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防治方案

合集下载

炭疽的预防控制措施

炭疽的预防控制措施

炭疽的预防控制措施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多种植物,包括农作物和果树。

预防和控制炭疽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或抗病种苗可以减少受炭疽病侵害的植物数量。

2. 地面清洁:定期清理和清除病残体、落叶和感染的果实,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使用健康种子和苗木:使用来自可靠来源的健康种子和苗木可以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

4. 合理施肥和灌溉: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植物的健康和免疫力,减少炭疽病的发生。

5. 剪枝和修剪:定期修剪和排除受病害侵害的枝条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

6. 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在病菌进入或在感染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7. 接种保护: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接种一些有益菌株来提高免疫力,防止炭疽病的发生。

8. 隔离和旋作:将感染的植物隔离,避免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

在种植周期中,进行合理的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9. 环境卫生:保持种植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如清除杂草和感染的植物残余物,可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10. 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检查植物是否有病害症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一、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炭疽防治工作。

2. 设立炭疽防治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炭疽防治专家组,负责炭疽疫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三、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以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2. 应急反应标准(1)发生一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2)一周内同一个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三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3)一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 疫情处理(1)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等级。

(2)确定诊断:对疑似病人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3)封锁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

四、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炭疽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 流调溯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采样、检测,查找传染源。

3. 清洁消毒: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隐患。

4. 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5. 健康教育:加强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炭疽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炭疽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炭疽防治药品、消毒剂、防护用品等物资。

4. 技术保障:加强炭疽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炭疽(Anthracnose),是由真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炭疽病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炭疽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供炭疽防治技术的规范,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正确、高效地防治炭疽病,降低经济损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病害特征炭疽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

常见的症状包括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斑点,边缘呈波浪状,中央逐渐干褪呈灰白色,受害组织易裂开。

严重感染时,病斑融合扩大,导致叶片枯死、落叶,茎干腐烂,果实变形、病斑扩展,品质降低。

3. 炭疽防治技术3.1. 预防措施•使用炭疽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炭疽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彻底清除病垃圾,炭疽病菌可以在残株和染病果实上过冬,及时清除病垃圾是降低病害发生的重要方法。

•合理灌溉施肥,均衡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使用无菌种子和苗木,确保病原体的传播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3.2. 生物防治•使用拮抗菌剂,拮抗菌剂是一种能抑制炭疽病菌生长和繁殖的有益菌群,使用拮抗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

•利用天敌和寄生菌,引入天敌和寄生菌可以有效地控制炭疽病的传播和发展,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3.3. 化学防治•使用炭疽杀菌剂,炭疽杀菌剂是一种能杀灭炭疽病菌的化学物质,使用炭疽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使用杀菌剂,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品种,按病情和生长发育期进行合理施药,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4. 机械防治•剪除和烧毁病株,及时发现并剪除病株,集中烧毁,可以有效遏制病害的扩散。

•清洗和消毒工具和器械,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 防治效果评估进行炭疽防治的过程中,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调整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和人类。

该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如下:
临床表现:
1. 皮肤型炭疽病: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疱疹,逐渐变为疱疹,最后
形成具有黑色炎症坏死的溃疡。

2. 呼吸道型炭疽病:感染进入呼吸道后,表现为咽喉疼痛、发热、乏力、呼吸困难、
胸痛以及咳嗽等症状。

3. 胃肠道型炭疽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感染,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道症状。

4. 混合型炭疽病:同时感染多个部位,表现为上述各种症状的综合体。

诊断:
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比如出现皮肤溃疡、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等,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标本中的炭疽菌,可以确诊炭疽病。

治疗:
1.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是炭疽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2. 疫苗:炭疽病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但需定期接种保持免疫力。

3. 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抗休克治疗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康复。

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动物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2.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未加工或不洁净的动物制品,如肉类、牛奶等。

3. 动物防控:加强动物的疫病监测和控制,确保动物不患炭疽病。

4. 环境清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污染物。

应对炭疽病实施方案

应对炭疽病实施方案

应对炭疽病实施方案
一、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

1.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网络,定期对农田和果园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发展趋势。

2.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遥感、卫星定位等,提高病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1.加大对炭疽病的病原生物学、病害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2.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抗病品种等病害防控新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三、加强病害防控管理。

1.建立健全的病害防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对农民的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病害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病害防控宣传。

