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教学内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总复习 (117张PPT)

相对
竹排
竹排 相对
山
相对
树木 相对
位置改变
山
位置没变
人
位置改变
竹排
竹排是运动的 竹排是静止的
山是运动的
山 位置没变 树木是静止的
(参照物)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不同的物体选择同一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不能选择研究对象 自身,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这 种情况下参照物可忽略不提。)
2、用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 B ) A、鸡蛋破了,说明鸡蛋受到的力的作用, 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鸡蛋和石 头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C、鸡蛋破了,说明鸡蛋受到的力的作 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C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 该物体第4s内通过的路程(
)
A、2m B、8m C、12m D、10m
D 例12:关于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随s的增加而增大。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于t的增加而减小。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于s和t无关,与s和t的比值有关。
2、s-t图或v-t图的应用
例2:下图所示,判断速度大小关系(
B
)
s
A、V甲〈 V乙 C、V甲=V乙
B、V甲 〉V乙 D、无法判断
例3:下列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C )
v
s
s
v
甲 乙
t
① A、①②
t
t
②
t
t
③
④
B、 ③ ④
浙教新教材七下第3章运动和力复习知识点

七下第三章知识要点姓名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①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称为运动。
②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称为静止。
③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不同。
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
2、根据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可分为:匀速运动:运动快慢不变;变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
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①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②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速度和平均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v=s/t(注意:①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②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代入计算过程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读作:千米每时1米/秒 = 3.6千米/时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 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即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力的作用效果1、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改变(快变慢、慢变快).(2)物体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2、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挤压气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整章思维导图

平衡条件的应用
静止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 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平衡力的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 天平、跷跷板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到平 衡力作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不变
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0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的概念
定义:两个或多个 力等效于一个力, 这个力称为合力的 概念
性质:合力的大小 和方向可以用平行 四边形法则进行计 算
应用:解释物体 运动状态的改变, 例如汽车加速、 减速或转弯时, 乘客会受到与汽 车运动方向相反 的力
实验验证:通过 观察和分析物体 相互作用时的运 动状态变化,可 以验证牛顿第三 定律的正确性
重力、弹力和摩擦
03
力
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重力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 离地面高度有关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两个力等效于一个合力,合力的方向沿两个力夹角的角平分线,合力的 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等效的分力,分力的方向和大小由力的作用点和 力的方向决定。
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两个分力为邻边 作出的两个力和合力的关系的平行四边形,合力方向沿两力夹角的角平分线。
意义:力矩平衡 是物体保持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的原因之一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复习(pdf版)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点1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参照物(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
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 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知识点5 速度公式的应用(1)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s=vt、t=s/v,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浙教版初一科学七年级下册3《运动和力》教案+练习+答案

