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定义阅读理解题
初中数学流程图、新定义运算、阅读理解题型(1)

初中数学流程图、新定义运算、阅读理解题型一、流程图运算1.按下面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x的值为正整数,最后输出的结果为22,则开始输入的x值可以为()A.1B. 2C.3D.42.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函数y的值,若输入x的值是2,则输出y的值是1,若输入x的值是7,则输出y的值是()A.1B.-1C.2D.-23.按下面的程序计算,如果输入-1,则输出的结果为_________.4.有一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所示.(1)若开始输入x的值是7,可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是12,第2次输出的结果是6,第3次输出的结果是3,依次继续下去...,第2022次输出的结果是___;(2)若输入的x值为整数,且第二次输出的结果与开始输入的数值相等,则x的值为_____.5.解密数学魔术:魔术师请观众心想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按以下步骤操作:魔术师能立刻说出观众想的那个数.(1)如果小玲想的数是-2,那么她告诉魔术师的结果应该是______;(2)如果小明想了一个数计算后,告诉魔术师结果为73,那么魔术师立刻说出小明想的那个数是____;(3)观众又进行了几次尝试,魔术师都能立刻说出他们想的那个数,若设观众心想的数为a,请通过计算解密这个魔术的奥妙,6.如图,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数值运算,规定运行到“判断结果是否大于35”为一次运算.若某运算进行了两次才停止,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9B.x>11C.11<x≤19D.11≤x≤19二、新定义运算1.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a※b=a2+2ab,例如:3※(-2)=32+2×3×(-2)=-3.(1)求(-2)※3的值;(2)若1※x=3,求x的值;(3)若(-2)※x≥(-2)+x,求x的取值范围.2.对于x,y定义一种新运算“φ”,xφy=ax+by,其中a,b是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3φ5=15,4φ7=28,求1φ1的值.3.定义一种新运算“⊕”:a⊕b=a-2b,比如3⊕(-2)=3-2×(-2)=3-(-4)=3+4=7(1)求(-2)⊕3的值.(2)若(x-3)⊕(x+1)=-1,求x的值.4.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X”,使下列算式成立:4○X8=16,10○X6=26,6○X10=22,18○X14=50.求7○X3=?5.设a,b表示两个不同的数,规定aΔb=3a+4b.求(8△7)△6.6.设x,y为两个不同的数,规定x□y=(x+y)÷4.求a□16=10中a的值.7. 历史上的数学巨人欧拉最先把关于x 的多项式用记号f (x )来表示.例如f (x )=x 2+3x -5,把x =某数时多项式的值用f (某数)来表示.例如x =-1时多项式x 2+3x -5的值记为f (-1)=(-1)2+3×(-1)-5=-7.(1)已知g (x )=-2x 2-3x +1,分别求出g (-1)和g (-2)值.(2)已知h (x )=ax 3+2x 2-x -14,h (12)=a ,求a 的值.8. 阅读材料:对于任何实数,我们规定符号|a c b d |的意义是|a c b d|=ad −bc . 例如:|1324|=1×4−2×3=−2,|−1536|=−1×6−3×5=−21.按 照这个规定,解答下列问题: (1)计算|56−7−8|的值. (2)计算:当 5x 2+y =7 时,|x 2+y 2x 2−y −1−3|的值. (3)若|x +223x −1−3|=0.5,求x 的值.9. 定义一种法则“○×”如下:a ○×b ={a ,a >bb ,a ≤b ,如:1○×2=2.若(2m -5)○×3=3,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三、阅读理解1. 选阅读下列解题过程,再解方程组.解方程组{x −y −1=0, ①4(x −y )=5+y.②解:由①,得:x -y =1 ③把③代入②,得:4×1=5+y解得:y =-1把y =-1代入③,得:x =0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 =0y =−1上面这种结题的方法称为“整体代入法”.请用上述方法解下面的方程组:{2x −3y −2=0, ①2x−3y +57+2y =9. ②是点M 的“m 倍相关点”.例如,点A (2,1)的“2倍相关点”的横坐标为:2+1x2=4,纵坐标为2×2+1=5,所以点B (4,5)是点A 的“2倍相关点”.(1)若点C (-6,3)的“一倍相关点”是点D (a ,b ),求2a +b 的值;(2)若点P (3,2n )的“-3倍相关点”是点Q ,且点Q 在y 轴上,求点Q 到x 轴的距离.3. 有些含绝对值的方程,可以通过讨论去掉绝对值,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例如:解方程x +2|x|=3解:当x ≥0时,方程可化为:x +2x =3解得x =1,符合题意.当x <0时,方程可化为:x -2x =3解得x =-3,符合题意.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 =1或x =-3.仿照上面解法,解方程:x +3|x -1|=7.4. 【背景知识】数轴上A 点、B 点表示的数为a 、b ,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M 表示的数为a +b 2.【问题情境】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40和20,点A 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B 以每秒2个单位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运动开始前,A 、B 两点的距离为_____;线段AB 的中点M 所表示的数为_____.(2)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 、B 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什么?(3)当t 为多少时,线段AB 的中点M 表示的数为-5?并直接写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点M 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5. 试验与探究:我们知道分数1写为小数即0.3.,反之,无限循环小数0.3.写成分数即1一般地,任何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现在就以0.7.为例进行讨论:设0.7.=x ,由0.7.=0.7777…,可知,10x -x =7.77…-0.777…=7,即10x -x =7,解方程得x =79,于是得0.7.=79. 请仿照上述例题完成下列各题:(1)请你把无限循环小数0.5.写成分数,即0.5.=_______(2)你能化无限循环小数0.7.3.为分数吗?请仿照上述例子求解之.6. 我们知道:|a |表示数轴上,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爱动脑筋的小明联系绝对值的概念和“|a |=|a -0|”,进而提出这样的问题:数轴上,数a 的点到数1点的距离,是不是可以表示为|a -1|?小明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步骤一:实验与操作:步骤二:观察与猜想:(2)观察上表:猜想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用 a 、b 的代数式表示) 步骤三:理解与应用:(3)动点 A 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B 也从原点出发 向数轴正方向运动.运动到 3 秒时,两点相距 15 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 A 、 B 的速度之比是 3:2(速度单位:1 个单位长度/秒). ①求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②A 、B 两动点运动到 3 秒时停止运动,请在数轴上标出此时 A 、B 两点 的位置;③若 A 、B 两动点分别从(2)中标出的位置再次同时开始在数轴上运动, 运动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限.问:经过几秒后,A 、B 两动点之间相距 4 个 单位长度.7.小红同学在做作业时,遇到这样一道几何题:已知:AB∥CD∥EF,∠A=110°,∠ACE=100°,过点E作EH⊥EF,垂足为E,交CD于H点.(1)依据题意,补全图形;(2)求∠CEH的度数.小明想了许久对于求∠CEH的度数没有思路,就去请教好朋友小丽,小丽给了他如图2所示的提示:请问小丽的提示中理由①是;提示中②是:度;提示中③是:度;提示中④是:,理由⑤是.提示中⑥是度;8.我们可以把根号外的数移到根号内,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如:(1)请仿照上例化简.①。
专题16 新定义和阅读理解型问题-决胜中考数学压轴题全揭秘精品(原卷版)

《中考压轴题全揭秘》专题16 新定义和阅读理解型问题一、单选题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其面积问题,中外数学家曾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古希腊的几何学家海伦(Heron,约公元50年)给出求其面积的海伦公式S=,其中p=;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约1202-1261)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其面积的秦九韶公式S=,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4,则其面积是()A. B. C. D.2.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从一个格点移动到与之相距5的另一个格点的运动称为一次跳马变换.例如,在4×4的正方形网格图形中(如图1),从点A经过一次跳马变换可以到达点B,C,D,E等处.现有20×20的正方形网格图形(如图2),则从该正方形的顶点M经过跳马变换到达与其相对的顶点N,最少需要跳马变换的次数是()A.13 B.14 C.15 D.163.已知点A在函数11yx=-(x>0)的图象上,点B在直线y2=kx+1+k(k为常数,且k≥0)上.若A,B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A,B为函数y1,y2图象上的一对“友好点”.请问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的情况为()A.有1对或2对B.只有1对C.只有2对D.有2对或3对4.对于实数a,b,定义符号min{a,b},其意义为:当a≥b时,min{a,b}=b;当a<b时,min{a,b}=a.例如:min={2,﹣1}=﹣1,若关于x的函数y=min{2x﹣1,﹣x+3},则该函数的最大值为()A.23B.1 C.43D.535.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函数y 的值,若输入的x 值是4或7时,输出的y 值相等,则b 等于( )A .9B .7C .﹣9D .﹣76.已知: 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例: ,令关于的函数 (是正整数),例:=1,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D .或17.设a ,b 是实数,定义@的一种运算如下:()()22@a b a b a b =+--,则下列结论:①若@0a b =,则a =0或b =0;②()@@@a b c a b a c +=+;③不存在实数a ,b ,满足22@5a b a b =+;④设a ,b 是矩形的长和宽,若矩形的周长固定,则当a =b 时,@a b 最大.其中正确的是(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8.在△ABC 中,若O 为BC 边的中点,则必有:AB 2+AC 2=2AO 2+2BO 2成立.依据以上结论,解决如下问题:如图,在矩形DEFG 中,已知DE=4,EF=3,点P 在以DE 为直径的半圆上运动,则PF 2+PG 2的最小值为( )A .B .C .34D .109.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将勾股形(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得到一个恒等式.后人借助这种分割方法所得的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所示的矩形由两个这样的图形拼成,若a=3,b=4,则该矩形的面积为()A.20 B.24 C. D.10.阅读理解:,,,是实数,我们把符号称为阶行列式,并且规定:,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利用阶行列式表示为:;其中,,.问题:对于用上面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 B. C. D.方程组的解为11.已知二次函数y=﹣x2+x+6及一次函数y=﹣x+m,将该二次函数在x轴上方的图象沿x轴翻折到x轴下方,图象的其余部分不变,得到一个新函数(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新图象,当直线y=﹣x+m与新图象有4个交点时,m的取值范围是()A.﹣<m<3 B.﹣<m<2 C.﹣2<m<3 D.﹣6<m<﹣212.如图,一段抛物线y=﹣x2+4(﹣2≤x≤2)为C1,与x轴交于A0,A1两点,顶点为D1;将C1绕点A1旋转180°得到C2,顶点为D2;C1与C2组成一个新的图象,垂直于y轴的直线l与新图象交于点P1(x1,y1),P2(x2,y2),与线段D1D2交于点P3(x3,y3),设x1,x2,x3均为正数,t=x1+x2+x3,则t的取值范围是()A.6<t≤8 B.6≤t≤8 C.10<t≤12 D.10≤t≤1213.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B,把抛物线在x轴及其下方的部分记作,将向左平移得到,与x轴交于点B、D,若直线与、共有3个不同的交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14.定义一种对正整数n的“F”运算:①当n为奇数时,F(n)=3n+1;②当n为偶数时,F(n)=(其中k是使F(n)为奇数的正整数)……,两种运算交替重复进行,例如,取n=24,则:若n=13,则第2018次“F”运算的结果是()A.1 B.4 C.2018 D.4201815.在求1+6+62+63+64+65+66+67+68+69的值时,小林发现:从第二个加数起每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加数的6倍,于是她设:S=1+6+62+63+64+65+66+67+68+69①然后在①式的两边都乘以6,得:6S=6+62+63+64+65+66+67+68+69+610②②﹣①得6S﹣S=610﹣1,即5S=610﹣1,所以S=,得出答案后,爱动脑筋的小林想:如果把“6”换成字母“a”(a≠0且a≠1),能否求出1+a+a2+a3+a4+…+a2014的值?你的答案是()A. B. C. D.a2014﹣1二、填空题16.对于实数a,b,定义运算“◆”:a◆b=,例如4◆3,因为4>3.所以4◆3==5.若x,y满足方程组,则x◆y=_____________.17.观察下列运算过程:S=1+3+32+33+…+32017+32018①,①×3得3S=3+32+33+…+32018+32019②,②﹣①得2S=32019﹣1,S=.运用上面计算方法计算:1+5+52+53+…+52018=____.18.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a◆b=a2+ab+b2.若方程(x◆2)﹣5=0的两根记为m、n,则m2+n2= .19.规定:,如:,若,则=__.20.对于实数a,b,定义运算“※”如下:a※b=a2﹣ab,例如,5※3=52﹣5×3=10.若(x+1)※(x﹣2)=6,则x的值为_____.21.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书九章》一书中,给出了著名的秦九韶公式,也叫三斜求积公式,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该三角形的面积为S=.现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1,2,,则△ABC的面积为______.22.对于一个位置确定的图形,如果它的所有点都在一个水平放置的矩形内部或边上,且该图形与矩形的每条边都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如图1),那么这个矩形水平方向的边长称为该图形的宽,铅锤方向的边长称为该矩形的高.如图2,菱形ABCD的边长为1,边AB水平放置.如果该菱形的高是宽的,那么它的宽的值是_____.23.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a※b=ab﹣a+b﹣2.例如,2※5=2×5﹣2+5﹣2=ll.请根据上述的定义解决问题:若不等式3※x<2,则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是_____.24.如图,把平面内一条数轴x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角θ(0°<θ<90°)得到另一条数轴y,x轴和y 轴构成一个平面斜坐标系.规定: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x轴于点A,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若点A在x轴上对应的实数为a,点B在y轴上对应的实数为b,则称有序实数对(a,b)为点P 的斜坐标,在某平面斜坐标系中,已知θ=60°,点M′的斜坐标为(3,2),点N与点M关于y轴对称,则点N的斜坐标为_____.25.如图1,作∠BPC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PA,现要分别以∠APB,∠APC,∠BPC为内角作正多边形,且边长均为1,将作出的三个正多边形填充不同花纹后成为一个图案.