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
黄河中游的治理措施

黄河中游的治理措施
黄河中游的治理措施如下:
(1)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2)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人河。
(3)组织管理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割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
(4)在上游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
如新建成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合用,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并将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治理黄河的方案

第1篇
治理黄河的方案
一、背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泥沙淤积、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等。为保护和治理黄河,确保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以下治理方案。
二、目标
1.恢复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2.减少泥沙淤积,保障黄河下游河道行洪安全。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流域内城乡供水安全。
4.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措施
(一)水资源保护
1.加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2.强化流域内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
3.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六、监测与评估
1.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控。
2.评估机制:定期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
3.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治理工作的透明度。
七、结语
本方案立足长远,综合考虑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细化实施计划,确保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共同为黄河的治理与保护贡献力量。
2.水质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评估水质状况,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3.污水处理: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定标准。
(二)生态系统修复
1.生态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
(完整版)黄河的治理

教学案例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材分析: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节教材中就主要介绍了黄河,安排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根治黄河”三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对其流域内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并通过对中国第二大河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3、了解黄河各河段的治理与开发。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2。
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1。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
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学练案教学设想:通过关于黄河的朗诵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提出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利用有关示意图找到答案;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通过媒体投影展示,走近黄河、感悟黄河、认识黄河的忧患提出解决忧患的措施.教师指导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学习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黄河诗朗诵,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新知探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首先来认识我们的—-走近黄河展示自学问题:问题1: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问题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黄河都有哪些主要的支流?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图和课本48页图2。
《黄河的治理》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应之一,其水资源的稳定和安全对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治理,可以确保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持续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 改善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黄河治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周边和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黄河的水资源、防 洪安全等密切相关。通过治理,可以提升黄河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源与交通
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并具 有极高的交通价值,为沿岸城市提 供了便利的水运和发电能力。
黄河问题的严重性
01
02
03
水资源污染
近年来,黄河沿岸的工业 和生活污水排放严重,导 致水质下降,生态系统受 到破坏。
河床抬高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的河 床不断抬高,加剧了洪涝 灾害的风险。
水量减少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黄河的水量逐渐 减少,对农业和生态系统 的平衡构成威胁。
水库
在上游建设水库,可以调节水量,削峰填谷,减轻下游 的防洪压力。同时,水库还可以进行水力发电,提供清 洁能源。
分洪工程
在支流上建设分洪工程,将洪水引入支流,减轻主河道 的水量压力。同时,分洪工程还可以改善支流的水生态 环境。
泥沙治理
01
水土保持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保林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
为其他江河流域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供了江河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
黄河的治理实践为其他江河流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治理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和成果可 以为其他江河流域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治理黄河的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治理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的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这些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遇到的挑战。
治理措施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了有效控制黄河的水资源,降低其泛滥造成的灾害,我国在黄河主干的中下游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大中型水库、堤防加固、抗洪闸门等。
1. 大中型水库的建设大中型水库在黄河流域的主干道上修建,主要起到蓄水、调节水量和排洪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一系列的大型水库,如三门峡水库、银川水库、中牟水库等。
这些水库在洪水来临时,可以蓄积大量的水量,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在旱季时,可以释放水库水量向下游供应水源。
2. 堤防加固黄河的堤防加固工程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之一。
堤防加固的目的是提高黄河堤防的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堤防失修、决口的可能性。
通过设置防洪墙、加固堤体等措施,成功地减少了堤防决口的次数和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
3. 抗洪闸门的建设为了控制黄河的水流量,减轻洪水的影响,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修建了抗洪闸门。
这些闸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关闭,通过控制水流量来减轻洪水的冲击。
抗洪闸门可以根据水位的升降进行自动或手动操作,确保洪水不会对下游地区造成过大的灾害。
黄河流域生态恢复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生态恢复。
1.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植被对于保持土壤和水源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恢复植被,相关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同时,通过实施禁牧、禁砍、封山育林等政策,保护并扩大了植被的范围。
2. 水土保持工程为了减少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建设、河岸修复、水土保持林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河道淤积的发生率。
治理黄河的三个措施

治理黄河的三个措施
近年来,黄河治理问题一直是全国关注的存在,要实现黄河治理的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
措施。
下面是一些有助于黄河治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改善补给水质。
为了改善黄河水质,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黄河流域内水
环境监测系统,实施黄河下游改造工程,建设生态湿地等。
其次,改善河道治理。
为了保障黄河舒适地游憩,我们可以建设黄河流域内的湿地,以及
改善河流自然状态,让黄河可以自然流动,以减少污染。
最后,强化防洪和应急预案。
黄河受到洪水的影响比较大,为了建立黄河流域内的防洪体系,我们应该改善和改进河道堤坝和消能湖,并加强及时的警报系统,以确保安全。
以上就是针对黄河治理的三个措施。
黄河治理工作是复杂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来努力。
我们有责任捍卫黄河,将它变成一条洁净的大河,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的经济需求,而且也
能使它生态健康,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美丽的景观。
下列治理黄河的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 中游退田还湖:黄河中游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萎缩、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通过退田还湖,可以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 中游水土保持: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减少河流泥沙淤积,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3. 上游加固大堤:黄河上游地区的大堤是保护下游地区的重要屏障,通过加固大堤可以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
4. 下游开挖新的入海河道:如果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海水倒灌、河床抬高等问题,可以开挖新的入海河道,以缓解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总之,治理黄河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退田还湖、加固大堤、开挖新的入海河道等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的治理

