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之前⽹上下的学长学姐的报告有很多不靠谱,但是调谐都要调到中⼼频率上,否则都不对,还有⽼师验收的时候如果⾃⼰⼼情很不好,只要她发现⼀点错误就会坚定的认为不是⾃⼰做的,所以⼀定要确保没有错误,原理⼀定要弄清楚.愿后来⼈好运~~~实验2 微带分⽀线匹配器⼀.实验⽬的:1.熟悉⽀节匹配的匹配原理2.了解微带线的⼯作原理和实际应⽤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络⼆.实验原理:1.⽀节匹配器随着⼯作频率的提⾼及相应波长的减⼩,分⽴元件的寄⽣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元件⽽得到⼴泛应⽤。
因此,在频率⾼达GHz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短截线,代替分⽴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络。
常⽤的匹配电路有:⽀节匹配器,四分之⼀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节匹配器分单⽀节、双⽀节和三⽀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的。
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了微带分⽀线匹配器中的单⽀节匹配器和双⽀节匹配器,我都采⽤了短路模型,这类匹配器主要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上适当的电纳,⽤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
单⽀节调谐时,其中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形式。
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然后利⽤Smith圆图和Txline,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节匹配器,⽐单⽀节匹配器增加了⼀⽀节,改进了单⽀节匹配器需要调节⽀节位置的不⾜,只需调节两个分⽀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节匹配器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所以不能在匹配禁区内。
2.微带线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
微波成像原理实验报告

1. 理解微波成像的基本原理;2. 掌握微波成像实验系统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微波成像技术的可行性;4. 分析微波成像的特点及局限性。
二、实验原理微波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对物体进行成像的技术。
与光学成像相比,微波成像具有穿透力强、受天气影响小、全天候成像等特点。
微波成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波发射:实验中,微波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的微波信号,经过放大、调制等处理后,由天线发射出去。
2. 微波传播:发射的微波信号在空间中传播,遇到物体时,部分微波被反射、吸收或散射。
3. 微波接收:接收天线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经过放大、解调等处理后,送入信号处理系统。
4. 成像处理: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出物体信息,并形成图像。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微波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的微波信号;2. 天线: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3. 放大器:放大微波信号;4. 调制器:对微波信号进行调制;5. 解调器:解调微波信号;6. 信号处理系统:对微波信号进行处理,形成图像;7. 实验台:放置实验仪器和设备。
1. 连接实验仪器,确保各部分连接正确;2. 打开微波发生器,设置所需频率的微波信号;3. 启动放大器、调制器、解调器等设备,确保信号正常传输;4. 将实验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调整天线方向,使其对准待测物体;5. 接收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并送入信号处理系统;6.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形成图像;7. 分析图像,观察微波成像的特点及局限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像效果: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待测物体的微波成像。
从图像可以看出,微波成像具有较好的穿透力,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成像特点:微波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穿透力强:微波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物体,对内部结构进行成像;(2)全天候成像:微波成像不受天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具有全天候成像能力;(3)分辨率较高:微波成像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物体的细节。
微波萃取茶多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微波萃取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探究微波萃取法在茶多酚提取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比传统提取方法,分析微波萃取法的优势。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可溶性花青素等。
微波萃取技术是利用微波能的快速加热和分子振动作用,提高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效率。
在微波辐射下,茶叶中的茶多酚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加速茶多酚的溶解和迁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各50g- 水为溶剂- 无水乙醇、无水碳酸钠等试剂2. 实验仪器:- 微波炉- 精密天平- 分光光度计- 超声波清洗器- 磁力搅拌器- 恒温水浴锅- 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茶叶研磨成粉末,过筛,取一定量粉末置于50ml具塞锥形瓶中。