例如,若以∠BPC为内角,可作出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此时∠BPC=90°,而=45是360°(多边形外角和)的,这样就恰好可作出两个边长均为1的正八边形,填充花纹后得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图案,如图2所示.图2中的图案外轮廓周长是_____;在所有符合要求的图案中选一个外轮廓周长最大的定为会标,则会标的外轮廓周长是_____.26.若为实数,则表示不大于的最大整数,例如,,等. 是大于的最小整数,对任意的实数都满足不等式. ①,利用这个不等式①,求出满足的所有解,其所有解为__________.27.《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书中有下列问题:“今有勾五步,股十二步,问勾中容方几何?”其意思为:“今有直角三角形,勾(短直角边)长为5步,股(长直角边)长为12步,问该直角三角形能容纳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步?”该问题的答案是______步.28.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以顶点都是格点的正方形ABCD的边为斜边,向内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使四个直角顶点E,F,G,H都是格点,且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为格点弦图.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格点弦图中,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此时正方形EFGH的而积为5.问:当格点弦图中的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的所有可能值是_____(不包括5).29.刘徽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割圆术”,即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逐步逼近圆来近似计算圆的面积,设圆O的半径为1,若用圆O的外切正六边形的面积来近似估计圆O的面积,则S=_____.(结果保留根号)30.定义新运算:a※b=a2+b,例如3※2=32+2=11,已知4※x=20,则x=_____.31.设双曲线与直线交于,两点(点在第三象限),将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一支沿射线的方向平移,使其经过点,将双曲线在第三象限的一支沿射线的方向平移,使其经过点,平移后的两条曲线相交于点,两点,此时我们称平移后的两条曲线所围部分(如图中阴影部分)为双曲线的“眸”,为双曲线的“眸径”.当双曲线的眸径为6时,的值为__________.32.如图,若△ABC内一点P满足∠PAC=∠PCB=∠PBA,则称点P为△ABC的布罗卡尔点,三角形的布罗卡尔点是法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雷尔首次发现,后来被数学爱好者法国军官布罗卡尔重新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布罗卡尔点的再次发现,引发了研究“三角形几何”的热潮.已知△ABC中,CA=CB,∠ACB=120°,P为△ABC的布罗卡尔点,若PA=,则PB+PC=_____.三、解答题33.综合与实践折纸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折纸,可能折过小动物、小花、飞机、小船等,折纸活动也伴随着我们初中数学的学习.在折纸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图形的性质和运动、确定图形位置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初步建立几何直观,折纸往往从矩形纸片开始,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来玩一玩折纸,看看折叠矩形的对角线之后能得到哪些数学结论.实践操作如图1,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翻折,使点B′落在矩形ABCD所在平面内,B′C和AD相交于点E,连接B′D.解决问题(1)在图1中,①B′D和AC的位置关系为;②将△AEC剪下后展开,得到的图形是;(2)若图1中的矩形变为平行四边形时(AB≠BC),如图2所示,结论①和结论②是否成立,若成立,请挑选其中的一个结论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小红沿对角线折叠一张矩形纸片,发现所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再次折叠后,得到的仍是轴对称图形,则小红折叠的矩形纸片的长宽之比为;拓展应用(4)在图2中,若∠B=30°,AB=4,当△AB′D恰好为直角三角形时,BC的长度为.34.如图①,在Rt△ABC中,以下是小亮探究与之间关系的方法:∵sinA=,sinB=,∴c=,c=,∴=,根据你掌握的三角函数知识.在图②的锐角△ABC中,探究、、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探究过程.3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O,AD⊥y轴于点E(点A在点D的左侧),经过E、D两点的函数y=﹣x2+mx+1(x≥0)的图象记为G1,函数y=﹣x2﹣mx﹣1(x<0)的图象记为G2,其中m是常数,图象G1、G2合起来得到的图象记为G.设矩形ABCD的周长为L.(1)当点A的横坐标为﹣1时,求m的值;(2)求L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G2与矩形ABCD恰好有两个公共点时,求L的值;(4)设G在﹣4≤x≤2上最高点的纵坐标为y0,当≤y0≤9时,直接写出L的取值范围.36.我们不妨约定: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凸四边形叫做“十字形”.(1)①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一定是“十字形”的有;②在凸四边形ABCD中,AB=AD且CB≠CD,则该四边形“十字形”.(填“是”或“不是”)(2)如图1,A,B,C,D是半径为1的⊙O上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四个动点,AC与BD交于点E,∠ADB﹣∠CDB=∠ABD﹣∠CBD,当6≤AC2+BD2≤7时,求OE的取值范围;(3)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c(a,b,c为常数,a>0,c<0)与x轴交于A,C两点(点A在点C的左侧),B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点D的坐标为(0,﹣ac),记“十字形”ABCD的面积为S,记△AOB,△COD,△AOD,△BOC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求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①=;②=;③“十字形”ABCD的周长为12.37.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两条边的乘积,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叫做比例三角形.已知是比例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AC的长;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平分,求证:是比例三角形.如图2,在的条件下,当时,求的值.38.定义:我们知道,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全等),我们就把这条对角线叫做这个四边形的“相似对角线”.理解:(1)如图1,已知Rt△ABC在正方形网格中,请你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网格中找到一点D,使四边形ABCD 是以AC为“相似对角线”的四边形(保留画图痕迹,找出3个即可);(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C=80°,∠ADC=140°,对角线BD平分∠ABC.求证:BD是四边形ABCD的“相似对角线”;(3)如图3,已知FH是四边形EFCH的“相似对角线”,∠EFH=∠HFG=30°,连接EG,若△EFG的面积为2,求FH的长.39.对于三个数a,b,c,用M{a,b,c}表示这三个数的中位数,用max{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数,例如:M{﹣2,﹣1,0}=﹣1,max{﹣2,﹣1,0}=0,max{﹣2,﹣1,a}=解决问题:(1)填空:M{sin45°,cos60°,tan60°}=__________,如果max{3,5﹣3x,2x﹣6}=3,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2)如果2•M{2,x+2,x+4}=max{2,x+2,x+4},求x的值;(3)如果M{9,x2,3x﹣2}=max{9,x2,3x﹣2},求x的值.40.阅读短文,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菱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个角与菱形的一个角重合,且菱形的这个角的对角顶点在三角形的这个角的对边上,则称这个菱形为该三角形的“亲密菱形”.如图1,菱形AEFD为△ABC的“亲密菱形”.如图2,在△ABC中,以点A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AB、AC于点M、N,再分别以M、N为圆心,以大于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BC于点F,过点F作FD//AC,FE//AB.(1)求证:四边形AEFD是△ABC的“亲密菱形”;(2)当AB=6,AC=12,∠BAC=45°时,求菱形AEFD的面积.41.小贤与小杰在探究某类二次函数问题时,经历了如下过程:求解体验(1)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0),则= ,顶点坐标为,该抛物线关于点(0,1)成中心对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是 .抽象感悟我们定义:对于抛物线,以轴上的点为中心,作该抛物线关于点对称的抛物线 ,则我们又称抛物线为抛物线的“衍生抛物线”,点为“衍生中心”.(2)已知抛物线关于点的衍生抛物线为,若这两条抛物线有交点,求的取值范围.问题解决(3) 已知抛物线①若抛物线的衍生抛物线为,两抛物线有两个交点,且恰好是它们的顶点,求的值及衍生中心的坐标;②若抛物线关于点的衍生抛物线为 ,其顶点为;关于点的衍生抛物线为,其顶点为;…;关于点的衍生抛物线为,其顶点为;…(为正整数).求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42.结果如此巧合!下面是小颖对一道题目的解答.题目:如图,的内切圆与斜边相切于点,,,求的面积.解:设的内切圆分别与、相切于点、,的长为.根据切线长定理,得,,.根据勾股定理,得.整理,得.所以.小颖发现恰好就是,即的面积等于与的积.这仅仅是巧合吗?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探索.已知:的内切圆与相切于点,,.可以一般化吗?(1)若,求证:的面积等于.倒过来思考呢?(2)若,求证.改变一下条件……(3)若,用、表示的面积.43.我们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等于这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等高底”三角形,这条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等底”。
初中几何43模型解题 模型【10】 新定义问题(3)(附解析)

模型10新定义问题(3)【模型分析】知识精要新定义型问题是学习型阅读理解题,是指题目中首先给出一个新定义(新概念或新公式),通过阅读题目提供的材料,理解新定义,再通过对新定义的理解来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新定义的理解与运用来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点突破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1)深刻理解“新定义”——明确“新定义”的条件、原理、方法、步骤和结论;(2)重视“举例”,利用“举例”检验是否理解和正确运用“新定义”;归纳“举例”提供的做题方法;归纳“举例”提供的分类情况;(3)依据新定义,运用类比、归纳、联想、分类讨论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典例题】例1.(2020·杭州市公益中学七年级月考)已知正整数n 小于100,并且满足等式236n n n n ⎡⎤⎡⎤⎡⎤++=⎢⎥⎢⎥⎢⎥⎣⎦⎣⎦⎣⎦,其中[]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则这样的正整数n 有()A .6个B .10个C .16个D .20个【分析】由236n n n n ⎡⎤⎡⎤⎡⎤++=⎢⎥⎢⎥⎢⎣⎦⎣⎦⎣⎦,以及若x 不是整数,则[]x <x 知,,223366n n n n n n⎡⎤⎡⎤⎡⎤===⎢⎥⎢⎥⎢⎣⎦⎣⎦⎣⎦,即n 是6的倍数,得到n 的值【解析】∵236n n n n ⎡⎤⎡⎤⎡⎤++=⎢⎥⎢⎥⎢⎥⎣⎦⎣⎦⎣⎦,若x 不是整数,则[]x <x∴,,223366n n n n n n⎡⎤⎡⎤⎡⎤===⎢⎥⎢⎢⎥⎣⎦⎣⎦⎣⎦,即n 是6的倍数∴n 值为:6、12、18、24、30、36、42、48、54、60、66、72、78、84、90、96,共16个,选C 【小结】此题考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取整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得到,,223366n n n n n n⎡⎤⎡⎤⎡⎤===⎢⎥⎢⎢⎥⎣⎦⎣⎦⎣⎦,即n 是6的倍数,由此解决问题.例2.(2021·全国八年级)若一个自然数t能写成t=x2﹣y2(x,y均为正整数,且x≠y),则称t为“万象数”,x,y为t的一个万象分解,在t的所有万象分解中,若x yx y-+最小,则称x,y为t的绝对万象分解,此时F(t)=xy.例如:32=92﹣72=62﹣22,因为9797-+=18,6262-+=12,1182<.所以9和7为32的绝对万象分解,则F(32)=97.若一个四位正整数,它的千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同,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相同,但四个数字不全相同,则称这个四位数为“博雅数”.例如2112,4554均为“博雅数”.若一个四位正整数m是“万象数”且能被13整除,“博雅数”n的前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与后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恰好是m的一个万象分解,则所有满足条件的数m中F(m)的最大值为______.【分析】设n的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由“博雅数”和万象分解的定义,可以得到m=99(a+b)(a-b),再由a与b的取值范围,m同时能被13整除,可以确定m的所有取值可能为1287,3861,6435;再将这三个数进行万象分解,确定F(m).【解析】设n的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n是“博雅数”,∵n的前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与后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恰好是m的一个万象分解,∴m=(10a+b)2﹣(10b﹣a)2=99(a+b)(a﹣b),∵m能被13整除,∴(a+b)(a﹣b)是13的倍数,∵1≤a≤9,0≤b≤9,∴a+b=13,∴a=6,b=7;a=7,b=6;a=5,b=8;a=8,b=5;a=9,b=4;a=4,b=9;∴m的值所有情况为:1287=99×13×1=762﹣672=362﹣32;3861=99×13×3=852﹣582=752﹣422=692﹣482;6435=99×13×5=942﹣492=1022﹣632=1142﹣332=3622﹣3532;∵F(1287)=7667;F(3861)=6948;F(6435)=362353;∴F(m)的最大值为69 48.【小结】本题考査因式分解的应用;能够通过定义,结合数整除的性质,借助因式分解准确找到符合条件的三个数的所有万象分解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八年级期末)对于一个四位正整数,若满足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是个位数字与千位数字之和的两倍,则称该四位正整数为“希望数”,例如:四位正整数3975,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是16,个位数字与千位数字之和8,而16是8的两倍,则称四位正整数3975为“希望数”,类似的,四位正整数2934也是“希望数”.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解答以下问题:(1)请写出最小的“希望数”是________;最大的“希望数”是_______;(2)对一个各个数位数字均不超过6“希望数m ,设m abcd =,若个位数字是千位数字2倍,且十位数字和百位数字均是2倍数,定义()|()()|F m a b c d =+-+,求()F m 最大值.【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最小的“希望数”要使千位和百位最小,最大的“希望数”要使千位和百位最大,据此写出答案;(2)根据题意直接列出满足条件的“希望数m ,再根据定义()|()()|F m a b c d =+-+求出()F m 即可得出最大值.【解析】(1)千位数最小为1,最大为9,百位数最小为0,最大为9;根据对于一个四位正整数,若满足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是个位数字与千位数字之和的两倍,则称该四位正整数为“希望数”,可得:出最小的“希望数”是1020;最大的“希望数”是9990;(2)一个各个数位数字均不超过6的“希望数m ,若个位数字是千位数字的2倍,且十位数字和百位数字均是2的倍数,“希望数m ”可能是1062;1602;1242;1422;2664.