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 (十)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 等)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2学时
学分:2.9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即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
依据。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采取理论大课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考核形式:期中开卷考试,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参考书目:
1.《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6版,2005年11月;
2.《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宝峰,6版,2005年1月;
3.《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爱儒,6版,2005年8月;
主讲教师:陈代雄教授吴秀香教授杨华副教授
陈晓燕讲师刘佳云讲师陈小文讲师。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病理生理学找答案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病理生理学找答案真题1、单选肝性脑病患者血中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的机制是()A.支链氨基酸合成蛋白质B.支链氨基酸经肾脏排出C.支链氨基酸经肠道排出D.支链氨基酸进入中枢神经系统E.骨骼(江南博哥)肌对支链氨基酸的摄取、分解和利用增加正确答案:E2、多选发热退热期特点是()。
A.血压上升B.竖毛肌收缩C.汗腺分泌增加D.皮肤血管扩张E.寒战加重正确答案:C, D3、单选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A.Na+B.K+C.葡萄糖D.蛋白质E.水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出现差别时,主要靠水来维持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电解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4、单选缺氧引起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最明显和最常见于()A.低张性缺氧B.贫血性缺氧C.CO中毒D.氰化物中毒E.亚硝酸盐中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低张性缺氧是指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由于吸入气PO2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流入动脉血造成。
其他类型缺氧如不合并PaO2降低,呼吸系统的代偿不明显。
5、单选体液包括()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透细胞液B.血浆、组织间液C.除胃肠道内液体以外的体内所有的水D.结合水和游离水E.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正确答案:E6、单选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常发生()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正确答案:A7、单选体内贮藏的氧仅为()A.5LB.2.5LC.2.0LD.1.5LE.1.0L正确答案:D8、单选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A.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B.是通过CRH刺激ACTH释放而引起的C.只由损伤性应激原作用引起D.是血管紧张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引起的E.抑制炎症反应,所以对机体不利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应激时GC分泌增多对机体抵抗有害刺激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是通过CRH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
医学专业三级学科分类表

医学专业三级学科分类表
一、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组织胚胎学
医学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免疫学
二、临床医学:
(一)内科学(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
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感染性疾病学、神经病学)
(二)外科学(普通外科学、神经外科学、胸外科学、心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
骨外科学、烧伤整形外科学、外科学其他学科)
(三)麻醉学
(四)妇产科学(妇科学、产科学、围产医学、助产学、胎儿学、妇产科手术学)
(五)保健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老年医学)
(六)理疗学
(七)儿科学
(八)眼科学
(九)耳鼻咽喉科学
(十)口腔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十一)皮肤性病学
(十二)精神病学
(十三)急诊医学
(十四)核医学
(十五)肿瘤学
(十六)护理学
三、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营养学、毒理学、消毒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媒介生物控制学、环境医学、职业病学、地方病学、社会医学、卫生检验学、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卫生工程学、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学、
四、药学:
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
全国一级学科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
职称评聘各类表格中学科(专业)请以此为规范
门类名称:医学门类代码:10
门类名称:医学门类代码:10。
病理生理学 (详解)

病理生理学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疾病概论 (1)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2)第五章缺氧 (5)第六章发热 (6)第九章应激 (8)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11)第十一章休克 (13)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4)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15)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17)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20)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22)编者(排名不分先后)金荣华:负责第1和第13章节钱文秀:负责第2和第12章节严夏霖:负责第3和第4章节陈小君:负责第5和第16章节林辉:负责第6和第9章节陈彬睿:负责第10和第11章节翟春燕:负责第14和第15章节特别感谢:第一临床医学院09级临床2班周梦学姐的版面整理!【鸣谢:第一临床医学院10级临床4班】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的概念(1)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或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 process):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的共同存在的机能、代谢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2. 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2)临床观察/临床研究(3)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4)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第二章疾病概论(1)健康:躯体,精神,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至少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里精神状态。
(2)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
疾病的状态,有学者称为诱发病状态。
(3)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病理生理与临床医学

