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学前游戏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复习大纲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学前游戏本质观的演变什么是游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游戏本身具有复杂性•由于不同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使得人们对于游戏概念的界定难以找到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标准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在战国时期“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而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十分相似•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与game两词,其中与“play”更为相关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福禄贝尔对游戏的价值论述:•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获得愉悦体验以提高教育效果•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家斯宾塞将游戏论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消耗•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评价)优点:•既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论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缺点:•它也使人们对儿童的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对动物游戏的理解相同的认识水平,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现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同样提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对儿童而言“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补充: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三个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评价•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使人们可以看到作为社会人的儿童的游戏的产生、来源和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历史制约性等特点和规律,以及游戏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们对游戏的概念的理解有了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也深刻地推动了儿童游戏论在教育中的实践和运用。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0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适宜性
游戏应适合学前儿童的年龄和 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其身心发
展。
趣味性
游戏应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 学前儿童的参与和兴趣。
教育性
游戏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语
言、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安全性
游戏应保证儿童的安全,避免 任何可能造成伤害的环节。
游戏实施步骤
准备
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和 场地,确保安全和适宜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 概述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学前儿童游戏定义与特点 •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与展

01
学前儿童游戏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前儿童游戏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 活动,通过与玩具、环境和其他儿童 的互动,探索世界、学习知识和技能 ,以及发展社会性情感。
04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通过玩耍和活动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学前儿童 游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其全面发展。
05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游戏设计原则
01
02
创新性游戏的实例
例如,“小小建筑师”游戏,通过让孩子搭建积木、桥梁等建筑结构,培养他们 的空间感知和动手能力;又如“我是小医生”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角色,进行 模拟诊疗和照顾病人的场景,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游戏与科技结合的发展
游戏与科技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调能力。 • 表演游戏则是指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等途径,培养表演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02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游戏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01
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解决自我和本能的冲突,并获得成长
和发展的机会。
游戏与潜意识的关系
02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潜意识有关,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揭
在研究方法上,还需 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 设计和分析方法,以 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在研究对象上,还需 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 、不同性别、不同社 会文化背景的儿童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推 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还需 要关注游戏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以及如何 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 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提 供指导。
和兴趣爱好。 • 根据游戏的内容,学前儿童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 角色游戏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良好的
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 • 建构游戏是一种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构造、创造的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空间认知和手眼协
示学前儿童的潜意识动机和愿望。
游戏治疗的作用
03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强调对学前儿童人格的重建,帮助学
前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其自性化进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 建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023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

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 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象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活动
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
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 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索的后继活动
2、内在动机
游戏的动机来自于儿童个体内部,不需要鼓励, 也不需要奖励,仅仅是好玩就可以成为游戏的目 的。
3、自主性
游戏中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玩还是不玩? 跟谁玩? 怎么玩? ……
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
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假象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生活或照搬生活
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 古代关于“游戏”的意思 1、游乐嬉戏、玩耍 2、指不郑重、不严肃 3、指娱乐活动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索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先于游戏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严肃
低可变性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B.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C.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身体活动的需要 认知活动的需要 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权力 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 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 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 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愤怒 夸张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放声大笑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精品课件
2、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动作效应的探索
精品课件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 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 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 逗乐、玩笑的性质
毛曙阳
——
精品课件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 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刘焱 内部动机 游戏者决定游戏活动的过程、内容 游戏者想象和创造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
戏情节的开展
精品课件
四、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 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教育大辞典》
精品课件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精品课件
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 识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一、游戏概念及特点1. 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在自愿、自主、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充满趣味和乐趣,目的是享受乐趣和满足心理需求的一种活动。

2. 游戏的特点(1)自愿参与:儿童游戏是自主选择参与的,没有外力干预。

(2)乐趣和情趣:游戏是基于儿童的乐趣和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3)目的性:游戏要有一个目的,可以是娱乐、学习、锻炼等。

(4)规则性:游戏必须有规则,儿童在游戏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社会性。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 幼儿游戏的阶段(1)单体游戏期:1-2岁,主要进行个体活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

(2)对话游戏期:2-3岁,主要进行对话游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3)合作游戏期:3-4岁,开始参与多人游戏,学会分享和互动。