当m abcd ==1602时,()|(16)(02)|=5F m =+-+;当m abcd ==1062时,()|(10)(62)|=7F m =+-+;当m abcd ==1242时,()|(12)(42)|=3F m =+-+;当m abcd ==1422时,()|(14)(22)|=1F m =+-+;当m abcd ==2664时,()|(26)(64)|=2F m =+-+;故()F m 的最大值为7.【小结】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类题目,属于创新题,同时又包含了大量计算,做此类型题目时,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解题方法、掌握定义的本质,同时本题考查了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巩固提升】1.(2020·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月考)若规定“!”是一种数学运算符号,且1!1=,2!212=⨯=,3!3216=⨯⨯=, ,则100!98!的值为()A .5049B .99C .9900D .2【分析】先根据数学运算符号“!”得出100!和98!的值,再计算有理数的乘除法即可得【解析】由题意得:100!10099982198!98979621⨯⨯⨯⨯⨯=⨯⨯⨯⨯⨯ 10099=⨯9900=,选C 【小结】本题考查了新运算下的有理数的乘除法,理解新运算是解题关键.2.(2020·江苏常州市·七年级期中)定义:一种对于三位数abc (其中在abc 中,a 在百位,b 在十位,c 在个位,a 、b 、c 不完全相同)的F 运算:重排abc 的三个数位上的数字,计算所得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差(允许百位数字为零),例如abc =463时,则经过大量运算,我们发现任意一个三位数经过若干次F 运算都会得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类比联想到:任意一个四位数经过若干次这样的F 运算也会得到一个定值,这个定值为()A .4159B .6419C .5179D .6174【分析】设这个四位数为1234,再进行若干次F 运算即可得到这个定值.【解析】由题意,不妨设这个四位数为1234,则经过第1次F 运算的结果为432112343087-=,经过第2次F 运算的结果为87303788352-=,经过第3次F 运算的结果为853*********-=,经过第4次F 运算的结果为764114676174-=,由此可知,这个定值为6174,选D .【小结】本题考查了数字类的规律型问题,掌握理解F 运算的定义是解题关键.3.(2020·浙江金华市·七年级期中)已知a 是不等于1-的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和倒数.如:2的和倒数为11123=+,已知211,a a =是1a 的和倒数,3a 是2a 的和倒数,4a 是3a 的和倒数,…,依此类推,则31212a a a a ⋅⋯⋅=______.【分析】根据和倒数的定义分别计算出a 1、a 2、a 3、…a 12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解.【解析】a 1=1,a 211112==+,a 3121312==+,413a 2513==+,515a 3815==+,618a 51318==+,7113a 821113==+,8121a 1334121==+,9134a 2155134==+,10155a 3489155==+,11189a 55144189==+,121144a 892331144==+,则a 1•a 2•a 3…a 12=1123581321345589144123581321345589144233233⨯⨯⨯⨯⨯⨯⨯⨯⨯⨯⨯=【小结】本题为新定义问题,理解和倒数的定义,并根据定义依次计算出a 1,a 2,a 3,a 4,a 5…a 12的值是解题关键.4.(2020·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八年级期中)定义:若两个二次根式a 、b 满足a b c ⋅=,且c 是有理数,则称a 与b 是关于c的共轭二次根式.若与是关于2的共轭二次根式,则m 的值为___.【分析】根据共轭二次根式的定义列等式即可得出m 的值;【解析】∵与是关于2的共轭二次根式,∴=2⨯∴1=12m 【小结】本题考查了新定义共轭二次根式的理解和应用,并会用二次根据的性质进行计算.5.(2020·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八年级期中)进位数是一种计数方法,可以用有限的数学符号代表所有的数值,使用数字符号的数目称为基数,基数为n 个则称为n 进制,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作为基数,特点是满十进1,对于任意一个(210)n n ≤≤进制表示的数通常使用n 个阿拉伯数字()01--n 作为基数,特点是逢n 进一,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把它转化为十进制.例如:五进制数()252342535469=⨯+⨯+=,则()523469=,七进制数()271361737676=⨯+⨯+=(1)请将以下两个数转化为十进制:()5333=,(746)=.(2)若一个正数可以用7进制表示为()7abc ,也可用五进制表示为()5cba ,求出这个数并用十进制表示.【分析】(1)根据进制的规则列式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列得227755a b c c b a ++=++,化简成24a +b =12c ,根据a 、b 、c 的取值范围分别将a 从1开始取值验证,即可得到答案.【解析】(1)()253333535393=⨯+⨯+=,7(46)47634=⨯+=,故答案为:93,34;(2)根据题意得:227755a b c c b a ++=++,∴24a +b =12c ,∴212bc a =+,∵a 、b 、c 均为整数,且04b ≤≤,∴b =0,c =2a ,∵04a <≤,04c <≤,∴12a c =⎧⎨=⎩或24a c =⎧⎨=⎩,∵27(102)170251=⨯++=,27(204)2704102=⨯++=.∴这个数用十进制表示为51或102.【小结】此题考查新定义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列代数式,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6.(2020·浙江绍兴市·九年级其他模拟)定义:如果一条直线把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面图形的一条中分线.如三角形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三角形的一条中分线.(1)按上述定义,分别作出图1,图2的一条中分线.(2)如图3,已知抛物线2132y x x m =-+与x 轴交于点(2,0)A 和点B ,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 .①求m 的值和点D 的坐标;②探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A ,C ,D ,P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中分线经过点O .若存在,求出中分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为平行四边形的中分线,直径所在的直线为圆的中分线;(2)①将(2,0)A 代入抛物线2132y x x m =-+,得143202m ⨯-⨯+=,解得4m =,抛物线解析式2211134(3)222y x x x =-+=--,顶点为1(3,)2D -;②根据抛物线解析式求出(2,0)A ,(4,0)B ,(0,4)C ,当A 、C 、D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时,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对角线的交点的直线将该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中分线必过对角线的交点.Ⅰ.当CD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为37(,)24,中分线解析式为76y x =;Ⅱ.当AC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1,2).中分线解析式为2y x =;Ⅲ.当AD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为51(,24-,中分线解析式为110y x =-.【解析】(1)如图,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为平行四边形的中分线,直径所在的直线为圆的中分线,(2)①将(2,0)A 代入抛物线2132y x x m =-+,得143202m ⨯-⨯+=,解得4m =,∴抛物线解析式2211134(3)222y x x x =-+=--,∴顶点为1(3,)2D -;②将0y =代入抛物线解析式21342y x x =-+,得234201x x -+=,解得2x =或4,(2,0)A ∴,(4,0)B ,令0x =,则4y =,(0,4)C ∴,当A 、C 、D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时,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对角线的交点的直线将该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中分线必过对角线的交点.Ⅰ.当CD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为14032(,)22-+,即37(,)24,中分线经过点O ,∴中分线解析式为76y x =;Ⅱ.当AC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为2004(,22++,即(1,2). 中分线经过点O ,∴中分线解析式为2y x =;Ⅲ.当AD 为对角线时,对角线交点坐标为10232(,)22-+,即51(,)24-,中分线经过点O ,∴中分线解析式为110y x =-,综上,中分线的解析式为式为76y x =或为2y x =或为110y x =-.【小结】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熟练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模型11新定义问题(4)【模型分析】知识精要新定义型问题是学习型阅读理解题,是指题目中首先给出一个新定义(新概念或新公式),通过阅读题目提供的材料,理解新定义,再通过对新定义的理解来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初中数学论文: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

初中数学论文: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试题不断地涌现。
而“新定义”试题是创新型试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2022年中考数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
“新定义”试题具有新颖公平的问题背景,且与已学数学知识密切关联的知识基础,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中考试题中有较好地效度。
现举例说明如下:考点一:利用“新定义”构建数、式模型例1、(2022年绍兴市)李老师从油条的制作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如图,在数轴上截取从原点到1的对应点的线段AB,对折后(点A 与B重合)再均匀地拉成1个单位长度的线段,这一过程称为一次操作(如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1,4311均变成,变成1,等).那么在线段AB上(除A,B)的点中,在第二次操作422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____________.AB0 1 21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例3图)1311,均变成,变成1,∴在第二次操作后,44221313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1,∴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1。
4444解:∵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剖析】本题是一道PISA型试题,以学生已学的数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某种操作进行了新的定义。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新定义中“一次操作”的真正含义:先对折再拉长到与原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即为1个单位长度。
第一次操作后,在拉长后1处为对折点,均匀21131变成1,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这在题目中已有提示。
第二次操作后,2442113在线段处有两个数和为对折点,均匀拉长后这两个数都江堰市变为1,根据题意,24413在第二次操作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对应的数为和,这样马上可以得出结论。
4413解:??1。
专题13 新定义

人大初中数学教研组2011年9月专题十三 新定义1.(2007丰台一模,12,4分) 对于整数a 、b 、c 、d 规定符号bd ac c b da-=,若34b d 11<<,则b+d=__________。
2.(2007宣武二模,12,4分)在实数的原有运算法则中,我们补充定义新运算“*”如下: 当b a ≥时,;b b *a 2=当b a <时,,a b *a =则当2x =时,)x *3(x )x *1(-⋅的值为__________。
(“·”和“-”仍为实数运算中的乘号和减号) 3.(2008朝阳二模,12,4分)我们把分子为1的分数叫做理想分数,如21,31,41,…,任何一个理想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不同理想分数的和,如613121+=,1214131+=,2015141+=,…根据对上述式子的观察,请你思考:如果理想分数ba n 111+=(n 是不小于2的整数,且a <b ),那么b -a =________.(用含n 的式子表示)4. (2008东城二模,12,4分)对于实数u ,v ,定义一种运算“*”为u *v =uv +v .若关于x 的方程x *(a *x )=-4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满足条件的实数a 的值是________. 5.(2008石景山二模,12,4分)定义:平面中两条直线1l 和2l 相交于点O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M ,若,p q 分别是M 到直线1l 和2l 的距离,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p q 是点M 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的个数是___________. 6.(2010石景山二模,12,4分)规定:用{}m 表示大于m 的最小整数,例如{25}=3,{5}=6,{-1.3}=-1等;用[]m 表示不大于m 的最大整数,例如[27]=3,[4]=4,[-1.5]= -2,如果整数..x 满足关系式:{}[]1232=+x x ,则=x __________.7.(2011海淀二模,12,4分)某种数字化的信息传输中,先将信息转化为数字0和1组成的数字串,并对数字串进行了加密后再传输。
数学一题一课系列 新定义类题

初中一“题”一课系列 新定义类试题(初中通用) 姓名_________近年各地中考出现了丰富的以考查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目的的创新命题,归纳起来有以下类型:1.定义一种新运算;2.定义一类新数;3.给定一定规则或要求,然后按上述规则要求解题;4.注重跨学科命题.解创新命题时,需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尽快适应新情况,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去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现定义两种运算: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 ,b , =a+b 一1,=ab-1,那么 .2.对于任意有理数a ,b ,c ,d ,我们规定bc ad d c b a -=,如果81122<--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3.餐厅里有两种餐桌,方桌可坐4人,圆桌可坐9人,若就餐人数刚好坐满若干张方桌和圆桌,餐厅经理就称此数为“发财数”,在l ~100这100个数中,“发财数”有 个.4.读一读:式子“1+2+3+4+5+……+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上述式子比较长,书写也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将“1+2+3+4+5+……+100”表示为∑=1001n n ,这里“∑”是求和符号.例如:“1+3+5+7+9+……+99”(即从1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奇数的和)可表示为∑=-50112n n ;又如“13+23+33+43+53+63+73+83+93+103”可表示为∑=1013n n .同学们,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请解答下列问题:①2+4+6+8+10+……+100(即从2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偶数的和)用求和符号可表示为 ;②计算:∑=-512)1(n n= (填写最后的计算结果)。
