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防治
动脉穿刺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动脉血气针采集标液面上升达到设定血量 时,拔出针头,加压止血
单手垂直将针尖插入针塞中,将动脉血气 针置于双手掌心搓动1分钟
标本及时送验
拔针后处理
取血后立即拔针,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内,以 免空气进入影响结果,若注射器内有气泡,应尽 快排出。将注射器轻轻转动,使血液与肝素充分 混合,防止凝血。
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点5~10分钟用干棉签按压穿 刺部位5-10分钟。
患者平卧或静坐20分钟。 血标本采取后,应记录采血时间、吸氧条件等,
做为参照指标,以便于正确的临床分析。不考虑 吸入氧条件而做的血气分析诊断是没有意义的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并发症
感染 皮下血肿 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假性动脉瘤 动脉痉挛 血栓形成 穿刺口大出血 穿刺困难
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的 进针与皮肤成45°~60° 角。
股动脉穿刺
优点:股动脉管腔粗 大,搏动感强,易于 采取
弊端:临床中一些清 醒患者,不愿宽衣解 带配合护士采血
股动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需要遮挡病人,脱去内裤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股沟,将穿 刺一侧大腿稍向外展外旋,小腿屈曲成 90度角,成蛙式。
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 者有休克表现。
皮下血肿
原因
1、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形成多 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穿刺用力过大,扎穿血管
2、穿刺后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 3、护士没有仔细交待按压要点,未有效按压;半
小时内下床活动 4、老年人血管脆、弹性差,穿刺前未全面了解病
动脉穿刺技术操作 及并发症处理
呼吸科 李旭
动脉穿刺的目的
抽取动脉血液标本 作血液气体分析 协助诊断 观察疗效。
血气分析的目的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0.2
0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后
=69.36%
科研成果
撰写文章:《股动脉穿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 症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 拟申报自治区技术推广项目1项
标准化
股动脉穿刺评分系统使用 医院内股动脉穿刺预防管 住院患者VTE防治流程 流程 理流程
压迫止血不到位
3、告知患者及家属压迫穿刺部位的 重要性 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2、增加巡视次数
1、科室每个月进 行压迫止血的操 作演练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2、严格要求患者 体位
1、护士要求掌握 相关解剖位置 2、制定实体相关 办法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1、减少护士工作 量 2、加强宣教
200 125 98 100 65 0.0% 42 20.0%
10.0%
24 0.0% 0.0% 0
10.0%
0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分布对比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改善前流程图
患者入院 手术前 评估患者 术前教育 完善相关检查
效果确认
手术
生命体征测量 手术后 返回病房 术后宣教
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股 动脉穿刺总例数×100%
选题理由
通过本次质量管理工具应运,探讨及分析引起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
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股动脉穿刺技术提供可参考的
理论依据。
现况把握
调查对象:2016.01-2016.12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50例,并发症发生总数1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穿刺部位渗血 8例(61.5%),穿刺部位血肿 3 例 (23.1%),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7.7%),动静脉瘘1例(7.7%)。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见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出血与血肿
假性动脉瘤
穿刺点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小的出血点 可局部加压包扎,出血量大时应立即缝合 伤口并输血。
如发现股动脉局部搏动性肿块,应考虑形 成假性动脉瘤的可能,需及时行超声检查 确诊并加压包扎。
血栓形成与栓塞
腹膜后血肿
下肢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如出现下肢疼 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症状,应立即 行血管造影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如出现腹膜后血肿的症状,如腹痛、腹胀 、腰背部疼痛等,应及时行腹部超声或CT 检查确诊,必要时手术治疗。
04 股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与 展望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诊断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心 肌梗死等疾病。
治疗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球囊扩 张、支架植入等,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
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机器人辅助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股 动脉穿刺有望实现机器人辅助操作, 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血管缝合技术
目前,血管缝合技术正在研究发展 中,有望替代传统的压迫止血方法, 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3. 穿刺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 处,用穿刺针刺入股动脉。
4. 插入导管
将导管通过穿刺针插入股 动脉,并推进至所需位置。
5. 操作完成
完成诊断或治疗操作后, 拔出导管,对穿刺点进行 压迫止血。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 避免反复穿刺和损伤血管。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研究

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在我院实施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控制方法的并发症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共80例,采取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都是40例。
观察组行桡动脉治疗手段,对照组行股动脉介入治疗法。