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是哪里人
孔融被灭族了吗?

孔融被灭族了吗?东汉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被曹操灭族的。
具体内幕是什么?(秉烛读春秋)为你一一揭秘。
孔融,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常言说得好,出名要趁早,孔融可谓从小就声名鹊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吧。
说的是孔融有一次和哥哥一起吃梨,他把个大的梨给了哥哥,并且说,我年龄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哥哥吃。
由此可见,孔融是个懂得谦让的小大人。
时人都夸奖说:“不愧是孔子的后人啊”。
东汉末年,乱世纷争。
孔融是在建安元年之末离开北海去朝中任职的。
来到许都,曹操很赏识他,官封其少府之职。
到了京城,孔融才华出众,据说他的府邸常常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见孔融号召力十分强大吧。
《世说新语》里有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大意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就很有能力。
这句话对子孔融来说很贴切。
也不知道当官后的孔融那根神经搭错了,按说曹操很器重他,本应尊重曹操吧,但孔融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凯旋途中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不朽的诗篇。
当时文武大臣远出接驾,能赋善诗者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而唯独孔融,此刻却给曹丞相呈上一篇奏折,曹操原以为这也是歌功颂德的诗赋呢,岂料展开一看,却写着:〖“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
昔肃慎不供楛(hù)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这句话大意是:(曹操)就像古代肃慎氏不向周武王贡献楛木箭、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时丁零国民偷窃他的牛羊似的。
此等草芥小事,怎值得大动干戈!言外之意就是讽刺曹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罢了。
对曹操不尊重,曹操当然不满意了,但曹操有雅量,不和不计较,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曹操十分愤怒。
建安年间,因天灾和战争造成粮食短缺,曹操“表制酒禁”,这本是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的好事。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

建安七子之孔融:史上出名最早的文化名人(上)建安七子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七位著名文化名人,包括:阮籍、嵇康、阮咸、王粲、陈琳、刘琨和孔融。
这些人在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文化素养,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安丰(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
他是汉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音乐家和书法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融家族和孔子家族同宗,因此对于孔氏家族传承文化的任务感到责任重大。
孔融年少时师从王粲,有过深厚的思想和文学基础。
后来,他应征参加官场考试,成为了汉朝官员,担任中书郎、文学郎等职务。
孔融忠于汉朝,多次上疏劝谏汉献帝,不惧权势。
孔融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喜欢演奏琴、瑟等传统乐器。
他还喜欢做诗、写散文,文学造诣高深。
其中,他的代表作是《论盛孝章书》和《登科后》。
前者是孔融为表彰光武帝刘秀之孝心而写的颂词,后者则是孔融自己登科后发出的感慨之作。
孔融在文化界也有着极高的声望。
据传,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文化沙龙叫做“蜀中群英会”,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们经常在这里交流思想。
而孔融则因为文化修养深厚、思想独立而成为了沙龙中的重要人物。
对于孔融的政治影响力,可以从他的两封劝谏书中看到。
第一封劝谏书是关于陈琳的“因思闵侯事请罢郡”的请愿书,孔融在信中指出,选举官员不应只看个人,而应该看他的德才兼备和为民众所想。
另一封则是叫做“警后主书”,劝谏献帝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力,要秉持正义、堂堂正正的面对外议。
然而,孔融在208年时遭到了曹操的迫害,被处以了死刑。
曹操听说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认为他可能会挑战他的权威,因此决定将其击败。
但孔融在面临死亡时淡然处之,托付亲友将他的卷宗献给曹操,希望他能认真阅读自己的作品。
这场惨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悼念和反思对象。
孔融的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推崇,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保持着重要价值。
孔融

建安七子 •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 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 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 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 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临终诗
• • • • • • • •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窒。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花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东汉末鲁国
(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 (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 才华横溢 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以气为主”的文风,名 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 所非议,为操所杀。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后汉 书· 本传》载:“魏文帝(曹丕)深好(孔)融文辞,每叹 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 书记凡二十五篇。”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 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 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 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 外。 • 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 琢钉,古时儿童游戏。 • 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 家属。 • 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 命?
•
• 译文: 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 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 的样子。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 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 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生命?”两个孩 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爸爸,你见过鸟巢 倾覆了,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抓捕他 们的人也到来了。
孔融个人资料PPT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操亲自征讨辽西乌桓,孔融又面带嘲弄说:“大将军远征,海外又免不了要萧条一 番了,顺便把过去肃慎(商周时的一个部落)不向周 武王贡奉楛矢(一种贡品)的事和丁零(匈奴的一个部落)盗苏武羊的事这2个陈 年老账也一起处理了吧!”,出征在即,生死未卜,在旁边说 这些风凉话。曹操也不容易呀!记下了第二笔帐。
• • • •
劝告人给杀了。
• 袁谭攻打孔融,从春至夏,最后只剩下几
百人,孔融表现得谈笑风声,依然捧书而 读,当夜半破城时,立刻放下书本,随即 逃逃夭夭,丢下妻儿老小不顾。 • 他也是一个怕死的主儿。 • 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后,广招人才, 孔融也在被召这列,在每次朝庭会议中, 孔融都义正词严,滔滔不绝,文人中,只 有他才是老大,其它人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儿。
悲痛欲绝,无法自拨,后在他人的帮助下才振作起来(哀 悴过毁,扶而后起),整个州郡的人都知道了孔融的仁孝, 使他不自觉的再一次出名。
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几年之后,已满腹经纶。 1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宦官专权,张俭状告宦官 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追捕,因为与孔融的长兄孔曪是朋友, 张俭逃到孔融家避难,恰巧孔曪不在,看到孔融还是一孩 子,张俭就想走,孔融拦住张俭说:“兄长不在,我也可 以能接待您呀”,于是张俭被孔融留了下来。
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于是很快复出,任太 中大夫,由于孔融平时喜欢向朝庭举荐贤士,所以家里常常门庭若市, 宾朋满
座(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对别人又开始指指点点,说三 说四起来,致使“海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再一次被气得肝疼。 忍无可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举刀,孔融及其家 人全部被杀,遭受灭门之灾。 孔融临死前,可能翻然醒悟,猛然回首时,已走到生命尽头,感 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诗,终年56岁。
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孔融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人,孔子二十世孙。
孔宙之子,孔褒之弟。
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
孔融好学博闻而秉性刚直,是汉末的名士,“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刘桢、应玚)之一。
孔融被何进荐举为侍御史。
董卓专权,孔融为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相。
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
后因不满曹操行事,不时加以攻击、嘲讽,终遭杀害。
孔融长于散文,语言锋利,文气刚健,时杂嘲戏。
曹丕曾称其文辞:“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孔融散文原有集,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
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韪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
”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
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
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
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
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
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
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孔融【古代诗人简介】

