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合集下载

建安七子名句大全摘抄及感悟

建安七子名句大全摘抄及感悟

建安七子名句大全摘抄及感悟建安七子,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七位著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们活跃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融的《荐祢衡表》中名句:“淑质贞亮,英才卓跞。

”这句话赞扬了祢衡的品德高尚、才智出众,体现了孔融对人才的重视和推崇。

陈琳的《答东阿王笺》中名句:“彬彬之盛,大备于时。

”这句话形容当时的文化繁荣景象,展现了陈琳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时代的赞美。

王粲的《登楼赋》中名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句话表达了王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徐干的《室思》中名句:“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这句话用流水比喻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既形象生动,又情感真挚。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中名句:“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交通繁忙的景象,展现了阮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应玚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名句:“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这句话赞美了公子的才智和机巧,体现了应玚对才华的钦佩。

刘桢的《赠从弟》中名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这句话以松树为喻,赞美了从弟的坚韧不拔和高尚品质。

建安七子的作品各具特色,无论是描绘生活、抒发情感还是表达理想,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他们的名句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

在阅读这些名句的过程中,我深感他们的文学造诣之深厚,情感之真挚,同时也为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文学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

这些名句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走近魏晋风骨·建安七子

走近魏晋风骨·建安七子

孔融,153年生,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山 东曲阜人。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 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四岁让梨的故事,传遍天下。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 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 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 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 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 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 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208年9月26日 (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孔融被曹操 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 超仪”等罪名杀死,株连全家,时年55岁。 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 融的文章。
建安七子之得名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 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 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曹丕《典论·论文》)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 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 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 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 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 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 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 冲突,被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长安混乱得一塌糊涂,豺狼猛虎正为非作歹。
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 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 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 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 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 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 因。 【遘患】 作乱。遘,通“構”。 《文选·王 粲〈七哀〉詩之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 患。” 李善注:“遘與構同,古字通也。”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

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

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

”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

”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

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一、人物简介孔融(153~208)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

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

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

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

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

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原创版】目录1.建安七子的背景与意义2.建安七子的成员简介3.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4.建安七子的影响和后世评价5.建安七子常识顺口溜的内容和意义正文【1.建安七子的背景与意义】建安七子,又称建安文学七子,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团体。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当时社会政治动荡,民生疾苦,许多文人志士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安文学风格。

建安七子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群、徐干、阮瑀、应玚、谢灵运、张既。

【2.建安七子的成员简介】(1)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建安七子之首。

他的文章以议论性强烈、辞藻华丽著称,尤其擅长写奏章和书信。

(2)陈群:字长文,河南许昌人,是建安七子中的政治家。

他的文章以实用为主,具有较强的政治针对性。

(3)徐干:字伟长,山东德州人,他的文章以写景描写见长,诗文并茂。

(4)阮瑀:字元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的文章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文风清新自然。

(5)应玚:字德琏,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的文章以论说性强烈、论述严谨著称。

(6)谢灵运:字公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开山水诗派之先河。

(7)张既:字德容,汝南(今河南驻马店)人,他的文章以论述政治军事问题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3.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安文学中,七子的诗歌、散文均有建树,其中尤以诗歌最为著名。

他们的诗歌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建安诗风。

【4.建安七子的影响和后世评价】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云:“建安七子者,陈群、徐干、阮瑀、应玚、孔融、谢灵运、张既也。

”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建安七子的成员,还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表示钦佩,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公元153—208年)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为曹操所用。

幼年曾让大梨于兄,自取小梨,留下“孔融让梨”的典故。

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文才甚丰。

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杂诗其二》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曹丕在《典论》中将其列为建安七子之首。

陈琳(公元?—217年)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人。

从东汉中平六年避祸到邺城至建安二十二年卒,大半生居邺。

袁绍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历数曹操之最,极富煽动力,后为曹军俘虏,曹操爱其才而不咎,广举贤才,署陈琳为军谋祭酒管记室,后升门下督。