1.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广泛开展炭疽病的防控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病害防控的重视和参与度。

2.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病害防控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防控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加强与国际上相关病害防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病害防控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病害防控水平。

2.积极参与国际病害防控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国际上病害防控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综上所述,应对炭疽病实施方案需要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才能有效防控炭疽病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科学、全面、系统地实施各项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炭疽病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类炭疽主要由患病或死亡的草食动物感染发病.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殊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纵膈及肺、脑膜、肠道的急性感染.三型均可伴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一、病原学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齐平,状如竹节,在动物体内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活体内则不能,因此死于炭疽病的尸体,不准解剖,应尽快焚烧或深埋。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呈狮头状。

本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分别为保护性抗原、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病原菌生长繁殖时分泌的炭疽毒素(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繁殖体与一般细菌相同,易被物理化学因素所杀灭,芽胞则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下能存活20余年,皮革内亦可活数年, 120℃高压蒸气10分钟,干热140℃3小时可杀灭芽胞。

但芽胞对氧化作用消毒剂较敏感, 1∶2 500碘液10分钟可杀灭。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类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猪等。

患病动物血液、痰、分泌物、排泄物可使人直接或间接感染。

人与人的直接传染极少见。

(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感染:常引起皮肤炭疽。

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肉、土壤及未经消毒的毛制品而感染。

2、经呼吸道传播,由吸入带炭疽杆菌芽胞的尘埃飞沫,可导致肺炭疽。

3、经消化道传播:由食用炭疽病死牲畜肉和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导致肠炭疽.(三)流行特征本病在欧、亚、美、非及大洋洲都有发生。

凡有草食动物的地方,都有本病发生的可能,因此多见于农牧区。

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

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但由于职业性接触的关系,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

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12小时,长者可达12天。

炭疽病物理防治方法

炭疽病物理防治方法

炭疽病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彻底剪除已发病的新梢,防止病斑扩大产生孢子,病枝集中销毁或深埋。

2.主干发病的柿树,要彻底刮除主干上的病斑,宽度和深度都要见到新鲜的组织。

3.加强果园的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4.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5.结合冬、春修剪,剪除病虫枯枝,扫除落叶、落果以及病枯枝,及时烧毁。

6.做好抗旱、排涝、防冻等工作。

7.使用地膜覆盖、草隔离等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山药生长,还可降低田间湿度,减少
病原体传播。

8.在山药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拔掉病株,消除病残体,秋后及时对田块
进行清洁处理,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果园环境、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以及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来达到防治炭疽病的目的。

同时,在修剪和清洁果园时,要注意彻底清除病枝和病叶,并集中处理,避免病菌的残留和传播。

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防治措施介绍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感染植物和动物。

它对农作物和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级标题:炭疽病的生物学特征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炭疽菌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炭疽菌是一种寄生菌,可以在宿主植物或动物上生长和繁殖。

2. 炭疽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可以通过风、水、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到宿主上。

3. 炭疽菌寄生于植物的叶子、茎、果实等部位,引起病斑和溃烂。

二级标题:预防炭疽病的措施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炭疽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三级标题: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炭疽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选育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炭疽病的发生和传播。

抗病品种具有以下特点: 1.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可以抵抗炭疽菌的侵染。

2.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三级标题: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炭疽病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炭疽病的发生和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 1. 地力管理:合理施肥、疏土、中耕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和通风状况,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 病害来源的消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3. 清洁田间器具:使用前要彻底清洁和消毒田间器具,防止病菌的传播。

三级标题:使用化学防治剂化学防治是预防炭疽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防治剂,阻断炭疽菌的生长和繁殖。

具体方法包括: 1. 防治剂的选择:选择对炭疽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的防治剂。

2. 施药时机的掌握: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病害发生规律,选择恰当的施药时机。

三级标题: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天敌、拮抗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炭疽病。

生物防治的优势包括: 1. 选择性高:对害虫和有益生物有较好的选择性,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太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炭疽防治方案炭疽就是由炭疽杆菌引起得人兽共患得急性传染病、人类炭疽主要由患病或死亡得草食动物感染发病。

根据感染得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殊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纵膈及肺、脑膜、肠道得急性感染。

三型均可伴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一、病原学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得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齐平,状如竹节,在动物体内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活体内则不能,因此死于炭疽病得尸体,不准解剖,应尽快焚烧或深埋。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呈狮头状。

