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中女性意象的转变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摘要“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
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关键词香草美人传统;象喻性;世俗化(一)“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
如《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性爱慕的对象。
“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
《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抽思》曰:“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思美人》曰:“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
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悲回风》)值得注意的是,《悲回风》中的佳人都是屈原自指,而不用来指代楚王。
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媲于君”的“美人”来说,“佳人”处于相对较低的“臣”的地位。
这种“佳人”意象,在很多汉诗中得到了继承。
例如《圣人出》:“圣人出,阴阳和。
美人出,游九河。
佳人来,騑骊哉何。
”(《汉诗卷四鼓吹曲辞》)逯钦立解释说:“美人、佳人对举,乃分言君臣。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简介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
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背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
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
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
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
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
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
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总版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靠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阶段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要紧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管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具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要紧缘故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举行诗歌创作的时,别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个儿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具重要的特征算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XXX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一辈子,勉励自个儿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别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阶段,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刻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大方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XXX,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刻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阶段大别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躲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别得善终。
正始阶段的诗人,政管理想降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刻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阶段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分析课件

情势多样
建安诗歌在情势上继承了 汉乐府的传统,同时又有 所创新,形成了特殊的建 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01
02
曹操
《观沧海》、《短歌行》等
曹植
《白马篇》、《洛神赋》等
03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等
04
孔融
பைடு நூலகம்《杂诗》等
02
正始之音的背景与特点
正始时代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始之音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社会 矛盾尖锐,士人阶层兴起并逐渐
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导力量。
玄学思潮
正始之音的产生与玄学思潮密切 相关。玄学强调个体自由和个性 表达,对儒家传统观念进行重新 解读和批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的思想基础。
文化交流与融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和融 会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 融会,为正始之音的形成提供了
多元文化背景。
正始之音的特点
追求个性表达
强化诗歌的社会责任感
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诗歌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 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这种社会责任感影响 了后世诗歌的创作主题。
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01
重视诗歌的艺术性