2. 微波萃取:将茶叶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置于微波炉中,设置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进行微波萃取。
3. 冷却:微波萃取完成后,取出锥形瓶,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冷却至室温。
4. 过滤:将冷却后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5. 定量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含量,计算茶多酚提取率。
6. 对照实验:将相同量的茶叶粉末加入适量的水,采用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提取,对比微波萃取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提取率: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萃取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为3.5mg/g,超声波提取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为2.8mg/g。
2. 提取时间:微波萃取法提取时间为5分钟,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时间为30分钟。
3. 提取效果:微波萃取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高于超声波提取法,且提取时间更短,说明微波萃取法具有更高的提取效率和更快的提取速度。
4. 稳定性:对微波萃取法提取的茶多酚溶液进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茶多酚溶液在24小时内稳定性良好。
六、实验结论1. 微波萃取法在提取茶多酚方面具有高效、快速、稳定等优点。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报告

�����
=
2.65代入式子,可以计算出微带天线矩形
贴片的宽度,即
w = 46.26mm
(2)、有效介电常数ε������ 把h = 3mm w = 46.26mm ε������ = 2.65代入,可计算出有效介电常数,即
ε������ = 2.444 (3)、辐射缝隙的长度∆L
把h = 3mm w = 46.26mm ε������ = 2.444代入式子,可以计算出微带天线辐射 缝隙的长度,即
五、HFSS 的实验结果 根据之前的参数设计得出的 HFSS 模型如图.2,进行仿真后的结果如图.3。查
看天线信号端口回波损耗(即 S11)的扫频分析结果,给出天线的谐振点。生成 如图所示的 S11 在 1.8~3.2GHz 频段内的扫频曲线报告。从图中可以看出,当 S11 最小时,频率是 2.36GHz。
������
=
0.412ℎ
(������������ (������������
+ −
0.3)(���ℎ��� + 0.264) 0.258)(���ℎ��� + 0.8)
对于同轴线馈电的微带贴片天线,在确定了贴片长度L和宽度������之后,还需要确
定同轴线馈电点的位置,馈电点的位置会影响天线的输入阻抗,在微波应用中通
算结果就可以达到足够的准确,因此设计中参考地的长度������������������������和宽度������������������������只需 满足以下两式即可
������������������������ > L + 6h ������������������������ > w + 6h
标(������������, ������������),即
微波实验报告波导波长测量

篇一: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波导波长的测量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班级:组员:撰写人:学号:序号:实验二波导波长的测量一、实验内容波导波长的测量【方法一】两点法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按上图连接测量系统,可变电抗可以采用短路片。
当矩形波导(单模传输te10模)终端(z=0)短路时,将形成驻波状态。
波导内部电场强度(参见图三之坐标系)表达式为:e =ey =e0 sin(?xa) sin?z在波导宽面中线沿轴线方向开缝的剖面上,电场强度的幅度分布如图三所示。
将探针由缝中插入波导并沿轴向移动,即可检测电场强度的幅度沿轴线方向的分布状态(如波节点和波腹点的位置等)。
yz两点法确定波节点位置将测量线终端短路后,波导内形成驻波状态。
调探针位置旋钮至电压波节点处,选频放大器电流表表头指示值为零,测得两个相邻的电压波节点位置(读得对应的游标卡尺上的刻度值t1和t2),就可求得波导波长为:?g = 2 tmin-tmin由于在电压波节点附近,电场(及对应的晶体检波电流)非常小,导致测量线探针移动“足够长”的距离,选频放大器表头指针都在零处“不动”(实际上是眼睛未察觉出指针有微小移动或指针因惰性未移动),因而很难准确确定电压波节点位置,具体测法如下:把小探针位置调至电压波节点附近,尽量加大选频放大器的灵敏度(减小衰减量),使波节点附近电流变化对位置非常敏感(即小探针位置稍有变化,选频放大器表头指示值就有明显变化)。
记取同一电压波节点两侧电流值相同时小探针所处的两个不同位置,则其平均值即为理论节点位置:1tmin = ? t1 ? t2 ?2最后可得?g = 2 tmin- tmin (参见图四)【方法二】间接法矩形波导中的h10波,自由波长λ0和波导波长?g满足公式:?g =???? 1 ? ? ??2a?2其中:?g=3?108/f,a=2.286cm通过实验测出波长,然后利用仪器提供的对照表确定波的频率,利用公式cλ0=确定出λ0,再计算出波导波长?g。
微波消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波消解仪器的操作方法;2. 掌握微波消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了解微波消解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4.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微波消解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微波消解是一种利用微波能对样品进行快速、高效消解的技术。
在微波场中,样品容器内的溶剂吸收微波能,产生热能,使样品迅速升温,从而实现样品的快速消解。
微波消解具有消解速度快、酸用量少、污染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质、环保、化工、医药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微波消解仪、分析天平、赶酸器、移液管、样品容器等;2. 试剂:硝酸(68%)、过氧化氢(30%)、氢氟酸(40%)、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称量,精确至0.1mg,置于样品容器中;2. 消解溶液配制:根据实验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消解溶液;3. 样品消解:将配制好的消解溶液加入样品容器中,密封后放入微波消解仪中进行消解;4. 冷却与赶酸:消解完成后,待样品冷却至室温,打开样品容器,用赶酸器赶出多余的酸液;5. 样品定容:将赶酸后的样品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消解溶液定容至刻度线;6. 测定: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要求,对样品进行消解,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待测元素含量;2. 结果分析:对比微波消解法与传统消解法,分析微波消解法的优缺点,验证微波消解法的有效性。