5.现规定一种运算: a ※b=ab+a -b ,其中a 、b 为有理数,则a ※b +(b -a) ※b 等于( ).A .a 2—6B .b 2一bC .b 2D .b 2一a6.“△”表示一种运算符号,其意义是:a △b=2a-b ,如果x △(1△3)=2,那么x 等于( ).A .1B .21C .23 D .2 7.设[a]表示不超过a 的最大整数,如[4.3]=4,[-4.3]=-5,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a]=aB .[a]=1-aC .[a]=-aD .[a]> a 一18.设记号“※”表示a ※b=2b a +,试写出两边均含有运算符号“※”和“+”且对任意3个数a ,b ,c 都成立的等式(不少于两个).9.设[x] 表示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解下列方程: (1) x +2[x]+4[x]+8[x]+16[x]+58=0;(2)[2x+1]=x -3110.△表示一种运算,它的含义是x △y=))(1(11A y x xy +++,已知2△1=32)1)(12(1121=+++⨯A ,那么2001△2002= .11.若规定a △b=22b a +,那么方程3△x =4的解x= . 12.对一切正整数n ,有f (n+1)=f (n)+n ,且f (1)=1,则f (n)= .13.定义一种新运算:观察下列各式:1⊙3=1×4+3=7 ; 3⊙(-1)= 3×4-1=11;5⊙4=5×4+4=24 ; 4⊙(-3)= 4×4-3=13(1)请你想一想:a ⊙b =___________;(2)若a ≠b ,那么a ⊙b ______b ⊙a (填入 “=”或 “≠ ”) ;(3)若a ⊙(-2b ) = 4,请计算 (a -b )⊙(2a + b )的值.14.一般情况下a 2+b 3 = a +b 2+3不成立,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a =b =0.我们称使 得a 2+b 3 = a +b 2+3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b ). (1)若(1,b )是“相伴数对”,求b 的值;(2)写出一个“相伴数对”(a ,b ),其中a ,b 为整数且a ≠0;(3)若(m ,n )是“相伴数对”,求代数式m -223n -[4m -2(3n -1)]的值.15.已知甲组数据:1,2,3,4,5,6,7,8,9,10,11,12; 乙组数据:a 1,a 2,a 3,…,a n (a 1,a 2,a 3,…,a n 分别是甲组数据中某个数的相反数,且它们各不相同).若a 1+a 2+a 3+…+a n =-39,则称乙组数据是关于甲组数据的一个“零和数”.(1) 判断-1,-4,-5,-7,-10,-12这组数据是否是关于甲组数据的一个“零和数”,并说明理由;(2)若丙组数据: b 1,b 2,b 3,…,b m 是关于甲组数据的一个“零和数”,则m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并说明理由.16.a*b=3×a+2×b ,如果8*(x*2)=50,x 的值是多少?17.我们常用的数为十进制的数,而计算机程序处理中使用的是只有数字0和1的二进制数,这两者可以互相换算,如将二进制数1101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1× 2的0次方+0×2的一次方+1×2的二次方+1×2的三次方=13。
中考数学 新定义题型专题01 数与式中的新定义问题(老师版)

专题01 数与式中的新定义问题一、考情分析"新定义"型问题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初中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而后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
它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定义新运算;(2)定义初、高中知识衔接"新知识"; (3)定义新概念。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对"新定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将"新定义"的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利用的数学思想:(1)转化的思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解决。
(2)对全新的概念,需要灵活的迁移运用。
二、精选考题1.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13a b a b =-⊗,则12x x -⊗⊗的值为 1 . 【解答】解:13a b a b =-⊗, 12131(132)x x x x ∴-=---⊗⊗131132x x =--+1=.故答案为:1.2.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1)b a b b =+-,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减法及乘法运算,比如:3⊕23(21)2927=⨯+-=-=. (1)2⊕(3)-= 1- .(2)若2-⊕x 等于5-,则x = . 【解答】解:(1)原式2(31)(3)=⨯-+-- 2(2)3=⨯-+ 43=-+1=-.故答案为:1-.(2)由题意可知:2(1)5x x -+-=-, 225x x ∴---=-, 33x ∴-=-, 1x ∴=,故答案为:1.3.对于任意实数a ,b ,定义关于“⊗”的一种运算如下:2a b a b =+⊗.例如3523511=⨯+=⊗;4(3)24(3)5-=⨯+-=⊗.若()2x y -=⊗,且21y x =-⊗,则20202020x y +=20203. 【解答】解:()2x y -=⊗,2()2x y ∴+-=①. 21y x =-⊗,41y x ∴+=-②.①+②得:331x y +=. 13x y ∴+=. 2020202020202020()3x y x y ∴+=+=. 故答案为:20203. 4.对于非零的两个实数m ,n ,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2&m n m n =-,若2&(3)7-=,则(3)&(2)--的值为 11 . 【解答】解:(3)&(2)--2(3)(2)=--- 92=+11=,故答案为:11.5.有一种用“☆”定义的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221b b a =++.例如7☆24427131=+⨯+=.(1)已知m -☆3的结果是4-,则m = 7 .(2)将两个实数2n 和2n -用这种新定义“☆”加以运算,结果为9,则n 的值是多少?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得:m -☆233214m =-+=-, 解得:7m =; 故答案为:7;(2)根据题意可得:2n ☆(2)9n -=, 即2(2)419n n -++=, 解得:2n =或2-,(2)n -☆2242(2)19n n n =+-+=,解得:2n =-或32, 则2n =-或32或2. 6.规定:符号[]x 叫做取整符号,它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例如:[5]5=,[2.6]2=,[0.2]0=.现在有一列非负数1a ,2a ,3a ,⋯,已知110a =,当2n 时,11215([][])55n n n n a a ---=+--,则2022a 的值为 11 . 【解答】解:110a =, 21115([]0)115a a ∴=+--=,322115([][])1255a a =+--=,433215([][])1355a a =+--=,544315([][])1455a a =+--=,65415([1][])105a a =+--=,⋯1a ∴,2a ,3a ,⋯,每5个结果循环一次,202254042÷=⋯,2022211a a ∴==,故答案为:11.7.有一种用“☆”定义的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2b b a =+.例如7☆244723=+=.(1)已知m ☆2的结果是6,则m 的值是多少?(2)将两个实数n 和2n +用这种新定义“☆”加以运算,结果为4,则n 的值是多少? 【解答】解:(1)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得:m ☆246m =+=, 解得:2m =;(2)根据题意得:n ☆(2)4n +=,即2(2)4n n ++=, 解得:0n =或5n =-; (2)n +☆224n n n =++=,解得:2n =-或1n =, 则0n =或5-或2-或1.8.请你阅读如图框内老师的新定义运算规定,然后解答下列各小题. (1)若x ⊕1y =,x ⊕22y =-,分别求出x 和y 的值; (2)若x 满足x ⊕20,且3x ⊕(8)0->,求x 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4314322x y x y -=⎧⎨-⨯=-⎩,解得11x y =⎧⎨=⎩;(2)根据题意得4320433(8)0x x -⨯⎧⎨⨯-⨯->⎩,解得322x-<. 故x 的取值范围是322x-<. 9.用※定义一种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m 和n ,规定m ※23n m n mn n =--,如:1※221212326=⨯-⨯-⨯=-.则(2)-( )A .B .-C .D .【解答】解:原式2(2)(2)=--==故选:A .10.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21i =-,这个数i 叫做虚数单位,把形如(a bi a +,b 为实数)的数叫做复数,其中a 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 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例如计算:(3)(53)(35)(13)82i i i i -++=++-+=+;2(1)(3)1333(13)142i i i i i i i +⨯-=⨯-+⨯-=+-++=+.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3i = i - ,4i = ; (2)计算:(2)(34)i i +⨯-; (3)计算:2342022i i i i i ++++⋯+.【解答】解:(1)321i i i i i =⋅=-⋅=-,4221(1)1i i i =⋅=-⋅-=, 故答案为:i -,1; (2)(2)(34)i i +⨯-; 6834i i =-++105i =-;(3)2342022i i i i i ++++⋯+ 111i i i =--++⋯+-1i =-.11.阅读理解: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21i =-,这个数i 叫做虚数单位.那么和我们所学的实数对应起来就叫做复数,表示为(a bi a +,b 为实数),a 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 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 例如计算:2(1)(23)13234i i i i i i +⨯-=-+-=-. (1)填空:3i = i - ,4i = ; (2)(7)(7)i i +-; (3)计算:2(2)i +;(4化简成a bi +的形式. 【解答】解:(1)21i =-,32(1)i i i i i ∴=⋅=-⋅=-, 4222()(1)1i i ==-=, 3i i ∴=-,41i =,故答案为:i -,1; (2)(7)(7)i i +- 249i =- 49(1)=-- 50=;(3)2(2)i + 244i i =++ 34i =+;(4=====∴= 12.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般地,若(0n a b a =>且1a ≠,0)b >,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记为log a b (即log )a b n =.如43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3log 81(即3log 814)=.问题:(1)计算:2log 16= 4 ,2331(log 9)813log += .(2)5log 5、5log 25、5log 125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请说明理由. (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 log log a a M N += (0a >,且1a ≠,0M >,0)N >.根据幂的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上述结论. 【解答】解:(1)4216=, 2log 164∴=,239=,4381=, 3log 92∴=,8143log =,2331(log 9)813log ∴+21243=+⨯443=+ 163=, 故答案为:4;163; (2)555log 5log 25log 125+=,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5log 51=,5log 252=,5log 1253=, 555log 5log 25log 125∴+=;(3)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证明如下:设1log a M b =,2log a N b = 则1b a M =,2b a N =,∴1212b b b b MN a a a +=⋅=,又n m n m a a a +⋅=,∴1212b b b b a a a +⋅=,即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故答案为:log ()a MN .13.定义:如果4(0,1)a N a a =>≠,那么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例如:因为2749=,所以7log 492=;因为3125s =,所以log 1253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个.①6log 636=;②3log 814=;③若4log (14)4a +=,则50a =;④222log 128log 16log 8=+; A .4B .3C .2D .1【解答】解:166=, 6log 61∴=,故①不符合题意;4381=,3log 814∴=,故②符合题意;44256=, 14256a ∴+=,242a ∴=,故③不符合题意;72128=, 2log 1287∴=,4216=, 2log 164∴=,328=, 2log 83∴=,743=+,222log 128log 16log 8∴=+,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2个, 故选:C .14.对a ,b ,c ,d 定义一种新运算:a c ad bcb d =-,如232413514=⨯-⨯=,计算2x yx x y=+ 22x xy + .【解答】解:原式2()x x y xy =+-222x xy xy =+- 22x xy =+,故答案为:22x xy +.15.阅读材料:对于任何有理数,我们规定符号a b c d 的意义是:a bad bc c d=-.例如:14232=⨯-⨯=-.按照这个规定,解决下列问题: (1)请你计算3574-的值. (2)求当3x =,1y =-时,2222332x xy yx xy y+--+的值.(3)如果2157353x x -=--,求x 的值.【解答】解:(1)原式345(7)=⨯-⨯- 1235=+47=;(2)原式222(32)3(2)x xy y x xy y =-+-+-22642633x xy y x xy y =-+--+ 75xy y =-+;当3x =,1y =-时, 原式73(1)5(1)=-⨯⨯-+⨯- 216=-16=;(3)(3)(21)5(35)7x x ----=, 6315257x x -+-+=, 6257153x x -+=+-, 1919x =, 1x =.16.材料1: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M ,如果M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均不为0,它的百位上的数字比千位上的数字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则称M 为“满天星数”.对于一个“满天星数” M ,同时将M 的个位数字交换到十位、十位数字交换到百位、百位数字交换到个位,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N ,规定:()9M NF M -=. 例如:2378M =,因为321-=,871-=,所以2378是“满天星数”;将M 的个位数字8交换到十位,将十位数字7交换到百位,将百位数字3交换到个位,得到2783N =,23782783(2378)459F -==-.材料2:对于任意四位自然数100010010(abcd a b c d a =+++、b 、c 、d 是整数且19a ,0b ,c ,9)d ,规定:()G abcd c d a b =⋅-⋅.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请判断2467、3489是不是“满天星数”,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求出对应的()F M 的值;(2)已知P 、Q 是“满天星数”,其中P 的千位数字为(m m 是整数且17)m ,个位数字为7;Q 的百位数字为5,十位数字为(s s 是整数且28)s .若()()G P G Q +能被11整除且s m >,求()F P 的值.【解答】解:(1)2467不是“满天星数”,3489是“满天星数”,理由如下: 2467的百位数字为4,千位数字为2,4221∴-=≠,2467∴不是“满天星数”.3489的千位数字为3,百位数字为4,十位数字为8,个位数字为9,431∴-=,981-=,3489M ∴=是“满天星数”, 3894N ∴=,34893894(3489)459F -∴==-. (2)由题意可得:(1)67P m m =+,45(1)Q s s =+,则1000100(1)6071100167P m m m =++++=+,4000500101450111Q s s s =++++=+. 2()67(1)42G P m m m m ∴=⨯-+=--,2()(1)2020G Q s s s s =+-=+-,2222()()422022G P G Q m m s s s s m m ∴+=--++-=+--+.()()G P G Q +能被11整除且s m >,∴只要22()()()(1)s s m m s m s m s m s m s m +--=+-+-=-++能被11整除.28s ,17m ,s 、m 均为整数,s m >,4116s m ∴++,111s m ∴++=即10s m +=.∴876234s s s m m m ===⎧⎧⎧⎨⎨⎨===⎩⎩⎩或或. 2367P ∴=或3467或4567.23672673(2367)349F -∴==-,34673674(3467)239F -==-,45674675(4567)129F -==-. 