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8260235.html,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作者:王燕红

来源:《群众》2017年第01期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素养,加强和改进社会舆情引导。

当前,网络舆情频发已成常态。近年来,全国先后发生过多起重特大舆情事件,因为处置不当带来“次生灾害”,引发了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舆情事件的处置过程显示,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情生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和足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事情还会一发不可收拾。

发现研判舆情不及时,致使舆情演变扩散。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舆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管舆情不得力,不能及早发现舆情,或是发现后不及时研判,不进行有效处置,导致舆情演变扩散,发酵升级,形成舆论危机。而一旦形成危机,负面舆论的影响被放大,再想要控制和引导舆论就会非常困难。如果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不懂得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舆论传播工具,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处理方式,那么就会错失舆情引导控制的有利时机。2015年国庆期间发生的“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就是因为游客的网络投诉和吐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处置,以致扩散升级成黄金周旅游宰客的标签事件,最终影响了整个青岛的旅游城市形象。

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丧失舆论引导主动权。有些领导干部,因为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不了解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规律,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反应迟钝,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权威声音,给负面信息或网络谣言以可乘之机。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可谓瞬息万变,传播扩散极为迅速,一旦错过了最佳发声时机,必然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导致负面舆情占据舆论阵地,甚至引发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现实工作带来被动和压力。天津8.12爆炸事故影响非常恶劣,错过了舆论应对和引导第一时间和最佳

时机,放任舆情迅速升温发酵,带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

不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影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新媒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更别提利用新媒体来引导舆论了。甚至,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有的干部因为媒体素养不够,应对不当而衍生出次生舆情,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造成被动局面。天津8.12爆炸事故当晚及次日的“第一时间”之内,假如能够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广泛连续滚动发出大量正面声音,陈述事实真相,追踪事故处理进展,快速坦诚回应网民关切,那么,当时的社会反应就会大不一样,诸多谣传可以得到适时遏制。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皇竺 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不仅是党的”喉舌”和”窗口”,还是满足 群众信息需求的平台.媒体不仅需要正面信息,也需要实事求是的 负面消息;不仅注重对既成事实的客观报道,也注重对未来事物的 主观探究;不仅有团结的旋律,也有冲突的音符.因此,领导干部要 把握媒体对信息的需求规律,从信息源头上提高应对舆论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放”的理念.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理念,是提 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媒体种类 立体化,多样化,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网络化,媒体速度瞬时 化,同步化的大趋势,坚决破除不想面对媒体,不敢面对媒体的 思想障碍,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 体,把握舆论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对涉及的各项工作,要 按照规定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为媒体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 源.不但要乐于公开”成就型”信息,还要敢于公开工作中出现 的”失误型”信息,以开明的态度取信于民. 其次要抓好”实”的基础.媒体涉及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我 们的工作.当前,部分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祸从口出”,表面 上看是应对媒体的能力不强,不善于”说话”使然,实际上是其工 作理念不新,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妥,工作效果不佳等原因造成

是由于工作中存在”短板”,才为媒体提供了信息源头.所以,领导干部首先 要提高推动工作的能力,离开扎实的工作去空谈引导舆论,只能是本末倒 置.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统筹抓好各 项工作,认真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消除负面舆论来源. 其三要提高”处”的能力.”处”的能力就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就是调查研究,了解舆情动向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提高”处”的能力,必须淡化官员意识,抓 住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 向.要善于构建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了解主流媒体的信息需求动向,通 过主动设置议程,调动媒体的兴奋点,引导媒体按照工作需要进行报道.要高 度重视网络舆论,努力提高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能力,常上网看看,在线 聊聊,了解网络舆论动向,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消 除舆论隐患;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体察

