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知识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常考试题及解析

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1
6.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变
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D.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 值)约为 2 000 只 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 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 D.图乙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 1880 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13.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 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9.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
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调查农户(户)
3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 述错误的是(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12种群和群落

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 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解析: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为61÷60≈1只/km2,A项正确;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项正确;非法猎捕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D项正确。
答案:C2.(2023·广东统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
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A.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B.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解析:有些昆虫如蛾、蝶的成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A项错误;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B项正确;采样点越多,所采集的数据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为避免偶然性,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C项正确;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数量,可以有效提供相应数据,适当适量使用农药,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D项正确。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2024届高三大二轮生物学 (新教材)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3)(经典高考题,节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训练(新教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专题13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吉林白山·统考模拟预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除了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外,还有粪堆计数法,其原理是动物种群数量与所发现粪堆的数量呈正相关,该方法特别适合因行踪隐蔽或者夜间活动等而不易观察的动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到动物活动密集的区域取样B .粪堆计数法可以准确计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C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考虑动物的日排便数D .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答案】C【详解】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 错误;对点训练专题分析B、粪堆计数法可以估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准确计算,B错误;C、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粪堆存留时长等能减小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C正确;D、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导致粪堆被破坏,引起调查结果偏低,D错误。
2.(2023·河南·二模)图1表示当一种动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
图2表示K-NK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N值代表种群的数量。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B.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K-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D.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答案】A【详解】A、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B、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此时个体数量多,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C、K−N/K的变化曲线中,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K-N)/K=1-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C正确;D、t1时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并保持剩余量在K/2,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D正确。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8 分)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J/(hm2•a)。
)此地形成的群落是(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 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 只,其中有标记的10 只,则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5%用于自身的,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次生(2)60 偏大(3)逐级递减 3%(4)生长、发育和繁殖热能(5)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1)弃耕的农田中有土壤条件,因此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该地区田鼠数量为30×20÷10=60(只),由于面积为1 hm2,故种群密度为6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时已经标记的个体数偏小,计算结果会偏大。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2.25×107)÷(7.50×108)=3%。
(4)同化的能量很少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5)从题意中可以看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
以下是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请考生及时练习。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 A[解析] 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 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答案] B[解析]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与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 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 项错。
5.如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曲线,K 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b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 B[解析]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K值应在b与c之间,那么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应大于2a,即c不是K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种群和群落1.近年来,我省南京、苏州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个体寿命D.迁入率与迁出率2.“单独二胎”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降低出生率B.调整年龄组成C.降低人口密度D.改变性别比例3.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A B C D7.郊外的荒山被开发成森林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植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B.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D.公园里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8.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Ⅰ真题演练1.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物种丰富度D.出生率和死亡率2.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
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3.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出森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5.下列4个种群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A BC DⅡ模拟过关1.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活动不能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无关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食物有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4.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t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甲所示曲线。
则在1(下图乙)分别是()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6.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到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的方法,将有利于()A.消除水环境的污染B.降低环境的碳排放C.防止这些种群消亡D.减少生态环境的食物链7.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A.EF段B.DE段C.CD段D.BC段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D.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9.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10.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云龙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12.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正确的是()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B.草履虫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每天可以在任意时段取样并计数D.在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若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估算出的理论值比实际值偏大13.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请分析回答:(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种群和群落答案1~5.DBBDB 6~8.ACDⅠ真题演练1~5.CBDBDⅡ模拟过关1~5.BCACB 6~10.CADAC 11~12.CD13.(1)①增加稀释倍数;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②S;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氧等(只要合理即可)(2)氧气浓度;无氧14.(1)生物群落;丰富度(2)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3)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种群和群落解析1.解析:由于大量的外地人口的迁入,使南京、苏州人口数量明显增加。
2.解析:适当增加出生率,可调整年龄组成。
3.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
4.解析:表格中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说明食物和空间充裕,种群近似呈“J”型增长。
5.解析:生物在不同水层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6.解析:种群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包含种群。
7.解析:荒山开发成森林,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8.解析:该诗句反映了一种生物群落更新的现象,是一种次生演替。
Ⅰ真题演练1.解析: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
2.解析:题干中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通过分层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3.解析:“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无K值,个体数不断增加。
4.解析: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丘陵地带地震后为次生演替;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气候条件适宜,演替最后都会出现森林。
5.解析:老年个体数较幼年个体数多的种群为衰退型。
Ⅱ模拟过关1.解析: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因此上述研究对象是种群。
2.解析:人类的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A错误;在群落中,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动物也分层分布,B错误;只有群落才有分层现象,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单一物种,无分层现象,D错误。
3.解析:自然界中条件有限,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4.解析:玉米为单一物种,不属于群落,无分层现象,且合理密植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解析:由图甲可知,种群增长速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根据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可知,在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在时间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时间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稳定,所以种群数量变化为乙图中的②。
6.解析:将鱼苗投放到河流、海洋,增加了种群中的幼体数,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壮大。
7.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少,竞争者少,种群将呈“J”型增长。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趋于停止。
8.解析: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选项符合定义。
9.解析:甲地为次生演替,乙地为初生演替。
10.解析:根据柱状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下降。
11.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并不表示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2.解析:样方法还能用于活动范围小的昆虫卵等的调查;草履虫个体小,无法进行标记;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取样计数。
13.解析:(2)表格中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酒精量相等,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酒精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只产生二氧化碳,不产生酒精,进行有氧呼吸。
14.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所以某农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其物种数目的多少叫丰富度。
用样方法调查该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取样时常用到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若农田被弃耕,小麦会被杂草所替代,以后还会出现灌木等,这种现象称为演替,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