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物流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人格心理学流派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

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但我觉得我们要强调的一个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

我们可以跨时间和跨情景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

当然,这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并且行为不仅仅是对我们所处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定义的第二个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

这并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

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

那么,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

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书中将人格心理学分为了六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发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每个人对人格的问题的理解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个流派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归类到某一个流派中去。

09-生物学流派理论-22页文档资料

09-生物学流派理论-22页文档资料

益影响
不易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
易接受不良事物影响
改变
会充分表达情感,其需要容易 得到注意 易“小题大做”,反应过度
温和、易于相处 需要往往不被父母了解
(续上表)
气质维度
高分者优势/劣势
低分者优势/劣势
反应阈限
善于察觉环境中的变化,容易理 解他人的想法或情感 对周围刺激敏感,易出现啼哭、 睡眠障碍等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内容概要
1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1 人格结构论 1.2 关于人格生物学基础的论述
2 气质
2.1 气质概述 2.2 气质与人格 2.3 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3 进化人格心理学
3.1 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3.2 焦虑与社会排斥
内容概要
学习效率差,易使师长失望 易于从不良情境中转移出来
4 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4.1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理论 4.2 气质类型和学业成绩 4.3 “良好匹配”模型
5 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5.1 大脑活动性测量 5.2 大脑不对称性 5.3 大脑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
6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特定反应水平
容易抵御环境中无关信息的 干扰 容易忽略环境中的重要信息
情绪质量
易得到抚养者喜爱 容易过分乐观
不易得到抚养者喜爱 更易引发抚养者的关注
分心程度
在婴儿时期易于抚慰 容易被外界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可能忽视外界的重要变化 抗干扰能力强
注意广度 和持久性
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容易取得好 成绩 过分投入任务可能导致忽略其他
某一日与朋 友说笑
另一日又与 朋友说笑
习惯化反应水平

第八章 人格理论

第八章 人格理论

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
• (2)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性格是
与意志相联系的心理特征。个人在意志行 动中所追求的目标总是具有道德意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总是 以“品质优良”或“品质恶劣”来评价的。 评价的标准是该社会的道德标准。善良、 诚实是优良性格;奸险、狡猾是不良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
4、性格的意志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
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的意 志特征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定 性和自制力方面。
• 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和意
志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的核 心。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个体所表现出来
的性格特征与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 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 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 征。
• 1、联系 ① 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
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运用知识、技能表现出来。 ② 能力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条件和必 要前提,能力的大小制约着掌握知识、技 能的速度、深度、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 度。从个体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上, 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2、血型说 代表人物古川竹二 3、体型说 代表人物克瑞奇米尔 4、激素说 代表人物L.柏尔曼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代表人物巴浦洛夫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 巴浦洛夫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决定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气质的生理基础。每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 类型都对应着一种气质类型。其对应关系 如下 (表)
三、智力的发展
1、智力发展的一般情况
(1)推孟认为智力发展在10岁之前呈一条直线, 超过这个年龄开始减慢,到18岁停止生长。 (2)贝利以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 克斯勒成人量表对同一组被试经过36年长 期追踪研究,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 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 高峰,26岁~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 随后有所下降

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人格研究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个体的特质、态度、行为和认知方式等方面,以揭示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在人格研究中,存在着多个主要流派,包括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派、人本主义派、认知派和五大人格特质派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流派进行介绍。

行为主义派注重对人格的外在表现的研究。

它将人格视为行为的产物,认为人格是通过环境刺激的塑造和学习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如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行为观察来分析人格的形成和变化。

行为主义派主张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人格。

人本主义派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认为,意义、价值观和个人选择是个体发展的核心。

卡尔·罗杰斯和阿布拉哈姆·马斯洛等是人本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和人格发展的层次观。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要求关注人类的主观经验和潜能发展。