孔融【古代诗人简介】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的二十世孙。
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
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
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为文章宗师,亦擅歌。
魏文帝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
《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简介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简介孔融,字文举。
东汉鲁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名士,“建安七子”之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融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融简介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十九世孙。
孔融是孔子之后,其七世祖孔霸为汉元帝刘奭的老师,其父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而孔融四岁便非常懂事,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将大的留给兄弟而自己却吃小的,少年时就表现出了他突出的才能,为名士李膺所赞赏。
孔融勤奋好学,刚正不阿,曾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等职,后与董卓争辩使董卓怀恨在心,而将其调去北海国为相。
孔融为北海相六年,在北海修建立城邑,设立学堂,举荐贤才,推崇儒术,颇有声望,被称为“孔北海”,后经刘备举荐兼任青州刺史。
公元196年,袁谭进攻北海,孔融与之交战,数月之后兵败出逃,其妻儿均被袁谭俘虏。
同年,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任太中大夫。
孔融性好宾客,为人刚正不阿,喜抨议时政,且言辞比较激烈,因此得罪曹操,又有郗虑诬陷,于是被按上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并株连其全家,终年五十六岁。
孔融是怎么死的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污蔑朝廷。
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
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
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
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听后气个半死。
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不满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是哪里人
根据历史记载,孔融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人才济济,因为汉朝宗室的无能,各地反对势力越来越多,国家处在分裂
的边缘,作为当时建安七子的他名声非常响亮。
如果不是在东汉末年,他的成就可能会更大,但是东汉末年的局势却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朝局动荡,之后更是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少的国家。
而这个时
候的曹操野心已经显露了出来,而孔融当时的名气很旺盛,经常抨击政治,并且言辞方面
并没有避讳,更是对慕名而来的官员或者其他名流来者不拒,在家中畅谈国事。
如果孔融不是东汉末年的人,可能会受到贤士的待遇,但是偏偏生在这个时期,还遇
到了曹操这样多疑的人,后来,孔融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曹操,一怒之下竟然杀了孔融一家,而孔融的幼子除了留下一句“覆巢之下无完卵”便在历史上被抹去。
所以很多人在问到孔融是哪里人的时候,知道的人无不感叹他生错了时代,如果生在
一个政治开明的时候,他未必不会成为一代贤成,而他的儿子,或许也会成为历史名人被
千古流传,而不是小小年纪就去世。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
污蔑朝廷。
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
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
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
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
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
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
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
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
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听后气个半死。
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
不满他。
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
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祢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
东德州这块地方。
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吧,但是才华横溢。
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师,当时孔融虽然已经年近四十
岁了,不过却与祢衡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们称他们为忘
年之交,意思是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在孔融的悉心教导下,年轻的祢衡学习进步很快。
因为他天资聪慧,下笔如有神,成就了很多佳作。
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与世长辞了,祢衡前去参加丧礼,当时他骑着马走在路上,下马之后就马上挥笔撰写吊唁去世的人的文章,没有一会功夫就写成了。
又有一次,黄射大会宴请宾客,有人奉上一只鹦鹉,黄射举起酒杯,邀请祢衡作诗一首,祢衡也不推脱,拿起笔来就写了,成就了非常有名的鹦鹉赋。
祢衡意气风发,看不上一般的人。
那时,陈群与司马朗都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文士了。
有人问祢衡说:“你怎么不向陈群、司马朗学习呢?”祢衡不屑地说:"你想让我跟从杀猪卖酒的人么!”又有人问:“当今天下,谁是最有学问的人?”祢衡回答:“大才有孔文举,小才有杨祖德。
”杨祖德就是当时十分闻名的智者,他也叫杨修,祢衡只将他看成小才,可见他的高傲。
孔文举就是孔融,正是祢衡的老师和忘年交,祢衡将他视为大才,可见他对孔融的敬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