(4)规范游戏期:4-5岁,开始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理竞争和合作。

2. 幼儿游戏的特征(1)观感的多样性:儿童喜欢用多种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情感的真实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亲情关系、友情交往等。

(3)行为的循序性:儿童的行为在游戏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先后顺序、连续性等。

(4)思维的固定性:儿童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固定性,如喜欢进行重复性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分类1. 教具游戏:如积木、拼图、穿珠子等,通过这些教具让儿童进行一定的认知和操作训练。

2. 角色扮演游戏:如模仿家庭生活、模仿职业等,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

3. 拼图游戏:如大型拼图、立体拼图等,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认知游戏:如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不同的事物。

5. 操作游戏:如搭积木、搭乐高等,通过操作游戏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幼儿游戏的意义1. 促进发展: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 主讲人:林英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2、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固定。

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进行扮演的角色。

5、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依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6、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7、桌面游戏:指在桌面上以小玩具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内容。

8、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应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9、局部改变创造法:改变某一物体的局部就是创造。

10、列项改变创造法:列出可以改变的项目,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思路。

1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12、智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具有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等,我们称之为类智力因素。

另一部分是人类具有的,二我们某个人可能有且差异很大的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能力等,我们称之为个性智力因素。

解答与论述一、游戏的本质特征(P6-9)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二、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P13) 1、依据认知发展的游戏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登)①、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②、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③、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④、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三、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4、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5、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四、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P44)特点:1、目的性不强 2、同伴间交往较少 3、角色意识不强指导要点:1、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2、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3、帮助他们明确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un:蕴涵着丰富的游戏乐趣之意。
• 将游戏(game)、玩(play)、乐趣 (fun)放入一个简单的关系汇总,我们
• “游戏”一词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将 游戏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也蕴含了人 们的社会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对游戏 的理解。但是在游戏进入研究者的研究 范畴之前,它只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层面, 尚未自觉去把握游戏的实质。
• 《尔雅》曰:“游,戏也。”
• 又曰:“戏,谑也。”
•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 游戏在汉语中的几层含义:
• 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 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有随心所欲 的意思。 • 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 有玩世不恭之意
• 在英语中:“游戏”有“play”与 “game”“fun” • Play:玩、游戏 • Game:主要指规则游戏包括民间游戏如竞 技体育活动
一、儿童游戏本质 观的演变
• 游戏本质理解经历的阶段:
•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 本能活动 •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 社会性活动
•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 汉语中对游戏一词,有好几种表达方式。 主要有“玩”、“游”、“嬉”、“遨” 等。其字面意思为游乐嬉戏
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均以象征性游戏为分析对象,强调游戏对现实社会关系 的反映
• 我国的游戏理论一直受苏联的影响,也坚 持儿童游戏社会性的观点:
• 黄人颂——“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 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 《教育大辞典》——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 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 特的社会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游戏是儿童运用 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 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
• 2.游戏的生物本性观:游戏是儿童的 本能活动
• 约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游戏才真正成为理 论研究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 戏理论。(不自觉转向自觉)
• 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缺乏科学的 方法论为基础,对游戏的理解还是建立在 本能论的基础之上。
• 福禄贝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 一个教育家)——游戏是儿童潜在的本 能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 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 的意志的表现。(唯心主义) • 希勒、斯宾塞——剩余精力的无目的 消耗 • 霍尔——游戏复演论 • 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
• 你能举出一个儿童游戏的例子 吗?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2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儿童 游戏本质观
•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 二、建立科学儿童游戏观的新 3 探索
游戏生物性本质观的优 点与不足
• 优点: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 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 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特点。
• 不足:将儿童游戏等同于动物的游戏,尚不 能全面客观地展示儿童游戏作为社会历史条 件下的人的游戏本质属和主体性价值
•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 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 主要表现形式。
•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 会性活动
•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的观点是20世纪20 维果斯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 年代以后由原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 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 出来的。坚持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 ,是前苏联 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艾里康宁——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 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
游戏社会性本质观的优缺点
• 优点:一方面,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 与动物游戏的界限。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 在游戏发生、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游 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它主 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关注游戏本身所蕴 涵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规则,肯定了游戏作 为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和 途经的有效性。 • 缺点:掩盖了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 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