认知派将人格视为个体对自己和外界的思维加工和解释方式的结果。

认知派的代表人物如阿尔伯特·艾利斯和雅克·皮亚杰等,他们研究了认知过程(如知觉、思维和记忆)对人格的影响。

认知派认为,认知和解释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表现为个体不同的人格特征。

五大人格特质派是一种基于人格差异性研究的流派,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将个体的广泛特质差异总结为五个核心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五大人格特质派的代表人物如雷蒙德·卡特尔等,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将人格特质归纳为这五个特质维度,并认为这些维度能够较好地预测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流派外,人格研究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贡献,如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

这些流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和解释个体差异提供了多种途径,丰富了人格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06 生物学流派

06 生物学流派
5
主要研究领域是人格理论、测量、智力、社会态度 等,其中心领域为人格的实验研究。在伦敦大学求 学期间,受英国高尔顿、斯皮尔曼、伯特等人的心 理测量传统的影响,开始从事智力研究。后将智力 研究的方法扩展到人格研究中,创建了人格理论的 一个重要学派。 初期,他研究人格的因素分析(内向与外向、情绪 不稳定性神经质倾向);社会态度的因素分析(软 心肠与硬心肠、保守与革新)和政治心理学。 1950年之后,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变态心理、 临床心理。
气 质
气质模型(适用于儿童和成人)
– 情绪型(emotionality ):情绪反应 – 活动型(activity):能量释放 – 交际型(sociability ):人际交往
19
20
气质中的抑制性维度
学步期儿童的气质类型
– 适应良好的( well-adjusted) – 难以控制的( undercontrolled ) – 抑制性的( inhibited )
抑制型 非抑制型
可以预测成年后的人格特点
21
22
-非抑制性分布 中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 中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 性呈负偏态。其中抑制型儿童比例略高,约占全部被试 的20%;非抑制型儿童的比例较少,约占总样本的 10%。
30 25 20 15 10 5 0 1
内外向的相关
)等人调查了 弗洛德鲁斯-麦海德(Floderus-Myrhed Floderus-Myrhed) 瑞典的12,898对成年双胞胎,用以修订艾森克的 人格问卷。这个数字实际上代表了 1926-1958年间 在瑞典出生的所有可找到的双胞胎。同样,罗丝 等人(1988)测查了芬兰的 7,144对成年双胞胎; 这几乎是这个国家在 1958年前出生的所有在世的 双胞胎。这两个样本特别重要的原因不仅在于样 本容量大,而且它们几乎代表了这两个国家的所 有双胞胎。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气质理论与研究 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尽管感觉寻求倾向存在某些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但不能完全排除后天因素对其影响。 一个人出生后父母的教养、社会角色、学习和早 期环境等等方面都有可能影响这种特质的形成。 在隔离或在阴暗环境PK正常环境养大的 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景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 “获得性恐惧” --遗传性,出生21个月 害羞的孩子与非害羞的孩子在面对陌生情景时, 其心率、瞳孔、皮肤电等生理指标显示出他们 之间有不同的唤醒水平,表明害羞的孩子具有 过于敏感的神经生理反应的倾向。
阴影(shadow),也称同性原型。 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 他同性的关系。 阴影比任何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 动物性或兽性的一面,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其深 远的根源,是原型中最强大的和最具威胁的一个。 它包含了人的心灵中通过遗传获得的最黑暗、最 隐秘和最邪恶的倾向,因而被称之为阴影。
集体潜意识
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 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在意识与个体潜意识上,荣格对弗洛伊德思 想虽有不少丰富与发展,但并没有多少是原创 性的。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就是提出了集体 潜意识的理论。这一理论使荣格成为20世纪最 卓越的思想家,同时,也因此成为一个有争议 的人物。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第一节 荣格其人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也是“分析心理学” 的创始人。1914年,荣格和弗洛伊德合作7年之后忍痛 决裂。此后他提出了与弗洛伊德理论有很大差异的体系。
荣格--精神分析OR生物学论流派
他关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创了人格的遗传进化 研究的先河,预示了人格心理学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新 方向,即人格的遗传进化论研究。