如何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高校 1.2 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如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某大学发布特别报告,在报告中,教师和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冲突,积极指导、理性的表达,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3 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新闻宣传应扎根教师和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校园新闻,要牢固确立大众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想看的信息,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可亲可信。 2 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高校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但党委宣传部门更多的注重校园内部宣传,而忽视对外宣传,所以应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 2.1 主动宣传,注重新闻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新闻价值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宣传思维僵化。一些大学不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延迟宣传;一些高校因为担心媒体炒作或不透明,在宣传上因循守旧,缺乏特色;同时,也存在资源占有不均的情况,这将导致不同的院校可以动员的媒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许多院校忽视了社会的驱动的宣传影响,很难打破现有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公众舆论,提高预期的效果 一些高校抱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媒体关注,而忽视公众舆论,并认为公众舆论冷却意味着一切都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打乱了公众舆论的整体节奏,公众舆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一些大学缺乏经验,在处理公众舆论方向判断不准确,很难做到有序和有效。因此,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提高宣传的预期效果。 2.3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宣传机制 有效率的宣传必须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任何重要的涉及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发展应该由宣传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从而形成力量,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宣传的分工、职责、内容、时间、要求、反馈、评估应该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包括宣传计划如何发展,舆论监控提交等。 2.4 充分注意媒体关系管理 2.5 建立正面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校园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宣传应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校园生活的新措施进行积极宣传,进行典型的正面宣传、采访,尽量做到有趣、活泼、接近校园。其次,应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8260235.html, 提高网络素养改进舆情引导 作者:王燕红 来源:《群众》2017年第01期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素养,加强和改进社会舆情引导。 当前,网络舆情频发已成常态。近年来,全国先后发生过多起重特大舆情事件,因为处置不当带来“次生灾害”,引发了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舆情事件的处置过程显示,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情生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和足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事情还会一发不可收拾。 发现研判舆情不及时,致使舆情演变扩散。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舆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管舆情不得力,不能及早发现舆情,或是发现后不及时研判,不进行有效处置,导致舆情演变扩散,发酵升级,形成舆论危机。而一旦形成危机,负面舆论的影响被放大,再想要控制和引导舆论就会非常困难。如果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不懂得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舆论传播工具,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处理方式,那么就会错失舆情引导控制的有利时机。2015年国庆期间发生的“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就是因为游客的网络投诉和吐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处置,以致扩散升级成黄金周旅游宰客的标签事件,最终影响了整个青岛的旅游城市形象。 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丧失舆论引导主动权。有些领导干部,因为缺乏必要的网络舆论素养,不了解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规律,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反应迟钝,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权威声音,给负面信息或网络谣言以可乘之机。而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可谓瞬息万变,传播扩散极为迅速,一旦错过了最佳发声时机,必然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导致负面舆情占据舆论阵地,甚至引发严重的舆情危机,给现实工作带来被动和压力。天津8.12爆炸事故影响非常恶劣,错过了舆论应对和引导第一时间和最佳 时机,放任舆情迅速升温发酵,带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 不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影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新媒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更别提利用新媒体来引导舆论了。甚至,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有的干部因为媒体素养不够,应对不当而衍生出次生舆情,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造成被动局面。天津8.12爆炸事故当晚及次日的“第一时间”之内,假如能够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广泛连续滚动发出大量正面声音,陈述事实真相,追踪事故处理进展,快速坦诚回应网民关切,那么,当时的社会反应就会大不一样,诸多谣传可以得到适时遏制。

浅谈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新媒体网络的“爆炸式”发展,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短短36字诤言,为网络发展“点明”了方向。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下考量党政部门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报告精神,如何及时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应对网络舆情的“五字诀”,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是“疏”字诀,网络舆情宜疏不宜赌。当前,网络媒体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特别是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面前,如果采取“屏蔽”、“删帖”等强制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容易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激化,给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疏”上做文章,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明”字诀,网络舆情宜明不宜暗。当前,干部腐败、名车豪宅、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污染是网络关注的焦点,特别

是在选人用人、干部作风方面,社会关注度高,很容易成为“热炒”的对象,集聚形成网络舆情。“民意”不受重视,很可能演变为“民怨”和“民愤”,导致负面网络舆情的集中涌现。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各项重大工作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等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就要在第一时间发布。要发挥好地方媒体,如县级网站、部门网站的作用,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开展网上访谈等,加大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力度,听取网民的心声,把网络舆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快”字诀,网络舆情宜急不宜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处置有“黄金24小时”的说法,如果不在24小时内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回应,就可能会导致小事拖大,舆情成为热点。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我们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如事件复杂,不要等到有完整结果后再进行公布,而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发出正面声音、消弭负面传言,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是“真”字决,网络舆情宜实不宜虚。目前,网络与手机等无线终端已经互联,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者越来越多,往往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谣言、猜测纵行,真假难辨。对各类网络舆情,我们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深入研究分析,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舆情信息的本来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平台,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及时发现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

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意识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新闻触觉不敏锐等等,都给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

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具有全时、无界、互动的特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媒体舆论要引导,引导谁?引导什么?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引导公众的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许多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只有不能及时处理好,及时引导和化解群众的情绪,才会酿成危机。 地方政府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综合运用政府行政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 二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 三、创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 提高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遵循“双进入”,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对公众的第一期待要亮明态度,第一处置要公正,第一时机不错失,第一情绪要化解。严格技术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打击网络犯罪。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