病理生理与临床医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以及疾病在组织、器官和整个机体水平上所引起的变化。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以疾病表现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将从的关系、应用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来论述。
一、的关系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着,前者作为后者基础性学科,为临床医学提供诊断理论和治疗原理的准确基础。
因为只有了解了疾病的生理学基础和进程,医生才能更好地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便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因此,病理生理学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的应用1. 病理生理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
通过研究疾病的生理学机制,顺应疾病演变的规律,协助医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例如,肺炎是一种以肺部粘液性分泌增加、肺泡内积液、肺泡壁增厚、肺泡内氧气不足等病理生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生必须根据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等特征,进而制定出针对性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临床医学的应用临床医学是医学的核心,其主要应用是疾病诊断与治疗,其中的诊断体系和治疗技术已经成熟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例如,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准确诊断出肺炎和其他许多常见疾病,随后针对性的制定治疗计划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三、的未来发展病理生理和临床医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会紧密配合、互为依赖,为提高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医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各种诊断治疗手段将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病理生理学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随着数字化医学及运算、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临床医学对于基础性学科病理生理学的依赖程度也将更高,后者的学科范畴和实践有望得到更深层次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是医学界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互相连接必然使医学发展方向更加完善。
临床病理生理学

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 解读身体与疾病的微妙关系引子: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其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一个高度协调、平衡的状态。
然而,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或累积各种损伤时,正常的生理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临床病理生理学正是研究人体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内外因素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理生理学:揭示病理过程的本质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它通过探究机体的病理过程,揭示疾病的本质。
病理过程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和病理变化等方面。
只有了解这些病理过程,医生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于肿瘤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如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生活习惯等。
更进一步,病理生理学还研究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机制,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临床病理生理学:桥梁和工具临床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的纽带。
它通过对疾病的生理学变化进行研究,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现代医学中,病理诊断是疾病治疗的基石。
临床病理生理学通过对组织和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级。
这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预后。
临床病理生理学还提供了研究新药疗效的评价指标。
通过观察新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干预效果,可以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加速了新药的开发和应用。
三、病理生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病理生理学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功能和变异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为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样本和数据,加速了疾病的分子机制的揭示。
另一方面,病理生理学研究也在向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发展。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考点剖析

