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方法论总结(实用15篇)

方法论总结第1篇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特点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方法论总结第2篇每当面临选择学习还是选择娱乐的时候,我们总是更容易选择轻松的事情,去逃避学习,给到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晚点再做也可以。
”这就产生了拖延症。
不愿意去面对学习,很大程度是学习的内容是痛苦的过程,面对不会的内容内心容易焦躁。
如果越是痛苦越不擅长,所在的领域是恐慌区,学习的内容越是复杂痛苦的指数越是升级。
当然这个程度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量和对比的。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很难启动,面临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这个需要自己去思考。
方法论总结第3篇现象和本质(1)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有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多变的,能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3)现象和本质密切相联: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标准答案:错,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标准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基本形式。
标准答案: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
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表达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根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但凡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但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张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和看法 和根本的观点,就是世界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方 法论。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 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 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B
6.“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 有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 于 A.怀疑论 B.可)康德的不可知论
•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 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 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 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 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 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 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 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 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 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C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 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B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哲学的 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从哲学发展看: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方法论意义

(3)注意几种错误的 判断方法
出现时间的先后 符合客观规律 力量的强弱 强大生命力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速度的快慢 远大发展前途 成熟和完善程度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 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 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因: 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现实原因:第一,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 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根本立足点。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 人的意识为转移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
⑴尊重客观实际,了解客观实际,真正从客观实际出发, 根据客观实际决定路线方针政策等主观的东西。 (唯物论) ⑵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要把握客观实际的整体联系, 而不能仅仅从个别事实出发;要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 而不能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实 际,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而不能静止地 看待客观实际。(辩证法) ⑶反对从主观出发,特别是要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这就要求正确对待书本理论和上级指示,正确对待他人 的经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脱离本地 的具体实际,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认识论)
哲学知识点

唯物论问题专题复习一、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什么?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知识研究的只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是这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一般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点:(1)阶级性,为无产阶级服务。
(2)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四、怎样理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反映,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2、意识的含义:(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因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意识就不会产生。
(3)从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也会将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前言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及要处理的基本关系?①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要处理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③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两大类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哲学知识。
2、对世界观的理解?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世界观也存在差别。
④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零碎的,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理论体系,就成为哲学。
3、对方法论的理解?①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的应用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世界观。
4、对哲学的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哲学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第一课)、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三部分组成。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六、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中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5、①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②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①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②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③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7、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8、总结归纳:哲学是什么?①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县第五中学王志军
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抽象且具有总体概况性,是时代的精华,反映了时代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根本要求,突出体现了时代性,是解决“时代问题”的智慧与精华,哲学生活就来于此。
哲学解决的是“时代问题”,而“时代问题”是多方面的,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是社会前进的趋势和方向,以各种现象和形式展现出来,是不可回避的,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生活”就是“时代问题”的集中展示和表现,这是它们的联系,它们来于时代,回归生活。
生活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是斑斓多彩的,哲学“生活”也是如此,它的斑斓多彩就来自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站在这个角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生活”和哲学“生活”是一致的,当然,教师的教与学不能脱离生活,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