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相比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术后愈合时间,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对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来说,需要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法,对穿刺并发症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穿刺点;介入治疗;并发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different control methods on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in our hospital. Method: Atotal of 80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adial artery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received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tube placement time, bed rest time,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radial artery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shorten the postoperative healing time, which is very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therapy,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methods is needed to prevent and treat puncture complications.Keywords: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Radial artery puncture;Puncture poi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plication作为目前新型的一种内科与外科治疗之间的方法,介入治疗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当今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因其具有有创性,在穿刺的部位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因此日常护理中不能绝不能忽视并发症的危害。
笔者所在的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分析并发症发病的病因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出许多预防、护理以及治疗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使患者明显受益,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护理措施神经介入治疗术以数字减影设备为指导,借助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手段。
由于属于微创伤技术,所以近年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鉴于股动脉具有粗大,易穿刺的特点,所以被作为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最常用的术式[1]。
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局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十分必要,不容忽视。
本文首先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我院长期临床经验积累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介绍,为临床参与护理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局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
1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研究显示, 局部血肿是介入治疗穿刺部位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发症65%-70%[3]。
血肿可引起局部皮肤张力增高,患者疼痛不适。
形成原因:穿刺技能不足导致血管壁被刺破、穿刺一侧肢体提前活动、压迫手法不当、患者血压过高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等[4]。
护理措施:(1)术后8小时内护理人员应5~30min巡视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现象,穿刺点是否压迫到位等;(2)触摸穿刺部位是否有显著压痛感,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是否异常;(3)告知患者术肢放松,卧床期间应避免腹压增加,特别是咳嗽时要用手压紧穿刺口,防止出血;(4)告知患者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要求患者加强穿刺部位保护,禁止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提拉重物等[5];(5)小的血肿可以使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或者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6]。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下血肿1、原因分析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2、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3、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
掌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散,若肿胀局限,不影响回流时,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小于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手术治疗
• 下列情况首先手术治疗:①有活动性出血;②有神经压 迫症状;③有局部感染;④有远端肢体缺血症状。超声 引导下加压治疗及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者仍 需手术治疗。据文献报道最大直径<2cm的假性动脉瘤 80%可以自发血栓形成,但需卧床及腹股沟弹力绷带加 压固定。成功率约94%~100%
假性动脉瘤原因
• ①穿刺技术不规范:穿刺角度太小、穿刺点偏低、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等;
• ②动脉鞘管型号太大,血管损伤大; • ③压迫因素:术后压迫止血不彻底,如拔针后压迫时间短,压迫时用力
不均匀,频繁松手观察压迫效果,绷带过松及位置不正确等; • ④使用抗栓药物:脑血管病患者很多术前双抗血小板聚集、术后需抗凝,
Seldinger穿刺法
改良Seldinger穿刺技 术
股动脉穿刺注意事项
• 穿刺针喷血,但导丝放不进去的原因: 1.穿刺针进入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2.穿刺进入过浅,没有完全穿透动脉前壁。 3.穿刺针的角度过大,导丝难以进入。 4.穿刺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5.血管近心端狭窄。 6.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7.斑块阻挡。
处理方法:
• 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可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 • 旋转穿刺针的方向,使穿刺针的针尖斜面向上; • 可用较软的泥鳅导丝进入; • 进入困难时,可嘱助手旋转导丝进入(但要防止进入夹
层) • 如确定穿刺进入血管分支,应拔除导丝从新穿刺。
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
• 1.出血、血肿 • 2.假性动脉瘤 • 3.动静脉瘘 • 4.股动脉血栓 • 5.迷走神经反射 • 6.动脉夹层 • 7.腹膜后血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假性动脉瘤
• 原因:股动脉低位穿刺(穿 刺点位于股深动脉或股浅动 脉),出血后血肿与管腔之 间有血流交通。
• 表现:介入操作数天后有穿 刺部位疼痛感,局部可触及 博动性液性包块,听诊可闻 及收缩期血管杂音。
(6)外科修复
非手术方法失败后才采 用外科法修复,是假性 动脉瘤最彻底的治疗方 法。
动脉破口
(三)腹膜后血肿
• 原因:股动脉高位穿刺或股 动脉后壁穿通。
• 表现:低血压、腹部膨隆和饱 满、下腹部疼痛等
• 检查:盆腔CT或B超探查,严 重者,紧急行对侧股动脉穿
刺DSA以明确出血部位和 程度
腹壁下动脉损伤
• 透视下定位,透视下定位股骨头内1/3的部位,在此区域 内穿刺一般即便发生误穿也易于压迫止血。有些动脉硬 化严重的患者,透视下可看到钙化斑,可以定位股动脉;
• 凭体表定位和触诊穿刺,为主要方法。
穿刺点定位
体表定位 (此图为左侧)
放射摄片定 位:
摄片确定股骨 头内1/3,股 动脉位于股骨 头中心内侧 1cm。确定点 之上触诊为股 动脉
腹股沟韧带
髂外动脉 股动脉 股浅动脉 股深动脉
股动脉穿刺手法
手法有多种,总有一种适合自己。
穿刺点喷血,导丝却放不进原因:
✓穿刺针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穿刺针过浅,没有完全穿透股动脉前 壁;
✓穿刺点在动脉侧壁; ✓进针角度过大,导丝进入困难; ✓穿刺针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血管近心端狭窄或闭塞; ✓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 优点:治疗成功后不影响局部再次 穿刺。
• 缺点:需要再次穿刺血管、技术要 求高且成本较昂贵。
(4)覆膜支架
方法:覆膜支架封闭破裂口附近的动脉 血管段,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动静脉漏 的患者成功率高,效果确切。
要求:近段铆定区最好不少于2 cm,远 段铆定区不少于1 cm。一般使用自膨式 覆膜支架,以免因肢体活动或受到外力 压迫使支架变形。
发生原因
• 介入操作的复杂程度 • 穿刺方法 • 穿刺血管 • 穿刺点选择 • 穿刺次数 • 止血压迫方法 • 器材等
股动脉解剖
• 穿刺股动脉是各种介入手术常用的入路,那么如何确保 穿刺在股总动脉呢?