本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分别为保护性抗原、荚膜抗原与菌体抗原。

病原菌生长繁殖时分泌得炭疽毒素(外毒素)就是致病得主要因素。

本菌对外界得抵抗力、繁殖体与一般细菌相同,易被物理化学因素所杀灭,芽胞则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下能存活20余年,皮革内亦可活数年, 120℃高压蒸气10分钟, 干热140℃3小时可杀灭芽胞、但芽胞对氧化作用消毒剂较敏感, 1∶2 500碘液10分钟可杀灭、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类炭疽得传染源主要就是患病得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猪等。

患病动物血液、痰、分泌物、排泄物可使人直接或间接感染。

人与人得直接传染极少见、(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感染:常引起皮肤炭疽。

主要就是由于接触病畜得皮、毛、肉、土壤及未经消毒得毛制品而感染、2、经呼吸道传播,由吸入带炭疽杆菌芽胞得尘埃飞沫,可导致肺炭疽。

3、经消化道传播:由食用炭疽病死牲畜肉与被病原菌污染得食物与饮水,而导致肠炭疽、(三)流行特征本病在欧、亚、美、非及大洋洲都有发生。

凡有草食动物得地方,都有本病发生得可能,因此多见于农牧区。

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但由于职业性接触得关系,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

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得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12小时,长者可达12天。

1、皮肤炭疽:临床上最常见。

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感染处先出现痒性小丘疹,继而变为浆液性棕黑色疱疹,3~4日其中心出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形成黑色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病变发展,水肿区扩大,相继于焦痂周围再出现疱疹,坏死向深部及四周扩展,无痛感为其特点,不化脓。

局部淋巴结肿痛。

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继之肿胀消退,黑痂在1~2周后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创面,经1~2周愈合成疤痕。

2、肺炭疽:起病急,轻度发热,干咳、胸痛、肌痛,2~4日后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出现罗音及胸膜渗出液,胸水多血性。

常并发败血症与感染性休克或继发脑膜炎。

死亡率极高,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一般死前神志清醒。

3、肠炭疽:本型少见。

起病急,发热,烦躁不安,剧烈腹泻与呕吐,水样便及严重胃肠症状,大便呈血样,无里急后重,腹胀有压痛,时有腹膜体征。

三型都可并发败血症及合并脑膜炎型炭疽,症状与体征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似,唯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循环衰竭、脑脊液为混浊血性。

(二)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1)、皮肤炭疽。

不明原因引起得皮肤局部出现红斑水疱,继而呈溃疡与黑痂及周围组织得广泛无痛性非凹陷性水肿。

(2)、肺炭疽。

不明原因引起得寒战、发热、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咳血样痰、胸痛、休克。

(3)、肠炭疽。

不明原因引起得急性胃肠炎,呕吐物及粪便为血性。

2、确诊病例(1)、病前半月内有牛、马、羊等牲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频繁接触史,或接触死家畜及其污染物,剥死畜皮,食死畜肉,或从事皮毛加工、屠宰及兽医工作、(2)、从病人得分泌物、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到革兰氏阳性两端平齐得大杆菌或分离到炭疽杆菌。

(3)、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菌苗接种除外)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诊断:疑似病例加(2)或(3)。

三、疫区处理(一)、感染来源得确定与处理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

并加以适当得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接诊疑似炭疽得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得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得感染来源。

2、确定感染来源对可疑得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就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

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得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得来源、3、感染来源得处理原则对已确定得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A、隔离与治疗病人;B.处理或隔离治疗病畜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得物体与环境;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得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二)、高危人群得防范近期国内外邮政系统成了恐怖分子得主要袭击对象,从业人员也成了炭疽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从事分拣、开拆信件与包裹等工作人员得个人防护,要求穿着工作服,佩带手套与口罩。

接到可疑信件或包裹不要拆开,应立即封存并立即报告、从事炭疽病人治疗、护理、检验及处理污染环境得专业工作者,应穿着防护服装,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如来不及接种疫苗,可采取药物预防。

(三)、炭疽病人处理原则1、隔离:炭疽病人尤其就是肺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立即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2、治疗病人及接触者得治疗首选青霉素G钠盐静脉滴注,恶性皮肤炭疽用量为800—1000万u/日、治疗肺炭疽、肠炭疽及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用量为1000—2000万u/日,静脉滴注,并可加用氯霉素2g/日,分3次静脉滴注,或环丙沙星250mg,2次/日,静脉滴注或口服,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两周以上。