17.在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对其中一些具有某种特性的数充满好奇,如学习自然数时,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自然数-- “好数”.定义:对于三位自然数n ,各位数字都不为0,且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恰好能被个位数字整除,则称这个自然数n 为“好数”.例如:426是“好数”,因为4,2,6都不为0,且426+=,6能被6整除;643不是“好数”,因为6410+=,10不能被3整除.问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5的所有“好数”有 7 个.【解答】解:611,617,721,723,729,831,941共7个,理由:设十位数数字为a ,则百位数字为5(04a a +<的整数),525a a a ∴++=+,当1a =时,257a +=,7∴能被1,7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611,617,当2a =时,259a +=,9∴能被1,3,9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721,723,729,当3a =时,2511a +=,11∴能被1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831,当4a =时,2513a +=,13∴能被1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941,即满足条件的三位自然数为611,617,721,723,729,831,941共7个.故答案为:7.18.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材料1】对于任意一个多位数,如果它的各位数字之和除以一个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与它自身除以这个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相同,我们就称这个多位数是n 的“余同数”.例如:对于多位数2714,271439042÷=⋯,且(2714)342+++÷=⋯,则2714是3的“余同数”.【材料2】对于任意两个多位数A ,B ,若A 除以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与B 除以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相同,则A 与B 的差一定能被n 整除.(1)判断3142是否是5的“余同数”,并说明理由;(2)若一个三位数是7的“余同数”,它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小于9,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三位数.【解答】解:(1)不是,理由如下:31425628......2÷=,(3142)52+++÷=,3142∴不是5的同余数;(2)设这个三位数为10010a b c ++,则9a b +<,1c a =+,这个三位数是7的“余同数”,10010()a b c a b c ∴++-++能被7整除,10010()7a b c a b c ++-++ 100107a b c a b c ++---= 9997a b += 2147a b a b +=++, ∴27a b +是整数, 又18a ,09b ,9a b +<,1218a b ∴+<,27a b ∴+=或214a b +=,∴708a b c =⎧⎪=⎨⎪=⎩或516a b c =⎧⎪=⎨⎪=⎩或324a b c =⎧⎪=⎨⎪=⎩或132a b c =⎧⎪=⎨⎪=⎩或263a b c =⎧⎪=⎨⎪=⎩,综上,这个三位数为708或516或324或132或263.19.新定义题:小明在课外阅读中对有关“自定义型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也尝试着自定义了“颠倒数”的概念:从左到右写下一个自然数,再把它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写一遍,如果两数位数相同,这样就得到了这个数的“颠倒数”,如286的颠倒数是682.请你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请直接写出2022的“颠倒数”为 2202 .(2)能否找到一个数字填入空格,使由“颠倒数”构成的等式126⨯□=□621⨯成立? 请你用下列步骤探究“□”所表示的数字.①设这个数字为x ,将自然数“6□”和“□6”转化为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分别为 和 ;②列出关于x 的满足条件的方程,并求出x 的值;③经检验,所求x 的值符合题意吗? (填“符合”或“不符合” )【解答】解:(1)由“颠倒数”的定义可得:2022的“颠倒数”为2202,故答案为:2202,;(2)①设这个数字为x ,自然数“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为:61060x x ⨯+=+,自然数“□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为:106x +,故答案为:60x +,106x +;②由题意得:12(60)21(106)x x +=+,解得:3x =,x ∴的值为3;③检验:1263756⨯=,3621756⨯=,12633621∴⨯=⨯,3x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符合.20.我们规定用(,)a b 表示一对数对,给出如下定义:记m=0,0)n a b =>>,将(,)m n 与(,)n m 称为数对(,)a b 的一对“对称数对”.例如:(4,1)的一对“对称数对”为1(2,1)与1(1,)2. (1)数对(25,4)的一对“对称数对”是 1(,2)5 和 ; (2)若数对(3,)y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两个数对相同,求y 的值;(3)若数对(,2)x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一个数对是1),求x 的值;(4)若数对(,)a b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一个数对是,求ab 的值.【解答】解:(1)由题意知:1,25m n ====, ∴数对(25,4)的一对“对称数对”是1(,2)5和1(2,)5, 故答案为:1(,2)5;1(2,)5.(2)数对(3,)y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两个数对相同,∴=,∴= ∴13y =.(3)数对(,2)x的一对“对称数对”是和,∴=,∴1=,1x∴=.(4)数对(,)a b的一对“对称数对”是和,∴====或,∴11327273a ab b⎧⎧==⎪⎪⎨⎨⎪⎪==⎩⎩或,∴199ab=或.21.若一个三位正整数m abc=(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均不为0)满足9a b c++=,则称这个三位正整数为“长久数”.对于一个“长久数”m,将它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交换以后得到新数n,记()9m nF m+=.如:216m=满足2169++=,则216为“长久数”,那么612n=,所以216612(216)929F+==.(1)求(234)F、(522)F的值;(2)对于任意一个“长久数”m,若()F m能被5整除,求所有满足条件的“长久数”.【解答】解:(1)当234m=时,2349++=,m是长久数,432n∴=,234432(234)749F+∴==.当522m=时,5229++=,m是长久数,225n∴=,522225(522)839F+∴==.(2)由题意得:10010m a b c=++,10010n c b a=++.1001010010()9a b c c b aF m+++++∴=101101209a c b ++= 101()209a cb ++=. 9a bc ++=,101(9)20()9b b F m -+∴= 901819b -= 1019b =-.又a 、b 、c 均为不为0的正整数,1b ∴=,2,3,⋯⋯,7. ∴当1b =时,()1019192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2b =时,()1019283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3b =时,()1019374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4b =时,()1019465F m =-⨯=,能被5整除,此时5a c +=,∴12344321a a a a c c c c ====⎧⎧⎧⎧⎨⎨⎨⎨====⎩⎩⎩⎩或或或. 144m ∴=或243或342或441.当5b =时,()1019556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6b =时,()1019647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7b =时,()1019738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综上所述,所有满足条件的“长久数”有144或243或342或441.22.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N ,如果N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它的千位数字减去个位数字之差等于百位数字减去十位数字之差,那么称这个数N 为“差同数”.对于一个“差同数” N ,将它的千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s ,将它的千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t ,规定:2()29s t F N +=.例如:7513N =,因为7351-=-,故:7513是一个“差同数”.所以:735122715318s t =-==-=,则:2236(7513)229F +==. (1)请判断2586、8734是否是“差同数”.如果是,请求出()F N 的值;(2)若自然数P ,Q 都是“差同数”,其中100010616P x y =++,1003042(19Q m n x =++,08y ,19m ,07n ,x ,y ,m ,n 都是整数),规定:()()F P k F Q =,当3()()F P F Q -能被11整除时,求k 的最小值.【解答】解:(1)对于2586,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2658-≠-, 2586∴不是“差同数”, 对于8734,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8473-=-,8734∴是“差同数”, 847311s ∴=-=,83749t =-=,1129(8734)129F +⨯∴==, 2586∴不是“差同数”,8734是“差同数”, (8734)1F =; (2)100010616100060010(1)6P x y x y =++=++++,P ∴的千位数字为x ,百位数字为6,十位数字为(1)y +,个位数字为6, 又自然数P 是差同数,66(1)x y ∴-=-+即11x y +=,(106)(61)1055p S x y x y ∴=+-+=--,(101)661065p t x y x y =++-=+-,10552(1065)()629y x y F P x --++-∴==-, 10030423000100402Q m n m n =++=++++,Q ∴的千位数字为3,百位数字为m ,十位数字为4,个位数字为(2)n +, 又自然数Q 是差同数,3(2)4n m ∴-+=-,即5m n +=,302(104)1028Q s n m n m ∴=++-+=-+,34(102)3210Q t m n m n =-++=--,10282(3210)()329n m m n F Q m -++--∴==-, 3()()3(6)(3)321F P F Q x m x m ∴-=---=+-,19x ,08y ,且11x y +=,39x ∴,19m ,07n ,且5m n +=,15m ∴,1132111x m ∴-+-,又321x m +-能被11整除,32111x m ∴+-=±或0,①当32111x m +-=-时,3x =,1m =,8y =,4n =, 此时,()363()312F P k F Q -===--; ②当32111x m +-=时,9x =,5m =,2y =,0n =, 此时,()963()352F P k F Q -===--; ③当3210x m +-=时,6x =,3m =,此时,()0F Q =,k ∴值不存在,综上,k 的最小值为32-.23.对于实数P ,我们规定:用的最小整数.2=,2=,现在对72进行如下操作: {}{}{}72729933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即对72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类比上述操作:对36只需进行 3 次操作后变为2;如果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数为 .【解答】解:由题意得:现在对36进行如下操作: {}{}{}36366633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36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现在对256进行如下操作: {}{}{}256256161644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数为:256;故答案为:3,256.24.如果一个三位数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1,则称这个数为“阶梯数”.若s ,t 都是“阶梯数”,将组成s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大数字作为十位数字,组成t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小数字作为个位数字,得到一个新两位数m 叫做s ,t 的“萌数”,将组成s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小数字作为十位数字,组成t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大数字作为个位数字,得到一个新两位数n 叫做s ,t 的“曲数”,记(,)2F s t m n =+.例如:因为211-=,615-=,所以211和654都是“阶梯数”;211和654的“萌数” 24m =,“曲数” 16n =,(211,654)2241664F =⨯+=.(1)判断435 是 (填“是”或“否” )为“阶梯数”;(2)若(1)6s a a =-,(1)5t b b =+(其中25a <,69b <,且a ,b 都是整数),且(,)167F s t =,求满足条件的s 、t 的值;(3)若p 、q 都是“阶梯数”,其中100103p x y =++,20010q a b =++(其中23x ,18y ,28b 且a ,b ,x ,y 都是整数),当(F p ,132)(F q +,824)157=时,求(,)F p q 的值. 【解答】解:(1)435中,百位4比十位3大1,符号阶梯数定义.故答案为:是.(2)s 和t 的萌数为65,曲数为(1)(1)a b -+,(F s ∴,)265(1)(1)167t a b =⨯+-+=,解得4a =,6b =.436s ∴=,765b =.(3)p 、q 都是阶梯数,1y x ∴=-,1a =,又23x ,28b ,10010(1)3213p x x ∴=+-+=或323,212q =、213、214、215、216、217、218. (F p ∴、132)31210(1)3x =⨯+-+,(F q ,824)(102)218b =+⨯+,由(F p 、132)(F q +,824)157=,得102080x b +=,其中x 为偶数,2x ∴=,3b =,即213p =,213q =.(F p 、)2311375q =⨯+=.25.一个多位自然数分解为末三位与末三位以前的数,让末三位数减去末三位以前的数,所得的差能被13整除,则原多位数一定能被13整除.(1)判断266357 能 (选填“能”或“不能” )被13整除;(2)证明:任意一个多位自然数都满足上述规律;(3)将一个多位自然数分解为个位与个位之前的数,若让个位之前的数加上个位数的k 倍(k 为正整数),所得之和能被13整除,且原多位自然数也能被13整除,求当150k 时,所有满足条件的k 的值.【解答】(1)解:266357能被13整除;理由如下:266357的末三位数为357,末三位以前的数为266,35726691∴-=,91137÷=,266357∴能被13整除,故答案为:能;(2)证明:设这个多位数的末三位数为a ,末三位以前的数为b ,则这个多位数可表示为1000b a +,根据题意得:13(a b n n -=为整数),13a n b ∴=+,则1000100013100113b a b n b b n +=++=+,100113b n +可以被13整除,1000b a ∴+可以被13整除,∴任意一个三位以上的自然数都满足这个规律,即任意一个多位自然数都满足上述规律;(3)解:设个位之前及个位数分别为m 、n (出现的字母均为自然数),依题意不妨设13m kn t +=,则原多位数为10m n +,依题意不妨设1013m n s +=, 联立可得:3110(101)101313n k s t k t kn +=--=-+, 则31k +为13倍数,分别将1k =、2、3、4、550⋯代入可知,4k ∴=或17k =或30k =或43k =.26.一个三位自然数a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不超过10,并且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不同,我们称这个数为“完美数”.将a 的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交换得到一个新数a ',记G (a )11a a '-=.例如,当125a =时,521a '=,125521(125)3611G -==-;当370a =时,73a '=,37073(370)2711G -==. (1)判断236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 )完美数,计算(321)G = ;(2)已知两个“完美数” m ,n ,满足10010m a b =++,100(09n c d b a =+<,09c ,09d ,a ,b ,c ,d 为整数),若()G m 能被7整除,且()()9(2)G m G n d +=+,求m n -的最小值.