目前国内十大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比

目前国内十大舆情监测系统公司排行 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站信息,如:网页、论坛、BBS等,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下载最新的消息和意见。下载后完成对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标引。对下载本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预处理。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前提是必须通过人际交互建立舆情监控的知识库,用来指导智能分析的过程。对热点问题的智能分析,首先基于传统基于向量空间的特征分析技术上,对抓取的内容做分类、聚类和摘要分析,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然后在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使管理者看到的民情民意更有效,更符合现实。最后将监控的结果,分别推送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供制定对策使用。 No1.阳光安吉舆情监测系统:北京阳光安吉(Sunshine Angel)是一家专注于网络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软件应用开发的互联网技术企业;阳光安吉云监测平台是公司代表核心产品之一。北京阳光安吉舆情监测公司主要业务: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媒体监测、品牌监测、竞品监测,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公司成立于2008年,先后获取了国家高新企业技术认证、国家双软认证等资质;公司一直致力于舆情监测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与咨询服务。是唯一一家较早全面以软件、SAAS、报告为一体的舆情监测公司。 No2.本果舆情监测软件:本果舆情监测软件适用于公安、检察、司法、宣传等政府部门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并针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北京本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本果”)是全球中文信息监测领域的领衔企业,始终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拥有快速动员聚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在新媒体的聚集和放大作用下,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负面舆论。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能力,如何加强新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产生的媒体的总称。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子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微博、贴吧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极大、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开放性与传受平等性等特征。 1、信息容量极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都可以经过模数转换和编码后存储在容量极大又极易扩充的硬盘、硬盘阵列乃至云存储设备中。一块容量为1T的硬盘就可以保存约20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网络可以逃脱诸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频道、时间之类的限制,从而可以几乎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 2、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 传统媒体的制作需要时间、审核把关需要时间,此外还有截稿时间、印刷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的新闻延迟以小时计一算、报纸以天计算、期刊图书就更长了。而网络上的新媒体则不受这些限制。各种事件的当事人或日击者使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收集编写消息,并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 3、开放性与传播的平等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大

网络舆情管理

舆情与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网络社会的特点: 1、中国网民的特质:(1)“草根”;(2)“有主张,少论据”;(3)情绪化;(4)盲目跟从 2、网络舆论场域中两元化趋势明显 3、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 4、网民行为“从说到做”,没有结果“誓不罢休” 5、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理和情绪化心态 6、网络热点的根源是民众与政府关于信息权利的争取与限制 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平台 (二)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三)网络舆情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参考 网络舆情的特点: ①直接性。通过B B 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②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舆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的议题: 1、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2、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城管队伍 3、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与央企 4、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5、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6、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7、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公众人物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论引导

浅议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媒体,无线通讯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也更容易形成,如何在新形势下,掌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体发展到今天,由于它传播的平等开放性,使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今天的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大家的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畅所欲言,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对我们的政府或者是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当然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上言论发表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许多虚假信息,负面舆论肆意传播,这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二、新兴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

在传统媒体统领舆论市场的时代,舆论的主体较为单一,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对此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这样说道:“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伟人的自传。”他认为,少数英雄、权力人士和名人塑造了我们的集体命运。但是这一理论因为网络而得以改变。传统媒体从上到下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日益公平的对话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双向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平等的对话模式才使的普通民众也享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今天很多舆论的声音都是自下而上来自于我们的草根网民。从杨达才到雷政富,从杭州飙车案到深圳飙车案,29岁县长到杜泽勇,等等这样的一些网络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5亿多网民每一点唾沫星,都可以是澎湃巨浪;每一声轻轻的叹息,就可以是慷慨悲歌;每一次不经意的鼠标轻击,就可以是一次空前的围观事件。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和通讯网既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彻底改变民主进程的工具。这种媒体的互动性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公众舆论表达、政府治理和决策。 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发布的唯一渠道,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网络,通过贴文、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信息、形成舆论甚至进行动员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而网络主体的广泛分布也导致了它构成的复杂性,除了普通的网民,还有在其中发挥强势导向作用的网络意见领袖,另外还包括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介组织。这些都是我们说到的网络传播主体。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网络舆论引导的难题 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过去的新闻信息传播只有各级宣传部门领导或监管下的报纸、杂志、出版、电台和电视台等出口。而互联网上的百多万家网站,包括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等都是新闻信息的源头和出口,而且这些新闻出口都无需有关部门审批。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只有具备登载资质的网站才能发布新闻,但现实情况是,只要愿意,谁都能发布、登载新闻。舆论的新闻源头实际上已不可控。 网上舆论的快速转化不可控。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只要提出的问题令人关注,不管是喜欢或者讨厌,很快都会有所反应。网上言论在没有形成舆论之前,其议题广泛而丰富,其活跃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言论,网络成为潜舆论的最合适的表达场所。而随着网民议题关注的相对集中,以及网民活跃指数的上升,一部分潜舆论很快会变成显舆论,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网上舆论的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各不相同,所关注的主题也各式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多数情况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派别,各持己见。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 网络舆论极易被放大而难控。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如果得到认同并引起共鸣,通过反复转贴和跟帖,很快就被放大,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意见而产生雪崩式的效果。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管理者不可能对因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导致网络舆论的难以调控。 唱响主旋律 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及时反映网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网站建设的要求。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网民,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有害的、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