对症治疗措施:(1)皮肤炭疽,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不用油纱布,或涂以1%龙胆素,2%碘伏,切忌挤压或切开引流,以防细菌扩散;(2)败血症,可以给激素,如氢化可得松200-300mg静脉滴注,缓解中毒症状,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感染性休克;(3)脑膜炎、按化脓性脑膜炎处理,积极降温止痉、脱水、降颅压等,防止呼吸衰竭与脑疝;(4)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体,发现DIC时,在监视凝血时间情况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5)重症炭疽病人,及早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丙、(四)、接触者得管理对被确定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物品得接触者或炭疽病人接触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

炭疽病人及炭疽杆菌污染物品得接触者应给予以医学观察,给予环丙沙星等口服抗生素预防;肺炭疽得密切接触者应隔离,并注射青霉素作为预防性治疗,剂量按一般治疗剂量;病人外围一定范围内得人群(非直接接触者),接种炭疽疫苗预防。

(五)、病人污染环境消毒病人得废弃物品必须焚毁。

所有受到污染得物品也尽可能焚毁。

污染得环境与不能焚毁得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详见附录D)。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得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六)、病人尸体处理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得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得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对病人使用得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情况下不需实施疫区封锁。

(七)、炭疽病畜及尸体得处理病死牲畜得消毒:对因炭疽死亡得牲畜与其她动物得尸体不可肢解,即使就是采样检查也不允许开放性采样,应该抽吸采样,或者在病畜采样后立即用烙铁熨烫伤口,防止其液体污染环境、在病死牲畜表面消毒后,尽可能整体焚毁、动物流出血液污染得土地,挖掘20cm得土壤,与消毒剂5:1比例混合填回、被污染得土地禁止再度挖掘与用于畜牧。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得家畜或受保护得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

一般家畜应以“不流血"得方式处死,尸体经表面消毒处理后火化。

(八)、炭疽芽孢污染得消毒消毒原则污染物品得消毒:如果确实检出炭疽芽孢杆菌,检出细菌得物件应在公安机关取证后,焚烧或121摄氏度30分钟至2小时(视物件得大小)高压灭菌、其她物品价值不高者尽可能焚毁,不能销毁者以环氧乙烷消毒;病人及接触者穿着得表面衣物应焚毁。

污染外环境得消毒:以含氯或戊二醛得消毒剂反复处理,直到连续3次采样不能检出炭疽芽孢杆菌为止。

1、炭疽病人与牲畜得排出物消毒炭疽病人与牲畜得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得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得20%漂白粉。

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小时后再行处理、2、污染表面消毒污染物体得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

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3、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低价值得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灭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得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入50 g环氧乙烷消毒。

4、污染水体消毒被炭疽芽孢污染得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

5、污染土壤消毒土壤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得范围,被污染得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与用于放牧牲畜。

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1 000 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 cm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撤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得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得坑中。

6、病房终末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熏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

8kg/m2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7、消毒效果考核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所规定得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得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得污染。

四、病原学检查(一)、标本采集1、新鲜标本:人得炭疽局部病灶渗出液可用灭菌得棉拭子涂擦后划血琼脂平板,或接种选择性培养基,亦可接种肉汤增菌、内脏炭疽如肠、肺型可取血液,炭疽脑膜炎可取脑脊液进行上述接种培养。

若取肠炭疽得呕吐物或排泄物最好接种选择性培养基。

同时用渗出液、血液、脑脊液直接涂片作荚膜染色镜检。

2、陈旧标本:若炭疽动物尸体已经腐败,或只能找到皮、骨、角、蹄,或掩埋得脏器,则应尽量找到有干血块得材料加以培养。

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以便排除其它杂菌干扰、3、外环境标本(1)、土壤标本得处理:漂浮集菌法,土壤标本采取500克左右,加入灭菌蒸馏水500—700毫升,在接近瓶口处,边加边搅拌,由于炭疽芽孢比重小,易集中漂浮于水面,吸上层漂浮液5毫升,在100℃隔水加热20分钟以杀死非芽孢菌,低速离心5分钟,取上清接种肉汤增菌18—24小时后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2)、污水直接离心取上层液及沉淀,加热处理后进行增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挑选可疑菌落,按常规进行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