【解答】解:(1)2361110++=>,236∴不是完美数, 根据题意,321123(321)1811G -==; 故答案为:不是;18.(2)10010m a b =++,10010m b a '∴=++,100n c d =+,100n d c '∴=+,()()9(2)112m m n n G m G n d -'-'∴+=+=+, 22a b c d ∴-+=+,设()7G m x =,x 为整数, ∴9999711a b x -=,即9()7a b x -=, 09b a <,∴满足条件的a 只有7或8或9,当9a =时,m 不是完美数,故舍去,当8a =时,1b =,这个数是811,是完美数,此时,8122c d -+=+,即25c d =-,09c ,09d ,3d ∴=,1c =时,301n =,则510m n -=;4d =,3c =时,403n =,则811403408m n -=-=;5d =,5c =时,505n =,则811505306m n -=-=;6d =,7c =(舍去), ∴共有三种情况,最小的为306;当7a =时,0b =,这个数是710,是完美数,此时,7022c d -+=+,即25c d =-,09c ,09d ,3d ∴=,1c =时,301n =,则710301409m n -=-=;4d =,3c =时,403n =,则710403302m n -=-=;5d =,5c =时,505n =,则710505205m n -=-=;6d =,7c =(舍去), ∴共有三种情况,最小的为205;综上,m n -的最小值为205.27.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k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k m n m =⨯,n 是正整数,且)m n ,在k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m ,n 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m n⨯是k 的最佳分解,并规定:()m f k n=.例如:18可以分解成118⨯,29⨯或36⨯,因为1819263->->-,所以36⨯是18的最佳分解,所以31(18)62f ==. (1)计算:f (6)=23 ,f (4)= ,2()f x = .(其中x 为正整数) (2)若21010(2)1011f x x +=,其中x 是正整数,求x 的值. (3)若2(9)1f x -=,其中x 是正整数,求x 的值.【解答】解:(1)6的最佳分解为23⨯,所以f (6)23=;4的最佳分解为22⨯,所以f (4)1=;2x 的最佳分解为x x ⋅,所以2()1f x =. 故答案为:23;1;1. (2)22x x +的最佳分解为:(2)x x +, ∴2(2)2x f x x x +=+, 又21010(2)1011f x x +=, 所以101021011x x =+, 解得2020x =,经检验,2020x =符合题意.(3)由2(9)1f x -=,可设229(x t t -=为正整数),即2(3)(3)x x t +-=,33x t x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2t x =-时,229(2)x x -=-,解得134x =(舍去); ②当1t x =-时,229(1)x x -=-,解得5x =;③当t x =时,229x x -=,无解;④当1t x =+时,229(1)x x -=+,解得5x =-;⑤当2t x =+时,229(2)x x -=+,解得134x =-; 综上所述,5x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百位数字不为0的四位自然数M ,以它的百位数字作为十位,十位数字作为个位,得到一个两位数m ,若m 等于M 的千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平方差,则称数M 为“平方差数”.例如:7136是“平方差数”,因为227613-=,所以7136是“平方差数”;又如:4251不是“平方差数”,因为22411525-=≠,所以4251不是“平方差数”.材料二:我们有时可以利用分解因数的方法解决求整数解的问题,例如:若p ,q 为两个正整数()18p q pq >=,则p ,q 为18的正因数,又因为18可以分解为181⨯或92⨯或63⨯,所以方程18pq =的正整数解为181p q =⎧⎨=⎩或92p q =⎧⎨=⎩或63p q =⎧⎨=⎩.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问题:(1)判断9810,6361是否是“平方差数”?并说明理由;(2)若一个四位“平方差数” M ,将它的千位数字、个位数字及m 相加,其和为30,求所有满足条件的“平方差数” M .【解答】解:(1)9810是“平方差数”,229081-=,9810∴是“平方差数”; 6361不是“平方差数”,22613536-=≠,6361∴不是“平方差数”. (2)设M 的千位数字为a ,个位数字为b ,则22m a b =-,由题意得2230a b a b ++-=,即()(1)30a b a b +-+=.a b +>,11a b -+>且均为30的正因数,∴将30分解为215⨯或310⨯或56⨯.①()(1)215a b a b +-+=⨯,解得87a b =⎧⎨=⎩,即8157M =; ②()(1)310a b a b +-+=⨯,解得64a b =⎧⎨=⎩,即6204M =; ③()(1)56a b a b +-+=⨯,解得50a b =⎧⎨=⎩,即5250M =; 解得51a b =⎧⎨=⎩,即5241M =.8157∴=或6204或5250或5241.M29.【阅读】在数轴上,若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则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AB a b=-.||例如: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AB=--=.-,那么|3(1)|4(1)若|3|2x-=,则x的值为1或5.(2)当x=(x是整数)时,式子|1||2|3-++=成立.x x(3)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P表示数p.我们定义:当||1-=时,点P叫点A的1倍伴随点,p a当||2-=时,点P叫点A的2倍伴随点,p a⋯当||-=时,点P叫点A的n倍伴随点.p a n试探究下列问题:若点M是点A的1倍伴随点,点N是点B的2倍伴随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A和点B,使得点M恰与点N重合,若存在,求出线段AB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3|2x-=,表示到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3的点的距离为2,当表示数x的点在表示数3的点的左侧时,321x=-=;当表示数x的点在表示数3的点的右侧时,325x=+=;故答案为:1或5;(2)|1||2|3-++=表示的是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1的点的距离和表示数2x x-的点的距离之和,分下列三种情况:①当表示数x的点在2-到1之间时,如图1,此时|1||2|3-++=成立;x x满足条件的x的整数为2-,1-,0,1;②当表示数x的点在2-左侧时,如图2,此时|1||2|3-++>,不存在这样的点;x x③表示数x的点在1右侧时,如图3,此时|1||2|3-++>,不存在这样的点;x x故答案为:2-或1-或0或1;(3)存在,理由如下:设点M 所表示的数位m ,点A 所表示的数为a ,点B 所表示的数为b ,点M 和N 重合,∴点N 所表示的数为n ,点M 是点A 的1倍伴随点,点N 是点B 的2倍伴随点,||1m a ∴-=,||2m b -=,12m a b ∴=±=±,当12a b +=+时,1a b -=,此时1AB =;当12a b +=-时,3a b -=-,此时3AB =;当12a b -=+时,3a b -=,此时3AB =;当12a b -=-时,1a b -=-,此时1AB =;综上,存在,此时AB 的长为1或3.30.如果一个自然数M 能分解成A B ⨯,其中A 和B 都是两位数,且A 与B 的十位数字之和为10,个位数字之和为9,则称M 为“十全九美数”,把M 分解成A B ⨯的过程称为“全美分解”,例如:28384366=⨯,4610+=,369+=,2838∴是“十全九美数“;3912317=⨯,2110+≠,391∴不是“十全九美数”. (1)判断2100和168是否是“十全九美数”?并说明理由;(2)若自然数M 是“十全九美数“,“全美分解”为A B ⨯,将A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差,与B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求和记为()S M ;将A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与B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差求差记为()T M .当()()S M T M 能被5整除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自然数M . 【解答】解:(1)2100是“十全九美数”,168不是“十全九美数”,理由如下: 21002584=⨯,2810+=,549+=,2100∴是“十全九美数”;1681412=⨯,10l l +≠,168∴不是“十全九美数“;(2)设A 的十位数字为m ,个位数字为n ,则10A m n =+, M 是“十全九美数”, M A B =⨯, B ∴的十位数字为10m -,个位数字为9n -,则10(10)910910B m n m n =-+-=--, 由题知:()109192S M m n m n n =-+-+-=-,()[10(9)]21T M m n m n m =+----=-, 根据题意,令()1925(()21S M n k k T M m -==-为整数), 由题意知:19m ,09n ,且都为整数,119219n ∴-,12117m -,当k l =时,192521n m -=-, ∴1925211n m -=⎧⎨-=⎩或19210212n m -=⎧⎨-=⎩或19215213n m -=⎧⎨-=⎩, 解得17m n =⎧⎨=⎩或3292m n ⎧=⎪⎪⎨⎪=⎪⎩(舍去)或22m n =⎧⎨=⎩; 17921564M A B ∴=⨯=⨯=或22871914M A B =⨯=⨯=;当2k =时,1921021n m -=-, ∴19210211n m -=⎧⎨-=⎩, 解得192m n =⎧⎪⎨=⎪⎩(舍去); 当3k =时,1921521n m -=-, ∴19215211n m -=⎧⎨-=⎩, 解得12m n =⎧⎨=⎩; 12971164M A B ∴=⨯=⨯=,综上,满足“十全九美数”条件的M 有:1564或1914或1164.31.一个自然数能分解成A B ⨯,其中A ,B 均为两位数,A 的十位数字比B 的十位数字大1,且A ,B 的个位数字之和为10,则称这个自然数为“分解数”.例如:48197961=⨯,7比6大1,1910+=,4819∴是“分解数”;又如:14964434=⨯,4比3大1,4410+≠,1496∴不是“分解数”.(1)判断325,851是否是“分解数”,并说明理由;(2)自然数M A B =⨯为“分解数”,若A 的十位数字与B 的个位数字的和为()P M ,A 的个位数字与B 的十位数字的和()F M ,令()()()P M G M F M =,当()G M 为整数时,则称M 为“整分解数”.若B 的十位数字能被2整除,求所有满足条件的“整分解数” M .【解答】解:(1)3252513=⨯,2比1大1,5310+≠,325∴不是“分解数”; 68513723=⨯,3比2大l ,7310+=,851∴是“分解数”. (2)令10B x y =+,10(1)10A x y =++-,(8l x <<,19y ,且x ,y 为整数), ()1P M x y =++,()10F m x y =-+,1()10x y G M x y ++∴=-+,2x 为整数, 2x ∴=,4,6,8,当2x =时,315()11212y G M y y +==-+-+-+,为整数, 12y ∴-+的值为3或5,解得9y =或7,13129899M ∴=⨯=,23327891M =⨯=;当4x =或6x =时,不存在()G M 为整数,∴舍去;当8x =时,927()11818y G M y y +==-+-+-+为整数, 189y ∴-+=,解得9y =,391898099M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99,891,8099.32.对于任意一个四位数N ,如果N 满足各个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个位数字不为0,N的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差是千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差的2倍,则称这个四位数N 为“双减数”.对于一个“双减数” N abcd =,将它的千位和百位构成的两位数为ab ,个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为dc ,规定;()12ab dc F N -=. 例如:7028N =.因为2(78)02⨯-=-,故7028是一个“双减数”,则7082(7028)112F -==-. (1)判断9527,6713是否是“双减数”,并说明理由,如果是,并求出()F N 的值;(2)若自然数A 为“双减数”, F (A )是3的倍数,且A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13整除,求A 的值.【解答】解:(1)9527:523-=,972-=,不满足“双减数”的定义,故9527不是双减数;6713:716-=,633-=,满足623=⨯,且满足各个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个位数字不为0,故6713是双减数;6731(6713)312F -==. 9527∴不是双减数,6713是双减数,(6713)3F =.(2)设A abcd =,由题意可知,F (A )是3的倍数,且A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13整除且百位数与十位数之差是千位数与个位数之差的两倍.()312ab dc F A k -∴==. 13a b c d n +++=②(n 为正整数,能被13整除说明是13的倍数), 2()b c a d -=-③,由③式可得知,ab dc -的结果中,个位数是十位数的两倍,而且()312ab dc F A k -==①. ∴36ab dc k -=,(说明ab dc -是36的倍数), 根据“双减数“各位数不重复与0d ≠的性质,ab 最大为98,dc 最小为10,ab dc ∴-最大为88, ∴36ab dc -=或36-或72(舍去)或72-(舍去),(根据“双减数“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差是千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差的2倍排除),3a d ∴-=,6b c -=或3a d -=-,6b c -=-,即3a d =+④,6b c =+⑤或3a d =-⑥,6b c =-⑦,将④⑤代入②可得,(3)(6)13d c c d n ++-++=, 将⑥⑦代入②可得,(3)(6)13d c c d n -+-++=, 同理,根据“双减数“的性质可得a b c d +++的最大值为987630+++=,最小值为01236+++=,630a b c d ∴+++,a b c d ∴+++是13的倍数,a b c d ∴+++只能取13或26.Ⅰ、当13a b c d +++=时,可得2d c +=或11d c +=;当2d c +=时,d 与c 的值可能为20d c =⎧⎨=⎩,02d c =⎧⎨=⎩(舍去),11d c =⎧⎨=⎩(舍去),(根据双减数个位数不能为0,且每位数不相等排除), 即20d c =⎧⎨=⎩; 当11d c +=时,2a b +=,则20a b =⎧⎨=⎩,02a b =⎧⎨=⎩(舍去),11a b =⎧⎨=⎩(舍去), 即20a b =⎧⎨=⎩,此时,6c =,5d =. Ⅱ、当26a b c d +++=时,可得2()17d c +=,2()35d c +=. 172d c +=(舍去)或352d c +=(由于d ,c 不为整数,与题意不符,故舍去), 3235a d ∴=+=+=,66b c =+=5602A ∴=或2065.33.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R abcd a =,b ,c ,d 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如果a d b c -=-,那么称这个数R 为“天平数”,对于一个“天平数” R ,将它的千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s ,将它的千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t ,规定:()10s t f R +=;例如:8734R =,因为8473-=-,故:8734是一个“天平数”.所以:847311s =-=,83749t =-=,则:119()210f R +==. (1)请判断7513是否是“天平数”,如果是,请求出()f R 的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若自然数M ,N 都是“天平数”,其中1007051M x y =++,100010512(19N m n x =++,08y ,19m ,08n ,x ,y ,m ,n 都是整数),规定:()()f M k f N =,当()()4f N f M -=时,求k 的值. 【解答】解:(1)是,且(7513)4f =,理由如下:7351-=-,7513∴是一个“天平数”. 735122s ∴=-=,715318t =-=,2218(7513)410f +∴==; (2)1007051700010050(1)M x y x y =++=++++,M ∴的前位数字是7,百位数字是x ,十位数字是5,个位数字是1y +, M 是“天平数”, 7(1)5y x ∴-+=-,即11x y +=,(701)(105)6610Ms y x x y ∴=++-+=-+,75(101)7410Mt x y x y =-++=--,66107410()1421010s t x y x y f M x +-++--∴===-, 100010512100050010(1)2N m n m n =++=++++,N ∴的前位数字是m ,百位数字是5,十位数字是(1)n +,个位数字是2, N 是“天平数”, 25(1)m n ∴-=+,即6m n +=,(102)(501)1049Ns m n m n ∴=+-++=--,(101)521051Nt m n m n =++-=+-,10491051()2101010s t m n m n f N m +--++-∴===-, 19x ,08y 且11x y +=,39x ∴,19m ,08n ,且6m n +=,16m ∴,()()(210)(142)22244f N f M m x x m -=---=+-=,14x m ∴+=,14x m ∴=-,56m ∴, 此时,()142721()21055f M x m k f N m m m --====----, 当5m =时,k 值不存在;当6m =时,1k =-,综上,k 的值为1-.34.