陈琳不仅擅长章表书记,诗歌也写得贴切生动,《饮马长城窟行》为其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的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相当深刻。

其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公元177—217年)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

出身豪族,早年避乱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入邺定居,由丞相掾官至侍中。

以诗赋见长,语言刚健,词气慷慨。

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登楼赋》是在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惆怅,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徐干(公元171—217年)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东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

曹操征召其居邺后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

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因病不就。

徐干擅长诗赋,以文学著称,他的情诗《室思》写得一往情深,他的《齐都赋》短小精悍,构思恢宏,所作文辞甚为曹丕赞赏。

其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公元?—212年)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东汉末年文学家。

居邺为军谋祭酒,官记室。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多出其手,曹操阅后,竟不能增损,迁升其为仓曹掾属,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生动形象。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基本内容
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文学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建安七 子。他们在诗歌、散文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 厚的一笔。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探寻他们在 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以文才 横溢、文思敏捷著称,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代表人物。接下来,本次演示将分 别介绍各位才子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赵鼎臣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活动,对当代社会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土 地改革思想和儒学复兴主张,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思想 和实践活动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资料。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赵鼎臣 的生平事迹,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思想和经验。
总之,赵鼎臣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彰显了他的思 想理念和实践活动,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及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 和了解赵鼎臣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为当代社会的 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郑玄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 果和人生经历都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卓越贡献。他的注释和著作成为儒家经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他也 是一位具有实践精神的学者,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当今社会,郑玄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最后,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表率作用。这种政治理念在 当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发挥 自己的作用。而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1、北海为相: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风病症
(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 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 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 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 “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 “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 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皇甫谧《甲乙经序》
赋:《登楼赋》,风格清丽。 有《王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
名家集》。
蔡邕倒履相迎
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 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xǐ] 迎 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 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 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 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 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三国志· 王粲传》
孔融
七子中最年长,屡屡抨击讥讽曹操,以“违
天反道,败伦乱理”罪被曹操所杀。
孔融以散文见长, “体气高妙”(曹丕) ,
情感激越,豪气奔放,语言华美。代表作有 《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刘桢
刘桢诗风格遒劲,不尚雕饰。代表作《赠徐
干》、《赠从弟》三首。
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陈思已下,桢称
记忆超强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 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 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 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 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三国志· 王粲传》
形貌丑陋
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 表有女。表爱粲才,欲以妻之,嫌其形 陋,乃谓之曰:“君才过人而体陋,非 女婿才也。”凯有风貌,乃妻凯。 ——张华《博物志》
《登楼赋》
1、写景气魄宏大,极具概括性
2、用典精当 3、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不铺陈辞藻,
意味深永。
抒情小赋
产生背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当权,
朝政日非,文学上亦无西汉大赋气象。
特点:继承楚辞抒情传统,不再追求铺
张和辞藻,以抒情为主,篇幅简短,语 言平实。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 壹《刺世疾邪赋》、曹植《洛神赋》、 王粲《登楼赋》等。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得名:《典论 · 论文》中提到的七位诗人: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 桢。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作品反映汉末现实, 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人生短暂、壮志难酬 的悲慨。内容充实,情感深沉、格调慷慨、 笔力雄健,史称“建安风骨”。
七子之冠冕:王粲
王粲,字仲宣,七子中成就最高。 诗:《七哀诗》,苍凉悲慨;
理论和创作上推动诗文走向华丽,文学 找到了自身特质,开启魏晋文学觉醒的 时代。
驴叫送行
《世说新语 ·伤逝》载:“王仲宣好驴
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 客皆鸣。”
《七哀诗》
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 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 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 知矣。 ——清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之祖。 ——沈德潜《古诗源》
独步。(钟嵘《诗品》)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 (元好问《论诗绝句》 )
刘师培总结“建安风骨” 四个方 面
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天下,崇
想多元,无所顾忌。
3、骋词。即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充
分展现个性。
4、华靡。即华丽。曹丕、曹植分别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