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在诗歌创作上重视艺术表现,追求文采和韵律的和
谐,这种艺术追求启示现代诗歌创作应重视情势美和音乐美。
思想文化繁华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 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 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 安文化。
政治改革推动
曹操等政治家推行的一系 列改革措施,为建安文学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 保证。
建安风骨的特点
内容充实
建安诗歌内容广泛,涉及 政治、军事、民生等各个 方面,反应了社会的真实 面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9
二、曹丕 (一)生平简介
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16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 相,建安22年被立为太子,25年操卒,他继位为魏王 兼丞相。同年10月,代汉自立,建立魏国,定年号为 黄初。黄初七年病死于洛阳,谥文,世称魏文帝。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 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 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 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 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22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 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曹丕的新变” (《善哉行》);“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 行》)“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凡霞蔽日 行》);“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等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4、节奏强烈:《短歌行》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
12
作品讲析:《短歌行》(选202)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浅析曹植诗赋中女性视角的新变

浅析曹植诗赋中女性视角的新变摘要:曹植的女性题材诗赋,在继承楚辞以来借“美人”喻君子的传统基础上又有发展,形成了女性视角的新变:作者在关注现实女性基础上,将视角转向自己,将女性形象与自己的政治处境结合起来,托她象以寄己意。
而这种新变是由文化传统、时代环境及个人因素所致。
关键词:曹植诗赋女性视角新变曹植是建安文士中较早以女性题材为主要创作内容的作者,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基于种种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的因素以及对于女性题材作品的继承,曹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并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
自屈原以来,借美人以喻君子,以男女而喻君臣关系的传统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后代文人把男女之情看成一种美丽的象征以肩负载道的使命,乃至成为一切深微之情思的寄托。
到了曹植,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却又为之一变:他将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独立了出来,赋予了她更丰富的含?x和更完满的意象,同时将女性形象与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炽热的政治激情及现实处境结合起来,昭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
一、关注现实女性及其命运曹植在塑造女性形象起始时,并没有十分具体地为我们展现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尝试用拟女性的视角来表达对女性的欣赏并传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态度。
(一)拟女性之视角:赏女子之形貌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记载,《感婚赋》作于曹植成年之前。
阳气动兮淑清,百卉郁兮含英。
春风起兮萧条,蛰虫出兮悲鸣。
顾有兮妖饶,用搔首兮屏营。
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而游情。
悲良媒之不顾,惧欢媾之不成。
慨仰首而叹息,风飘飘以动缨。
[1]开头两句作者想要用“淑倩”“含英”二词,竭力想为我们塑造出下文妖娆有风姿的女子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对女性有一种倾慕之情,怀有一种欣赏的眼光。
但是“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而游情”又把我们拉回现实,回到了男子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最后一句“慨仰首而叹息,风飘飘以动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矗立于风中的典型男子形象。
尤为此次尝试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已经体现出曹植将视角转向了女性,表现了他对女性的一种关注及欣赏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能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淡淡哀愁。
魏晋时期诗歌风格的转变

魏晋时期诗歌风格的转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魏晋时期,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摆脱了经学的影响,走进“文学自觉”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以建安、正始、太康年间为代表,表现出不同社会阶段诗歌风格的转变历程,是唐诗成熟的前奏。
关键词:建安;正始;太康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的文学应该具有代表整个时代的特征。
就汉末而言,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中原政治现实导致士人心态的转变,文学的审美特性也随之改变。