如果一个自然数M 的个位数字不为0,且能分解成A B ⨯,其中A 与B 都是两位数,A 与B 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为8,则称数M 为“团圆数”,并把数M 分解成M A B =⨯的过程,称为“欢乐分解”.例如:5722226=⨯,22和26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为8,572∴是“团圆数”. 又如:2341813=⨯,18和13的十位数字相同,但个位数字之和不等于8,234∴不是“团圆数”.(1)最小的“团圆数”是 187 ;(2)判断195,621是否是“团圆数”?并说明理由;(3)把一个“团圆数” M 进行“欢乐分解”,即M A B =⨯,A 与B 之和记为()P M ,A 与B 差的绝对值记为()Q M ,令()()()P M G M Q M =,当()G M 能被8整除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 的值.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最小的“团圆数”十位数字是1,个位数字分别为1和7, ∴最小的“团圆数”是1117187⨯=,故答案为:187;(2)1951315=⨯,且358+=,195∴是“团圆数”, 6212327=⨯,378+≠,621∴不是“团圆数”; (3)设10A a b =+,则108B a b =+-,208A B a ∴+=+,|||28|A B b -=-,()()()||P M A B G M Q M A B +==-能被8整除, ∴2088|28|a kb +=-,k 为整数, 52(|4|)4a b k ∴+=-,52a ∴+是4的倍数,∴满足条件的a 有2,6,若2a =,则488|28|k b =-,k 为整数, ∴3|4|k b =-, |4|b ∴-是3的因数,43b ∴-=-,1-,1,3,∴满足条件的b 有1,3,5,7,21A ∴=,27B =或23A =,25B =或25A =,23B =或27A =,21B =,567A B ∴⨯=或575,若6a =,则1288|28|k b =-,k 为整数, ∴8|4|k b =-, |4|b ∴-是8的因数,48b ∴-=-,4-,2-,1-,1,2,4,8,∴满足条件的b 有2,3,5,6,62A ∴=,66B =或63A =,65B =或65A =,63B =或66A =,62B =,62664092A B ∴⨯=⨯=或4095,综上,M 的值为567或575或4092或4095.35.对于任意一个四位数m ,若m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千位与百位上的数字不相等,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不相等,那么称这个数为“智慧数”.将一个“智慧数” m 的任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去掉后可以得到四个新三位数,把这四个新三位数的和与3的商记为()F m .例如“智慧数” 1234m =,去掉千位上的数字得到234,去掉百位上的数字得到134,去掉十位上的数字得到124,去掉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23.这四个新三位数的和为234134124123615+++=,6153205÷=,所以(1234)205F =.(1)计算:(2131)F = 262 ;(5876)F = ;(2)若“智想数” 780010(15n x y x =++,19y ,x ,y 都是正整数),()F n 也是“智慧数”,且()F n 能被12整除,求满足条件的n 的值.【解答】解:(1)(2131)(213211231131)3262F =+++÷=;(5876)(587586576876)3875F =+++÷=;故答案为:262;875;(2) “智慧树” 78001071000810010n x y x y =++=⨯+⨯++, ∴数n 的千位上的数为7,百位上的数为8,十位上的数为x ,个位上的数为y , ()(7807807001080010)310207F n x y x y x y x y ∴=+++++++++÷=++, 15x ,19y ,()F n 也是“智慧数”,且()F n 能被12整除, ∴可设()1020712F n x y k =++=,即()F n 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743403402333F n x y x y k x ++∴==+=++,且()3F n 是4的倍数, 当1x =时,y 可取2,5,8,此时()3433F n =(舍)或344或345(舍),此时()1032F n =,符合定义,7815n =;当2x =时,y 可取1,4,7,此时()3453F n =(舍)或346(舍)或347(舍),无符合题意的n ;当3x =时,()340733F n y =++,y 可取3,6,9,此时()3483F n =或349(舍)或350(舍),此时()7833F n =,不符合题意;当4x =时,y 可取2,5,8,此时()3503F n =(舍)或351(舍)或352,此时()1056F n =,7848n =, 当5x =时,y 可取1,4,7,此时()3523F n =或353(舍)或354(舍),此时()1056F n =,7851n =, 综上,符合题意的点n 值为7815或7848或7851.。
新定义概念问题2019中考数学高端精品(解析版)

专题04 新定义概念问题【考点综述评价】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其特点是源于初中数学内容,但又是学生没有遇到的新信息,它可以是新的概念、新的运算、新的符号、新的图形、新的定理或新的操作规则与程序、新的情境等等.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亮点.解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考点分类总结】考点1:定义新数【典型例题】(2017枣庄)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n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p×q(p,q是正整数,且p≤q),在n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p,q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q是n的最佳分解.并规定:F(n)=pq.例如12可以分解成1×12,2×6或3×4,因为12﹣1>6﹣2>4﹣3,所以3×4是12的最佳分解,所以F(12)=34.(1)如果一个正整数m是另外一个正整数n的平方,我们称正整数m是完全平方数.求证: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如果一个两位正整数t,t=10x+y(1≤x≤y≤9,x,y为自然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来的两位正整数所得的差为36,那么我们称这个数t为“吉祥数”,求所有“吉祥数”;(3)在(2)所得“吉祥数”中,求F(t)的最大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5,26,37,48,59;(3)34.【分析】(1)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找出m的最佳分解,确定出F(m)的值即可;学,科、网(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由“吉祥数”的定义确定出x与y 的关系式,进而求出所求即可;(3)利用“吉祥数”的定义分别求出各自的值,进而确定出F(t)的最大值即可.【方法归纳】对新数的解析蕴含在对数量关系的描述中,充分理解,结合相应知识,才能顺利解答.【变式训练】(2017重庆)对任意一个三位数n,如果n满足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数为“相异数”,将一个“相异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新三位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111的商记为F(n).例如n=123,对调百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213,对调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321,对调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213+321+132=666,666÷111=6,所以F(123)=6.(1)计算:F(243),F(617);(2)若s,t都是“相异数”,其中s=100x+32,t=150+y(1≤x≤9,1≤y≤9,x,y都是正整数),规定:k=()()F sF t,当F(s)+F(t)=18时,求k的最大值.【答案】(1)F(243)=9,F(617)=14;(2)54.【分析】(1)根据F(n)的定义式,分别将n=243和n=617代入F(n)中,即可求出结论;(2)由s=100x+32、t=150+y结合F(s)+F(t)=18,即可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x、y的值,再根据“相异数”的定义结合F(n)的定义式,即可求出F(s)、F(t)的值,将其代入k=() () F s F t中,找出最大值即可.【解答】(1)F(243)=(423+342+234)÷111=9;F(617)=(167+716+671)÷111=14.(2)∵s,t都是“相异数”,s=100x+32,t=150+y,∴F(s)=(302+10x+230+x+100x+23)÷111=x+5,F考点2: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2017山东省日照市)阅读材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d=.例如:求点P0(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解:由直线4x+3y﹣3=0知,A=4,B=3,C=﹣3,∴点P0(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为d==35.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点P1(3,4)到直线3544y x=-+的距离为;问题2:已知:⊙C是以点C(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C与直线34y x b=-+相切,求实数b的值;问题3:如图,设点P为问题2中⊙C上的任意一点,点A,B为直线3x+4y+5=0上的两点,且AB=2,请求出S△AB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答案】(1)4;(2)b =54或154;(3)S △ABP 的最大值=4,S △ABP 的最小值=2. 【分析】(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是即可; (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求出圆心C 到直线3x +4y +5=0的距离,求出⊙C 上点P 到直线3x +4y +5=0的距离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方法归纳】理解新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2017四川省乐山市)对于函数mnx x y +=,我们定义11--+='m n mx nx y (n m 、为常数).例如24x x y +=,则x x y 243+='.x.k-w 已知:()x m x m x y 223131+-+=. (1)若方程0='y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则m 的值为 ;(2)若方程41-='m y 有两个正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1)12;(2)m ≤34且m ≠12.【分析】根据新定义得到y ′=222(1)x m x m +-+ . (1)由判别式等于0,解方程即可;(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列不等式组即可得到结论.考点3:定义新概念【典型例题】(2017内蒙古通辽市)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去一个菱形,余下的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余下的四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菱形,又余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依此类推,若第n 次操作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则称原平行四边形为n 阶准菱形,如图1,▱ABCD 中,若AB =1,BC =2,则▱ABCD 为1阶准菱形. (1)猜想与计算:邻边长分别为3和5的平行四边形是 阶准菱形;已知▱ABCD 的邻边长分别为a ,b (a >b ),满足a =8b +r ,b =5r ,请写出▱ABCD 是 阶准菱形. (2)操作与推理:小明为了剪去一个菱形,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2,把▱ABCD 沿BE 折叠(点E 在AD 上),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得到四边形ABFE .请证明四边形ABFE 是菱形.【答案】(1)3,12;(2)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准菱形的意义即可得出结论; (2)先判断出∠AEB =∠ABE ,进而判断出AE =BF ,即可得出结论.(2)由折叠知:∠ABE =∠FBE ,AB =BF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E ∥BF ,∴∠AEB =∠FBE ,∴∠AEB =∠ABE ,∴AE =AB ,∴AE =BF ,∴四边形ABFE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FE 是菱形.【方法归纳】解题关键是理解新定义,再结合已学知识解答.【变式训练】(2017北京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点P 和图形M ,给出如下的定义:若在图形M 上存在一点Q ,使得P 、Q 两点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则称P 为图形M 的关联点.(1)当⊙O 的半径为2时,①在点P 1(12,0),P 2(12,P 3(52,0)中,⊙O 的关联点是 . ②点P 在直线y =﹣x 上,若P 为⊙O 的关联点,求点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2)⊙C 的圆心在x 轴上,半径为2,直线y =﹣x +1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若线段AB 上的所有点都是⊙C 的关联点,直接写出圆心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答案】(1)①P 2,P 3;②﹣2≤x ≤﹣2或2≤x ≤2;(2)﹣2≤x C ≤1或2≤x C ≤【分析】(1)①根据点P 1(12,0),P 2(12,2),P 3(52,0),求得OP 1=12,OP 2=1,OP 3=52,于是得到结论;学-科=网②根据定义分析,可得当最小y =﹣x 上的点P 到原点的距离在1到3之间时符合题意,设P (x ,﹣x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 (1,0),B (0,1),如图1,当圆过点A 时,得到C (﹣2,0),如图2,当直线AB 与小圆相切时,切点为D ,得到C (10),于是得到结论;如图3,当圆过点A ,则AC =1,得到C (2,0),如图4,当圆过点B ,连接BC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 (0),于是得到结论.【解答】(1)①∵点P 1(12,0),P 2(12,2),P 3(52,0),∴OP 1=12,OP 2=1,OP 3=52,∴P 1与⊙O 的最小距离为32,P 2与⊙O 的最小距离为1,OP 3与⊙O 的最小距离为12,∴⊙O ,⊙O 的关联点是P 2,P 3;(2)∵直线y =﹣x +1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A (1,0),B (0,1),如图1,当圆过点A 时,此时,CA =3,∴C (﹣2,0);如图2,当直线AB 与小圆相切时,切点为D ,∴CD =1,∵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x +1,∴直线AB 与x轴的夹角=45°,∴AC ,∴C (10),∴圆心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x C ≤1;综上所述:圆心C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x C≤12≤x C≤考点4:定义新法则【典型例题】(2017上海市)我们规定:一个正n边形(n为整数,n≥4)的最短对角线与最长对角线长度的比值叫做这个正n边形的“特征值”,记为λn,那么λ6= ..【答案】2【分析】如图,正六边形ABCDEF中,对角线BE、CF交于点O,连接EC.易知BE是正六边形最长的对角线,EC是正六边形的最短的对角线,只要证明△BEC是直角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解答】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中,对角线BE 、CF 交于点O ,连接EC .【方法归纳】正确理解新定义的图形,寻找形与数的对应关系. 【变式训练】(2017吉林省长春市)定义:对于给定的两个函数,任取自变量x 的一个值,当x <0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互为相反数;当x ≥0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函数互为相关函数.