• 预防并发症,需首先掌握股动脉解剖
股三角
腹股沟韧带下方肌腔隙肌及血管腔隙
股动脉主要分支
处理:适当调整穿刺针角度,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旋
转穿刺针方向,使穿刺针斜面朝上;也可用较软或塑形泥 鳅导丝旋转进入;如进入分支,需重新穿刺。
术后拔鞘止血
• 拔鞘后常规压迫10-25分钟不等 • 应用抗聚或抗凝患者,延迟压迫时间 • 肝素化病人建议中和肝素化或自然代谢后拔鞘 • 凝血功能障碍、术中肝素化、导管鞘较粗,可考虑血
处理方法
• 处理原则:依据瘤体的大小、严重程度及是否需继续抗 凝治疗而定。 ➢假性动脉瘤直径小于2cm,一般会自行消失,临床仅 需观察有无变化 ➢假性动脉瘤较大,可采用超声定向压迫、经皮凝血酶/ 胶原注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或覆膜支架置入等
(1)压迫止血
• 延长压迫时间:直径小于2cm的假性动脉瘤,一般会自发 消失,临床仅需观察有无变化。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防治
目前股动脉入路的总体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 然而,即使最优雅的神经血管内介入也会因为一系列血
管入路并发症而黯然失色。 预防并发症的意义远大于处理并发症。
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
• 皮下出血(血肿) • 假性动脉瘤 • 动静脉瘘 • 血管夹层形成 • 血管撕裂 •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 腹膜后血肿 • 神经损伤 • 穿刺点感染等
• 优点:成功率高且成本低廉、技术相对简单、避免了再 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利于保留局部的再次穿刺功能。
• 缺点:该技术目前国内应用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法律问 题,就是在凝血酶的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标明了禁止血管 内使用。
(3)栓塞
• 方法:可采用经对侧或同侧顺性或 逆行动脉途径插管,将指引导管送 至瘤颈开口处,在导丝引导下将微 导管送入瘤颈或瘤腔内,经微导管 送入弹簧圈、生物胶、自体脂肪组 织、凝血酶等栓塞或促凝材料。
• 腹膜后血肿分为:稳定型和扩展型
• 稳定型:小血管破裂引起,易局限并停止,观察血肿无 变化或逐渐缩小,血肿无波动。
• 扩展型:由于大血管破裂,血肿迅速扩散到腹膜后间隙, 动态观察血肿逐渐增大,血肿波动性明显,患者生命体 征不稳定,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脉搏减弱等。
缺点:一般不适合股动脉分叉部假性动 脉瘤,因为置入支架后可能导致其中一 只血管闭塞;放置支架后,此部位不能 再作为介入治疗入路;有支架内血栓形 成和血管闭塞风险。
(5)血管闭合器封堵
• 优点:能有效 地封闭破裂口, 且不影响再次 血管穿刺;
• 缺点:操作复 杂,技术要求 高,不宜用于 破裂口较大的 假性动脉瘤。
管闭合装置。
穿刺点并发症
穿刺点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往往更难 处理。需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一)穿刺点出血
影响穿刺点出血的因素
女性
体重过轻
高血压
肥胖
置鞘时间过长
肝素用量较大
血管鞘直径较大
同时使用溶Hale Waihona Puke 药物高龄拔管后压迫不当
反复穿刺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 穿刺点附近出现突出性包块,提示血肿。
➢ 旋髂浅动脉 ➢ 腹壁浅动脉 ➢ 阴部外动脉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
➢ 旋股外侧动脉 ➢ 旋股内侧动脉 ➢ 穿支
大腿肌群供血动脉
➢ 股深动脉 ➢ 闭孔动脉分支 ➢ 臀下动脉分支
髂外动脉主要分支 ➢ 腹壁下动脉 ➢ 旋髂深动脉
DSA影像
股深动脉 及分支
股动脉穿刺点定位
• 超声引导下穿刺股总动脉,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可以在 超声下直接看到股动脉和股深股浅分叉部位,从而确保 穿刺在股总动脉;
• 超声定向压迫法:超声定位下压迫动脉瘤颈部,使瘤体 内形成血栓,达到阻断瘤腔和管腔之间交通的目的,成 功率55-90%,缺点是耗时费力,患者疼痛明显,再发出 血风险。
(2)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 原理:利用凝血酶与血液接触后迅速诱导血栓形成,因 成功率高而广泛使用。
• 方法:超声引导下将凝血酶(500-10000U)注射到假性 动脉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