心理学:生物流派

心理学:生物流派
29
(新西兰)追踪研究
研究者对 1972 年 4 月 1 日至 1973 年3月 31 日出生的该城镇儿童中 91% 的人在 3 岁时进行气质测验。他们把在这些学步期儿童划分为三 种气质类型
适应良好的儿童 (well-adjusted); 难以控制的儿童(undercontrolled); 抑制性儿童(inhibited)。
9
10
内外向的生理基础
外向者皮质唤醒水平通常较低(阈限高,不容易兴奋),需要努力避 免讨厌的无聊,他们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刺激的需要。
内向者皮质唤醒水平较高(阈限低,太容易兴奋),他们需要选择僻 静的、无刺激的环境,以保证他们已经很高的皮质唤醒水平不会变得 更高。
11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
研究未发现艾森克所说的皮质唤醒水平的差异。但大量证据表明,内 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 内向者对刺激太敏感(阈限低),故不能忍受喧闹; 外向者对刺激不敏感(阈限高),所以需要比较强烈的刺激。
36
非抑制型儿童
大约有25%,这些孩子用一种“自由的、精力充沛的和自发的”方式来 表达自己。典型的非抑制型儿童会立刻开始玩新玩具,在进入一个新的 游戏场后的几分种内就开始讲话。
37
抑制型和非抑制性儿童出生开始表现出很多差异
➢体格的差异 ➢眼睛颜色(蓝眼睛更可能是抑制型) ➢面对陌生刺激时心率是否加快,瞳孔是否变大 ➢烦躁:睡眠中断
14
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
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量表 N情绪稳定性量表 P精神质量表 L效度量表
前三者为人格维度,它们彼此独立
可应用于临床,也可用于正常人 反映受试者在人格各主要维度上的倾向

