至梁城作》(詩)《五君詠》(詩)《秋胡詩》(詩)《庭誥》(散文)《赭白馬賦》(賦)謝莊《五馬賦》(賦)《五馬歌》(歌)《殷貴妃誄》(誄文)《北宅秘園》(詩)《懷園引》(詩)《月賦》(賦)鮑照《瓜步山揭文》(五言樂府) 《代出自薊北門行》(五言樂府) 《代東武吟》(五言樂府)《代放歌行》(五言樂府)《代貧賤愁苦行》(五言樂府)《代白頭吟》(五言樂府)《擬古詩》(五言樂府)《擬行路難》(樂府詩)《夜坐吟》(詩)《梅花落》(詩)謝朓《遊東田》(詩)《王孫遊》(詩)《詠風》(詩)《詠竹》(詩)《詠薔薇》(詩)《雜詠五首》(詩)《遊敬亭山》(詩)《遊山》(詩)《將遊湘水尋句溪》(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冬緒羈懷示蕭諮議虞田曹劉江二常詩》(詩) 《隨王鼓吹曲·入朝曲》(詩)《暫使下都夜發辛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 《始出尚書省》(詩)《觀朝雨》(詩)《答王世子》(詩)《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思歸賦》(賦)《酬德賦》(賦)《臨楚江賦》(賦)《野鶩賦》(賦)《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駢文)王融《曲水詩序》(詩)《策秀才文》(詩)《別王丞僧孺》(詩)《古意二首》(詩)《江皋曲》(詩)《思公子》(詩)《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駢文)沈約《餞謝文學離夜》(詩)《酬謝宣城朓》(詩)《懷舊詩》——《傷謝朓》(詩)《別範安成》(詩)《八詠詩》(詩)《寒松》(詩)《詠孤桐》(詩)《詠梧桐》(詩)《霜來悲落桐》(詩)《早發定山》(詩)《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詩) 《泛永康江》(詩)《石塘瀨聽猿》(詩)《四時白鑏歌》(詩)《六憶詩》(詩)《秋白鑏》(詩)《郊局賦》(賦)《於徐勉書》(賦)《修竹彈甘蕉問》(賦)範雲《贈張徐州謖》(詩)《閨思》(詩)《臨江仙》(詩)《四色詩》(詩)張融《門律》亦名《少子》《通源》(家誡) 《遺令》《白日歌》(詩)《簫史曲》(詩)《別詩》(詩)《海賦》(賦)孔稚珪《北山移文》(駢文)《褚伯玉碑》《道館碑》《奏劾王奐》(彈奏)《奏劾王融》(彈奏)《遊太平山》(詩)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詩) 《從鎮江州與遊故別》(詩) 《與胡興安夜別》(詩)《酬範記室雲》(詩)《邊城思》(詩)《下方山》(詩)吳均《行路難》(詩)《古意》(詩)《邊城將》(詩)《酬周參將》(詩)《陌上桑》(詩)《與朱元思書》(駢文)柳惲《搗衣》(詩)《江南曲》(詩)蕭衍《子夜四時歌》(歌辭)《襄陽蹋銅碮歌》(歌辭) 《芳樹》(樂府古題)《有所思》(樂府古題)《擬青青河畔草》(樂府古題) 《古意》(歌辭)《搗衣》(歌辭)《織婦》(歌辭)《十喻》(詩)《還舊鄉》(詩)《登北顧樓》(詩)肩吾《九日侍宴樂遊園應令》(詩) 《山池應令》(詩)《歲盡應令詩》(詩)《亂後行經吳郵亭》(詩)《亂後經夏禹廟詩》(詩)《書品》(書法評論)徐陵《奉和詠舞》(詩)《新亭送別應令》(詩)《山齋》(詩)《別毛永嘉》(詩)《隴頭水》(詩)《關山月》(詩)《出自薊北門行》(詩)《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書) 《玉臺新詠》陰?堅《和登百花亭懷荊楚》(詩) 《新成安樂宮詩》(詩)《渡青草湖》(詩)《和樊晉陵傷妾》(詩)《侯司空宅詠妓》(詩)北朝文學信《奉和山池》(詩)《尋周處士弘讓》(詩)《燕歌行》(樂府舊題)《春賦》(賦)《七夕賦》(賦)《燈賦》(詠物小賦)《對燭賦》(賦)《鏡賦》(詠物小賦)《鴛鴦賦》(賦)《蕩子賦》(賦)《擬詠懷》(詩)《哀江南賦》(賦)《率爾成詠》(詩)《奉和永豐殿下十首》(詩)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賦) 《小園賦》(抒情小賦)《竹杖賦》(賦)《?竹杖賦》(賦)《傷心賦》(賦)《象戲賦》(賦)《哀江南賦》(賦)《枯樹賦》(賦)《擬連珠》(駢文)《齊王憲神道碑》(駢文)《吳明徹墓誌銘》(駢文)《思舊銘》(駢文)王褒《山池落照》(詩)《始發宿亭》(詩)《別陸子雲》(詩)《燕歌行》(詩)《關山篇》(詩)《從軍行》(詩)《出塞》(詩)《入塞》(詩)《飲馬長城窟》(詩)《關山月》(詩)《渡河北》(詩)《贈周處士》(詩)《詠雁詩》(詩)薛道衡《高祖文王帝頌》(表)《出塞》(詩)《渡北河詩》(詩)《昔昔鹽》(詩)《人日思歸》(詩)《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詩)《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敘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