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与正始诗歌
正始文学

籍诗》) 嵇康“集中诸篇”也同样“多抒感愤”(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2、诗歌出现了哲理化的趋向,“诗”常伴随着
“思”
3、诗人常常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寄托自己的思想
感情,用典非常多。 “寄托道深,词者渊永”。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
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 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 作。
嵇康诗特点
《文心雕龙· 体性》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
烈。”
一、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
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二、诗风峻切,旨意显豁、一览无遗。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得更明晰:“叔夜衷怀既然,文
章亦尔,径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含吐之致。故知诗诚关 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审矣。”
2、诗歌风格:
李善注解阮籍《咏怀》诗中的一段话:嗣 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油画家袁正阳作品《嵇康的微醉》
正直耿介,任情肆志,有清醒理智,但言行
往往暴露鲜明的是非好恶。 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对山涛说:“阮嗣宗口不言人过,吾没 师之而未能及。” 嵇康与钟会交恶;嵇康为吕安辩护 嵇康与山涛绝交;直言“七不堪二不可”
《与山涛绝交书》
1、性格特点:
①志怀高远: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鉴赏佚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
正始诗人阮籍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著名。
他的诗作涉及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山水等多个主题。
其中,他最著名的诗作包括《咏怀古迹五首》和《咏鹅》。
《咏怀古迹五首》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建造的宏伟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深情的一面。
而《咏鹅》则是阮籍最为广为人知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诗人与一只鹅的有趣互动。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抓住了鹅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更上一层楼”这一成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鹅之间的情景,深受读者喜爱。
阮籍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他擅长使用对仗工整的五言绝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苦短的领悟,给人一种即兴和奔放的感觉。
他以自由洒脱的言辞,表达了对世事人情的独特见
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总体而言,正始诗人阮籍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闻名于世。
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和《咏鹅》被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也抒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阮籍诗全集》“正始之音”的代表,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早年有济世之志,后遭典午之变而隐身不与世事。
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
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个焦虑苦闷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的人格。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诗词鉴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导语】阮籍(210~263),三国魏诗⼈。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
⽵林七贤之⼀,是建安七⼦之⼀阮瑀的⼉⼦。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的代表,著有《咏怀》、《⼤⼈先⽣传》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阮籍《咏怀⼋⼗⼆⾸·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怀⼋⼗⼆⾸·其⼀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
译⽂ 夜中不能寐,夜⾥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
注释 炎光:⽇光。
湍濑(tuúnlài团赖):⽔流沙⽯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在沙⽯的河滩上流着。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海经》、《⼗洲记》。
长剑句:宋⽟《⼤⾔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句是⽤⼸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的形象⾼⼤。
砥砺,磨⼑⽯。
⼆句是说,和“雄杰⼠”的形象⽐较起来,泰⼭⼩得如同⼀块磨⼑⽯,黄河窄得象⼀条带⼦。
《史记·⾼祖功⾂侯者表》:“使河如带,泰⼭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袭⽤其句。
庄周:战国时期的唯⼼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物之⼀,主张虚⽆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
著有《庄⼦》。
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般引申为⽣死、兴衰等含义。
《庄⼦·列御寇》云:庄⼦临死时,嘱咐门⼈们待他死后把他的⼫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说,怕让乌鸢啄⾷。
庄⼦说,埋下去叫蝼蚁⾷,抛在上⾯叫乌鸢⾷,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
阮籍的诗歌

阮籍的诗歌一共58首诗词1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诗词2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魏晋-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词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词4咏怀-【魏晋-阮籍】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诗词5咏怀-【魏晋-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诗词6咏怀-【魏晋-阮籍】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诗词7咏怀诗十三首其一-【魏晋-阮籍】天地絪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于赫帝朝,伊衡行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诗词8咏怀其五十三-【魏晋-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诗词9咏怀其六十-【魏晋-阮籍】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诗歌鉴赏:魏晋诗歌的兴盛

诗歌鉴赏:魏晋诗歌的兴盛一、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的文学应该具有代表整个时代的特征。
就汉末而言,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中原政治现实导致士人心态的转变,文学的审美特性也随之改变。
这种改变,首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敏感的作家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但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欲图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这种思想在曹操诗作中表现最为突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诗歌多描述他本人的政治主张,表达了使天下一统的豪情壮志。
如《对酒》中对他理想中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的想象;《短歌行》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以沧海的气魄作为博大胸襟的写照;《蒿里行》中欲救民于水火的政治抱负;《秋胡行》中对前路坎坷、时势艰难的感慨。
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到了曹丕,一反其父心怀天下的壮志,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并且善用清词丽句,他在《典论·论文》中指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大瘟疫有关,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描写了他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
可以说,正是这种源于在灾难中对个人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思考,使得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曹植的诗歌大致可以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
前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对前途充满了期望,一如其在《白马篇》中对游侠儿的赞赏,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寄托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
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悲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之音:
“正始”为魏邵陵厉公曹芳的年号,从公元240—249年,历时10年。
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诗歌风格:
建安诗歌的对理想、人生的积极追求为曲折表现心曲所替代,刚健明朗变为隐曲遥深,“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一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
其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
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
司马懿执政,召其为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
有《阮嗣宗集》传世。
(一)阮籍的思想、情感:
1、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的儒家思想;
2、乱世之际,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3、软弱的性格,放浪形骸的避祸方式;这便形成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
(二)阮籍的诗歌:
1、代表作品,主要是82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展现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给予后世极大影响。
其后,左思的《咏史》、庾信的《拟咏怀》、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等,均受其影响而成。
2、阮籍的诗歌风格:
隐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寄寓怀抱。
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评其诗歌为“阮旨遥深”。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之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颜延之语,《文选》李善注引)
讲读:《夜中不能寐》
此为82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借夜晚难以入睡之后的所见所闻,来表现内心孤独、苦闷的情怀。
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
多用比兴、映衬手法,着重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抒写苦闷与彷徨。
感物兴叹,言近旨远。
第三节左思、鲍照
一、左思(约250—约305)
(一)关于左思: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寒微家庭。
因其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
因名作《三都赋》,得到当时著名文人张华的推赏,造成洛阳纸贵而名噪一时,后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
入京之初,他有着强烈的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
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二)《咏史诗》的内容: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成不受爵的高尚情操;
2、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3、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
(三)《咏史诗》的文体意义:
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
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
左思之作,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名为咏史,实为书怀,是咏史诗的创变。
具体表现为:“或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只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只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张玉谷:《古诗赏析》)
(四)左思诗歌的特点: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
”
“又协左思风力”(钟嶸:《诗品》)
1、对现实的积极批判,有明显的讽喻作用;
2、文义精切;
3、情感真挚,气势奔放;
4、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赘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
讲读:《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公正,表达了作者受压制的强烈不满;比兴、对比手法的运用。
阅读《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二、鲍照
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
成就高于二者。
生活于门阀士族统治时代,如同左思一样,“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备受压制,愤慨不平。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
大丈夫岂能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
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诗突出表现了寒士的不平,感情丰沛,形象鲜明,俊逸奔放,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讲读:《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全诗起伏跌宕,感情强烈,奔放激越。
“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爆发式的抒情,发端不同凡响,有排山例海之势,“如黄河落天走东海”。
传神的动作描写,失意者悲愤难抑的形象鲜明突出。
起伏开合,跌宕有致。
忽而雄浑激昂,忽而沉郁悲怆,感情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