这种改变,首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敏感的作家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但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欲图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这种思想在曹操诗作中表现最为突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诗歌多描述他本人的政治主张,表达了使天下一统的豪情壮志。
如《对酒》中对他理想中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的想象;《短歌行》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以沧海的气魄作为博大胸襟的写照;《蒿里行》中欲救民于水火的政治抱负;《秋胡行》中对前路坎坷、时势艰难的感慨。
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到了曹丕,一反其父心怀天下的壮志,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并且善用清词丽句,他在《典论·论文》中指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大瘟疫有关,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描写了他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情感 ,而是借 女性 形象 ( 即物象)寄托 自身理想 ,抒发 情感 , 正所谓借他人之 酒浇 自家心中之块垒 。 诗歌中物象与 心象水乳相 融, 可分割 , 不 构成了一个个独具魅力 的女性意 象。下文主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
屋室 ,中夜起长叹 ’者也”——诗人用美女 已到年龄 而仍未
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出嫁 , 半夜不眠徘徊 叹息, 比喻诗人有远大抱负而不能施 来
27
展的苦闷之情 。 美女恨 嫁、明珠蒙尘的背后是诗 人坎坷 一 生 的真实写照。
子, 依附男子 有着惊人 的相似。诗人们描写妇女同时流露 出
才 不遥
自己的依附心理: 胸怀高志的诗人们就如 同希求能遇 上 “ 高 义之士”的盛年美女一样 , 他们渴望有人赏识 , 望有 朝一 希
日能奋发有为 , 明君 的思念就如同独守空房的思妇对 丈夫 对
的怀念。这里 不妨 以曹植的 七哀 为例略加 说明:
一
“ 美女 妖且 闲 ”—— 政治 思想 的寄托
心底缕缕哀思随着月光徘徊徜徉 。接着用 “ 清路尘” 浊水 、“
泥”两个比喻性 意象 ,点明 “ 思妇”与 “ 君”长久分离 ,最 后用 “ 西南风”这一意象道 出 “ 思妇”对 “ 君”的殷切期盼 :
建安时期 反映妇女题材 的作品构成 了蔚为大观 的女性
第3 2卷 第 1 期 1
2 1年 1 月 01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a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r l n o Hu a i e st o i n ea dE g n ei y S n
V 1 2NO 1 b. .1 3 NO .0l v2 l
系列 :思妇、弃妇 、饥妇 、美 女等形象各异 ,数量繁多。诗
人们选取各层面 的女性形象 ,非仅反映其 生活遭遇 ,表现
她 多想化作缕缕的西南风 , 从孤寂冷清 的深闺飘然 而去 , 投 入丈夫 的怀抱 ;但又担心 丈夫长年在外 , 另寻新欢 ,失去 丈 夫 , 自己又能依靠谁呢?此诗 的中心意象是 “ 思妇” ,其他 意象都是围绕 “ 思妇 ”展开 。“ 思妇”背后 ,浸透着作者强 烈 的自我表 现——渴望 回到政治中心 , 依附君主身旁 ,发挥
“ 翠琅圩” 明珠” 珊瑚” 罗衣” 轻裾” 、“ 、“ 、“ 、“ ,从其非 同 凡响的容饰 、绰约多姿的仪态 ,以及顾盼宜人 的神情进行 _ 『 刻 画,一个绝代佳人 跃于纸上 。但是诗 人本意非同于美 色 ,
首句用 “ 明月” 高楼” 流光”三个描述性意象勾勒 、“ 、“
思妇出现的场 景: 一个 明月高照的夜晚, 流水般的月光在高
楼上徜徉徘徊 , 荡漾不断 。 楼上的思妇凝望明澈 如水 的月光 ,
而是通过 “ 美女”意象,寄托远 大抱负不得施展 的苦闷、哀
怨之情。朱乾 乐府正义 说 :“ 余读子建 求自试表 ,未
尝不悲其志 ……以子建之才而君不见用,此诗所谓 ‘ 盛年处
收稿 日期 :2 1一o —0 ‘0 1 5 4 作者 简介:叶娜 (9 1 ,女,重庆人 ,讲师 ,主要 18 一)
们, 同样 具有极 强依附性 。 这种依附陆与女子无条件 服从男
暗藏着诗人对 “ 明君”的期盼 ,期盼他能青睐 自己,这样才 能依靠 “ 明君” ,以便 “ 假高衢而骋力”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用美女喻君子 ,用 美女 的盛年 不嫁 比喻 志士怀 二 纵观建 安诗 歌中 ,表现女性美最成 功的作 品 ,即是被
良 不开 ,贱 妾 当何 依 !
腰 佩翠琅奸 。明珠 交玉体 ,珊瑚 间木难。 罗衣何飘
飘 ,轻 裾 随 风 还 。顾 盼 遗 光彩 ,长 啸 气 若 兰 … …
此诗共三 十旬 ,前十四句 以女子为 中心 ,对其美貌进
行正面、集 中地描写 : 素手” 皓腕” 金环” 金爵钗” “ 、“ 、“ 、“ 、
( )体 现 文 人 对 政 权 的依 附心 理 一
“ 夫者 ,妻之天也 。 ”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不独立 ,古
代妇女对 男子有着极强的依附性 ,丈夫就是她们的一切 , 女 人依附于男人 ,如浮萍之于水 ,如葛藤之于树 。君主专制社 会中的士人们 ,同样缺乏政 治、经济实力,为实现主张和抱 负, 不得 不依 靠某种社会力量或某个集 团。本质上软弱 的他
刁 建 安诗歌 与正始诗歌 中女性意象 的转 又
叶
娜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 学院 餐饮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 9 5 1 2) 0
摘
要 :为进一 步研究建安 、 正始诗人 的内心世界 , 文章对两个时期诗歌 女性意 象分析 , 女性 意象的内涵意蕴中可知 从
建安士人功名意识强烈,表现 出对政 权极 强的依附性,正始士人 淡泊名利,疏 离政权 ,追求 自我独立;建安士人欣赏美 色, 正始士人忽略美 色,欣赏神韵 ,总结 出两个时期士人的心态、审美意识迥异 ,并分析其 不同的原 因。 关键词 :建安诗歌 ;正始;女性 意象 中图分类号: I0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29 (0 1 卜o 2一 3 6 3 2 1 2 1 )1 o 7O
叶燮赞为 “ 古绝作” 的曹子建之 美女篇 > 千 ) :
美女妖 且闲,采桑歧路 间。柔条纷冉冉 ,落叶 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 约金环。头上金爵钗 ,
明月照 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
有余哀。借 问叹者 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蹄十年, 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 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 势,会合何 时谐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君 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