例如:一次函数y =x ﹣1,它的相关函数为()()1010x x y x x -+<⎧⎪=⎨-≥⎪⎩. (1)已知点A (﹣5,8)在一次函数y =ax ﹣3的相关函数的图象上,求a 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2142y x x =-+-.x..k+-w ①当点B (m ,32)在这个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图象上时,求m 的值; ②当﹣3≤x ≤3时,求函数2142y x x =-+-的相关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N 的坐标分别为(﹣12,1),(92,1}),连结MN .直接写出线段MN与二次函数24y x x n =-++的相关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n 的取值范围. 【答案】(1)1;(2)①m =2m =2或m =2;②最大值为432,最小值为﹣12;(3)﹣3<n ≤﹣1或1<n ≤54.【分析】(1)函数y =ax ﹣3的相关函数为3(0)3(0)ax x y ax x -+<⎧=⎨-≥⎩,将然后将点A (﹣5,8)代入y =﹣ax +3求解即可;(2)二次函数2142y x x =-+-的相关函数为2214(0)214(0)2x x x y x x x ⎧-+<⎪⎪=⎨⎪-+-≥⎪⎩,①分为m <0和m ≥0两种情况将点B 的坐标代入对应的关系式求解即可;②当﹣3≤x <0时,2142y x x =-+-,然后可 此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0≤x ≤3时,函数2142y x x =-+-,求得此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可得到当﹣3≤x ≤3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首先确定出二次函数24y x x n =-++的相关函数与线段MN 恰好有1个交点、2个交点、3个交点时n 的值,然后结合函数图象可确定出n 的取值范围. 【解答】(1)函数y =ax ﹣3的相关函数为3(0)3(0)ax x y ax x -+<⎧=⎨-≥⎩,将点A (﹣5,8)代入y =﹣ax +3得:5a +3=8,当m ≥0时,将B (m ,32)代入2142y x x =-+-得:213422m m -+-=,解得:m =2或m =2.综上所述:m =2m =2或m =2. ②当﹣3≤x <0时,2142y x x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2,此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此时y 的最大值为432. 当0≤x ≤3时,函数2142y x x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2,当x =0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2,当x =2时,有最大值,最大值y =72.综上所述,当﹣3≤x ≤3时,函数2142y x x =-+-的相关函数的最大值为432,最小值为﹣12; (3)如图1所示:线段MN 与二次函数24y x x n =-++的相关函数的图象恰有1个公共点.所以当x =2时,y =1,即﹣4+8+n =1,解得n =﹣3.如图2所示:线段MN 与二次函数24y x x n =-++的相关函数的图象恰有3个公共点∵抛物线24y x x n =-++经过点(0,1),∴n =1.如图4所示:线段MN 与二次函数24y x x n =-++的相关函数的图象恰有2个公共点.【新题好题训练】1.定义[x ]表示不超过实数x 的最大整数,如[1.8]=1,[﹣1.4]=﹣2,[﹣3]=﹣3.函数y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221x x =的解为( ).A .0或2B .0或2C .1或2-D .2或2- 【答案】A .【分析】根据新定义和函数图象讨论:当1≤x ≤2时,则212x =1;当﹣1≤x ≤0时,则212x =0,当﹣2≤x <﹣1时,则212x =﹣1,然后分别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学+/科网 【解答】当1≤x <2时,212x =1,解得x 1=2,x 2=﹣2;当x =0,212x =0,x =0;当﹣1≤x <0时,212x =﹣1,方程没有实数解;当﹣2≤x <﹣1时,212x =﹣1,方程没有实数解; 所以方程[]221x x =的解为0或2.故选A . 2.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从一个格点移动到与之相距4×4的正方形网格图形中(如图1),从点A 经过一次跳马变换可以到达点B ,C ,D ,E 等处.现有20×20的正方形网格图形(如图2),则从该正方形的顶点M 经过跳马变换到达与其相对的顶点N ,最少需要跳马变换的次数是( )A .13B .14C .15D .16 【答案】B .【分析】A ﹣C ﹣F 的方向连续变换10次后点M 的位置,再根据点N 的位置进行适当的变换,即可得到变换总次数.3.已知点A 在函数11y x=-(x >0)的图象上,点B 在直线y 2=kx +1+k (k 为常数,且k ≥0)上.若A ,B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A ,B 为函数y 1,y 2图象上的一对“友好点”.请问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的情况为( )A.有1对或2对B.只有1对C.只有2对D.有2对或3对【答案】A.【分析】根据“友好点”的定义知,函数y1图象上点A(a,1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a,1a)一定位于直线y2上,即方程ka2﹣(k+1)a+1=0有解,整理方程得(a﹣1)(ka﹣1)=0,据此可得答案.4.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x)表示不小于x的最小整数,[x)表示最接近x的整数(x≠n+0.5,n为整数),例如:[2.3]=2,(2.3)=3,[2.3)=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学科.+网①当x=1.7时,[x]+(x)+[x)=6;②当x=﹣2.1时,[x]+(x)+[x)=﹣7;③方程4[x]+3(x)+[x)=11的解为1<x<1.5;④当﹣1<x<1时,函数y=[x]+(x)+x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有两个交点.【答案】②③.【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分别判断各个小的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解答】①当x=1.7时,[x]+(x)+[x)=[1.7]+(1.7)+[1.7)=1+2+2=5,故①错误;②当x=﹣2.1时,[x]+(x)+[x)=[﹣2.1]+(﹣2.1)+[﹣2.1)=(﹣3)+(﹣2)+(﹣2)=﹣7,故②正确;③4[x]+3(x)+[x)=11,7[x]+3+[x)=11,7[x]+[x)=8,1<x<1.5,故③正确;④∵﹣1<x<1时,∴当﹣1<x<﹣0.5时,y=[x]+(x)+x=﹣1+0+x=x﹣1,当﹣0.5<x<0时,y=[x]+(x)+x =﹣1+0+x =x ﹣1,当x =0时,y =[x ]+(x )+x =0+0+0=0,当0<x <0.5时,y =[x ]+(x )+x =0+1+x =x +1,当0.5<x <1时,y =[x ]+(x )+x =0+1+x =x +1,∵y =4x ,则x ﹣1=4x 时,得x =13-;x +1=4x 时,得x =13;当x =0时,y =4x =0,∴当﹣1<x <1时,函数y =[x ]+(x )+x 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 =4x 的图象有三个交点,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②③.5.阅读理解:如图1,⊙O 与直线a 、b 都相切,不论⊙O 如何转动,直线a 、b 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等于⊙O 的直径),我们把具有这一特性的图形成为“等宽曲线”,图2是利用圆的这一特性的例子,将等直径的圆棍放在物体下面,通过圆棍滚动,用较小的力既可以推动物体前进,据说,古埃及人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将巨石推到金字塔顶的.拓展应用:如图3所示的弧三角形(也称为莱洛三角形)也是“等宽曲线”,如图4,夹在平行线c ,d 之间的莱洛三角形无论怎么滚动,平行线间的距离始终不变,若直线c ,d 之间的距离等于2cm ,则莱洛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答案】2π.【分析】由等宽曲线的定义知AB =BC =AC =2cm ,即可得∠BAC =∠ABC =∠ACB =60°,根据弧长公式分别求得三段弧的长即可得其周长.【解答】如图3,由题意知AB =BC =AC =2cm ,∴∠BAC =∠ABC =∠ACB =60°,∴AB 在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AB 的长为602180π⨯ =23π,则莱洛三角形的周长为23π×3=2π,故答案为:2π. 6.对于实数p ,q ,我们用符号{}min ,p q 表示p ,q 两数中较小的数,如{}min 1,21=,因此{min = ;若{}22min (1),1x x -=,则x = .【答案】2或-1.【分析】首先理解题意,进而可得min{min{(x﹣1)2,x2}=1时再分情况讨论,当x=0.5时,x>0.5时和x<0.5时,进而可得答案.7.经过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线段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另外一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那么把这条线段定义为原三角形的“和谐分割线”.如图,线段CD是△ABC的“和谐分割线”,△ACD为等腰三角形,△CBD和△ABC相似,∠A=46°,则∠ACB的度数为.【答案】113°或92°.【分析】由△ACD是等腰三角形,∠ADC>∠BCD,推出∠ADC>∠A,即AC≠CD,分两种情形讨论①当AC=AD时,②当DA=DC时,分别求解即可.【解答】∵△BCD∽△BAC,∴∠BCD=∠A=46°,∵△ACD是等腰三角形,∵∠ADC>∠BCD,∴∠ADC >∠A,即AC≠CD,①当AC=AD时,∠ACD=∠ADC=(180°﹣46°)÷2=67°,∴∠ACB=67°+46°=113°,②当DA=DC时,∠ACD=∠A=46°,∴∠ACB=46°+46°=92°,故答案为:113°或92°.8.定义:点P是△ABC内部或边上的点(顶点除外),在△P AB,△PBC,△PCA中,若至少有一个三角形与△ABC相似,则称点P是△ABC的自相似点.例如:如图1,点P在△ABC的内部,∠PBC=∠A,∠PCB=∠ABC,则△BCP∽△ABC,故点P是△ABC 的自相似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x>0)上的任意一点,点N是x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是曲线yx(1)如图2,点P是OM上一点,∠ONP=∠M,试说明点P是△MON的自相似点;当点M的坐标是3),点N ,0)时,求点P 的坐标;学+-科网(2)如图3,当点M 的坐标是(3),点N 的坐标是(2,0)时,求△MON 的自相似点的坐标; (3)是否存在点M 和点N ,使△MON 无自相似点?若存在,请直接写出这两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P (4,34);(2)(1,3)或(2,3);(3)存在, M ,3),N (0). 【分析】(1)由∠ONP =∠M ,∠NOP =∠MON ,得出△NOP ∽△MON ,证出点P 是△MON 的自相似点;过P 作PD ⊥x 轴于D ,则tan ∠POD =MNONAON =60°,由点M 和N 的坐标得出∠MNO =90°,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NPO =∠MNO =90°,在Rt △OPN 中,由三角函数求出OP =2,OD =4,PD =34,即可得出答案;(2)作MH ⊥x 轴于H ,由勾股定理求出OM =OM 的解析式为y =3x ,ON =2,∠MOH =30°,分两种情况:①作PQ ⊥x 轴于Q ,由相似点的性质得出PO =PN ,OQ =12ON =1,求出P 的纵坐标即可;②求出MN 2,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PN MNON MO=,求出PN =3,在求出P 的横坐标即可;(3)证出OM =ON ,∠MON =60°,得出△MON 是等边三角形,由点P 在△MON 的内部,得到∠PON ≠∠OMN ,∠PNO ≠∠MON ,即可得出结论.①如图3所示:∵P 是△MON 的相似点,∴△PON ∽△NOM ,作PQ ⊥x 轴于Q ,∴PO =PN ,OQ =12ON =1,∵P 的横坐标为1,∴y =3×1=3,∴P (1,3); ②如图4所示:由勾股定理得:MN 2,∵P 是△MON 的相似点,∴△PNM ∽△NOM ,∴PN MNON MO=,即2PN =,解得:PN ,即P ,代入y x ,解得:x =2,∴P (2,3);综上所述:△MON 的自相似点的坐标为(12);(3)存在点M 和点N ,使△MON 无自相似点,M ,3),N (0);理由如下:∵M 3),N (0),∴OM =ON ,∠MON =60°,∴△MON 是等边三角形,∵点P 在△MON 的内部,∴∠PON ≠∠OMN ,∠PNO ≠∠MON ,∴存在点M 和点N ,使△MON 无自相似点.9.综合与实践背景阅读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为了方便,在本题中,我们把三边的比为3:4:5的三角形称为(3,4,5)型三角形.例如:三边长分别为9,12,15或3,4,5)型三角形.用矩形纸片按下面的操作方法可以折出这种类型的三角形.实践操作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D=8cm,AB=12cm.第一步:如图2,将图1中的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AB上的点E处,折痕为AF,再沿EF折叠,然后把纸片展平.第二步:如图3,将图2中的矩形纸片再次折叠,使点D与点F重合,折痕为GH,然后展平,隐去AF.第三步:如图4,将图3中的矩形纸片沿AH折叠,得到△AD′H,再沿AD′折叠,折痕为AM,AM与折痕EF交于点N,然后展平.问题解决(1)请在图2中证明四边形AEFD是正方形.(2)请在图4中判断NF与N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请在图4中证明△AEN是(3,4,5)型三角形.探索发现(4)在不添加字母的情况下,图4中还有哪些三角形是(3,4,5)型三角形?请找出并直接写出它们的名称.【答案】(1)证明见解析;(2)NF=ND′,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4)△MFN,△MD′H,△MDA.【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3,4,5)型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NF=ND′,证明Rt△HNF≌Rt△HND′即可;(3)根据题中所给(3,4,5)型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4)由△AEN是(3,4,5)型三角形,凡是与△AEN相似的△都是(3,4,5)型三角形.【解答】(1)∵四边形ABCD是矩形,∴∠D=∠DAE=90°.由折叠知:AE=AD,∠AEF=∠D=90°,∴∠D=∠DAE=∠AEF=90°,∴四边形AEFD是矩形.∵AE=AD,∴矩形AEFD是正方形.(2)NF=ND′.证明如下:连结HN.由折叠知:∠AD′H=∠D=90°,HF=HD=HD′.∵CF∥AE,∴△MFN∽△AEN.∵EN:AE:AN=3:4:5,∴FN:MF:CN=3:4:5,∴△MFN是(3,4,5)型三角形;同理,△MD′H,△MDA是(3,4,5)型三角形.10.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心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过三角形内心的一条直线与两边相交,两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图形.若有一个图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內似线”.(1)等边三角形“內似线”的条数为;(2)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证:BD是△ABC的“內似线”;(3)在Rt△ABC中,∠C=90°,AC=4,BC=3,E、F分别在边AC、BC上,且EF是△ABC的“內似线”,求EF的长.【答案】(1)3;(2)证明见解析;(3)3512. 【分析】(1)过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即可得出答案;(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 =∠C =∠BDC ,∠A =∠ABD ,证出△BCD ∽△ABC ,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证出BD 平分∠ABC 即可;(3)分两种情况:①当43CE AC CF BC ==时,EF ∥AB ,由勾股定理求出AB 5,作DN ⊥BC 于N ,则DN ∥AC ,DN 是Rt △ABC 的内切圆半径,求出DN =12(AC +BC ﹣AB )=1,由角平分线定理得出43DE CE DF CF ==,求出CE 的长,证明△CEF ∽△CAB ,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求出EF =3512; ②当43CF AC CE BC ==时,同理得:EF =3512即可.(3)解:设D 是△ABC 的内心,连接CD ,则CD 平分∠ACB ,∵EF 是△ABC 的“內似线”,∴△CEF 与△ABC 相似;分两种情况:①当43CE AC CF BC ==时,EF ∥AB ,∵∠ACB =90°,AC =4,BC =3,∴AB 5,作DN ⊥BC 于N ,如图2所示:则DN ∥AC ,DN 是Rt △ABC 的内切圆半径,∴DN =12(AC +BC ﹣AB )=1,∵CD 平分∠ACB ,∴43DE CE DF CF ==,∵DN ∥AC ,∴37DN DF CE EF ==,即137CE =,∴CE =73,∵EF ∥AB ,∴△CEF ∽△CAB ,∴EF CEAB AC=,即7354EF=,解得:EF=3512;②当43CF ACCE BC==时,同理得:EF=3512;综上所述,EF的长为3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