《生理心理学》第八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生理心理学》第八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行为遗传学强调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基因、人格特质以及 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问题也就在于这 众多的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因此未来的行为遗传 学应该集中研究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
人格的神经结构基础(p240) 人格的神经化学基础(p241)
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2 人格的遗传学研究
人格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生物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涌 现出了新的人格生物学范式:行为遗传学 Behavior genetics
行为遗传学利用多重抽象变异分析方法,对双生子之间的行为 相关性进行研究,以评价人格中基因与环境影响的相对贡献大小。
第八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1 什么是人格 2 人格的遗传学研究 3 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 4 人格的生物学理论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是人格
(1)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2 )人格指一个人对环境刺激作出的相对稳定的、有别于他人 的、独特的反应模式。 (3)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杨国枢对人格所下的定义较有综合性: 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 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 他个体之处。 (4)格里格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
4 人格生物学理论
克瑞奇米尔的体型类型说 谢尔顿的气质体型说 伯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生物学观点
研究假设:对于以基因为基础的行为而言,基因相关性越小,行 为相似性越低。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行为都存在基因性基础;而且 基因对于精神质、自闭症、恐惧症、抑郁、药物滥用以及反社会行 为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几项研究都显示,对于人格三个 维度中的每一维度,遗传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
艾森克认为,人格发展中三分之二的变 异都可以诉诸生物因素。
第二节 气质
气质:生来就具有的形成某些特定行为 类型的广泛的倾向性。 婴儿的气质类型:四种类型
易养型(40%),这些婴儿,饮食和睡眠习 惯很有规律,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 食物和人,情绪反应温和、较积极,醒 后常笑,显得很愉快。 缓慢型(15%),这些婴儿在第一次遭遇到 一种新的经验时总要退缩,适应较慢, 看起来总带点消极的心境,同时表现出 低的活动水平。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儿童在2、3岁时的某种人格特质,在20 岁时依然稳定。这种特质是对陌生环境 表现出的抑制型风格(Kagan&Moss, 1962) 大约10%的美国白人儿童属于抑制型: 自我控制、温和有礼,进入新房间或碰 到陌生人时紧紧抱住爸妈。
抑制型(胆小):怕生,退缩,
爱脸红,自我保护,敏感,文静, 小声说话,听话,富于同情心,不 爱打架骂人。
第八章 生物流派的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主要内容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气质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相关研究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Hans J. Eysenck 1916-1997 德国,父亲是偶像 级的歌唱家、演员, 母亲是哑剧明星。 幼时参加表演,后 父母离婚,在柏林 与祖母生活 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留校工作
气质从哪里来?大部分是遗传的 气质如何转变为成人的具体人格特质? 一个孩子的气质倾向的一般水平指明了其 人格发展的一个特定方向,但这一发展 过程还要受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 例如:神经质水平高,更可能具有攻击性。 但父母如果采取人的人格由遗传来的 气质和环境共同决定。
一、人格结构
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等级排列法,发现了 人格的基本结构。 一个观察的例子
超级特质一共有多少? 最初的研究发现两个:内外向性和神经 质 两个维度彼此独立
后来的研究发现了第三个超级特质:精神质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EPQ)就是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 量表。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量表 ),N(情绪稳定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L(效 度量表)。前三者为人格的三个维度,它们是 彼此独立的。 此问卷可应用于临床,也可用于正常人,反映 受试者在人格各主要维度上的倾向。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进化论: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 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例如:对陌生人的恐惧,是为了防止被 其他部落的人伤害而形成的;愤怒则有 助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战胜敌人;归属 和协作是生存的需要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进化论心理学认为,焦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保留这一特点? 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遭到社会排斥或者 社会拒绝(消极评价) 原始社会中的个体必须要融入集体中,单独的 个体容易受伤害,从而无法生存下来。所以, 焦虑是有益的。 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焦虑,尽管表达形式不同。
难养型(10%),这些婴儿在睡眠和饮食习 惯方面相当不规律,很慢才能适应新的 环境,情绪反应强烈,心境相当消极, 容易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如大声 哭叫,暴躁。 混合型(35%),是以上三型各种特点的混 合表现。
一、EAS气质模型
对于成人来说,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气质? 三种一般倾向(Buss&Plomin,1984,1986) 情绪性(emotionality) 活动性(activity) 交际性(sociability) EAS问卷
第四节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 判
贡献 在人格研究与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桥梁 帮助行为主义者查明更多影响行为的变量 实证研究较多,学者型心理学家较多 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批判 假设难以验证:如焦虑对于进化的意义 气质的理论和研究没有统一模式:三种? 四种?五种?九种? 对于心理治疗有较多的消极意义:人是 不可改变的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三个证据
(一)外向-内向性具有跨时间的持续 性。 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在持续45年的时间 里显示出外向-内向性水平的持续性 (Conley,1984,1985)
(二)跨文化研究的结果 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 开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人格中同 样的三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和精 神质(Barrett&Eysenck,1984; Lynn&Martin, 1995) “如果不是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话, 就不会有这样的跨文化的一致性”
1952年发表论文指责精神分析法 1955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其中心 领域为人格的实验研究。 一生有好斗风格:“知识界的斗士” 认为智力差异大部分来自遗传,因此受到 反种族主义者的批判 1980年出版著作,认为吸烟导致的问题并 不严重,受舆论的批评
一生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 《人格的维度》(1947)、《人格的科学研究》 (1952)、《人的人格结构》(1953)、《政治心 理学》(1954)、《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 (1957)、《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1973第3 版)、《弗洛伊德学说的实验研究》(与H.R. 魏尔逊合著)(1973)、《人格测量》(1976)、《 性心理学》(1979)、《智力的模式》(1982)等。
非抑制型(胆大):不怕生,进
取,爱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容易 违反纪律,不敏感,缺乏同情心, 爱打架,大声吵闹。

我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分布
研究表明,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 呈负偏态。其中,抑制型儿童的比例略高,大 约占全部被试的20%;非抑制型儿童的比例较 少,约占总样本的10%。
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许 多差异: 体格 眼睛颜色(蓝眼睛更可能是抑制型) 面对陌生刺激时心率是否加快、瞳孔是 否变大 烦躁;睡眠中断
抑制型儿童未必一定成长为一个害羞的 成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决定作用。
第三节 进化论心理学
对消极的社会评价的反应与我们祖先的 反应是相同的。 焦虑体验具有遗传性 如果理解了人的进化功能,许多与生俱 来的特性就变得有意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