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法中用笔技法的解释

合集下载

书法的五势和九用

书法的五势和九用

书法的五势和九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艺术中,五势和九用是至关重要的概念,下面将分别介绍。

五势,是指悬、拖、提、按、顿五个基本笔势。

悬势指笔尖悬在纸面上,该笔势用于书写笔画起始处或书写直线;拖势指笔尖拖过纸面,该笔势用于书写横、撇、捺等笔画;提势指书写中升起笔尖的动作,该笔势用于书写折、竖等笔画;按势指笔尖向下按压纸面的动作,对于书写钩、点等笔画有很大的帮助;顿势指笔尖在纸面上顿一下的动作,这种笔势常常用于书写草书、行楷等书体。

九用,是指平用、立用、顺用、返用、提用、昂用、横用、钩用、点用九种基本用法。

平用指笔尖与纸面基本平行,该用法适用于黑体书写;立用指笔尖垂直于纸面,该用法适用于草体书写;顺用指书写笔画时从上到下的顺势,该用法适用于正楷书写;返用指笔画的方向发生反转,该用法适用于在一笔之内书写多种笔画的情况下;提用指笔画时将笔尖抬起,该用法适用于书写折、提等笔画;昂用指笔画时将笔尖向上抛,该用法适用于书写一些具有强烈生动感的笔画;横用指横向书写,该用法适用于书写横、撇等笔画;钩用指书写钩形笔画,该用法适用于书写钩、捺等笔画;点用指书写点,该用法适用于书写
点、捺等小型笔画。

总的来说,五势和九用是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概念,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字艺水平。

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探索、总结,才能够写出漂亮、有个人特色的书法作品。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书法情趣的培养,文化底蕴的积淀,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只有不断地自学、自觉地涵养自己的书法情怀,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和发挥五势九用的技巧和美感。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写字的造型艺术。

而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正是书法中技法和法度的具体体现。

笔法,也就是执笔和用笔的规矩和方法。

执笔的原则是指实掌空。

用笔方法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中锋用笔。

墨法,即表现墨色的方法。

书法中表现墨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色彩,二是通过黑白的多少和对比来表现。

字法,也就是字的结体,它是通过用笔写成点画后,再按照一定的结字方法和规矩组合成字。

从古至今我国的主要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种。

而每一种主要字体中又有许多代表书体。

上不上'体'是书法与写字在法理上的重要区别。

章法,即结构布局。

章法分大小章法。

整幅作品通篇的结构布局为大章法,字以及行间的结构布局为小章法。

大章法由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

要把章法安排好,行草书应做到:字的笔画要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字要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字与字以及行与行之间要气脉贯通、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笔法决定点画线条的质量,墨法决定色彩的韵味,字法(结体)决定字的体式,章法决定通篇的气韵。

笔法、墨法在于练。

练,才能提高笔墨功夫。

字法、章法在于学,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悟'出新意。

衄笔、蹲笔、揭笔、蹙笔,古人总结了22种笔法,每种都很实用

衄笔、蹲笔、揭笔、蹙笔,古人总结了22种笔法,每种都很实用

衄笔、蹲笔、揭笔、蹙笔,古人总结了22种笔法,每种都很实用古人总结的22种笔法,有些名称还真没有听说过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我先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结笔、憩笔01接笔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羚羊挂角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

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并遥尖接02过笔过笔,是行笔笔法之一,在楷书中有,在行草书中更多见。

对于“过”的理解,元朝书法大家陈铎曾在《翰林要决·血法》中有专门论述:过:十分疾过。

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清代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录第二》中也说:过:十分疾过。

凡字有一主笔,虚舟老人所谓立柱是也,笔须平正。

他画则错综用意,作楷知此,便不呆板。

书法之用笔技法

书法之用笔技法

书法之用笔技法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相传为王羲之的秘传笔法,内容如下:一曰顿笔,摧锋骤衄(nǜ)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乛”是也。

五曰踆(cún)锋,驻笔下衄是也。

夫有趯(多音字,在此处念tì)者,必先踆之。

六曰衄(nǜ)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此处念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

“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九用可以归类为:起笔三个动作:驭锋、蹲锋、衄(nǜ)锋。

行笔两个动作:趯(yuè)锋、按笔。

收笔三个动作:挫笔、顿笔、揭笔。

最后一个连接动作:踆(cún)锋。

这应该是当时秘传不为人知的核心笔法,如今根据后人总结的基本笔法结合九用,我个人总结了以下笔法作为个人参考:一、用锋法用笔在用锋,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立锋”行笔。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优美的笔画和独特的用笔方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中,用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下面我将介绍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

一、瘦墨重彩法瘦墨重彩法是用笔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轻薄的笔触和浓重的墨色来表现形象。

这种方法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变化,通过墨的浓淡来描绘物体的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加有立体感和韵味。

二、洗墨法洗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稀释后再使用的方法。

它可以使墨色更加柔和,笔触更加流畅,使作品具有柔和的气质和韵味。

三、破墨法破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用力拍在纸上,使墨色破散开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点墨法点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点在纸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点点滴滴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浓重感。