六、实验结论1. 微波消解法具有消解速度快、酸用量少、污染小、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技术;2. 微波消解法在地质、环保、化工、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微波消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今后开展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操作微波消解仪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和酸液溅出;2. 消解过程中,注意观察样品容器内液体的变化,避免液体沸腾溢出;3. 样品消解完成后,待样品冷却至室温再进行赶酸,防止酸液溅出;4. 样品定容时,注意容量瓶的清洁,避免污染样品。
微波消解实验报告

微波消解实验报告微波消解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消解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通过高频微波辐射对样品进行加热,使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转化为气体或溶液,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微波消解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结果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包括微波消解仪、待消解样品、消解试剂等。
首先,我们将待消解样品精确称量,并加入适量的消解试剂。
然后,将样品放入微波消解仪中,并设置合适的消解条件,如温度、时间等。
消解完成后,将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以备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微波消解技术,我们成功地将待消解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转化为溶液。
这样的处理方式具有许多优点,如快速、高效、无需大量试剂等。
与传统的消解方法相比,微波消解不仅能够提高样品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还可以减少样品前处理的时间和成本。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样品进行消解,包括环境样品、食品样品和生物样品。
通过对这些样品的微波消解,我们成功地将其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转化为溶液,并得到了准确的分析结果。
这表明微波消解技术在不同类型的样品中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然而,微波消解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样品的不同特性,消解条件需要进行精确的调整,以确保样品能够完全消解。
其次,微波消解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和高压,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
此外,一些特殊的样品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步骤,以确保消解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微波消解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微波消解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将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转化为溶液,还能够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使用微波消解技术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并根据样品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
微波消解技术在化学分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样品前处理,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样品分析。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微波消解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食品微波杀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微波杀菌与传统杀菌方法在杀菌效率、食品营养成分保留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评估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新鲜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 食用菌(如香菇、金针菇等)- 肉类(如鸡肉、猪肉等)- 食品级水2. 实验设备:- 微波炉- 电子秤- 温度计- 精密天平- 研钵- 烧杯- 研钵- 酶联免疫检测仪三、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将新鲜蔬菜、食用菌和肉类分别清洗干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用电子秤称量后,分别放入烧杯中。
2. 微波杀菌:将烧杯放入微波炉中,设定功率和杀菌时间,进行微波杀菌处理。
杀菌时间根据不同食品种类和厚度进行调整。
3. 传统杀菌:将烧杯中的样品放入沸水中,进行煮沸杀菌处理,时间为10分钟。
4. 营养成分测定:分别测定杀菌前后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
5. 安全性检测:利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杀菌前后样品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杀菌效果:通过对比微波杀菌和传统杀菌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量,发现微波杀菌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与传统杀菌相当的杀菌效果。