二、简述题(14)
(4)细胞周期检查点:细胞周期检查点是细胞周期中的一 套保证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检查机制。它由探测 器传感器和效应器三部分组成,分别负责检查质量、传递信 号、中断细胞周期并启动修复机制等功能,是一类负反馈调 节机制。当细胞周期进程中出现异常事件,如DNA损伤或 DNA复制受阻时,这类调节机制就被激活,及时地中断细胞周 期的运行,待细胞修复或故障排除后,细胞周期才能恢复运 转。
二、简述题(14)
13、试分析细胞凋亡变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业及其相 关机制。 答:肿瘤细胞凋亡不足的相关机制涉及多方面。(1)凋亡调 控相关信号的异常:包括促凋亡( 如TNF和Fus)和抑调亡信 号(如EGF)的异常。(2)凋亡诱导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障 碍:包括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介导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最常见的是Fas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
5、试述导致恶性肿瘤细胞过度增殖的信号转导异常。 答:绝大多数癌基因表达产物都是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中的重 要分子,调控细胞的生存和死亡,从多过环节干扰细胞信号 转导过程,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和凋亡减少,从而 导致肿瘤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转 导过强而导致肿瘤发生。(1)表达生长因子样物质生成增多 ,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刺激细胞增殖。
二、简述题(14)
13、试分析细胞凋亡变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业及其相 关机制。 (3)凋亡实施相关基因表达的异常:包括抑凋亡基因和促 凋亡基因的异常,其中Bcl-2和p53备受关注。(4)凋亡执 行相关酶活性的异常:包括 caspase和核酸内切酶等活性 异常。如多种癌组织和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降低,且细胞 凋亡减少。
二、简述题(14)
12、试举例说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相关酶及其具体作用 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酶:(1)半胱天冬酶:在细胞凋亡过 程中半胱天冬酶可发挥多种功能,包括:①)灭活凋亡抑制蛋 白。②直接作用于细胞结构并使之解体。③分解与细胞骨架 构成相关的蛋白。④瓦解核结构成核碎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病理学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概述
一、机体的凝血功能
(一)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1、组织因子FⅢ在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起主要作用,正常时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等可恒定表达TF。
2、TF通过Ca2+形成TF-Ⅶ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Ⅹ,并与Ⅴa、PL- Ca2+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另外TF-
Ⅶ复合物还可以激活FⅨ,与Ⅷa、PL-
Ca2+形成Ⅹ因子复合物,从而产生更多的凝血酶,起放大效应。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汇
总存在TEPI。
4、凝血过程启动后,产生高浓度凝血酶的途径是:(1)少量凝血酶激活FⅪ通过内源性途径产生大量凝血酶;(2)少量凝血酶导致纤维蛋白的
形成和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可促进凝血酶诱导的FⅪ的活化
,从而进一步促进凝血酶的产生。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直接参与凝血。
血小板的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出胶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Ⅸ通过vWF与胶原结合,产生黏附作用,同时胶原激活血小板。
可作为血小板激活剂的有:胶原、凝血酶、ADP、肾上腺素、TXA2、PA F。
血小板激活后发生释放反应,其中致密颗粒释放ADP。
5-
HT;α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
性蛋白。
二、机体的抗凝功能
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是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等的吞噬
、清除作用。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
此类物质以抗凝血酶-Ⅲ为代表。
AT-
Ⅲ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可使FⅦa、FⅨa、FⅩa、FⅪa灭活,但只有在与肝素结合后,效应能增大1000倍。
肝素的作用:首先是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结合后
,再与AT-
Ⅲ结合反应并灭活凝血酶;另外肝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抑制凝血。
2、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系统
凝血酶可使蛋白C转变成激活的蛋白C(APC)。
APC的作用:①可以水解FVa、FⅧa;从而阻碍了Ⅷa与Ⅸa组成的Ⅹ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以及阻碍了Ⅴa和Ⅹa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③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④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TM的作用:与凝血酶结合后,降低其活性,却大大增强APC的作用。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十分重要的FⅦa抑制物。
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等成分。
其主要功能是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通畅。
也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1、内源性激活途径:在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时,产生的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K)-FⅪ-高分子激肽原(HK)-
FⅫa复合物。
其中PK被FⅫa分解为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FⅫa、FⅪa以及产生的凝血酶都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
纤溶酶。
2、外源性激活途径:组织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和肾合成的尿激酶(uPA)起作用。
纤溶酶除了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外,还可水解凝血酶、FⅤ、FⅧ、FⅫ等。
体内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物质:PAI-
1,补体C1抑制物;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
四、血管内皮细胞(VEC)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1、VEC正常时不表达TF;
2、VEC可生成PGI2、NO及ADP酶,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等。
3、VEC产生或促进tPA、uPA等,促进纤溶过程
4、VEC的抗凝作用:VEC产生TFPI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VEC
表面表达TM,通过TM-
PC系统产生抗凝;VEC表面表达肝素样物质,并与AT-
Ⅲ结合产生抗凝作用;产生α2巨球蛋白等。
第二节凝血与抗凝功能紊乱
一、凝血因子的异常
(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B、C分别缺乏FⅧ、FⅨ、FⅪ。
vWF缺乏可引起血管性假
血友病,并分两型;1型是vWF缺乏,2型是vWF质的异常。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1)生成障碍:①VitK缺乏:依赖VitK的因子有FⅡ、FⅦ、FⅨ、FⅩ。
②肝功能严重障碍。
(2)消耗过多:DIC
时。
(二)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的异常。
与基因等多因素有关。
凝血酶、蛋白C、蛋白S基因突变可促进血栓形
成。
二、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
抗凝因子异常主要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
(一)AT-Ⅲ减少或缺乏: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1、获得性缺乏:
(1)合成减少:肠消化吸收蛋白障碍、肝功能严重障碍、口服避孕药时
的雌激素增加。
(2)丢失和消耗增多:肾病综合症、大面积烧伤。
DIC。
2、遗传性缺乏。
(二)蛋白C和蛋白S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