断流 ——合理用水
巴颜喀拉山 北麓的卡日 曲、约古宗 列曲是黄河 的正源,源 头位于青海 巴颜喀拉山 的雅拉达泽 峰。
巨大的“几”字形
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 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青 藏 高 原
黄 土 高 原
华 北 平 原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孟津
黄河的上游
凌汛,是黄河常见的 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 春初解冻开河,冰 水齐下,冰凌壅塞,水位 上涨,形成凌汛洪水,此 时期为黄河凌汛期。由于 上游地区过度放牧,上游 地区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荒 漠化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 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 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 “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 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 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 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的中游
黄土高原土层深 厚,土质疏松,地形 破碎,暴雨频繁,水 土流失极为严重,是 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地。尤其是黄河河口 镇至潼关这一河段, 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 土高原的过程中,众 多支流汇入,把黄河 “染成”了黄色。据 测定,这一河段进入 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 量的90%。
黄河的下游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 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 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地上河示意图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 情况。造成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和人 为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
教材分析: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节教材中就主要介绍了黄河,安排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根治黄河”三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对其流域内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并通过对中国第二大河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了解黄河各河段的治理与开发。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
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学练案
教学设想:
通过关于黄河的朗诵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提出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利用有关示意图找到答案;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通过媒体投影展示,走近黄河、感悟黄河、认识黄河的忧患提出解决忧患的措施。
教师指导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学习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引入黄河诗朗诵,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新知探索: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
首先来认识我们的——走近黄河
展示自学问题:
问题1: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
问题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黄河都有哪些主要的支流?
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图和课本48页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学生自学完成,小组交流,教师运用多媒体简单点析。
(过渡)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它都经过哪些省区?
展示黄河流域图提出探究问题(问题3—问题4):
问题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兼跨黄河中下游的是哪一个省区?完全在黄河下游河段的是哪个省区?
问题4:黄河都流经哪些地形区?地跨地势的哪几级阶梯?
先思考片刻,在小组中简单交流,个别举手发言,教师作总结并展示课件中的答案。
(过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也就是她对人类产生的利与弊又有哪些呢?下面首先我们来了解她为什么被我们成为母亲河?即她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什么?师:展示课件
1、提供水能:黄河流经了地势三级阶梯,在地势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
(问)其作用是什么呢?学生答。
边讲解边展示课件中的内容。
2、提供灌溉水源,塑造平原
师:华北平原又被称为“黄淮海平原”,从名字上你就可以知道华北平原的主要成因就是由于黄河的塑造。
另外还塑造了又“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展示华北平原等图片)
3、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龙门等(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
过渡:我们的母亲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给她沿岸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引出黄河的忧患部分
提出问题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成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小组讨论交流要点;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展示正确答案,简要讲解:
1、上游的忧患表现:荒漠化严重、凌汛
产生忧患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植被破坏。
(上游的治理: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
出示材料:材料一:痛苦的记忆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83年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09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的改道。
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材料二: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黄河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2、中游的忧患表现:产生的泥沙最多,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
请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和巨大的含沙量给黄河的下游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产生忧患原因:自然原因: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乱伐森林、滥开垦草地
(中游的治理: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
3、下游的忧患表现:“地上河”隐患、断流、凌汛。
产生忧患的原因:
下游河水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断流:自然原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人为原因:(1)生产生活用水量很大;(2)浪费水资源严重
过渡:针对黄河各河段出现的问题,我们怎样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让她再次焕发生机与光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永远年轻,哺育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呢?
第四站:治理黄河
展示黄河各河段的忧患表现和原因分析治理黄河的措施。
针对各上中下游个河段的问题对症下药怎样治疗我们的母亲河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上游地区针对荒漠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保护植被,修建水库
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兴修水利
下游地区地上河的危害水患严重,凌汛等——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断流对策:(1)宣传节水、综合利用水资源;(2)统一调度水量。
下游的治理:加固黄河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点拨:水土保持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黄河的多沙面貌。
修建水利工程(水库、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使治沙与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介绍黄河上、中、下游兴建的水利工程。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作最后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忧患”在各河段的具体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对策),懂得了黄河对我国有功也有过,有利也有害,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黄河中游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
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要想根治黄河,还必须使防洪与治沙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变黄河之害为黄河之利。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的学习,既是学习黄河这条河流的相关知识,又是以这条河流为例,了解一条大河的学习思路,所以本课的学习很重要,为下面学习长江奠定了基础指明了道路。
从本课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学习黄河时,重在她的治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出黄河的概况。
简单明了,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伸缩性”很大。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初二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较难的问题由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了解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作出过重大贡献而现在又身处危难的河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将本课分成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黄河的概况,第二部分为总结黄河的奉献,第三个部分是黄河的忧患,这一个部分是为了引出第四个部分——黄河的治理。
概况学习采用的方法:先通过朗诵、课件等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源流概况,然后是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突出母亲河这一伟大的称号。
在对母亲河的了解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从而提出黄河的危难所在,自然而然中学生就有想了解解决黄河忧患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