2. 营养成分保留:通过测定杀菌前后样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发现微波杀菌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保留效果优于传统杀菌方法。
3. 安全性: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发现微波杀菌样品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量均低于传统杀菌样品,表明微波杀菌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五、结论1. 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杀菌效率,降低食品污染风险。
2. 微波杀菌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保留效果优于传统杀菌方法,有利于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
3. 微波杀菌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量。
六、建议1.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根据食品种类和杀菌要求,选择合适的微波杀菌参数,以达到最佳杀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技术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史密斯圆图与传输线理论的关系
1.1不同负载阻抗所对应的传输线工作状态及其在史密斯圆图上对应的区域;
实验步骤:
1.连接负载、传输线和微波端口,传输线长度
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2.进一步将负载阻抗设置为50欧姆,传输线阻抗设置为50欧姆,传输线长度为0,衰减为0,微波端口阻抗也设置为50欧姆。
3.分析计算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4. 将负载阻抗实部设置为小于50欧姆,虚部为零,其余设置不变,
分析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5.将负载阻抗实部设置为大于50欧姆,虚部为零,其余设置不变,分析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6.负载阻抗的实部不变,将负载阻抗的虚部设置为大于0,其余条件不变,分析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7.负载阻抗的实部不变,将负载阻抗的虚部设置为小于0,其余条件不变,分析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8.将负载阻抗的实部设置为0,虚部为分别设置为0、大于0,小于0和10000,其余条件不变,分析后,在阻抗圆图上观察反射系数的位置,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1.2 反射系数沿传输线变化在阻抗圆图上的轨迹的观察研究
1.如图1示连接负载、传输线和微波端口,将频率设置为固定频率。
2.将负载阻抗设置为复数,其余参数不变;
3.改变传输线的长度,从0到λ/2变化(分别选6个以上长度以上进行计算仿真),观察反射系数随传输线长度改变在阻抗圆图上位置的变化,填入实验报告
4.将传输线的衰减值设置为有限值(如5),其余参数不变,重复步骤3,观察反射系数随传输线长度改变在圆图上的变化,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5.对步骤2.3和2.4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反射系数幅度和相位随参考面变化的规律并写入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反射系数沿传输线变化在阻抗圆图上轨迹的
研究
(3)负载阻抗改变与反射系数在阻抗圆图上的变化轨迹的关系
1 如步骤1.2图1所示连接负载、传输线和微波端口,将频率设为固定值,传输线的长度设置为0,负载阻抗设置为复数,其余参数不变;
2 改变负载阻抗的实部(从小到大变化),虚部不变,观察阻抗圆图上反射系数的变化轨迹,记录结果;
3改变负载阻抗的虚部(从小到大变化),实部不变,观察阻抗圆图上反射系数的变化轨迹,记录结果;
实验二阻抗匹配的计算机仿真设计
2.1 1/4波长阻抗变换器的设计
(1)对复数阻抗负载在50欧姆传输线系统中,用1/4波长阻抗
变换器进行匹配。
得出1/4波长阻抗变换器的特性阻抗和1/4波长阻抗变换器插入的位置。
(2)将频率设置成扫频模式,如图2所示,分析计算后,观察驻波比分别小于1.2、1.5、2.0的带宽,并填入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λ/4阻抗变换器的设计
负载阻抗中心频率L1 Z01 L2 Z02 带宽
SWR≤1.2 SWR≤1
.5
SWR≤
2.0
60+j100 5Ghz 3.5
mm 50o
hm
15m
m
124.
346o
hm
100Mh
z
800Mh
z
1.4Gh
z
注:L1为接入第一段传输线的长度,Z01为该传输线特性阻抗,L2为λ/4阻抗变换器长度,Z02为λ/4传输线特性阻抗。
2.2 单枝节(短截线)匹配的设计
实验内容单枝节(短截线)匹配的设计
负载阻抗中心频率L1 Z01 L2 Z02 带宽
SWR≤1.2 SWR≤1
.5
SWR≤
2.0
60+j100 50Ghz 14.
6mm 50
oh
m
4.7
mm
50mm 200Mh
z
400Mh
z
750Mh
z
注:L1为接入第一段传输线的长度,Z01为该传输线特性阻抗,L2为枝节(短截线)长度,Z02为枝节(短截线)特性阻抗。
匹配电路如图所示:
2.3 L匹配(用集总元件匹配)
原理图如下:
实验内容L匹配(1)
负载阻抗中心频率串/并
L/C 串/并
L/C
带宽
SWR≤
1.2
SWR≤1
.5
SWR≤
2.0
60+j100 5Ghz 并
496.47f
F
串
3.05nH
300Mh
z
900Mh
z
1.4Gh
z
匹配电路图如下所示:
实验内容L匹配(2)
负载阻抗中心频率串/并
L/C
串/并
L/C
带宽
SWR≤
1.2
SWR≤1
.5
SWR≤
2.0 60+j100 5Ghz 并
30.99nH
串
348.86fF
1.0Gh
z
2.20G
hz
4.0Gh
z
总结:
使用1/4波长变换器进行阻抗匹配,对于匹配实数负载阻抗到传输线,是简单而有用的电路。
通过在负载和变换器之间加一段合适长度的传输线,或者一个合适的串联或并联电抗性短截线,复数负载阻抗也能够转换成实数阻抗,从而可以使用1/4波长变换器进行匹配。
但是它将变更等效负载的频率依赖性,频率依赖性常有降低匹配带宽的效应。
用短截线进行匹配微波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所以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
并联调谐短截线容易制成微带或者带状线形式。
使用短截线进行匹配带宽比较窄。
用集总元件进行匹配微波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特别适合微波集成电路
在工作频段内,元件值基本不随频率变化,比分布元件工作频带宽损耗大,功率容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