意义:用来粗略表示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二、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2.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变化或者运动方向变化)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测量:(1)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构造:见右图③使用方法:A“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不能超过量程);B“调”:使用前看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线重合;C“测”:测量时尽量减少指针与刻度板的摩擦,秤钩、弹簧要与力的方向一致;D“读”:读数时弹簧测力计应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5.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上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力的种类(1)重力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用符号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时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②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用公式G=mg表示。
其中g表示常数“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N。
注:两个鸡蛋的重力大约1N,即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一个鸡蛋约为1两。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3)摩擦力①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②产生的条件:a.物体之间存在压力;b.物体要在接触面上运动或者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c.两物体要相互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知识点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踩不碎”?
【知识点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B.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
C.在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10米秒
【答案】B
【启发】在v-t图像中,一条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向下倾斜代表物体做减速运动,直线向上倾斜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
6.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可知,________车的速度大;5秒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米。
word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1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 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宜,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4.力的作用效果:⑴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6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拓展】在失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但可以测量拉力,而天平也不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因为天平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对两盘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来测量质量的。
2. 弹力⑴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⑵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做弹力。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10米/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箭头画在线段的末端。
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摩擦力用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三节、重力19、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0、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运动还是向各个方向运动或静止时,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器。
21、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注: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
②重心位置不随物体放置方式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22、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m=G/g g=G/m①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②g=9.8牛/千克,含义:在地球表面或附近某处每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牛③如果没有说明,则一般默认用g=9.8牛/千克计算。
若有注明则用g=10牛/千克计算23、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跟纬度有关,维度越高,重力越大;②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重力越小;③跟星球有关,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到月球上的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变小)24、假设没有重力:不能倒水,物体滞留空中,人一跳能离开地球,不能测重力,但能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25、质量与重力的比较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26、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的基础上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7、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8、惯性: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推理实验第五节、二力平衡的条件30、二力平衡的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3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两力大小相等,②两个力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④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在下图中,A: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B:受平衡力;C:作用力大小不同;D:没有作用在同一受力物体上判定两个力是否平衡,既可以用二力平衡的定义,也可以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3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和区分注:①判断一对平衡力的方法:同一受力物体(圈出受力物体),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②判断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法:两个受力物体(圈出受力物体),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第六节、摩擦力3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
①滑动摩擦:两个物体之间因相对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光滑表面的滑动摩擦力为0)。
②滚动摩擦:两个物体之间因相对滚动而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
③静摩擦: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但又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叫做静摩擦(只要物体保持静止,其拉力多大,摩擦力就多大,随推力变化而变化)。
注①这里的拉力也可能是推力 ②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东西与桌面不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就不具有静摩擦 35、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必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摩擦力,就看它们有无运动趋势。
右图: ①物体B 受到向右的拉力F 而向右开始运动,则物体B 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向左。
②物体A 原本静止,而B 开始向右运动,则A 由于惯性保持原本的静止状态,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故A 受到的摩擦力向右。
右图:物体静止,它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故它受到的摩擦力向上右图:物体静止,它有向斜下方运动的趋势,故它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上 右图:皮带轮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右,注意,物体与皮带轮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故要用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而不是它们的运动方向。
共同点 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 同 点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两个力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的性质相同 两个力作用的效果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两个力分别产生各自的效果36、摩擦力的测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拉力等于摩擦力,即二力平衡。
37、影响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其他无关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38、有益摩擦:鞋底花纹、防滑垫、拉弦、皮带轮运货有害摩擦:滑梯、机器转轴、旱冰鞋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表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加压力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降低表面的粗糙程度(添加润滑剂)②减小压力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第七节、压强39、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1)、在相同受力面积上比较压力。
(2)、在相同压力时比较受力面积。
40、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41、压强公式: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Pa),F表示压力,m)。
单位:牛(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米2(242、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 帕=1 牛/米2, 1000 帕 = 1 千帕。
注:①压强的单位帕斯卡非常小,一张对折报纸对桌面压强约为1帕。
②计算时:行走,算一只脚面积;站立,算两只脚面积;汽车,四个轮胎面积;坦克,两条履带面积。
③计算时必须注意先化单位m,压强为Pa),再带入计算。
(压力为N,受力面积为243、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遭到损坏。
44、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刀刃、钉鞋、啄木鸟的喙),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受力面积(坦克履带、沙发、骆驼的脚趾),减小压力45、液体的压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且同一深度,液体在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6、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
(深度:某处到液面的竖直距离)47、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原理:当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玻璃管左右两管内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
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
比较下图可得结论:ABC: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相同,CDE:同一液体,不同深度,越深压强越大,EF:同一深度,不同液体,密度大的压强大。
48、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液体密度,g:9.8牛/千克,h:液体深度)49、例题分析:下图1:A的液体体积比B的少,但同种液体同一深度,AB两处压强相同。
下图2:容器倾斜后,相同的液体液面会下降,深度变小,压强变小。
下图3:液体内部越深压强越大图1 图2 图3图A:橡皮膜向上凸(越深,越向上凸);图B:橡皮膜向下凸(水越深越向下凸)图CDE:相同液体,相同深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底部压强相同。
又由于底面积相同,根据 F=PS ,压力F也相同。
图FG:G的底部受到的压强要大(根据P=ρgh可知,液体密度不变,高度变高,故压强变大)。