五、挂墨法挂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挂在笔尖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柔软,墨色更加丰富,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六、沾墨法沾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沾在笔身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干练,墨色更加均匀,增加作品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颤笔法颤笔法是用笔时手握笔杆轻轻颤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细腻,墨色更加柔和,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和韵味。

八、抽笔法抽笔法是用笔时迅速抽出笔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有力,墨色更加深沉,增加作品的力度和气势。

九、悬笔法悬笔法是用笔时将笔尖悬在纸面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轻盈,墨色更加淡雅,增加作品的空灵感和雅致。

以上就是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希望大家在书法创作中能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书法中的笔法和技术

书法中的笔法和技术

书法中的笔法和技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强调了笔画的形态和技巧。

书法的
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点画:点画技法是用书写工具将墨汁小心点涂在纸上,使之
有所变化,呈现出一种细小的感觉。

点画技法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心态,才能够表现出细腻的线条。

2. 横划:横划技法指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一个方向上的书写
动作。

它横向地沿着自然的审美线条来进一步展示出书法风格的美感。

横划通常需要力度均衡、有节奏感。

3. 竖划:竖划技法是一种垂直向上的书法动作,这种技法使用
时需要保持手腕和手臂的协调,力度也应该稳定,光滑线条更加美观。

4. 折笔:书写工具在纸上折成一个好看的角度,使字迹变得更
加丰满,充满力度。

折笔技法的斜角可以充分体现书法的气势和力量感。

5. 勾:勾线技法代表了各种勾勒线条形态的书写动作,这种技
法可以用来加强线条的纸笔感,突出字句的结构,增强书法的立体感。

除以上技术外,书法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如拐弯回头、挑线、停笔等,以上只是书法技术的基本部分。

熟练掌握这些技法是书法爱好者
和从业者的必修之道。

对书法的用笔进行简单的阐述

对书法的用笔进行简单的阐述

书法中的用笔,是指笔锋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和运用,是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

用笔涉及到笔锋的起落、行笔的疾缓、力度的轻重以及笔画的粗细、提按、转折等变化。

首先,起笔是笔锋开始接触纸面的动作,要求自然、轻盈,有时需要略加调整,如藏锋、露锋等。

行笔是指笔锋在纸面上运行的过程,要求保持稳定、流畅,通过手腕的转动和手指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质感。

收笔是笔锋离开纸面的动作,也要讲究自然、干净利落。

其次,用笔的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中的力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笔画的不同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力度。

轻则笔画纤细、柔软,重则笔画粗壮、刚劲。

同时,还要注意笔力的控制,保持稳定、流畅的运笔。

此外,用笔的速度也是影响笔画质量的重要因素。

速度快则笔画流畅、连贯,速度慢则笔画有节奏感、有力度。

在行笔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效果。

最后,用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用笔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书家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自己的用笔方法。

总之,书法中的用笔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规律。

书法:用笔6原则

书法:用笔6原则

书法:用笔6原则
用笔基本6原则:笔锋,笔速,主笔,布局,蘸墨,笔趣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也就是笔法,笔法是书法技术的继承,也是书法入门的基本功!
“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是用笔的共性,楷有楷法,草有草法,是书法用笔的基本原则!
用笔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几种!
1、笔锋
中锋侧缝并重,意在笔先。

对笔锋的掌握宜圆熟贯通,不可偏废!
2、笔速
笔速当急则急,当徐则徐,当重则重,当轻则轻,从而产生浓淡、干湿、粗细、曲直等变化对比。

3、主笔
每个字都有其主笔,结体贵在主次分明,切忌一字中有多处主笔,相互打架,主次分明,自然而已。

4、布局
整篇作品的布局宜主次有序,层次分明,大小相宜,参差错落,
不能刻意,融自然于书道,方臻高境。

5、蘸墨
写字蘸墨,忌一字一蘸。

笔与墨和,墨与纸和,心与手和,行笔缓急相宜,切忌躁动行笔。

更忌墨重阴湿一片,视觉狼藉。

6、笔趣
用笔宜灵活,行有楷意,楷有行意,相互穿插,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

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力量坚实、精气内含、气势饱满、韵味充盈。

这个原则,适用于各种书体,为历代书家运笔之要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书法中用笔技法的解释执笔法书法术语。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

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运笔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

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书法术语。

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

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

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

”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

”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

”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

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书法术语。

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

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

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

”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参见“行笔。

”运腕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

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啄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

啄笔的书写宜迅疾。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磔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亳。

”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戈法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书法术语。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聚墨痕书法术语。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书法术语。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折锋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裹锋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逆锋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锋书法术语。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

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②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书法术语。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

汉代张芝首创。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颤笔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

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亦称“金错刀”。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悬针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

与垂露为两种形体。

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

但锋尖耳。

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

后人遂以为法。

”垂露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

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

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

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书法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